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之心‧俯仰無愧
一位小兒外科醫師的人生回顧
記錄自己的故事,也寫下近代台灣外科醫療的一頁歷史
「年輕的下一代如果有人因為看了這本書,而認為外科醫學不只是一種職業(job),不只是一種專業(profession),而是某種上天的召喚(calling),那這本書就十分值得。」──林哲男
林哲男教授,出生於日治時期台南縣「漚汪」地區(現今台南市將軍區)。台大醫學院畢業後,職涯歷經美國匹茲堡大學兒童醫院、紐約史隆凱特癌症紀念醫院、長庚醫院、行政院衛署桃園醫院、中國醫藥大學等。他除了是長庚醫院創院初期唯一一位小兒外科主治醫師,後期更率領團隊創立長庚兒童醫院;另外,他也積極參與國際醫學會,吸取世界經驗、知識與技術。因此,林教授不僅見證了台灣經濟起飛時期的醫療奇蹟,更是台灣小兒外科界承先啟後的重要人物。
近代外科手術由摘除、重建到器官移植,再進一步進入微創手術、機器人手術,都只在這短短一百年蓬勃發展。「我的外科生涯,有幸躬逢其盛。」林哲男教授投身杏林四十餘載,將外科醫學視為「天職」,將行醫機緣視為「恩典」;對於自己一路上遇見許多貴人、能發揮所長救治病患、在醫學舞台上發光發熱、從手術台退下後從事教育工作並翻譯四本有關外科醫師的傳記,這段外科生涯過得豐盛而飽滿,他始終保持謙卑且心懷感激。
這本溫暖、樸實且真摯動人的人生記事,由林哲男教授親筆撰寫。從年少到年老,從前輩到同儕,從家庭到摯友,以及貫穿全書的行醫經歷,本書蘊涵了林教授從事外科醫學一輩子的處世哲學與人生體悟,希望帶給年輕一代從醫者受用無窮的啟發。
․《我的外科人生》一書,有意鼓勵子女從醫的父母、有志學醫的年輕人,或你心儀對象選擇醫者為志業者,可細讀、評讀本書。——張昭雄.長庚醫院前院長、長庚大學前校長
․林老師,一位值得尊敬的醫者、長者,讓我們一起謝謝他對台灣醫界的貢獻。——鄭隆賓.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器官移植中心院長
․林教授以奇蹟與恩典概括其外科生涯,非常貼切,也讓晚輩學到一課,並積極向讀者推薦!——莊錦豪.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董事、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前院長教授
作者簡介:
林哲男
台灣大學醫學院醫科畢業,現任中國醫藥大學外科講座教授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顧問。曾任長庚大學外科教授、美國匹茲堡大學兒童醫院外科臨床研究員、美國紐約史隆凱特癌症紀念醫院小兒外科腫瘤研究員、長庚醫院小兒外科主任、長庚醫院副院長、署立桃園醫院(現為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院長、台灣小兒外科醫學會理事長、亞洲小兒外科醫學會副理事長、太平洋小兒外科醫學會理事長。
章節試閱
四、投入志業,勇於挑戰
我記得,到長庚醫院第一年,保障薪資每月五萬元左右。當時小兒外科病人不多,而且那時只有公務員保險及勞工保險,孩童沒有任何保險;但在長庚醫院這個舞台背景下,我們這群初生之犢心無旁騖,全力做好自己分內的醫療工作,長庚醫院也聲譽日隆,病患人數急速上升。
引進疝氣手術不住院觀念
我上任後,開始提倡腹股溝疝氣的不住院門診手術,也就是我從匹茲堡兒童醫院學來的「Day Care Surgery」。病童只要在當天前往手術室特別等候室,經麻醉醫師評估後即可施行手術。手術約三十分鐘完成,病童在手術恢復室待全身麻醉甦醒後,若進食順利,就可回家,過程約二至三小時。
術後病童不必住院,不必害怕陌生的環境與醫護人員,又降低院內感染機會;父母親不必放下工作,也減少住院費用負擔。這在台灣算是創舉,因為當時民眾普遍認為,開刀與全身麻醉一定要住院。
能夠成功做到,我必須感念麻醉科主任譚培炯的配合,沒有他的協助,就沒有不住院門診手術。
麵包與奶油
因為疝氣不住院手術廣為流傳,小兒外科病人日漸增多。在我接近三十年的小兒外科生涯中,每年疝氣手術曾達一千八百例。這些醫療收入,在長庚醫院的制度下,小兒外科可以聘用五位主治醫師,讓我們有餘力做一些極為重要的先天性疾病手術。我常說,疝氣手術是小兒外科的麵包與奶油(bread and butter,英文俚語,譬喻生活中最基本的事物),又像是日本人的米飯與味噌湯。
一副湯匙,傳承師生情誼
孩童進行腹股溝疝氣手術,只須做疝氣袋高位結紮,為了避免傷害到睪丸血管與輸精管,我在長庚推廣使用「疝氣匙」(Hernia Spoon,即Denis Browne spoon)。
這種「疝氣匙」據說是蘇格蘭小兒外科前輩布朗醫師(Denis Browne)某次下午茶時突然想出來的靈感。在匹茲堡兒童醫院,所有主治醫師實施疝氣手術時都使用疝氣匙,我認為它很有用而且有趣。
蘇卡羅查納(Kam Sukarochana)是我在匹茲堡兒童醫院學習期間的資深主治醫師,他在我完成小兒外科訓練即將回台時,按照傳統,要我到醫院餐廳「偷」一大一小,且刻有院名簡寫(C.H.P)的兩把湯匙。他親自做成「疝氣匙」送給我,我在長庚三十年的疝氣手術生涯中都還使用它呢!
