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日本西化前住屋建築的最後紀實經典
307張手繪圖、詳實記述,再現消逝的時代 明治維新後日本歷經西化洗禮,一方面發展成今日所見的高質量現代化社會,另一方面,用心維護的傳統則日益精緻化。西化前,那些從日本土地上一點一滴型塑而成的住屋文化,猶如過去漫長歷史歲月中的時代總結,然後大舉消逝、變形(融合),或者特殊化,不再是生活日常。
一百五十年前,日本在美國人眼中還是個貧窮的國度。木造、屋瓦、榻榻米、緣廊、庭園、茶道、跪坐,看似質樸卻又在細微處雕琢,對剎那殞落之美的追尋銘刻於工藝和儀式的職人技法,卻又與今日日本若符一契。
本書作者以民族學研究方法,耗時三年的田野調查,輔以栩栩如生的手繪圖,讓西化前、明治初期建築風格和裝飾配置的獨特樣貌躍然紙上,並記述、闡釋、比較這個時代的生活、美學和工藝技術,留給後人正宗日本文化的最後身影。
專業推薦 (依姓氏筆劃排列)
凌宗魁 建築文資工作者
徐裕健 建築博士/古蹟建築師/華梵大學建築系教授
郭雅雯 中原室內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本書特色:作者用細膩生動的文字敘述搭配猶如照片般真實的手繪圖,復刻出明治初期日本的都市和鄉村的各種住宅類型及當時工藝發展樣貌:
【建築技術】屋頂、天花板、隔間和牆壁、隔扇、紙拉門、大門等各式類型和構造,精準解析其建築結構、工法、外觀、機能。
【空間配置】床之間的構成、榻榻米房屋的結構、室內裝潢、庭院造景、緣廊和陽台等,呈現留白和彈性調整的空間配置手法。
【職人手法】木造建築的榫接手法、木材紋理的拼接、工藝品的設計和雕刻技法,茶道的器皿配件等,解析工序或步驟的講究。
【文化生活】蠟燭與燭台、燈具、屏風、畫軸、門扣、門簾、手洗缽、盆栽等小物,窺見當時不同階層間的生活脈絡和搭配巧思。
作者簡介:
愛德華.摩斯 Edward Sylvester Morse
1838年出生於美國波特蘭(Portland),是位美國動物學家、教師、作家、博物館員。
年輕時曾擔任機械繪圖員,因為過人天賦和繪圖的長才,被推薦到哈佛大學的比較動物學博物館(Museum of Comparative Zoology)擔任助理,負責保存、記錄和素描軟體動物及腕足類動物。這個工作所訓練和累積的素描能力,成為他日後旅行異地見聞的一項記錄方式。後來在動物學領域極有聲望,也在哈佛大學擔任講師。
1877 年(日本明治 10 年)摩斯為了尋找海岸的腕族類動物,第一次到達日本。當時日本正處於強力引進西方科學的明治維新時期,因其專業成為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第一位動物學的教授。在日本期間他編撰了本書,成為美國人對日本的生活觀察紀錄經典著作。摩斯在日本最有名的事蹟之一,即為發掘了大森貝塚(於東京都品川區),建立了日本人類學和考古學的基礎。因為細膩的觀察力,並透過和日本學者和鑑賞家的來往學習,也培養了陶器鑑賞的專業知識,累積擁有超過五千件豐富的陶器收藏,這些藝術收藏品後來成為波士頓美術館(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和皮博迪美術館(Peabody Essex Museum)的亞洲收藏品的基礎。
譯者簡介:
朱炳樹
日本國立筑波大學藝術學碩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SUNY at Buffalo)藝術碩士,現職為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兼任副教授。譯作包括《建築入門》、《日本式建築改造法》、《Pattern Design圖解圖樣設計》、《木作用 世界木材事典》(以上均由易博士出版)、《Apple Design 產品設計的秘密》、《品牌包裝進化的秘密》、《自造者的天堂FabLab》、《7-Eleven物語》、《歐洲建築•工藝之旅》等書。
