推薦序
蠟筆通常只能安份地躺在蠟筆盒中,被動等待畫者打開盒蓋、拿出畫筆作畫。這本是蠟筆的宿命,但有一盒「10色兒童蠟筆」中的黑色蠟筆卻不這麼想。蠟筆小黑是個化被動為主動的積極行動派,他跳出蠟筆盒,主動與桌上的玩具攀談,並展現認識對方的興趣與好奇。小黑遇見的玩具,恰恰都是可移動、具運輸功能的交通工具,小黑及他的蠟筆同伴,藉著這些交通工具之助,不僅走出框限,施展長才,還豐富了視野,獲得美妙難忘的經驗。這本書中的蠟筆小黑,從書名頁開始,便在其他同伴的驚訝眼神中,跳出蠟筆盒,走向頁面右下緣。他雙手敞開,微笑迎向未來的姿勢與動作,讓人聯想到小兔子彼得。彼得和小黑有何相似或相異處?讀者在閱讀時不妨思考。此外,小黑的即興揮灑,也讓人想起那位手持彩色筆的光頭小孩阿羅。阿羅藉著一隻彩色筆,無中生有,創造出無限可能。而小黑更勝阿羅,因為他本身就是一隻蠟筆,只消一個倒立,下一筆的方向、圖形,全都操之在他頭頂。
劉鳳芯(國立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導讀
蠟筆小黑的成長三部曲
米雅
「蠟筆小黑」系列作品的作者中屋美和女士原本在一般企業擔任產品設計,有時精心設計出來的角色,才在櫥窗出現沒多久,就因不賺錢而被打入冷宮。當她思索如何創作出長留人心的作品時,童年陪伴她長大的繪本一一浮現心中。於是,有一年的時間,她利用週末到民間機構研習繪本製作,後來毅然決然辭去工作,投入繪本界。
中屋美和經常在日常生活裡找靈感,故鄉的菜園,還有幫忙剝豌豆的體驗,讓她創作出膾炙人口的「小蠶豆」系列,當她正苦思著下一步的時候,桌上的蠟筆盒引起她的注意。「為什麼每次黑色都只用掉一點點呢?」想要為可憐的黑色蠟筆發聲的欲望,成為這一系列作品的創作契機。中屋美和每畫一本書,都耗費非常多的時間和心力在草稿製作上,文圖是否配合,自然不在話下,她更要求每個畫面、每個文字都能夠清晰,而且淺顯易懂的傳達至小讀者的心裡。就是這樣設身處地為小讀者著想的創作態度,無怪乎「蠟筆小黑」系列自2001年問世以來,已創下200多萬冊的銷售佳績。
過去十多年,這三本作品在日本出版的順序依次為《蠟筆小黑》、《 蠟筆小黑的神奇朋友》、《蠟筆小黑找妖怪》。在第一部作品裡,小黑身經「不被需要」的疏離感,好不容易才確立了自己的存在價值;進入第二部作品,我們看見他悠遊、享受著充滿奇遇的每個日子;到了第三部,他已經成長到可以單獨面對困難,甚至挺身嘗試解決眾人危機了。我譯著譯著,覺得這樣的「三部曲」彷彿是小黑的成長日記,當然也隱約寫照著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歷程。能夠融入人群,並且在其間找到自己定位的人,會把那一份自信當作人生重要的基底,而踩在這一份自信上,就有能力愉快的去體驗人生的每一段奇遇。有一天,甚至成熟到可以為環境、為眾人而奮鬥的境地。
和作者同一年出生的我,讀著《蠟筆小黑》不由得想起了童年往事。念小學時,每到放學鐘聲一響,我就會跟著姊姊去排我們那個里的「女生路隊」,一起回家。升上二年級時,姊姊畢業了,沒人陪伴的我硬著頭皮去排二哥的「男生路隊」。其他男生見狀,都嘲笑二哥帶著拖油瓶,結果二哥就經常邊走邊數落我的不是,一再叮嚀我隔天不准再跟著他。就這樣,「放學」變成我好大的壓力。有一天,悶悶不樂的我拖著沉重的步伐,跟在男生隊的尾端,隊伍出發的那一刻,我竟然緊張到當場尿褲子!那一路上,我當然被整隊的男生罵到臭頭。
到現在,我還記得當時吹過褲子上讓我發冷的那陣風,要是那時也有一位充滿憐憫和智慧的自動鉛筆大哥,安慰一路忍著不哭的我就好了。被冷落或故意疏離的體驗是非常痛苦的,中屋美和同理著那樣的體驗,透過寫畫看似「不起眼」的蠟筆小黑的點滴,傳遞了煙火和星星是因夜空的黑而美麗的真諦。我相信小黑確立自我、享受自我,以及貢獻自我的每一段體驗,勢必能夠溫馨的安慰在成長過程中,遭逢大小晦澀挫折的小讀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