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的自然——枯山水
中國園林講究山水相宜,如果你漫步於蘇州園林,你會看到綿延不絕的亭臺樓閣,而皇家園林頤和園則是恢弘大器的湖泊和寶塔。相較之下,日本園林規模較小,卻更為精緻。「枯山水」是日式園林中的一種景觀,雖稱作「山水」,卻不見一滴水,只是以石頭、細沙和青苔模擬自然界的山川河流,可以說是一種凝固狀態下的自然。
「枯山水」最初由僧侶發明,後來普及到普通庭院中。有關「枯山水」的紀錄始見於平安時代(794年-1192年)末期的園林典籍《作庭記》。日式園林雖然有很多在形式上源自中國,但「枯山水」卻是日本獨有的園林景觀。為反映僧侶們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枯山水」移除了中式園林中池渠、鮮花等富於變化的事物,以沙石、青苔、常綠樹這些「靜止不變」的元素取而代之。後來,「枯山水」發展到極致,甚至將樹木也移除,只留下完全處於靜態的沙石和青苔。
如果說其他園林的設計主要是為了休閒、賞玩,所以更注重景觀的設置和搭配,那麼,「枯山水」的設計則更多是為了心靈的修養,注重精神上的表現力。「枯山水」最初是為了配合靜坐冥想而設計,它將乾涸的沙石耙出一道道波紋,用以模擬水面的漣漪,從而將變化萬千的自然風光凝固成荒涼的一幕,在保留山水原有形狀的同時,將大自然的生命力完全抽出,給人強烈的精神震撼力。究其深意,乃是由於日式美學中處處滲透著人生變化無常的理念,「枯山水」則以極端的方式體現出這種精神底蘊。
人們以無常的心態來賞析自然,人生的無常突顯自然的永恆。而「枯山水」將自然山水中動態的某一瞬間定格,同時又變生機為荒蕪,在放大了自然的永恆同時,又將人生的無常反襯到了極致。思想從人出發到自然界,再返回到人本身,這本是一個抽象的過程,卻被「枯山水」外化而凝固起來。因而相較於其他類型的園林景觀,「枯山水」的精神表現力大於其觀賞性。
如今,「枯山水」的美學內涵被更多設計師發掘,他們也嘗試將「枯山水」元素融入當代設計中。位於舊金山的金門公園中有一處「枯山水」景觀,將日式庭院與歐式景觀完美融合在一起。而Epic 最新推出一款名為《禪境花園》的遊戲,更是大量使用「枯山水」元素,打造出美輪美奐的遊戲場景。在室內設計中,「枯山水」盆景作為一種縮微版的日式庭院景觀,更能為室內空間帶來別樣風情。
「枯山水」是凝固的自然,但它又不是純粹自然界的剪影,而是被人類精神化的自然。它化動為靜,將人們對於生命的思考注入其中。可以說,「枯山水」代表了日式建築中「靜態」的一面,也體現出日式美學對於人類心靈世界的深度探討。
家紋,從家族到品牌——Grand Marble 麵包
中國古代貴族很少有家紋,但對於日本和歐洲的貴族而言,家紋無疑是一個家族的識別標誌。日本貴族的家紋涵蓋了日常可見的各種事物,動植物如馬、兔子、銀杏葉、印花,日用品如筏、船、帆、水車,直到現在,很多過往貴族家庭在訂製和服時還會印製家紋。而日本皇室的家紋是十六瓣八重表菊紋,美國學者露絲• 潘乃德的著作《菊與刀:風雅與殺伐之間,日本文化的雙重性》,就以皇室家紋中「菊」的形象來代表日本人性格優雅、沉靜的一面,與兇狠、決絕的「武士刀」並舉,比喻日本人的矛盾性格。
如今,日本的貴族早已不存在,昔日的家紋卻作為傳統文化的象徵,被更多設計師應用到作品中。
位於京都祇園的丹麥吐司品牌Grand Marble,它的品牌視覺形象是由SQUEEZE有限會社的寺田未來設計。Grand Marble 專營丹麥三色吐司,源自西方的吐司麵包在經過京都麵包師的加工之後風靡日本,被稱為「京都三色」。
其品牌LOGO是一棵松樹的形象, 圖案則取自「光琳松」——由德川幕府時代的畫家尾形光琳繪製的松樹紋樣。光琳松圖案簡潔、抽象,極具裝飾感和設計感,曾被很多家族用作家紋。這個設計典出於日本禪語「松樹千年翠」,設計師寄意於松樹,希望該店能夠像松樹一樣有著千年的壽命。外包裝上別一根松針,既能與LOGO相呼應,又能突顯食品的天然有機之感。店鋪裝飾則極具日式傳統風情,使這個充滿西洋風味的麵包店在京都這座千年古城竟毫無違和感。
服之訪談──MASA&MARI
‧作為年輕一代,你們怎麼看待時尚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
我認為「時尚=所有流行的東西」,這種現象多少有些認識上的錯誤,所以我想對「我們日常穿的衣服到底有何意義」這個問題進行回答。
人基本上所有時間都穿著衣服。因此與不穿衣服的人之間的關係,可以反過來說成是特殊的關係;穿著衣服的狀態可以說成是平常與人之間的關係。
因此,從與他人之間的關係這一方面來考慮自己的存在時,我們基本上要考慮的是所有穿著衣服的自己,如此想來,衣服可以說是我們自己的一部分(我認為也可以說成是我們的皮膚)。
衣服是我們自己的一部分,那麼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我認為有必要考慮一下兩者之間的關係。
一方面是自己的心情與衣服之間的關係。兩者之間互相影響。
例如,根據自己當時的心情來決定衣服的顏色,或者決定穿寬鬆一些的長褲,還是貼身一些的長褲;或者決定穿得與眾不同些,還是低調穩妥些等。反過來說,衣服也能決定自己的心情。
當我們穿著套裝時,我們就會打起精神進入工作狀態,比起穿T恤、襯衫時能使我們變得更加英挺。
另一方面是衣服與社會(周圍視線)之間的關係。這個不是固定不變,它是不確定,也是不穩定的關係。
我們與誰見面,去哪裡,要做什麼,想給他人留下什麼樣的印象等,根據不同目的及場合,我們所選擇的衣服也會發生變化。例如,當你要參加派對,應該就不會選擇過於隨便的衣服吧。並且,你的選擇也會隨當時的流行及社會的常識而改變。去年流行的衣服如果現在穿上,就會是過時的裝扮。
所以沒有不變的、永遠是正確的著裝,我們要根據當時的流行,以及受社會常識的影響(不管你有沒有意識到),來選擇衣服。
有時,我們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這件事可以作為自己日常生活的一個愛好,也可以使自己過得更加幸福。但是,這不僅僅關係到自己的心情,也必定受到社會的影響。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說是一種束縛。
處在自己(的心情)和社會(周圍視線)之間的衣服,在能夠使自己更幸福、開心的同時,也扮演著操縱周圍對我們的印象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