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廣州」早在一百年前就已享譽全球,廣府人素以好吃、擅吃著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
你是否知道,艇仔粥、雞仔餅、鹹煎餅、佛跳牆、泮塘五秀⋯⋯藏著一段段或感人、或有趣的故事?而叩指謝茶禮和揭蓋
加水的廣州獨特飲茶文化又是從何而來?
《嶺南尋奇:聽彭嘉志說故事之廣飲廣食》與你一起揭祕。
《嶺南尋奇:聽彭嘉志說故事》系列圖書一共6冊,分別是《街巷探祕》《廣飲廣食》《小腳走古蹟》《萬水千山》《名人逐個講》《言之有物》,透過說故事的傳統藝術形式,讓小讀者輕鬆地領略傳統嶺南文化。
全書圖文並茂,並附正史知識以及通俗的粵語對話,在閱讀故事之餘,了解嶺南當地的人文典故,體會傳承下來的做人道理。
專 家 推 薦
「食在廣州」,這句話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每一樣美食,是怎樣創造出來的呢?有什麼有趣的故事呢?相信鮮為人知了。彭嘉志以風趣、通俗易懂的語言,為大家展開一幅幅詼諧的南國市井情畫,使大家增長知識、增長愉悅!
———粵語說書表演藝術家 顏志圖
一個成功的、讓人記得住的說書人,不僅要融入生活,更要多識多聞。看嘉志的新書,便知道他對生長於斯的嶺南,充滿敬意與愛心,小朋友們不難從中知道這裡的一草一木、一街一巷,都蘊含著故事。
———廣東文化研究學者、專欄作家 梁基永
作者簡介:
彭嘉志
彭嘉志,80後,粵語說書藝人,非物質文化遺產「粵語講古」代表性傳承人,廣東電視臺節目主持。可以說是廣州最年輕的講古佬。
彭嘉志師從粵語說書表演藝術家顏志圖12年,致力粵語說書傳統技藝傳承和推廣,且對青少年感興趣的嶺南掌故方面進行過專題研究。因此,在廣東曲藝界,彭嘉志是具有鮮明特點的年輕藝術家。
章節試閱
「粥粉麵飯」系列
艇仔粥
二世祖的勵志故事
在廣州多種粥食之中,爽滑、鮮甜、最有味蕾刺激的,當數艇仔粥了,據說它是由一個「二世祖」①創製的。
說書人 話你知
話說,有一日,一個老艄公,正在珠江河上擺渡。忽然間,聽見岸上有人高喊:「救命啊,救命啊!有人跌落水啊!」老艄公②循聲扭轉頭一看,只見水面上確實有個人在浮浮沉沉,於是馬上撐艇過去救人,救起一看,是個年輕男子。誰知,那年輕人被救起,開口便說:「你為什麼要救我 ? 我不死不行啊!」艄公一聽:「哦,原來你剛才是自殺。你這麼年輕,大好前程,為什麼輕生呢?說來聽聽,或者我可以幫到你。」
原來,這個年輕人是個「二世祖」,恃著父親留下的大筆身家,就「洗腳唔抹腳——亂揈」③。不過他不是「嫖賭飲蕩吹」那種,而是一味好食懶做,食不厭精,就這樣將錢「掏」乾了,導致家道中落。
艄公聽完了他的遭遇,就說:「用不著去死,以後改就得了。不如這樣,你跟我一起合夥做點小生意吧。我現在年紀大了,『第一撐,第二耕』①,都是辛苦的活,我都力不從心了,現在想改行做買賣。」
紈絝子弟當下皺起了眉頭,說:「老人家,我除了懂得吃,就一無所長了,我都不知道可以幫到些什麼。」「嘿,你懂得吃,也是一個特長。我現在想賣粥,就憑藉你吃的經驗和本事,我們一齊創一種粥出來吧。」
