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天闢地的盤古
很久很久以前,整個世界像一個混沌的蛋體,天地還沒有分開,也沒有上下左右、東西南北的分別,在這個蛋的核心,盤古逐漸成形。
過了一萬八千年,有一天盤古醒了過來,他睜開眼睛卻只看見一片漆黑,四肢蜷曲無法伸展,於是他把手用力向上一伸、把腳用力往下一蹬,突然一個巨大的聲響,蛋體裂開了,原本清澈、輕盈的部分緩緩上升,形成了天;原本混濁、厚重的部分慢慢下降,形成了地。
盤古手撐著天,腳踏著地,一天長大一丈,於是天也一天增高一丈,地也一天增厚一丈,就這樣過了一萬八千年,天變得很高很高,地變得很厚很厚,而盤古變得很大很大。
後來,盤古一直支撐著天與地,力量終於耗盡,他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了,在死前,他決定把自己的身體奉獻給這個世界。
在倒下去前,盤古呼出的氣變成風雲,聲音變成雷電;他的左眼飛上天空化成太陽,給大地帶來光明,右眼飛上天空化成月亮,為黑夜帶來希望;他的四肢,化成大地上的東、西、南、北四極和五嶽高山;他的血液,化成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筋脈,化成連綿的河川道路;他的肌肉,化成大片的田野沃土;他的毛髮鬍髭,化成天上的點點星辰;他的皮毛,化為遼闊的草原和森林;他的骨髓,變成了珠玉寶石;他的汗水,化成滋潤萬物的雨露;他身上的蟲子,也化為黎民百姓。
從此之後,世界有了陽光雨露,大地有了江河湖海,萬物開始滋生,人類也開始繁衍。
***
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三五曆紀》
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理,肌肉為田土,髮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五運歷年記》
***
關於《三五曆紀》、《五運歷年記》
作者為三國時吳國徐整,生卒年不詳。盤古的傳說,最早大約出自三國時期,《三五曆紀》和《五運歷年記》中有比較詳細的記載。這兩本書內容多為上古傳說,現已失傳,唐代《藝文類聚》、宋代《太平御覽》、明末清初馬驌的史書《繹史》中,可見相關引用。
葉遷韶救雷公得天書
唐朝時,信州地區有個叫葉遷韶的人,小時候就開始到山上放牛砍柴為生,有次碰上大雨,他連忙躲在一棵大樹下避雨。忽然聽到一聲巨響,大樹竟然遭到雷擊,樹幹被從中劈開,搖晃一陣後,裂口卻又恢復合起。他驚魂稍定,發現雷公被夾在樹中,十分狼狽。葉遷韶忙找來一塊石頭,塞進樹幹中,雷公才得以脫身。雷公滿面愧色地,很感激地對他說:「明天請你到這裡來一下。」說完就飛走了。
第二天,葉遷韶又來到那棵樹下,雷公也如約到來,送給他一本畫著符咒的書,說:「你按照這書上說的去做,就可以呼雷喚雨,還可以治病救人。我們兄弟一共有五個,你需要打雷時,就對空呼叫『雷大、雷二……』就會有雷聲響起。不過雷五性情剛烈急躁,如果不是危急的事,不要隨便呼喚。」說完便飛去。從此以後,葉遷韶因為有了這本書,到處行符助人求雨,十分靈驗。
