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指責他人:攻擊他人來消除挫折的行為模式
◎消除挫折的方法
在我們身邊,總有一、兩個人動不動就喜歡指責他人。
舉例來說,當這種人在工作上犯錯時,總會把自己的過錯放在一邊,卻用一些攻擊性的言語把錯推在別人身上,例如:「都是上司的指示不對」、「某人工作進度太慢,才會害我跟著出錯」、「客戶沒有跟我連絡」。這種人完全不會自我反省,會大聲疾呼,主張錯不在自己。一旦我們和這種人扯上關係,其他人為了不受到牽連,大多不會伸出援手,只是靜靜地採取敬而遠之的態度。
依據心理學提到的消除挫折的方法,包括剛才舉例的那種人在內,我們可以把人分成三個種類。外罰型的人會把挫折的原因推到別人身上,相對地,內罰型的人會把過錯往自己身上攬,他們通常認為「失敗的原因在自己身上」、「自己不夠努力」。另外一種是無罰型,他們不會把挫折歸咎於他人或自己,只用一句「沒辦法」來解釋過錯。
◎內罰型的人容易罹患憂鬱症
剛才提到的例子,是將工作上失敗所受到的挫折,轉嫁到上司或同事身上,總之不會承認自己有錯,這種人就是典型的外罰型。這類型的人,面對家庭問題時,大多也會把責任轉嫁到其他家人,不明就裡地找對象發散心裡的怨氣。而他本人也因此不會感受到壓力累積,但是對其他人而言就是個麻煩人物。通常人們會覺得這種人易怒,而且毫無責任感。
另一方面,內罰型的人通常會得到謙虛及責任感很強的高評價,但本人心裡卻總是積滿壓力,是罹患憂鬱症的高危險群。無罰型的人最容易在社會上生存,但遇到問題時永遠都不會找出原因,就放任問題處於曖昧不明的狀態,因此會不斷犯下相同的錯誤。
◎了解自身的反應傾向
總的來說,我們無法斷言哪一種類型的人比較好。每個人的反應傾向,都會隨著外在對象轉化成外罰型或是內罰型,而且心理變化過程非常複雜,無法一概而論。
我們只能了解自己屬於哪種反應傾向後,找尋較適當的處世之道。例如,當我們觀察自己的行為舉止,發現自己似乎具有強烈的外罰型反應,就必須改掉一味責備他人的傾向。又或者發現自己具有內罰型或無罰型反應,也必須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適時地做調整。
〔心理學小常識〕爭執的原因該歸屬何處?
另外有一個學說與「外罰型」、「內罰型」、「無罰型」這些分類很相似,就是「歸因理論」。這個理論依照人們面對爭執或不滿時,將原因歸屬何處,做為分類依據。
將原因歸咎於自己以外的周遭人們身上,這類型是「外向歸因型」。相對地,將一切歸咎於自己的態度、能力及性格等,這種人就是「內向歸因型」。這樣的分類方式,和「外罰型」、「內罰型」有重疊的地方。當遇到失敗時,外向歸因型的人絕對不會反省,因此總是會重蹈覆轍。
另一方面,內向歸因型的人,總是認為自己缺乏努力或能力,有過度反省的傾向。這種人經常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不擅長處世,心裡很容易累積壓力。
1-2以他人的不幸為樂,嫉妒他人的幸福:透過比較,感到優越感和自卑感
◎別人的失敗就是我的快樂
「別人的失敗就是我的快樂」這是一句耳熟能詳的話,雖然聽起來叫人心裡發寒,卻又引起人們的共鳴,因此才會在街頭巷尾廣為流傳。當人們聽到「嫁入豪門的那個誰,最近離婚了」,或是「那個人生勝利組家庭的長男,因為順手牽羊進了警局」,相信許多人心裡都會浮現出不道德的愉悅感。這時人們大都會想:「好可憐哦」、「希望她能夠早日走出陰霾」,或是「我覺得他人不壞啦」,這樣的同情其實只是一種迷彩效果,用來隱藏幸災樂禍的心情。
在這樣的想法背後,其實是一種優越的心理──「和那個人比起來,我算是幸福的了」。特別是當一個人過去愈是意氣風發,當他失敗時人們更會想:「現在的我凌駕在那個人之上」,一股勝利感油然而生。即使是理性的正常人,也不免會有這樣的心態。人們平常聊天時喜歡問對方學歷或工作,其實也是愛比較的心態作祟。說穿了就是想在談話中,找出對方的弱項,讓自己沉浸在優越感當中。
