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IxDC大會與去年相比,在體驗和服務上多了幾個亮點,特別是每個工作坊結束後,志工都會拿出一個列印好的二維碼,提供與會者掃瞄。這樣做有幾個好處:讓參加同一個工作坊的同學可以很快建立聯繫,避免相互掃二維碼的麻煩,也避免建立很多零散的群組,增加溝通成本。還有個好處是每次工作坊結束後,與會人員都希望拿到主講人分享的PPT,有了這個群組以後,主講人就可以直接把PPT快速分享給每個人,也省去大會收集、整理和再轉發PPT的步驟;同時,還可以幫助大會組織方整理與會人員的資料。IxDC是個用戶體驗大會,內容自然離不開互聯網,這便讓大會具備了「連接」的職責。其實,很多參加大會的人,除了學習方法、經驗外,都希望在大會上認識更多同行。這個「群組」就滿足了這些需求。連接的體驗,在這裡用得恰到好處。
--
茶山購買火車票的時候發現,與以前的火車票有些不同,車票上多了兩行字,第一行寫的是:「買票請到12306,發貨請到95306」,第二行是:「中國鐵路祝您旅途愉快」。這看似是多了兩條溫馨的提示,然而,這些訊息只是服務提供者為了傳遞訊息,或是引導顧客而添加,並不是為了顧客的需要而添加。反而顧客需要的訊息卻沒有體現出來,如火車到達目的地的時間等。仔細一看,整張車票上,有一大半的訊息是用戶不關心的,而關心的訊息要嘛沒有,要嘛沒有突顯出來。同時,在票的明顯位置有一個二維碼,但掃瞄後出現的不是車站的服務,而是一長串數字,當然這些數字訊息是與檢票系統有關。但在用戶體驗時代,服務提供者提供的功能訊息和用戶所需要的訊息之間,要做一個平衡,並在適當的時候,積極突顯用戶所需要的訊息。
--
茶山和一位在日本工作的朋友聊天,她說日本的服務設計已經滲透到生活的各個角落,產品及服務的體驗也都細緻入微。她說,日本的服務最大的特點是注重細節,她用了「細膩和細緻」兩個詞。她舉個例子, 譬如我們經常吃的蔬菜,在採摘過程中會被摘除幾片葉子,在運輸過程中也會脫落幾片葉子,顧客買回家為了清洗蔬菜中的泥土,還會摘除幾片葉子,其實造成很多損失。日本為了降低蔬菜的人為損耗,在植物工廠中採用「無土栽培」技術,並透過光線、濕度的調節,讓蔬菜可以最佳地生長,因為是「無土栽培」,蔬菜中沒有任何土壤殘留,既降低蔬菜的人為消耗,又節省清理蔬菜的步驟,同時還保持了蔬菜的清潔和健康。無土栽培技術並不難,但改良了整個飲食服務系統的價值鏈。
--
茶山和阿里巴巴的幾位設計專家,在浙江大學進行一次UXPA的設計分享會,主題是服務設計及用戶體驗,期間,發生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譬如,茶山是最後一位分享的嘉賓,我詢問現場的朋友,誰還記得前面幾位分享嘉賓,在分享過程中,用的PPT翻頁工具是什麼?其實,每個人都不一樣。有的人用的是無線滑鼠,有的人是鍵盤,有的人是iPhone,我用的是電子翻頁筆,還有一位可愛的女嘉賓,自己沒有用任何設備,而是請身邊的朋友幫忙翻頁。我借助這個有意思的現象,與大家分享,不同的用戶有著不同的習慣,不同的習慣能夠反映出用戶不同的性格,這些具備不同性格的用戶,最終決定了他們喜歡什麼樣的產品及服務。做體驗和服務,就不能忽略這些細節。嘉賓們分享了很多有意思的內容,其實,同樣還有很多有價值的東西,在分享內容之外。
--
茶山和阿里巴巴的一位韓國設計專家聊到了國際化的問題。她問我怎麼理解國際化,我說曾經在天貓國際為韓國商家進行過一次培訓,其中我列舉大量實例來說明中韓在消費習慣上的差別。譬如,在天貓搜索「拖鞋」,會出現男式拖鞋、女式拖鞋等關鍵詞,而在韓國Gmarket搜索就會出現辦公室拖鞋、戶外拖鞋,等等。同樣一個關鍵詞,中國以使用對象為中心,韓國則以使用場景為中心。這些差異多源自於文化差異,也就直接導致了不同的體驗。因此,從這個層面而言,國際化就是差異化,要提升國際化就得首先深入瞭解差異化,瞭解包括消費、物流、產品、管理和服務等方面的差異化。對於差異化的認知越高,國際化的成本就越低。不要認為做個英文網站就是國際化,我們距離國際化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
阿里巴巴服務設計研究小組的同學們,一起探討「線上訪客系統」的搭建問題。我們簡單分析了幾個場景,例如,訪客可能會查詢咖啡廳等便利設施,查詢古建築等園區景點,查詢洗手間等公共設施。除此之外,有的訪客提出,出門的時候叫車很難,但有人認為,叫車問題屬於社會問題,不屬於這個線上系統的問題。不錯,就這個訪客系統而言,叫車問題的確不是這個產品需要考慮的範疇,但對於訪客而言,他們只會在意拜訪阿里巴巴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問題,而不會考慮哪些屬於線上系統的問題,哪些屬於社會問題。這個例子也說明了,很多時候,服務提供者和服務接受者,對於同一個服務的服務範疇的理解是有落差的。在這一點上,交互設計師考慮的是如何改良線上訪客系統,而服務設計師考慮的是如何減少那個「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