有一次他在吉州市喝醉酒,被太守派人抓去衙門,準備對他動刑。葉遷韶情急之下,在階下大叫「雷五」,當時吉州地區正逢大旱,天空晴朗無雲,烈日炎炎。此時忽然空中霹靂一聲炸響,所有人紛紛被震倒在地。太守見他有這樣大的神通,忙走下石階將他攙扶起來,以禮相待,請他求雨。葉遷韶當即如法施展,於是雷聲隆隆,雨隨之而降,下了兩天兩夜,解除了旱情。葉遷韶的事蹟因此遠近聞名。
有一次他來到滑州,遇到當地久雨不晴,黃河氾濫成災,當地官民日夜在河堤上防洪,廢寢忘食。葉遷韶便在河岸上豎了一面二尺大小的鐵片,上頭畫了符。於是河水儘管奔湧如山,也不會淹上岸來,而是沿著河道滾滾流去,滑州免除了淹水的洪災,這件事流傳了許多年。
有人患了重病求他治療,他隨便拿筆畫符,寫好送給病人,都能病癒。葉遷韶常在江浙一帶遊歷,愛吃葷腥的東西,也不修道念經,後來,就不知他到什麼地方去了。
***
葉遷韶者,信州人也。幼年采樵,避雨於大樹下,忽見雷公為柎枝所夾,奮飛不得。柎枝雷霹後卻合,遷韶為取石楔開枝間,然後得去,仍愧謝之曰:「約來日,卻至此可也。」
如其言,明日復至樹下,雷公亦來,以墨篆一卷與之曰:「此行之可以致雷雨,祛疾苦,立功救人也。我兄弟五人,要雷聲,喚「雷大」、 「雷二」,必即相應。然雷五性剛躁,無危急之事,不可喚之。」自是行符致雨,咸有殊效。
嘗於吉州市中醉,太守擒而責之,欲加淩辱。遷韶於階下大呼「雷五」 一聲,時中旱,日光猛熾,便震霹靂一聲,人皆顛沛。太守下階禮接之,請為致雨。信宿大霪,雨澤遂足。因為遠近所傳。
遊滑州時,方久雨,黃河泛,官吏被水,為勞忘其寢。遷韶以鐵紥長二尺,作一符,立於河岸之上。水湧溢,堆阜之形,而沿河流下,不敢出其符外。人見墊溺,於今傳之。人有疾請符,不擇筆墨,書而授之,皆得其效。多在江浙間周遊,好啗葷腥,不修道行。後不知所之。――《神仙感遇傳》
***
關於《神仙感遇傳》
唐末五代杜光庭(850~933)編撰,共五卷。收集古今凡人與神仙感應相遇故事,現存共七十五條。
捉鬼的鍾馗
相傳鍾馗是唐朝人,家住在陝西省秦嶺中段終南山下終南鎮鍾南村,從小聰穎好學,博覽群書,學富五車;然而,鍾馗的長相非常醜陋,他的皮膚黝黑,有著像銅鈴般的大眼睛,頭髮是像蓬草一樣的爆炸頭,還有著滿臉的絡腮鬍,外表看起來有如凶神惡煞,一點都不像是讀書人。鍾馗的個性正直剛烈,向來嫉惡如仇,很得到鄉人的敬重。
後來鍾馗進京參加科舉考試,一舉中第,名列榜首,然而皇帝在殿試召見新科狀元時,卻因為看到鍾馗相貌醜陋,不願錄取鍾馗作為狀元,他說:「歷任狀元個個氣質出眾,如果讓這個面目猙獰的人當選狀元,恐怕會讓人嘲笑。」宰相也不喜歡鍾馗的長相,於是隨聲附和,於是鍾馗的狀元硬是被取消了,鍾馗得知此事,氣得怒髮衝冠,一頭撞死在宮殿的臺階上,皇帝沒想到鍾馗如此剛烈,心中後悔不已,知道自己害死一個人才,於是下令以狀元的身分厚葬鍾馗。
鍾馗的冤魂帶著滿腔不甘心的怨氣,來到了陰曹地府,他一走進森羅殿,閻王原本要給這個新來的鬼魂下馬威,沒想到鍾馗不但沒有絲毫屈服,反而破口大罵:「人間的皇帝不識賢愚,以貌取人,沒想到你這個陰間的青天,一樣不分是非對錯,只顧著賣弄自己的權威,這世間還有天理正義嗎?」於是隨手拿起一根金光閃閃的狼牙棒,在森羅殿上胡亂揮舞起來,到處追打地府的大鬼、小鬼,甚至連閻羅王都被他的氣勢嚇到。