◎嫉妒他人的幸福,是自卑心作祟
人們很容易在與他人比較之中,決定自己的優劣。同時,自尊心愈低的人,愈是有這樣的傾向。
嫉妒他人幸福的心情,也可以用相同的理論來說明。比方說我們聽到朋友要結婚的時候,心裡會想:「某某人長得美,身材又好,而且還找到一個人生勝利組的老公。反觀我自己,長得醜又沒男朋友……」就這樣陷入自卑的情境中。或是我們聽到同事升官時,不免會生氣地想著:「那傢伙只會逢迎拍馬,老闆竟然笨得看不出來」。
以上兩個例子,就是我們和別人比較時,感到自己不如別人,心裡受到自卑感刺激而產生的反應。
為了不受這種心態左右情緒,我們應該提升自尊心,更不要透過和別人比較來影響自己內心的悲喜。
2-4喜歡聊八卦的女性:愛說話又具有高度語言處理能力的女性
◎聊八卦是生存本能之一
只要人們聚集在一起,勢必會產生八卦。總之,八卦是人類的欲求之一,也是一種社交溝通的手段。
美國韋伯州立大學的溝通學教授蘇珊博士表示:「就算談話的內容是八卦,也是加深人們與他人親密程度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時也是直接認識陌生人的重要方法」。
而且,人們經常為了知道他人在想什麼,要不就是直接問對方,要不就是從對方身邊蒐集情報。在社會生活、共同生活當中,為了理解每個人,溝通是不可或缺的要素,這樣的心理狀態就會讓人想要聊八卦。
研究指出,聊八卦的時候,人類腦部會分泌一種類似多巴胺的化學物質。如此一來,據說就能提高人體內的孕酮(黃體素)濃度,具有緩和不安和壓力的功效。
◎擅長處理語言情報的女性
女性友人之間的八卦或閒聊,經常被比喻為「井戶端會議」,而且女性週刊雜誌的內容,也幾乎都是八卦。討論他人的八卦,或許可以說是女性的特權。
為什麼女性會那麼喜歡談論他人的八卦呢?似乎是女性為了保護自己,會和同性友人聯合起來壯大聲勢。另一方面,在面對男性團體時,女性們為了確保自己的地位,因而興起了競爭意識。
再者,女性們也擅長自由地組織複數情報,藉此能夠用更多元的角度看待事物,因此八卦對女性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情報來源,再加上她們喜歡聊天,因此三姑六婆聊起八卦才會沒完沒了。
大多數的八卦話題,都與在場談話的人沒有直接的利害關係,而且她們也都對該話題抱持相當程度的興趣。藉由聊天的過程,她們可以確定彼此之間看待事物的意見相同與否,也能夠再度重申自己的價值觀。
順帶一提,在一九九○年之後,網際網路開始盛行。所謂的網路社會,也可以說是一種新型態的「八卦時代」。
〔心理學小常識〕女性愛聊八卦,源自井戶端會議
過去在江戶時代,住在大雜院的女性們會聚集在水井邊,隨性閒聊或是互相交換情報,人們便戲稱為井戶端會議(日語「井戶」為水井的意思)。現代女性三不五時也會聚在一起,這種姊妹淘之間的聚會,可以說就是現代的井戶端會議。
過去大雜院屬於共同住宅,住戶們日常用水都共用一口井。人們在井邊煮飯或洗衣,洗澡和飲水也都是用同一口井。當時到井邊打水運回自家儲水瓶的工作是由女性負責,因此井邊自然會聚集許多女性,在輪流等待打水的時候就會開始聊天。另外,當時井邊也會設置布告欄,同一個區域的各種情報也都會公布在那個地方,因此不難想像每個人都會發表自己的意見。
順帶一提,江戶時代大雜院的水井,並不是取自地下水(深掘至地底),而是興建暗渠(將木桶埋入地底連結成水道),由神田川及玉川的上水道引水,這種水井稱為水道井。
2-7喜歡談論血型:歸屬於團體內的安心感與對人際關係的不安
◎完全沒有科學根據
你有和人聊過血型,或是被問過自己血型的經驗嗎?我想多數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神奇的是在美國幾乎聽不到這些和血型相關的話題,為什麼日本人(譯注:或台灣人都一樣)這麼喜歡聊血型?
