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捏好「管」與「不管」之間的藝術
在離孩子最為適當距離呵護他的成長
吸引力法則、微笑曲線、平衡計分卡、木桶理論……
經典的管理定律不僅適用於企業管理
甚至是最完美的教養孩子的指南
35個經典管理法則
帶領新手爸媽養育出第一流的孩子
一位職業媽咪,為了好好培育自己的孩子
透過不斷的嘗試
將自己的管理專業才能與育兒交織一起
找到最完美契合的「愛的管理學」
不僅平衡了自己工作與生活
更重要的是,讓自己的女兒快樂、幸福地長大
作者簡介:
水亦田
資深企業營運分析師,知名親子教育專家。她身上這兩個看似大跨界的身分,卻關聯著一段一脈相承的故事。
為了事業,水亦田曾與女兒兜兜天各一方,異地四年。在飽嘗與女兒心靈疏遠的煎熬、工作壓力的艱辛之後,她不斷問自己:女兒幸福的笑臉和自己事業的下一站,它們可以兼得嗎?做一位優雅的職場辣媽,難道只能是個白日夢?
倔強的水亦田決定一試!
在工作中,水亦田對運用管理學原理分析企業戰略駕輕就熟;在生活中,她將這些原理活學活用,獨創出親子「微管理」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並在養育孩子的漫漫長路上運用得得心應手,施展得恰到好處,實現了生活與事業的完美平衡。
章節試閱
教「受氣包」學會反擊──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即強弱危機分析,透過評價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競爭市場中的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在制定發展戰略前對企業進行深入、全面的分析以及競爭優勢的定位。為了幫助兜兜擺脫她在朋友圈中「受氣包」的角色,我運用「SWOT分析法」,為她制定了一套「反擊」策略⋯⋯
新的一週,兜兜又被同學欺負了,小綿羊似的跟在爸爸背後,癟著小嘴一臉幽怨地回到家,委屈地跟我訴苦:「媽媽,中午在宿舍田田又拿我有氣喘這件事欺負我,而且這麼冷的天,她還打開窗戶凍我⋯⋯」
我安慰兜兜說:「那是因為宿舍有消毒水的味道,同學怕不通風,所以才特意打開的吧?」
兜兜搖搖頭:「不是,以前老師都是把窗戶留一條小縫隙,透氣就可以了。今天他們趁老師不在,把憋了一肚子的氣都出在我身上!田田把窗戶全部打開,連紗窗都打開了,北風呼呼地吹⋯⋯她還罵我:『都是因為你,要不是你有病,老師就不用每天中午都開窗戶!現在把我們都凍感冒了,你賠得起嗎你?我們要把樂樂換到我們宿舍,把你趕出去!』我很委屈,說我不需要開這麼大的窗戶,只要有一點點小縫能透氣就可以了,不會把大家凍感冒的。你們開這麼大窗戶我也很冷,再說又不是我願意生病的⋯⋯」
聽兜兜說著,我脆弱的眼淚就不爭氣地奪眶而出。我猛地把兜兜緊緊地摟在懷裡,真的很心疼。因為氣喘,兜兜從小受到了很多白眼和歧視,她變得越來越自卑、內向、膽怯、愛哭,她不滿、委屈,卻只會默默隱忍。
我想說以德報怨,但是兜兜爸問我:「你知道以德報怨的出處嗎?」
我答:「《論語》。」
兜兜爸問:「那你知道下一句嗎?」
我孤陋寡聞,不知道這個典故還有下一句。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兜兜爸輕歎一聲,解釋道,「以德報怨的原句出自《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這段話的原意為,一個學生問孔子:「別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教養感悟他,好不好?」孔子說:「你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報怨——用平等的方式來對待他!」
我幡然醒悟!斷章取義讓我一直錯誤地教導了孩子。
如何讓孩子既有禮貌、懂得謙讓,又不被其他人欺負呢?家長該如何引導家中的「小綿羊」、「受氣包」學會適當地反擊呢?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家長與孩子一起分析問題,讓孩子分清爭執和欺負的差異。
