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可以是創作三頭六臂的ET。
設計可以是一紙憑寄深情和摯誠。
創作是海闊天空。
創作要呼吸時空。
創作可以無厚入有間。
創作不可以劃分空間。
創作應該是:不可說「不」。
創作應該是:為什麼「不」。
這是我在2000年左右對設計和創意的一些想法—突破形式美學,創造具有原創性,從內涵情感的角度出發,對可讀性、開放性、包容性以及時空、地域、觀察對象的關注度進行延伸和探索。正因為時空、地域、人文對創作人是如此關鍵,因此只有不斷與時俱進,觀察、學習到隨時可以拿著合適的庖丁鋒刀面對設計, 方是出路。創作的溝通管道和手段,也因為時代的進步與變化而變得多元且無框架限制。要實踐創作人的尊嚴及理想,不向人、時間,甚至金錢的限制而妥協,創作人應多思考別人不曾想過的why not。
因此,在我的設計生涯中,我更喜歡使用那些影響一生的名言作為座右銘:
You see things; and you say“Why?”
But I dream things that never were; and I say“ Why not?”
你看見東西就問「為什麼?」
而我想像那些從沒出現的,並且問「為什麼不呢?」
— 蕭伯納(1856 — 1950)
英國大文豪的“why not”一直帶領我在創作路上默默前行。
我比你們幸運, 先閱讀了100位獨當一面的創作人的設計法(Ways)和則(Rules),每每讀來,我都會會心點頭同意,更有部分讓我感到貼心共鳴。每一條法則都涉及創作人本身之經歷、喜好、創作機遇、取向和堅持⋯⋯
我希望大家在欣賞參詳「百家靈感」前,先自己想清楚:何謂創意,為何創作。這正是山人2010年在深圳華僑城文化創意園(OCT)和香港太古坊ArtisTree 策展“What’s Next 30×30”之目的,以及和大家對話的初衷。
當代視覺創作的理由,在時間、科技、經濟與政治情況不斷變化的地球村,變得更具多樣性,也擁有更豐富的切入點。有人為商業而創作,有人(如學者)因文化、歷史傳承而探求,有的藝術家或設計師就個人情感抒發而深思。考慮到今天社會發展的複雜性,對我而言,創作最有價值者,莫過於為大眾就相關的社會議題築起一個平台,提供溝通的空間、分享的空間、表白態度及思考的空間。創作,就是關於人生的事情。
常言道人生有五做:我能做什麼, 我喜歡做什麼, 我應該做什麼,我需要做什麼(社會需要我做什麼),我正在做什麼。書內百位智者之靈感,只是為追求設計理想引路。如果你能夠清楚自己的目標,做出明確的選擇,你對自己的設計法則一定會有一個更清晰的個人定義。
我希望用數年前一張海報的文案與大家分享及共勉:維持心情像一張白紙,與時刻改變的世界互動。
又一山人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