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關於生態的現代經典寓言,靈感來自紐約的真實歷史故事:由舊鐵道改建而成的高架公園,探討了在都市化的世界中經常發生的環境保護議題。
▍作者彼得.布朗為凱迪克銀牌獎得主,他認為大自然總是在積極探索被人們遺忘的地方,在最不可能的地方生長和發展,因此創作了這個美麗的故事,希望和孩子分享他對大自然的熱愛,也期待大家能更用心去發現與欣賞身邊的自然環境。
▍故事主角小男孩李恩,為了創造美好的事物,腳踏實地的努力與付出,最後將夢想蔓延到其他人身上,讓我們明白只要努力不懈,即使是一個人微小的力量,也可以改變全世界。
▍故事中擬人化的「花園」,就像一群好奇、活潑的小孩,隨著花園不斷的延伸、展開,畫面愈來愈生動,不但可以比較城市改造前後的不同,也可以尋找前面場景發生在城市的哪個角落,還有紅髮李恩出現每一頁的什麼地方,這些都為閱讀增添了更多樂趣。
一個將夢想蔓延到全世界的男孩……
從一個小小的花園開始!
在一座只有黑煙和大廈、沒有花草樹木的城市裡,人們多半待在房子裡,只有小男孩李恩整天在外面玩。有一天,好奇的李恩在廢棄鐵道上發現一個小小的花園,裡面的植物都快要枯死了。李恩當起了小園丁,細心照料這些植物,隨著時間過去,花園漸漸長大,它就像李恩一樣充滿好奇心,生命力旺盛的向四周探索、延伸,從人行道裂縫、磚牆邊、破屋頂、報廢汽車……慢慢的,愈來愈多人也當起了園丁,把這座灰濛濛的城市變成了一座綠意盎然的花園城市。
故事緣起於紐約曼哈頓一座由舊鐵道改建而成的高架公園,凱迪克銀牌獎得主彼得.布朗,成功將這座公園的改建歷史轉化成這個神奇又精采的故事。他以充滿感情的文字溫柔的訴說,用壓克力顏料和不透明水彩畫在紙板上,層層厚疊出充滿想像力的美麗畫面;如動畫般流暢又富設計感的構圖,加上框線和舊紙邊的復古設計,就像在閱讀文獻資料和照片一般,給人一種奇妙又真實的感受。
想更進一步了解《奇妙的花園》故事中的真實場景,請瀏覽高架公園(The High Line Park)的網站:thehighline.org。
※2020年新版
得獎紀錄
★美國《出版人週刊》年度最佳繪本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年度最佳繪本
★美國懷特朗讀繪本獎
★美國綠地球圖書推薦獎
★美國新大西洋獨立書商協會年度最佳繪本獎
★美國圖書館協會推薦童書
★美國童書協會兒童選書獎年度插畫家
★美國《紐約時報》兒童暢銷書排行榜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5顆星推薦
★《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最佳童書
★「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
★文化部推介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
★台北市兒童深耕閱讀計畫選書
★新北市推動閱讀優良圖書推薦
★入選2017義大利波隆那「滋養青年讀者人道主義」書展—200本傳達教宗意念的童書
好評推薦
有時大自然無聲無息,可是細微的變化分秒不停,而且無所不在。這本書令人想到許多為人遺忘的角落。老舊沉寂的城區,因為人為的積極,結合大自然的修復力量,荒蕪與生機同在,藉著自然的微觀,表彰了一個城市瘋狂的綠色大夢。——「開卷好書獎」評審評語 凌拂
生活在都市裡的你,有多久沒有看到綠色的小草?有多久沒有看到站在草旁的大樹?有多久沒有看到大樹後面的藍天?有多久沒有看到藍天裡的白雲?有多久沒有聽過白雲下的笑聲?大自然給我們快樂活著的能量,現在請你笑一下,透過玻璃窗,找到一抹綠色。我們常常企求奇蹟出現,但是奇蹟的實現往往始於小小的改變,以及持之以恆的堅持,這個奇妙的花園是真實存在的,當人工的干涉消失後,自然的力量開始萌芽,從腳邊開始蔓延到整條鐵道,綠化了枯萎已久的希望。主角李恩和別的小孩不同,他喜歡從特別的地方找到讓自己快樂的方法,他從鐵道的探險發現了一小叢花草,經過他的照料,小花叢成為不停長大的花園,它們鑽進了破屋頂、報廢的汽車、地磚縫隙,甚至入侵站牌和消防栓,好像在向沒有生氣的都市宣示舊有勢力,花園騰空長在原本灰色的天空下,廢棄的鐵道變成了和大自然接軌的空中花園,現在多了園丁、歡樂的訪客、鄰居的交流,天空變色了,人心也變色了,大家願意出門走走,一起看看自己住的地方。——「好書大家讀」評審評語 陳璐茜
和所有經典的好故事一樣,《奇妙的花園》具有豐富多層次的涵義。它與《祕密花園》的主題相呼應,是一個生態寓言,一個讚揚堅持不懈和創造力的奇妙故事,也是一首鼓舞人心的頌歌,鼓勵每個大人與小孩可以將自己的一小塊土地培育成屬於自己的伊甸園。——美國《紐約時報》
抒情有節奏的簡潔文字,很適合大聲朗讀,同時也強調自然世界是個活生生的主角。而最能吸引孩子的插圖,結合滿版圖和許多無字的頁面,呈現出城市激勵人心的進步——從原本單調沉悶的地方變成神奇有機的城市。——美國《書單雜誌》
一個關於城市環境改造的寓言故事,安靜卻動人,肯定會引起關注。——美國《出版人週刊》
布朗帶有淡淡復古風格的圖像,不但為精妙的文字提供了充滿活力的伴奏,同時也讓擬人化的「花園」充滿魅力與真誠。——美國《柯克思書評》
令人歎為觀止的美麗插圖,這本書可能會激發孩子們做一些小計畫來改善自己的社區。——美國《學校圖書館期刊》
*有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