推薦序
一窺日本建築和文化的深遠底蘊
徐裕健 (建築博士/古蹟建築師/華梵大學建築系教授)
本書《明治初期日本住屋文化》成書於日本明治維新後期的一八八五年(距今一百三十四年),正當日本與西方文化交流、西化勢力入侵肇致日本本土文化產生變革之際。美國學者愛德華.摩斯(EDWARD S. MORSE)深恐日本社會生活及風俗習慣遭致異國文化侵襲而變遷淪喪,在「還來得及的時候」(作者語)將日本住屋文化及習俗忠實記錄下來,以之存續日本住屋有形及無形文化的精髓。
作者摩斯具有深厚民族學素養,採取實地田野調查方式,秉持「日本職人精神」(作者語)深入走訪日本住屋及生活文化場域,以身入其境體驗及細緻觀察的「第三隻眼」,觀照日本住屋的多元化設計理念、精準職人匠藝、自然取材用料哲理、模矩化及彈性的空間格局。值得喝采的是,作者並非建築學者,卻能鉅細靡遺的精準分析施工程序細節,將木構榫接的工具、職人操作的姿勢、榫頭密接的手法、木材紋理的拼合等等構築祕訣,真實記錄彰顯,以高超的鋼筆速寫圖片配合生動文字描述,猶如動態的紀錄片攝製,完整的播放在觀眾眼前,若非具有職人的使命感驅動,不可能成就這本具有極高建築專業價值的史料文本。這的確是一本從事建築及室內設計領域者不可不讀的典範手札祕笈,而「圖文並茂」的敘事條理、充滿意趣的行文風格,亦頗適合做為閑暇小憩的伴讀雅冊。
除卻建築專業角度之外,作者將空間形式與生活行為模式結合,超脫空間形式和使用功能的表象分析,更深層的體現出空間場所的內在意涵及人文意義。例如:從茶道、茶會的泡茶待客儀式過程、觸及茶道生活的器皿(茶釜、茶杓、茶巾、建水、羽箒等)、茶室內自然取材保留樹皮的柱樑以及茶室外的茶庭布設妙境,將茶室結合茶道儀式,建構「茶文化故事性空間場景」,從而將茶道生活場域在日本文化中的神聖意義,不期而然的彰顯出來,巧妙的架構出建築學和人類學相互結合的跨領域研究視野,這種研究觀點出現在一百多年前的調查紀錄手札,可謂成就超卓。
最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因目睹十九世紀歐美學者因民族優越感的迷思,配戴有色眼鏡,錯誤解讀妄臆日本生活習俗,對日本住屋文化作出歧視負面評價之時,以同理心及客觀中立的調研態度,直陳匡正外國人認知日本住屋文化的誤區,重新揭露日本住屋精純匠藝、質樸取材、呼應自然的造屋哲學,讚揚日本住屋文化體現的古雅舒適、靜謐空靈生活情境,值得西方效法。這在當年適逢東西文化衝擊之時,作者身處西方霸權文化陣營之列,勇敢揭發歐美人的歧見,提出批判性的反省觀點。作者此舉,正是我輩在目前全球文化霸權瀰漫之際,尤宜深入省思發掘本土住屋文化珍貴主體性價值的啟示。
值得推薦的珍貴明治初期史料
郭雅雯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閱讀《明治初期日本住屋文化》的初稿後,我即一口答應願意為此書撰寫推薦序。因為,我看到一位美國人為了他國的居住文化,如此用心地調查、細心的研究,詳細的整理而產出的成果,不禁讓我毫無質疑地願意將它推薦給臺灣讀者。