蘇卡羅查納是泰裔,畢業於泰國最好的醫學院,在匹茲堡娶了當地的美國護士。他早年是我的老闆基塞韋特教授的學生,後來成為我老闆的同事,而他也是我的老師兼好朋友,每次回泰國探親途經台北時,都會來探視我。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十九日,蘇卡羅查納寄來一封信與一個包裹,信中說:
哲男:
隨函附上一張九十年前匹茲堡的相片。我曾經告訴過您,這是一張複印再複印的相片,所以品質並不理想。相片的黃色指標是可以拿掉的。
隨後所送的另一包裹,會有一套疝氣匙。那是用匹茲堡兒童醫院餐廳的湯匙所製成,距離現在至少有三十年時間,如今已不復見。我在兒童醫院的整個生涯,都用這套湯匙做手術。
我把這套器械交給您,因為您是我的好朋友及好同行。
祝福您及您的醫業興隆,讓更多的台灣孩童因您的技術而獲益。
附注:較小的湯匙用在早產或較輕的嬰孩。
這封信讓我非常感動。因為師生一場的緣分,他把一組用了三十年的手術器械,以傳承方式送給遠在太平洋彼岸的台灣醫生。我把它精裝裱褙,並在下面加注,掛在我辦公室牆上最明顯的位置。
令人動容的醫病體驗
小兒外科手術的對象,有一部分是先天性畸形,理論上只要不是非常嚴重者,都可經由手術得到相當的緩解,甚至痊癒。我在三十年的外科生涯中,曾有不少令人感動的病例。
魏小妹是個客家女孩,來長庚看診時已一歲大。我沒看過她的母親,每次看診都是由父親帶來。父親說女兒出生時罹患「先天性食道閉鎖」,在某大醫院做過食道與食道吻合手術,但吻合處不幸滲漏,因此把近端食道接出,在頸部做成食道造瘻,並做了胃造瘻,一年來都經由胃造瘻人工灌食。她雖然體重有點不足,但整體發育不錯。
我花了三個小時,耐心地把非常嚴重的纖維化沾黏解開,重新把食道再做吻合。兩個星期後,她試著從嘴巴進食,漸漸停止由胃造瘻強迫灌食。門診追蹤時,她吃著糖果,一臉幸福的表情,讓我動容。
她一生中可能還沒有吃過這麼好吃的東西呢!而她的父親,本就患有「口吃」,說話不是很清楚,但我看見他眼中含著淚珠,一直想講出心中的感激,而口吃就更加嚴重。
本文摘錄自《我的外科人生:林哲男醫師回憶錄》第二部第四章
四、投入志業,勇於挑戰
我記得,到長庚醫院第一年,保障薪資每月五萬元左右。當時小兒外科病人不多,而且那時只有公務員保險及勞工保險,孩童沒有任何保險;但在長庚醫院這個舞台背景下,我們這群初生之犢心無旁騖,全力做好自己分內的醫療工作,長庚醫院也聲譽日隆,病患人數急速上升。
引進疝氣手術不住院觀念
我上任後,開始提倡腹股溝疝氣的不住院門診手術,也就是我從匹茲堡兒童醫院學來的「Day Care Surgery」。病童只要在當天前往手術室特別等候室,經麻醉醫師評估後即可施行手術。手術約三十分鐘完成,病童在手術恢復室待全身...
