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響力Top 50的心理學家,深度解讀阿德勒的生活哲學。
●所有煩惱都來自兩處:對自己的認知、與他人的關係
●如何不再透過他人照見自己,而是獲得自給自足的肯定
●如何在交友、戀愛與工作中學會課題分離,擺脫消耗型的人際關係
遺傳和環境只是提供了人格的原材料,
詮釋經歷的方式、把握未來的能力,則仰賴我們自己。
●所有煩惱都來自兩處:對自己的認知、與他人的關係
●如何不再透過他人照見自己,而是獲得自給自足的肯定
●如何在交友、戀愛與工作中學會課題分離,擺脫消耗型的人際關係
遺傳和環境只是提供了人格的原材料,
詮釋經歷的方式、把握未來的能力,則仰賴我們自己。
許多人將現在的不幸歸咎於過去的經歷,例如原生家庭的問題。阿德勒認為,我們的行為並非由過去決定,而是受到「目的」引導。那些無法從困境中走出的人,往往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內心不願脫離。無論是沉浸在失戀的痛苦中、抱怨犧牲太多,這些行為背後都隱藏著特定目的。
而我們天生就帶有一定的自卑感,這源於幼兒時期的弱小和依賴。但自卑感本身是中性的,它可以成為自我發展的強大動力。阿德勒進一步提出「創造性自我」概念,主張人擁有主動力量,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每一次的嘗試,都能幫助我們發展這種力量。
從「課題分離」走向「共同體感覺」,
透過阿德勒的核心理論,主動掌握命運。
人際關係的三大類:工作、交友、愛的課題,之所以會滋生負面感受,在於人們總是——干涉他人的課題、自己的課題被他人干涉。解決人際煩惱的起點是「課題分離」:區分開「我的事」和「你的事」,才能獲得精神上的自由。而人際關係的終點是「共同體感覺」:將他人視為夥伴,並在群體中感受到自己的位置和歸屬感。
阿德勒心理學是一種充滿勇氣和選擇的哲學,通過重新審視我們賦予生活經歷的意義,理解自身的生活風格如何影響與塑造自己;當我們能夠不再透過他人照見自己,而是獲得自給自足的肯定時,人際關係將從煩惱的源頭轉變為滋養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