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民國九十九年(2010)九月一日,高齡八十三歲的指畫家劉銘先生在中正文化中心雅軒舉行「劉銘999 指畫展」,展出山水、人物、花鳥、草蟲等作品數十幅,珍貴照片、剪報等數十幀。開幕當天,他現場運指寫字、作畫,短短十幾分鐘,信手拈來完成字、畫共三幅,指書畫技藝之純青,令人歎為觀止。民國一百年(2011)元月二十七日至二月二十日,他於高雄市大都會酒店舉行「百年賀歲、新都迎春」畫展,足見其對繪畫藝術的執著與活力。迄今,他仍滿懷傳承指畫的熱忱,並計畫製作數位教學教材,令人讚佩。
劉銘先生的畫作是典型的指畫。指畫又稱指頭畫,是傳統繪畫中相當特殊的藝術,最重要的特色是用手指代替毛筆蘸墨勾勒點色來作畫。令人好奇的是,指畫這樣的藝術形式究竟始於何時?在繪畫藝術應該如何定位呢?指畫創始於何時?少數主張始於漢代,多數認為始於唐代,又以名畫家張璪為代表。依據倪再沁的研究,張璪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後,中國繪畫逐漸走向人物、山水、走獸,其脫離建築而分科獨立也才確立。張璪,字文通,唐朝名山水畫家,尤工樹石山水,自撰〈繪境〉一篇,討論作畫之要訣,但失傳。唐朝朱景玄在《唐朝名畫錄》中,將張璪的畫列為「神品下」,更甚於王維的「妙品上」,他說張璪「畫松石山水,當代擅價,惟松石特出古今,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氣傲煙霞,勢凌風雨。」後來唐代著名繪畫史家張彥遠在其《歷代名畫記》中如此介紹張璪,他說:
張璪……初,畢庶子宏擅名於代,一見驚嘆之,異其唯用禿筆,或以手摸絹素。因問璪所受,璪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畢宏於是擱筆。
顯然張璪在作畫技巧上,不斷嘗試與突破,使用禿筆或手指作畫,獨創一格而有新詣。
自從《歷代名畫記》介紹張璪以手摸絹素的作畫方式,遂被後世傳為中國指畫的源頭。清代畫家鄒一桂(1686-1772)在其《小山畫譜》中如此書寫:
唐,張璪即以手畫,畢宏見而驚異之,或問所授,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時高且園其佩工指畫,名指頭生活,人物山水禽魚,無不生動。
鄒一桂陳述張璪以手作畫,同時也介紹同代高其佩在指畫上的造詣。這樣的書寫框架似乎隱喻著張璪在指畫史上的原創性。因此,方薰(1736-1799)在其《山靜居畫論》中就將指畫的歷史脈絡建構出來,他說:
指頭作畫,起於張璪。璪作畫或用退筆,或以手摸絹素而成,畢宏問璪所受,璪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宏為之驚歎,擱筆。王洽以首足濡染抹蹈,後吳偉、汪海雲(案:明代畫家)輩,淋漓恣意,皆其遺法。
換言之,方薰的指畫史觀始於唐代張璪,五百年後,有明代的吳偉、汪海雲,後來才是清代的高其佩。
然而,中國當代名畫家潘天壽(1897-1971)表示,指畫創作開始應該始於高其佩才是合適的。他說:
在清代以前的古畫中看不到指頭畫的畫蹟,在清代以前的古畫論中也看不到指頭畫的名稱和評論,自然不是偶然的事了。所以我認為,以張璪手指抹絹素,作為指頭畫的先續是可以的,作為指頭畫的創始,不但過早,而且是不恰當了。
若是如此,指畫的歷史不過三百多年,高其佩才是創成者。