作者序
奇蹟與恩典
林哲男・本書作者
我經常半開玩笑地問醫學生或者外科住院醫師這個問題:一八九三年美國最宏偉的瓊斯.霍普金斯醫院(Johns Hopkins Hospital)開幕時,由現代外科之父霍斯德(William Stewart Halsted,一八五二年~一九二二年)所主持的外科部,有多少間手術室?
正確的答案是,只有一間。
我會繼續追問:手術室在醫院的哪個地方?
答案是,地下室。
我還會再問:在地下室的哪裡?
答案是,太平間的隔壁。因為當時最簡單的闌尾炎手術的死亡率,就高達二五%。
現在,無論美國或台灣的醫院,手術室動輒幾十間,甚至百間,而且都在醫院最黃金地段與樓層。外科醫療的科學性與效率,無疑是現代醫療奇蹟的主要創造者。外科手術由摘除(Take)、重建(Reconstruction)到器官移植(Give),再進一步進入微創(Minimally Invasive)手術,例如:腹腔或胸腔鏡手術等,甚至機器人手術(Robotic Surgery),都只在這短短一百年,甚至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才蓬勃發展。
我的外科生涯,有幸躬逢其盛。我在長庚醫院體系的三十年間(一九七七年~二○○三年),小兒外科手術數大約每年三千六百例左右,由三至五位小兒外科專科醫師負責。在手術及照顧病童之外,我得天獨厚,在研究與學術上參加了許多學會,尤其是太平洋小兒外科醫學會,讓我有機會參訪許多國家,並認識了國際上許多同儕,有些還變成真正的家庭朋友。
外科醫學是上天的召喚
如果說近代外科的發展是一個「奇蹟」,而我幸運地成為外科醫師,則是上天給我的「恩典」。離開長庚體系,進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在那裡漸漸淡出手術室,也是一種恩典。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董事長蔡長海,是我在長庚醫院的早期學生之一,承蒙他的照顧,讓我可以沉澱下來,把這段有點偶然的「外科人生」公諸於世。
年輕的下一代如果有人因為看了這本書,認為外科醫學不只是一種職業(job)、不只是一種專業(profession),而是某種上天的召喚(calling),這書就十分值得。
奇蹟與恩典
林哲男・本書作者
我經常半開玩笑地問醫學生或者外科住院醫師這個問題:一八九三年美國最宏偉的瓊斯.霍普金斯醫院(Johns Hopkins Hospital)開幕時,由現代外科之父霍斯德(William Stewart Halsted,一八五二年~一九二二年)所主持的外科部,有多少間手術室?
正確的答案是,只有一間。
我會繼續追問:手術室在醫院的哪個地方?
答案是,地下室。
我還會再問:在地下室的哪裡?
答案是,太平間的隔壁。因為當時最簡單的闌尾炎手術的死亡率,就高達二五%。
現在,無論美國或台灣的醫院,手術室動輒幾十間,甚至百間,...
目錄
序 典範外科人生/張昭雄
序 小兒外科領域的開創與貢獻/鄭隆賓
序 幸福家庭是外科醫師最堅實的後盾/莊錦豪
自序 奇蹟與恩典/林哲男
第一部 醫者年少時
一、出身小康之家
二、台大醫學院醫科學生
三、預備海軍醫官役的難忘回憶
四、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
第二部 外科醫師的成長與修練
一、一位外科醫師的養成
二、匹茲堡一年的忙與盲
三、開展外科生涯,喜見醫界伯樂
四、投入志業,勇於挑戰
第三部 借鑑國際
一、初履中國大陸
二、創立兒童醫院,實現畢生志業
三、太平洋小兒外科醫學會與我
四、台灣小兒外科醫學會的創立
五、走訪日本與南非
第四部 迎向人生新里程
一、辭別長庚,人生重要轉捩點
二、我的家庭生活
三、退休後的生涯點滴
四、偶然進入「外科史」
附錄 作品介紹
序 典範外科人生/張昭雄
序 小兒外科領域的開創與貢獻/鄭隆賓
序 幸福家庭是外科醫師最堅實的後盾/莊錦豪
自序 奇蹟與恩典/林哲男
第一部 醫者年少時
一、出身小康之家
二、台大醫學院醫科學生
三、預備海軍醫官役的難忘回憶
四、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
第二部 外科醫師的成長與修練
一、一位外科醫師的養成
二、匹茲堡一年的忙與盲
三、開展外科生涯,喜見醫界伯樂
四、投入志業,勇於挑戰
第三部 借鑑國際
一、初履中國大陸
二、創立兒童醫院,實現畢生志業
三、太平洋小兒外科醫學會與我
四、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