一般人認為,日本的居住文化最了解的想必是日本人,但我則是保持中立的看法。日本人固然清楚自國的住屋,但是由於他們本身頻繁地接觸甚至沉浸於自身的文化與環境之中,也居住在或曾經居住過這些屋宅裡,所以對他們來說,很多事情是理所當然、不以為意的。相反地,由外國人的觀點來看,會是異文化的呈現與衝突。許多被日本人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變成了有趣、驚奇、出乎意料、意外少見等等感受。而讓我有這般強烈地感受,是因為身為臺灣人,為攻讀建築學博士學位,曾在日本京都和大阪居住過十年,基於自己研究的興趣,調查了許多日本江戶、明治、大正、昭和時期的歷史性住宅建築。在研究日本這些舊住宅建築時,不論外觀或是室內,皆看到了相當多出乎意料的細部設計,引發我種種的好奇心。我們姑且先不論設計的好壞,可以確定的是,外國人眼中驚訝的設計,在日本人眼裡卻可能是理所當然的物件。因此,我非常能夠體會本書作者摩斯當時撰寫此書的心境,也就是想把自己眼見的日本住居文化,透過此書的出版介紹給大眾,甚至期待日本人能更加深了解自國住居文化特色的心情。
作者摩斯(EDWARD S. MORSE)於客座當時的日本東京帝國大學三年的期間裡,透過訪談多位耆老的方式,記錄日本明治初期的社會生活樣態和風俗習慣,並嘗試描述當時的日本住宅和鄰近周邊環境整體的樣貌,以及室內內部的設計。整本書的章節架構以日本的住屋、住居的類型、室內設計與裝飾、入口與通道設計、庭園設計等區分。在住宅的整體外觀上,詳細地記錄其構造、結構與基礎、建材的選用、木工工具與使用方法、屋頂的型態與材質;在住宅的類型上,分類為長屋的結構、都市的住居型式、東北地方的住居型式、鄉村和漁民的住居、旅館型態等說明其差異;在室內設計與裝飾上,則從機能方面和細部設計二個方面來談,機能方面:如整體的平面配置、廚房、廁所、澡堂、茶會和茶道的儀式、倉庫等;而細部設計方面,說明榻榻米的製作、尺寸和鋪設法、隔扇和拉門、欄間、屏風、簾子的樣式、天花板、地板、窗戶、樓梯的樣式、床之間和違棚的構成等詳細部位的設計方式;在入口與通道設計上,說明玄關與土間、緣廊、雨戶、手洗缽、大門、圍籬等的設置方式與原理;而在庭園設計上,提出石燈籠、小橋、涼亭、水池、鋪石步道、盆栽等的設計方式與意圖。
此外,讓我甚感佩服的是,作者利用旅居日本三年的期間,親臨各處並繪製大量且詳實的手繪圖,栩栩如生地讓讀者能夠清楚地了解他所敘述的每處部位。詳細至日本人用的盥洗器具、床鋪與枕頭、蠟燭與燭台、花卉與花器的設計,甚至細微到門扣的樣式、門鈴和門閂的細節等等,精細程度讓我十分驚嘆。作者能夠有如此敏銳的觀察能力以及細膩的繪製插圖能力,我判斷與他的動物學專業有關,或許他將觀察動物的精神,運用在觀察日本的住屋和人們居住生活上。這與到日本旅遊拍拍照片,僅做些案例分析即編輯成書或當成課堂教材,截然不同。這點,也是我認為值得推薦的理由之一。
另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從美國人的觀點,透過詳實的生活觀察和記錄,並反覆在書中比較日本與美國之間的差異性,試圖藉由與美國作法的異同,明確地指出日本住屋文化的特色。甚至在最後章節裡,增加日本周邊地區住屋樣式的敘述。此點,對於同樣是外國人的我而言,非常贊同。作者在書中提及的各項細節,都是我個人非常有興趣的,也是我在日本留學期間時常觀察及研究的主題。因此,我在目前授課的住居學、居住文化研究,以及日本空間解析的課程中,時常講授這些有關日本異文化住宅建築的特徵及其細部設計,希冀讓學生透過異文化的接觸,更能理解臺灣本土住宅建築文化的特性。
一窺日本建築和文化的深遠底蘊
徐裕健 (建築博士/古蹟建築師/華梵大學建築系教授)
本書《明治初期日本住屋文化》成書於日本明治維新後期的一八八五年(距今一百三十四年),正當日本與西方文化交流、西化勢力入侵肇致日本本土文化產生變革之際。美國學者愛德華.摩斯(EDWARD S. MORSE)深恐日本社會生活及風俗習慣遭致異國文化侵襲而變遷淪喪,在「還來得及的時候」(作者語)將日本住屋文化及習俗忠實記錄下來,以之存續日本住屋有形及無形文化的精髓。
作者摩斯具有深厚民族學素養,採取實地田野調查方式,秉持「日本職人精神」(...