年輕人答應了,於是兩人共同創出了一種粥,它的做法是這樣的:先用豬骨頭熬出的湯底來煮粥。粥煮好了,再放入生魚片滾到八、九分熟。將粥放入碗後,撒上「油炸鬼(即油條)」碎、炸粉絲、炸花生、鮮魷魚絲、海蜇絲、炒蛋絲、燒鵝絲等配料,就可以吃了。這樣做出來的粥,既有魚片、魷魚、海蜇的鮮味,又有炸麵、炸花生、炸粉絲、燒鵝絲的香脆,更有豬骨的濃香。幾種味道合在一碗粥中,這是其他粥所不具備的。一推出市面,果然大受歡迎。
從此,老艄公就不再擺渡了,天天就把小艇泊在珠江岸邊,自己負責煮粥,年輕人負責收錢,一老一少合著幹。因為粥味一流,生意越做越好,兩個人就富裕起來了。又因為這種粥是在老艄公的小艇上出售的,所以人人都叫它作「艇仔粥」。「艇仔粥」也就成了廣州一款風味小食。
☆歷 史 小 貼 士
事實上艇仔粥是水上人家的尋常飯食。因為從前水上人生活艱苦,不能時常吃白米飯。久而久之,有蜑家婦女做起艇上賣粥的生意,這就是最初的艇仔粥,由於價錢低廉而大受歡迎。米糧不足時,水上人常摻入芋頭、花生到粥中充饑,而他們最多的是河鮮食材,如螺肉、鯇魚片。隨著時代變遷,後來有人加入薄脆、油炸鬼、燒鵝絲等,而芋頭被捨棄了,成為今天艇仔粥的風味。
「粥粉麵飯」系列
艇仔粥
二世祖的勵志故事
在廣州多種粥食之中,爽滑、鮮甜、最有味蕾刺激的,當數艇仔粥了,據說它是由一個「二世祖」①創製的。
說書人 話你知
話說,有一日,一個老艄公,正在珠江河上擺渡。忽然間,聽見岸上有人高喊:「救命啊,救命啊!有人跌落水啊!」老艄公②循聲扭轉頭一看,只見水面上確實有個人在浮浮沉沉,於是馬上撐艇過去救人,救起一看,是個年輕男子。誰知,那年輕人被救起,開口便說:「你為什麼要救我 ? 我不死不行啊!」艄公一聽:「哦,原來你剛才是自殺。你這麼年輕,大好前程,為什麼輕生呢?...
作者序
序
江湖浪跡且安身,十載飄零賣藝人。
露宿風餐嘗冷暖,醉生夢死笑浮沉。
仁風半折遮華髮,陋案一方有淚痕。
朽木敲來端玉帶,提刀上馬說三分。
記得去年 12 月,有一晚突然感懷起這些年來的際遇,便寫下了這首七律。正如詩中所講,自 14 歲隨師學藝至今,在說書這一行,霎下眼業已 10 年有多。後學從小就是那種「口水多過茶」 ① ,心裡藏不住話的人,或許這樣的脾性正正適合做一個「說書人」,因為這兩種人通常樂於分享。
近一個世紀以來,從事粵語說書的前輩藝術家以至後學這一輩,皆視民國時期的陳公幹臣先生為廣東地區最德高望重的粵語說書賢士。一方面因為他生在日寇侵華的年代,顯示出高潔剛烈的民族氣節,一方面則因為他的藝術成就和對後世說書人的影響。陳公少時讀過「卜卜齋」 ② ,奠定其深厚的古文學根基。他說書風格慷慨激昂,風韻古雅,又適逢電臺剛剛出現,也就成為民國時期最知名的說書先生。公亦注重著書立說,為後人留下資料,寫成《百粵掌故叢談》一書兩集,記錄廣州古蹟、地名背後的典故。雖然所錄者不多,但書中文藻古樸、洋洋灑灑,其後的說書人,尚無人能出其右。
家師顏志圖時常教誨後學人等,應向先賢學習,注重地方典故收集一課。這些年來,後學集得故事一二,東施效顰,模仿從前廣東文士半文(文言文)、半① 口水多過茶:說話時噴出來的口水比喝的茶水還多,形容人話語多。白(白話文)、半粵語的「三及第文」風格,寫成系列小書幾本,與諸君朋友分享,以償夙願。
文化,是生命的文化。需要有生命,有活生生的人,才能造就文化、承傳文化。書中的故事,真真假假,不能當成史料來看待。然而,這些故事未成為文字之前,全部源於民眾之中,經過幾代人口耳相傳。所以,從故事裡頭,不難發現嶺南人對善惡的分辨,顯示出古時這一方民眾的仁孝之心、忠義之氣。