我選取「SWOT分析法」為孩子示範。
「SWOT分析法」即強弱危機分析,透過評價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競爭市場中的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在制定發展戰略前對企業(孩子)進行深入、全面的分析以及競爭優勢的定位。
一、機會與威脅分析(OT):外部環境變化的可能影響。
1. 小打小鬧的爭執,家長無需干預,自行癒合能讓孩子更快地學會人際交往,適應社會。
當孩子與玩伴發生爭執時,家長要學會冷靜地分析衝突的性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與同學、朋友發生矛盾在所難免。如果孩子的爭執、吵鬧不涉及人格侮辱、人身攻擊,僅僅是因為玩具、座位等引起的搶奪、打架,與本心的善惡沒有關係,那麼家長和老師就不必緊張。這正是孩子摸索人際交往法則,學會自我調解的好機會。家長大可放心地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試著自己去分析和解決問題。
2. 對長期具有攻擊傾向和行為的孩子進行專門輔導,讓他學會尊重他人的身心權利。
面對委屈的兜兜,我主動聯繫了老師。跟老師簡單說明一下情況後,我就把電話交給了兜兜。兜兜戰戰兢兢的像一隻小鹿,我明白她怕遭到「報復」,但是我鼓勵她說出事情的真相。掛斷電話後,我告訴兜兜,以後不要忍氣吞聲,回到家裡可以告訴爸爸媽媽,還可以跟田田推心置腹地聊一聊,無效之後再立即採取行動——讓她知道,你也有尊嚴,也需要尊重,而不能一直被她蔑視和欺負。
對待長期處於攻擊狀態的一方,家長或老師應該出面阻止並勸解、指導,讓孩子懂得尊重別人。
3. 做好被攻擊一方的心理輔導,幫助孩子舒緩情緒,避免過度敏感。
經常被玩伴欺負的孩子,心裡一定很委屈,他們不能理解自己為何經常受到他人的歧視。在孩子的心裡,家是最安全的,他們渴望父母的關心,所以,當孩子被欺負的時候,父母切忌用「你怎麼這麼笨」、「你為什麼總是受欺負」等類似的話來質問孩子,以免孩子再次受到傷害,失去安全感與歸屬感。
在輔導的過程中,家長要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家長輕鬆對待,孩子才會更容易釋懷。不美好的記憶可能會造成孩子厭學、企圖躲避等負面心理,所以事情一旦解決,從第二天起,家長應該絕口不提孩子被欺負的事,盡量給他們營造美好、積極的環境,讓他們學會寬容、大度地面對挫折。
二、 優勢與劣勢分析(SW):自身的實力及其與競爭對手的比較。
孩子經常受到欺負,長期不快樂會導致他們心靈懦弱、自卑,害怕與人打交道甚至厭學、自閉,因此必須要防微杜漸。易受欺負的孩子通常分為三類:一是有某方面缺陷的孩子,二是性格焦慮、懦弱的孩子,三是缺乏處理人際關係能力的孩子。這些孩子很少有玩伴或者玩伴跟他們一樣膽怯,所以他們經常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而這種孤立無援的狀態,恰恰就是他們遭受欺負的背景。
1. 知己知彼,分析矛盾起因,授人以漁,告訴孩子需要達到的目的,而不是一步一步地教他如何做。
我拿出兩張小卡片,讓兜兜分別列舉出:兜兜的優點、缺點、被欺負的原因;田田的優點、缺點、攻擊他人的原因。
其實每個孩子的內心都非常清醒和敏感,可以明確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並且能夠理順矛盾點和雙方的優劣勢。兜兜分析說,田田有很強的統治欲望,在班上組建自己的小隊當老大,誰都必須聽她的。
「但是我認為這樣不對,她說的話不一定是都對的,我還有自己的想法呢,我就不加入她的小隊,不聽她的,所以田田就一直想孤立我、欺負我。她在其他的事情上找不到藉口,所以就總拿我的身體有病來說嘴,取笑我,讓我在同學面前丟臉。」
我問兜兜:「那你的朋友沒有幫助你嗎?」
兜兜說:「他們都不敢惹田田,大家都害怕田田發火了也罵他們、孤立他們。」
找到癥結後,我倆開始商量對策。