高其佩(1671-1734),字韋之,號且園,遼陽人,官至刑部侍郎。依據其孫高秉《指頭畫說》的說法,高其佩八歲時開始學畫,悉心臨摹,十餘年間積畫二簏,弱冠時即苦不能獨創一格。有一日,倦而假寐,夢一老人引他至一土室,室內四壁都是畫,畫中理法無不具備,然而室內除一盂清水外,再也沒有任何畫具,以致無法臨摹,於是便用手蘸水作畫,頗得其神韻。醒後,雖得作畫心法卻無法運之於筆,復又悶悶苦思,有次偶然想起夢中在土室用水之法,因而以手指蘸墨仿作,後來得其神隨,信手拈來頭頭是道,遂放棄舊作,乃創指頭作畫之別詣。張庚《國朝畫徵錄》曾評高其佩畫云:
高且園,善指頭畫,畫人物、花木、魚龍、鳥獸,天姿超邁,奇情逸趣信乎而得,四方重之。
其傳世之作〈雜畫圖〉、〈乞兒圖〉,現典藏於上海博物館。
高其佩之後的清代指畫家形成一獨特系統。依據潘天壽的研究,可分為六類:第一類「親承弟子」,僅甘懷園、趙成穆。第二類「工指頭畫而直接繼承的作家」有高璥、高秉(藏)、李世倬(?-1770)、傅雯、甘士調、朱倫瀚。第三類「工指頭畫曾受影響的作家」有劉錫齡、蔡興祖、明福。第四類「工指頭畫有特殊成績的作家」,如瑛寶等四人。第五類「與高其佩系統無關而工指頭畫的作家」,如吳宏謨等十六人。第六類「工筆畫,兼工指頭畫的作家」等,如鄭德凝等十四人。乾隆、嘉慶以後,兼工指畫者,逐漸增多。著名的「揚州八怪」中的高鳳翰(1683-1749)與李鱓(1686-1762)等也是擅於指畫的畫家。不過潘天壽認為,其中,高秉深得家傳,趙成穆深得高其佩之一體。高秉著有《指頭畫說》專論指畫作法,其中多述乃祖高其佩習畫經過及其畫法等,乃是最早僅存研究指畫的專書。
二十世紀,不管在臺灣還是在大陸,用毛筆書寫作畫者至為眾多,而能兼擅指畫者,大陸方面最具代表者是潘天壽。潘天壽,字大頤,號雷婆頭峰壽者,浙江省寧海冠庄人,畢業於浙江第一師範,後師從吳昌碩,中國畫的造詣尤深。民國十七年(1928)國立杭州藝專成立,校長林風眠,潘天壽出任教授,國畫系只他一人,於是他包攬了所有的課程,直到民國十九年(1930)李苦禪(1899-1983)加入,奠下了中國國畫教育的基礎。可惜於文化大革命期間受迫害身亡。他對畫和詩均有非常深入的研究,集畫家、書家、教育家、詩人、學者於一身,畫藝精於寫意花鳥和山水,偶作人物,兼工書法、詩詞、篆刻等,都有很高的造詣。他也擅長指畫,尤其晚年所畫大皆指畫,畫風更顯硬挺、剛勁、渾厚、樸拙。不過,依據鄭明的研究,潘天壽的指畫雖好,可是作品上題跋落款,卻仍用毛筆,這是美中不足之處。可見即使是名家,也未必能善用指頭以致書畫全能。
臺灣指畫藝術是於二次大戰後,中華民國政府統治臺灣才傳入。最早傳習指畫者是馬壽華(1893-1977)先生,民國三十六年(1947)四月他隨同魏道明(接替陳儀而為臺灣省政府主席)來臺擔任臺灣省政府委員。民國三十九年(1950)三月,他在臺北市中山堂三樓畫廊舉行個人畫展,展出個人作品八十二幅,其中有指畫二十一幅。據說,他是唸中學時,有一次到北平琉璃廠去逛整排街的古玩字畫店時,見到劉錫齡18的一件指畫作品,當時就深深被畫上的特殊線條所吸引,並且下決心要學習指畫。馬壽華是將指畫藝術引介至臺灣的第一人。此後,民國四十六年(1957)四月間,僑居香港的畫家蕭雲廣在臺北新聞大樓舉行勞軍義展,並作指畫、反書、潑墨畫、沙畫及雕塑等表演。隔年(1958)九月青年劉銘(31 歲)也舉辦個人畫展,筆畫作品、指畫作品參半。民國四十八年(1959)六月,蘇醒在永和鎮溪州戲院舉行指畫畫展,九月於景美鎮公所舉行指畫救災義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