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小引 1
上冊
半部學術史,一篇大文章——現代中國學者的自我陳述 1
一 學者為何自述 3
二 自傳與自定年譜 11
三 「我與我的世界」 18
四 「詩與真」的抉擇 25
五 「懺悔錄」之失落 33
六 「朝花夕拾」與「師友雜憶」 41
新教育與新文學——從京師大學堂到北京大學 47
一 「虛文」之不可或缺 48
二 「文學史」的意義 55
三 「桐城」與「選學」之爭 62
四 作為知識生產的文學教育 71
思想史視野中的文學——《新青年》研究 75
一 同人雜誌「精神之團結」 77
二 「仍以趨重哲學文學為是」 86
三 以「運動」的方式推進文學事業 94
四 文體對話與思想草稿 108
五 提倡學術與壟斷輿論 124
六 文化資本與歷史記憶 140
分裂的趣味與抵抗的立場——魯迅的述學文體及其接受 155
一 文體家的別擇 155
二 論著、雜文與演講 162
三 古書與口語的糾葛 169
四 直譯的主張與以文言述學 174
五 文體的「抵抗」 184
中國大學百年? 191
一 兩種大學史 192
二 關於「旁採泰西」 197
三 關於「上法三代」 210
四 敢問路在何方 220
下冊
大學之道——傳統書院與二十世紀中國高等教育 223
一 書院之遠逝 224
二 借鑒書院的努力 227
三 書院在二十一世紀 238
文學史視野中的「大學敘事」 241
一 大學歷史與大學敘事 242
二 三閭大學與西南聯大 246
三 兩個北大的糾葛 252
四 故事化了的「老大學」 257
當代中國人文學之「內外兼修」 263
一 日漸分裂的大學校園 264
二 大學擴招與「國學熱」 270
三 素質教育與通識課程 281
四 學術工程與評審文化 292
「五方雜處」說北京 301
一 為什麼是北京 301
二 作為旅遊手冊的北京 305
三 作為鄉邦文獻的北京 308
四 作為歷史記憶的北京 311
五 作為文學想像的北京 315
六 作為研究方法的北京 318
北京記憶與記憶北京——《北京: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序 323
一 在「記憶」與「忘卻」之間 323
二 城市歷史與文學想像 326
三 穿越諸多科學科領域 329
四 並不存在一個統一的「北京」 333
五 引而未發的「雙城記」 336
城闕、街景與風情——晚清畫報中的帝京想像 339
一 帝國風雲與個人遊歷 341
二 作為「景物」的宮闕 347
三 在禁苑與公園之間 352
四 日漸模糊的風俗畫 362
五 十字街頭的「巡警」 373
六 新學如何展開 381
七 觀察、見證與遙想 392
長安的失落與重建——以魯迅的旅行及寫作為中心 403
一 眾說紛紜的「西安之行」 405
二 何處是長安 413
三 愛情、女性還是都城 423
四 可疑的「古都」情結 435
五 時間意識還是空間想像 444
六 如何「遙想漢唐盛世」 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