在後學看來,說書人講故事,在分享故事本身的同時,也在分享古人做人的道理。這些道理,不外乎宣導人們學會敬畏生靈,常懷悲天憫人的情懷,尊敬老人愛惜親人,守法道明禮儀。這些道理,不僅僅是要告訴少年人,其實男女老少都應明白,並且努力付諸行動。不過,要令社會大眾都明白做人的道理,關鍵一步就在於對學童的啟蒙。
後學收集的這些故事,和大家分享之餘,更希望各位朋友仔能將之與身邊的小夥伴甚至將來自己的子女分享,分享故事中承載著的嶺南文化,分享故事中做人的道理。
從來,薪火相傳的過程,難免多艱難險阻,嶺南文化的未來,就靠少年一輩了。後學忝作筆者,以「童說嶺南」為書題(編注:繁體版為「嶺南尋奇」),就是希望以此書抛磚引玉,等到朋友仔長成大人的時候,有更多人可以為文化的發展出一分力。相信不久的將來,定會有全新的氣象。到時,各位朋友仔當好似昆山玉石一樣有作為,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棟梁之材。
是為序。
說書後學 彭嘉志
2017 年 6 月 5 日於鳧盧
序
江湖浪跡且安身,十載飄零賣藝人。
露宿風餐嘗冷暖,醉生夢死笑浮沉。
仁風半折遮華髮,陋案一方有淚痕。
朽木敲來端玉帶,提刀上馬說三分。
記得去年 12 月,有一晚突然感懷起這些年來的際遇,便寫下了這首七律。正如詩中所講,自 14 歲隨師學藝至今,在說書這一行,霎下眼業已 10 年有多。後學從小就是那種「口水多過茶」 ① ,心裡藏不住話的人,或許這樣的脾性正正適合做一個「說書人」,因為這兩種人通常樂於分享。
近一個世紀以來,從事粵語說書的前輩藝術家以至後學這一輩,皆視民國時期的陳公幹臣先生為廣東地區最...
目錄
「粥粉麵飯」系列
1 / 艇仔粥 二世祖的勵志故事
6 / 及第粥 出自高第街
10 / 沙河粉 沙河鎮專賣
「廣府名小食」系列
14 / 雞仔餅 成珠樓小鳳發明
18 / 涼粉 源自仙人草
22 / 薩其馬 罵出來的點心
26 / 德昌鹹煎餅 加入南乳是點睛
「廣府菜式」系列
30 / 白雲豬手 創自饞嘴和尚
34 / 佛跳牆 典故來自福建省
38 / 乞兒雞 乞兒無心插柳之作
「廣府食俗」系列
42 / 叩指謝茶禮 源自周日清叩跪乾隆
46 / 茶居飲茶沒水茶客 自揭壺蓋
廣州老店系列
50 / 蓮香樓 先有蓮蓉月餅
54 / 陶陶居 康有為題字
58 / 惠如樓 滾水淋大櫃
62 / 大三元 復興有段古
「田頭廣府味」系列
66 / 泮塘五秀 五種皆瘦物
70 / 花地楊桃 七位仙女幫助楊桃嬸
74 / 增城掛綠 何仙姑把綠掛
78 / 西洋菜 由「番鬼」醫生帶到廣州
82 /編審後記
「粥粉麵飯」系列
1 / 艇仔粥 二世祖的勵志故事
6 / 及第粥 出自高第街
10 / 沙河粉 沙河鎮專賣
「廣府名小食」系列
14 / 雞仔餅 成珠樓小鳳發明
18 / 涼粉 源自仙人草
22 / 薩其馬 罵出來的點心
26 / 德昌鹹煎餅 加入南乳是點睛
「廣府菜式」系列
30 / 白雲豬手 創自饞嘴和尚
34 / 佛跳牆 典故來自福建省
38 / 乞兒雞 乞兒無心插柳之作
「廣府食俗」系列
42 / 叩指謝茶禮 源自周日清叩跪乾隆
46 / 茶居飲茶沒水茶客 自揭壺蓋
廣州老店系列
50 / 蓮香樓 先有蓮蓉月餅
54 / 陶陶居 康有為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