我說:「首先,必須讓老師知道田田對你病情的歧視,阻止她對你心理造成傷害,這件事我們已經做了。其次,你沒有隨波逐流,這點非常好,你有明晰、清醒的價值觀,不人云亦云,這點爸爸媽媽非常讚賞。其實,很多加入她的小隊並『聽命』於她的孩子並不是沒有是非觀念,只是懼怕她的威嚴而已,對不對?他們只是沒有像你一樣堅持捍衛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說,你其實有很多同情者和隱性存在、可以往來的玩伴,你可以爭取他們的幫助。」
兜兜豁然開朗,明媚一笑——她知道應該怎麼做了。
2. 引導孩子用恰當的方式對欺負做出反應,而不是一味地逃避或用武力粗暴地解決問題。
這週的體育課上,女孩子們都想跳繩,但田田卻「命令」她小隊的所有「小妹們」都不許跳繩,必須跟著她練習跳箱,否則就會被踢出小隊。結果呢?小隊員們「造反」了,她們都「投靠」了兜兜的「陣
營」。
我問兜兜:「那你和大家一起做了什麼呢?」
兜兜說:「我讓大家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運動,想跳繩就跳繩,想練跳箱就跟著田田練跳箱,想玩別的就去玩別的。」
「被造反」的田田眼含著淚水孤零零地站在操場上。兜兜走過去對她說:「田田,你這樣怎麼能交到朋友呢?別人需要安慰、幫助的時候你取笑別人;別人需要平等對待的時候,你強迫命令別人做不喜歡的事;別人告訴老師你就不跟別人玩,憑什麼每次都是你有理?每次都要聽你的?」
我非常為兜兜驕傲。她這段話說得非常有道理、條理。教孩子學會主動出擊,並不是要教他們用武力解決問題,而是鼓勵他表達、溝通、剖析個中原因,學會成熟、寬容地解決問題。
我抱著兜兜親了又親:「兜兜,只要你是一個小太陽,就不怕烏雲遮擋你的光芒!」
教「受氣包」學會反擊──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即強弱危機分析,透過評價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競爭市場中的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在制定發展戰略前對企業進行深入、全面的分析以及競爭優勢的定位。為了幫助兜兜擺脫她在朋友圈中「受氣包」的角色,我運用「SWOT分析法」,為她制定了一套「反擊」策略⋯⋯
新的一週,兜兜又被同學欺負了,小綿羊似的跟在爸爸背後,癟著小嘴一臉幽怨地回到家,委屈地跟我訴苦:「媽媽,中午在宿舍田田又拿我有氣喘這件事欺負我,而且這麼冷的天,她還打開窗戶凍...
作者序
推薦序:成長是一場沒有返程的旅行
騰訊教育中小學頻道主編 蔡 娟
身為職場女性和兩個孩子的媽媽,我在讀完這本書後,又重新審視了自己作為母親的責任。從十月懷胎含辛茹苦到重返職場,這其中有太多辛酸是不為人母者無法體會的。職場媽媽給予孩子的,除了與生俱來的母愛,更多的可能是無暇顧及的愧疚。在繁忙的工作與家庭的平衡中,我們或許已經不知不覺地錯過了孩子的諸多「第一次」。
是的,我們是職場女性,我們更是職場媽媽。我們要面對的不僅是朝九晚六的工作,還有嗷嗷待哺的孩子。我們該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扮演好這雙重角色呢?
做好職業規劃,突破事業瓶頸
在沒有成為媽媽之前,我的重心全在工作上。作為一名媒體工作者,各種採訪報導任務讓我忙碌、充實而有成就感。但是,有了孩子之後,工作已不能再給我這樣的滿足。我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越來越少,生活品質不斷下降。如何找到生活與工作的平衡,成了我的一大挑戰。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才會有不斷前進的動力。職場媽媽要認清當下這份工作是否是自己喜歡的,然後再制定一份個人職業發展規劃,給自己的職業生涯設定階段性目標。在新的人生階段,職場媽媽唯有不斷學習,吸取養分,才能突破事業瓶頸,尋求新的發展。
做一個自信、自我的媽媽
