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的生命從赤裸裸地誕生到孑然而去,生命如許短暫,轉瞬即逝。靈魂何所居?
晉代大詩人陶潛(陶淵明)在詩中寫道:「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在滾滾紅塵、嘈雜人海中能留下一片「安心」的淨土,哪怕有一瞬間的「心安」;在寧靜祥和的輝光中,有一刻物我俱忘、天人合一的感覺,那是何等的愜意啊!
晨鐘暮鼓敲醒迷路之人,青山綠水洗滌俗世心靈。沒有精神的人生是荒蕪的、沉寂的。唐人李商隱在《錦瑟》中寫道:「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人生恍惚迷離、如夢似幻,如果稍不留意,就會唯餘一片空白和沉寂的悵惘心情。
一粒塵埃,多麼渺小;一個世界,多麼廣大。俗人看不見塵埃,只看到世界,一如求佛之人,誤認為佛在星空。
六祖慧能大師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在微塵中顯大千,在有限中見永恆,一花一天國,一沙一世界,洞盡宇宙之奧妙。沒有頓悟的人生無法清涼。心為菩提,只是生活為心蒙上塵埃。
汲取佛的智慧、參透其中的禪機,你的心就會變得平和而清淨,凡事也看得開、放得下,嗔怒之火自然也不再熾熱。再進一步如果你能以苦為樂,化嗔怒為快樂,你就是自己的佛。覺悟了人心從浮動處獲得純善的本性,那麼隨著靜坐凝思,一切雜念都會隨著天際的自然消失。覺悟了,任何地方都是真正的妙境,任何事物都有真正的玄機。這就是「心砥菩提亦空明,靜坐凝思天地空。」
世事如落花,心境自空明。榮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藏一份悠閒,守一窗燈光,放飛淡淡的心情,讓清澈的思緒淨化歲月的浮華。心似白雲,意如流水。擁有一種無拘無束的胸懷,心無牽掛,開闊空明,讓一襲雲水胸襟超然於環境之外,瀟灑自在。
達摩祖師說:「不謀其前,不慮其後,無戀當今。」行也安然,坐也安然;窮也安然,富也安然。這才是真正的超脫。如果內心淡定,就會俯仰無愧。
天下熙熙,人生如旅。行、住、坐、臥,皆是道場。當如蘇軾的《定風波》詞作所言:「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如清茶經過春雨的清幽,夏陽的熾熱,秋風的清涼,冬霜的清冽。在薪燃火熾、浮沉不已之時,愈加散發自己的醇香。無論處貴處賤,順遇或者逆境,都能保持本真,釋放生命的滋味。
沐浴煦風和暢,聆聽耳畔鳥語清脆,頓悟天地之悠然,感懷人世間此樂,挪步山巔,俯攬萬物,千山萬峪而盡入視野。天下唯大,物我兩忘而神思八極,一生之樂,一生之憂,一憂一樂,皆在心中。
化紅塵為淨土,也要我們每個人從自己做起,在我們的心裡建起一座寺院。讓我們疲憊的心靈得到一些寧靜,在喧囂中回歸純淨,回歸本位和自然。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