目錄
推薦序──一窺日本建築和文化的深遠底蘊 徐裕健
推薦序──值得推薦的珍貴明治初期史料 郭雅雯
前言
序論
第一章 日本的住屋 THE HOUSE.
都市與村莊的風貌
日本住屋概述
日本住屋構造
住屋結構與基礎
斜撐
建材的選用
天花板的結構
隔間與牆壁
倉庫的結構
日本的大工職人
木作工具與使用方法
第二章 住居的類型 TYPES OF HOUSES.
日本建築樣式
日本的建築風格
長屋的樣貌結構
都市的住居型式
東北地方的房屋型態
鄉村的住居
庭園風貌
日本的旅館型態
漁民的住居
倉庫的功能
日本屋頂型態和結構
屋頂的型態
木瓦片屋頂
鋪瓦屋頂
石板屋頂
茅葺屋頂
屋脊造型
名稱的來源及涵義
第三章 室內裝潢 INTERIORS.
室內結構概述
住屋平面圖
榻榻米的製作、尺寸和鋪設法
隔扇的結構和功能
日式門扣的樣式和設計
紙拉門的樣式和設計
床之間的構成
違棚的構成
床之間和違棚的各種空間規劃和形態
茶會和茶道儀式
倉庫的樣貌和功能
天花板的樣式和設計
欄間的裝潢設計和藝術性
窗戶的樣式和設計
屏風的樣式和設計
簾子的樣式和設計
第四章 室內裝潢(續篇) INTERIORS(Continued).
廚房
地板
樓梯
公共澡堂男女混浴
盥洗器具
床鋪與枕頭
蠟燭與燭台
家中燕巢
廁所
第五章 入口與通道 ENTRANCES AND APPROACHES.
玄關與土間
緣廊與陽台
雨戶
手洗缽
大門
圍籬
第六章 庭園 GARDENS.
庭園概述
石碑
石燈籠
小橋
涼亭
水池
鋪石步道
盆栽與花盆
私人庭園景觀剪影
第七章 其他周邊設施 MISCELLANEOUS MATTERS.
水井與供水系統
花卉與花器
室內裝飾
消防措施
日本引進歐美建築樣式
第八章 日本古代住屋 THE ANCIENT HOUSE.
探索日本古代文獻中的住屋樣貌
第九章 日本周邊地區的住屋 THE XEIGHBORING HOUSE.
阿伊努人的住屋
八丈島的住屋
琉球的住屋
韓國的住屋
中國的住屋
結語
詞彙中英日對照表
推薦序──一窺日本建築和文化的深遠底蘊 徐裕健
推薦序──值得推薦的珍貴明治初期史料 郭雅雯
前言
序論
第一章 日本的住屋 THE HOUSE.
都市與村莊的風貌
日本住屋概述
日本住屋構造
住屋結構與基礎
斜撐
建材的選用
天花板的結構
隔間與牆壁
倉庫的結構
日本的大工職人
木作工具與使用方法
第二章 住居的類型 TYPES OF HOUSES.
日本建築樣式
日本的建築風格
長屋的樣貌結構
都市的住居型式
東北地方的房屋型態
鄉村的住居
庭園風貌
日本的旅館型態
漁民的住居
倉庫的功能
日本屋頂型態和結構
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