這麼一鬧之下,驚動了天帝,他問明鍾馗的冤屈,心想這樣的人連鬼都看了都怕,不如就讓他管理這些妖魔鬼怪吧,於是賜鍾馗青鋒寶劍,封他為「驅魔真君」,在人間負責驅鬼和捉鬼。
唐開元年間,玄宗皇帝巡察完驪山返回宮中以後,開始覺得身體不大舒服,御醫們想盡辦法,治了一個多月,吃了無數湯藥,病情卻始終不見改善。一天晚上,玄宗在高燒中昏昏入睡,忽見有個小鬼走進屋內,穿著紅色衣衫,長個牛鼻子,光著一隻腳,手上拿著一把破紙扇,大搖大擺地拿了楊貴妃的繡花香囊和自己的玉笛,就繞著宮殿跑走了。唐玄宗見狀,正準備大聲斥責時,突然看到一個巨大的身影追了上去,這個人一頭蓬亂頭髮、一臉虯髯大鬍,面目猙獰,身穿藍袍,裸露一臂,腳上穿著皮靴,他不費吹灰之力,一伸手便抓住那個小鬼,還挖出小鬼眼珠,然後把小鬼折成兩半,最後一口吞了下去。
唐玄宗嚇得魂不附體,連忙問說:「你是什麼人?」那人恭敬地回答:「臣是終南山的鍾馗,當年赴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因外貌凶惡,未得皇帝青眼,一怒之下,撞殿前階石而死。幸蒙皇帝以狀元之禮厚葬,感激不盡,如今被天帝封為驅魔真君,發誓要替人間除盡天下鬼魅妖孽。」他的聲音洪亮,有如打雷一般,把唐玄宗從睡夢中嚇醒,醒來後,發現身體好像退燒了,覺得精神也恢復了,不再有不舒服的感覺,連忙派人把名畫家吳道子召到宮內,將夢中的情景告訴他,要吳道子依照他的夢境把鍾馗畫出來,懸掛在宮中以避邪鎮妖,並詔告天下,要大家在歲暮除夕時將鍾馗像貼在家門上。從此以後,民間便有了每逢除夕,家家戶戶懸掛「鍾馗像」的習俗。
***
明皇開元講武驪山,幸翠華還宮,上不懌,因痁作,將逾月,巫醫殫伎,不能致良。忽一夕,夢二鬼,一大,一小。其小者衣絳犢鼻,屨一足,跣一足,懸一屨,握一大筠紙扇,竊太真紫香囊及上玉笛,繞殿而奔。其大者戴帽,衣藍裳,袒一臂,鞹雙足,乃捉其小者,刳其目,然後擘而啖之。上問大者曰:「爾何人也?」奏雲:「臣鍾馗氏,即武舉不捷之進士也,誓與陛下除天下之妖孽。」乃詔畫工吳道子,告之以夢曰:「試為朕如夢圖之。」道子奉旨,恍若有睹,立筆圖訖以進,以瞠視久之,撫幾曰:「是卿與朕同夢耳,何肖若此哉!」道子進曰:「陛下憂勞宵旰,以衡石妨膳,而痁得犯之。果有蠲邪之物,以衛聖德。」因舞蹈上千萬歲壽。上大悅,勞之百金。批曰:「靈祗應夢,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實須稱獎。因圖異狀,頒顯有司。歲暮驅除,可宜遍識,以祛邪魅,兼靜妖氛。詔告天下,悉令知委。――《夢溪筆談》
***
關於《夢溪筆談》
作者北宋沈括(1032~1096),全書分十七門,共六○九條,以筆記體方式記錄見聞和心得,記載了許多珍貴的工藝創造,包括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其中談及自然科學的條目約占全書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