A型的人正經又神經質,O型擅於社交、個性大剌剌,B型人我行我素,AB型的人個性有點複雜而且善變,上述的性格可以套用在任何人身上。因此,用血型來判斷性格,根本是毫無科學根據的說法。
但是,有些職場在招募新人或是人事異動時,竟然將血型當做評量標準,這豈不是無庸置疑的血型歧視。
把人類分成四個種類,再任意決定四種性格,這根本就是無稽之談。現代已有研究,證明決定性格的要因,是由遺傳及成長環境各占一半影響。
◎血型判斷性格的神奇說服力
日本人喜歡談論血型,原因在於參與血型話題,就會有一種找到同伴的感覺。就算是初次見面的人,只要聊起血型,感覺上好像就親近起來了。
因此,詢問血型之後,就能夠如前述一般判斷性格,心裡有個底認為「這個人就是這種性格」。相反地,若是有某個人行為超乎預期,詢問過血型之後,很奇妙的是竟然可以只用一句「他果然是的人」,就說服自己合理化對方的行為。
開口閉口總是喜歡談血型的人,或許大多數都是因為對人際關係感到不安。另外,由於日本人十分重視集團主義,因此只要隸屬於某個團體的話,就能得到安心感。
星座將人分成十二個種類,而血型只有四種,因此比較容易記得住,這也是人們經常拿來當聊天話題的原因之一。
2-8「反正」、「總之」:為了掩飾缺乏自信的自我防衛反應
◎讓對方感到不愉快的話語
我們經常聽到有些人的口頭禪是「反正」,例如在公司裡交代資淺的人員做事:「這個能不能請你幫個忙?」對方回答:「反正我會做」,聽到這句話心裡是不是會覺得有點生氣?
或者,打電話去某家店詢問事情時,對方說:「反正現在是下班時間,你能不能上班時間再打來?」聽到店家這樣回覆,應該會火大地認為:「怎麼會這樣回應客人?」
很多人說話前會用「反正」來開頭,這個詞彙其實非常不得體。例如,「反正我會做」這句話,有一種把工作當做「反正」是例行公事的感覺,而「反正現在是下班時間」,則讓人覺得打電話過去好像造成對方麻煩,聽了心裡總是覺得不愉快。
另外還有「總之」這句話也是一樣,這兩個詞彙都是「姑且」的意思,但要是使用時機不對,或許會引來對方不悅。
在談話中頻繁使用「反正」和「總之」這句兩話的人,大多是對自己所說的話沒有自信。實際上,這樣的說話方式,會帶給談話對象覺得非常不可靠的印象。
不過,如果是因為沒有自信而使用這種說法想要來矇混過關,可以用心理學中隱藏自己弱點的防衛反應來解釋。
◎不改變自己想法的頑固者
也有人所說的「反正」、「總之」並不是口頭禪,而是意有所指使用這些詞彙。例如,上司交代工作下來,其實心裡並不想承接的時候,但是又不能斷然拒絕,這個時候就會說:「反正我會做」,用意在於輕描淡寫地表達心情。雖然這樣的回覆,會讓上司內心感到不舒服,但也足以傳達自己的情緒。
這樣說話的人,可以說具有不輕易改變想法的頑固性格。他們討厭接受他人指示,或是被交代事情。
不管是哪種使用方式,一旦說出這兩個詞彙,就會讓人覺得靠不住、沒有自信,聽的人也將因此感到不安。希望有這樣的口頭禪的人可以改掉。
〔心理學小常識〕五月病也是一種自我防禦反應
新學期開始或剛進公司經過一個月左右,就會開始感到疲倦,對學習或工作興趣缺缺,同時也會發生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一般人稱之為「五月病」。這是為了逃避現實痛苦的想法,進而引起心理上的一種自我防衛反應。
「五月病」是俗稱,正式學名是「倦怠症候群(Apathy syndrome)」。剛進公司的新進員工,在黃金週結束後,就會失去對工作的熱忱,而且感到疲倦,這就是所謂的「工作倦怠」,剛結束大考才入學的新生,也有相同的症狀就稱為「學習倦怠」。
容易陷入這種狀態的人有兩種,一種是非常認真的完美主義者,而且個性內向又容易孤立的人。另一種是頑固不知變通的人,似乎也有這種傾向。
一言以蔽之,原因就是心理無法適應環境的變化。當這種症狀發生的時候,必須找出無法適應的具體事項,進而思考改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