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江湖浪跡且安身,十載飄零賣藝人。
露宿風餐嘗冷暖,醉生夢死笑浮沉。
仁風半折遮華髮,陋案一方有淚痕。
朽木敲來端玉帶,提刀上馬說三分。
記得去年 12 月,有一晚突然感懷起這些年來的際遇,便寫下了這首七律。正如詩中所講,自 14 歲隨師學藝至今,在說書這一行,霎下眼業已 10 年有多。後學從小就是那種「口水多過茶」 ① ,心裡藏不住話的人,或許這樣的脾性正正適合做一個「說書人」,因為這兩種人通常樂於分享。
近一個世紀以來,從事粵語說書的前輩藝術家以至後學這一輩,皆視民國時期的陳公幹臣先生為廣東地區最德高望重的粵語說書賢士。一方面因為他生在日寇侵華的年代,顯示出高潔剛烈的民族氣節,一方面則因為他的藝術成就和對後世說書人的影響。陳公少時讀過「卜卜齋」 ② ,奠定其深厚的古文學根基。他說書風格慷慨激昂,風韻古雅,又適逢電臺剛剛出現,也就成為民國時期最知名的說書先生。公亦注重著書立說,為後人留下資料,寫成《百粵掌故叢談》一書兩集,記錄廣州古蹟、地名背後的典故。雖然所錄者不多,但書中文藻古樸、洋洋灑灑,其後的說書人,尚無人能出其右。
家師顏志圖時常教誨後學人等,應向先賢學習,注重地方典故收集一課。這些年來,後學集得故事一二,東施效顰,模仿從前廣東文士半文(文言文)、半① 口水多過茶:說話時噴出來的口水比喝的茶水還多,形容人話語多。白(白話文)、半粵語的「三及第文」風格,寫成系列小書幾本,與諸君朋友分享,以償夙願。
文化,是生命的文化。需要有生命,有活生生的人,才能造就文化、承傳文化。書中的故事,真真假假,不能當成史料來看待。然而,這些故事未成為文字之前,全部源於民眾之中,經過幾代人口耳相傳。所以,從故事裡頭,不難發現嶺南人對善惡的分辨,顯示出古時這一方民眾的仁孝之心、忠義之氣。
在後學看來,說書人講故事,在分享故事本身的同時,也在分享古人做人的道理。這些道理,不外乎宣導人們學會敬畏生靈,常懷悲天憫人的情懷,尊敬老人愛惜親人,守法道明禮儀。這些道理,不僅僅是要告訴少年人,其實男女老少都應明白,並且努力付諸行動。不過,要令社會大眾都明白做人的道理,關鍵一步就在於對學童的啟蒙。
後學收集的這些故事,和大家分享之餘,更希望各位朋友仔能將之與身邊的小夥伴甚至將來自己的子女分享,分享故事中承載著的嶺南文化,分享故事中做人的道理。
從來,薪火相傳的過程,難免多艱難險阻,嶺南文化的未來,就靠少年一輩了。後學忝作筆者,以「童說嶺南」為書題(編注:繁體版為「嶺南尋奇」),就是希望以此書抛磚引玉,等到朋友仔長成大人的時候,有更多人可以為文化的發展出一分力。相信不久的將來,定會有全新的氣象。到時,各位朋友仔當好似昆山玉石一樣有作為,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棟梁之材。
是為序。
說書後學 彭嘉志
2017 年 6 月 5 日於鳧盧
部分內容
慣用語篇
老竇
父親,粵語會說「老竇」,為什麼廣府人對父親的稱呼這麼特別?傳說這和「五子登科」的故事有關。
佳句欣賞
造句:我阿媽響工廠返工,我老竇負責做家務。
注釋:我的媽媽在工廠工作,我爸爸負責做家務。
說書人話你知
話說,五代後晉時期( 936 — 947年),有個人叫竇禹鈞,他家是當地遠近聞名的富裕戶。他的鄉下 ① 是薊州漁陽,即如今的天津市薊縣一帶。漁陽屬古代的燕國,地處燕山一帶。因此,後人習慣稱他為竇燕山,他的原名漸漸被世人遺忘了。竇燕山的父親竇思恭,以及他的爺爺竇遜,都當過地方官。竇燕山在家中排行第十,由於從小失去了父親,母親一直嬌慣這個小兒子。年輕時候的竇燕山為人驕橫,常常借勢欺壓村裡人。雖然家中富有,但已經三十歲的他,仍然膝下無兒。從前的人很年輕便結婚生兒,三十無兒,在那時是很不光彩的事。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認識他的人,都背地裡說,這是因為他做了太多壞事,老天爺不讓他有兒女。
有一天夜晚,竇燕山做了一個夢,夢見故去的爺爺和父親,他們嚴厲地教訓說:「禹鈞,你要趕緊回心向善,因為你心術不正,心德不端,你的惡名連玉皇大帝都知道了。日後不僅沒有兒子,而且壽命也很短。如果你現在懸崖勒馬,馬上改過來,重做新人,努力多做救人濟世的善事,或許可以挽回天意,改變你的命運!」竇燕山夢中驚醒,被嚇出了一身冷汗。父親的忠告,久久在耳邊縈繞,揮之不去。
於是,他下定決心,棄惡從善,痛改前非,改邪歸正,多做好事、善事,立功贖罪,渴望挽回不良影響。
從那以後,竇燕山一生都在做好事。親友中有喪事沒錢買棺材的,他出錢買棺葬殮;有家貧子女無法婚嫁的,他出資辦酒席幫助他們成家。對於貧困無法生活的人,他借錢給他們,讓他們有做生意的資本。很多窮人在他的幫助下維持生活。他為了救苦濟人,自己生活越來越儉樸,絲毫不浪費。他每年預算下一年的收入,預留供給家庭的必要生活費用,其他都用來扶貧救急。
幾年之後的一個晚上,竇燕山又做了一個夢,他夢見父親對他說:「你現在陰功浩大,美名遠揚,天帝已經知道了。以後你會有五個兒子,個個金榜題名,你自己也能活到九十歲。」竇燕山一覺醒來,非常高興。父親在夢中的話,給了他更大的激勵。於是,他更加努力修身積德。說來也奇怪,不久之後,竇燕山的妻子陸陸續續為他生了五個兒子。
竇燕山知道,自己從前行跡惡劣,是因為被母親嬌寵。所以,他決心嚴格要求五個兒子。他言傳身教,以自己的言行為兒子樹立榜樣,而且出資修建學堂、教館,聘請名儒、教授、讀書人授課,廣泛吸收願意讀書的孩子。對家境貧寒的讀書人還免收衣、食、宿、學等費用。由於竇燕山自己重禮儀、德行好,家庭和睦。在他的培養下,五個兒子長大後,不僅學業優異,而且明禮懂事,循規蹈矩,滿門孝順,並且家庭美滿幸福。竇燕山將五個兒子培養成材,
名聲大振。當朝太師馮道聽說後特別激動,特地贈詩一首:「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歌頌此事。
自此之後,世人將竇燕山視為品德高尚、重視家教、樂於助人的好父親典範,尊稱他為「老竇」。久而久之,「老竇」變成廣府人對父親的稱呼。
① 鄉下:指家鄉。
☆歷 史 小 貼 士
經語言學者考證,「老豆」源於「老竇」只是後世附會的說法,早在竇燕山身處的年代之前,漢語中對父親就有「老頭」「老頭子」一類的稱呼。粵語中的「老豆」其實就是從「老頭」音轉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