幸福的標準因人而異,但幸福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他們都是自己人生的主人,他們的幸福不靠運氣而是靠實力,是自己腳踏實地創造出來的。雖然工作占用了我大部分的時間,但這也使我更加珍惜陪伴兒女的分分秒秒。我希望將來有朝一日,他們能看見媽媽擁有自己的事業、朋友、圈子——一名有魅力的女性應該是一位能在不同角色間自如轉換的成功者。
不要把職場情緒帶回家
陪伴孩子的時間長短固然重要,但陪伴的質量更加重要。如果孩子與你的相處氣氛是融洽的,那麼他們自會感到幸福。
在沒有孩子之前,我在家加班是家常便飯,有時也難免把消極的工作情緒帶回家。現在的我清楚地認識到,如果分不清工作和家庭的界線,我的生活將會變得一團糟。孩子在與我的相處中得不到我全身心的關注,會大大影響有限時間裡的陪伴質量。
現在,我盡可能在公司完成工作,如果真要加班也盡量選擇在公司。本書作者水亦田在「踢貓效應」這篇文章中也提到,每一件事情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它一旦出現,就都會引發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連鎖反應。職場中的焦慮、消極情緒會影響一個人的行為,而這種影響一旦傳遞給孩子,後果往往是無法計量的。
陪養 ≥ 培養
只「培養」,你也許能讓孩子獲得世俗的成功;但唯有「陪養」,才能給予孩子終身的快樂。你對孩子的陪伴有多少,將會直接影響他性格的塑成。如果你和孩子在一起,回家後就能相聚,那麼你可以陪孩子玩,寓教於樂;陪孩子學,引導好習慣;陪孩子聊,呵護童真;陪孩子閱讀,讓孩子愛上讀書⋯⋯望子成龍是每個家長的願望,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我們的愛與關懷。
學會用孩子的視角看世界
職場媽媽的「微管理」育兒經,其核心就是拿捏「管」與「不管」的藝術,在距離孩子最適當的地方,守望他的成長。我們把太多的壓力、私心轉嫁給了孩子,忘記了他們無限的潛力和最熱切的初心。要讀懂孩子,就要學會蹲下身去,用孩子的視角看世界,不要去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是不是又學了一門才藝,是不是又得了更好的名次,是不是又考上了名校⋯⋯請記住在孩子呱呱墜地時,你只有一個心願:給他幸福!
溫暖,那些執著美好的存在;懷念,一路陪你們笑著面對;成長,是一場沒有返程的旅行;盼望,你們展翅翱翔的灑脫。謹以這段話,與無數擁有職業夢想並為之奮鬥的媽媽們共勉!
推薦序:成長是一場沒有返程的旅行
騰訊教育中小學頻道主編 蔡 娟
身為職場女性和兩個孩子的媽媽,我在讀完這本書後,又重新審視了自己作為母親的責任。從十月懷胎含辛茹苦到重返職場,這其中有太多辛酸是不為人母者無法體會的。職場媽媽給予孩子的,除了與生俱來的母愛,更多的可能是無暇顧及的愧疚。在繁忙的工作與家庭的平衡中,我們或許已經不知不覺地錯過了孩子的諸多「第一次」。
是的,我們是職場女性,我們更是職場媽媽。我們要面對的不僅是朝九晚六的工作,還有嗷嗷待哺的孩子。我們該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扮演好這雙重角...
目錄
推薦序成長是一場沒有返程的旅行
SWOT分析法:教“受氣包”學會反擊
手錶定律:每個厭學的孩子都說有群討厭的老師
魚缸法則:擺平“掉進錢眼兒”裡的孩子
木桶原理:張揚“長板”還是狂補“短板”?
零和博弈原理:家長不抱怨工作,孩子才不抱怨學校
彼得原理:為什麼100分孩子更不自信?
洛克忠告:匹諾曹為什麼要撒謊?
情緒ABC理論:讓孩子接受那些他並不滿意的現實
酒與污水定律:異地親子比異地戀更有殺傷力
踢貓效應:生二胎何只是錢的問題?
雁陣效應:上帝讓你成為好孩子,就是對你的最高獎賞
囚徒困境:應該讓孩子參加比賽嗎?
邊際效益遞減法則:給孩子最好的閱讀,你做到了嗎?
跳蚤效應:考試有標準答案,但人生沒有
螃蟹效應:放下“競”意,拾起“不爭”的智慧
蟻群效應:規矩是唐僧的驅魔圈,還是猴子頭上的緊箍咒?
鳥籠效應:怎樣愛孩子,他才不逆反?
黑天鵝事件:兒童性早熟,再痛也要笑著說
吸引力法則:學習就像談戀愛,需要欲擒故縱
微笑曲線:讓爬窗戶的小叛逆自願回到你身邊
蘑菇定律:尊重孩子的“蘑菇經歷”
張弓效應:你會把機會讓給別人嗎?
麥克萊蘭定律:孩子也平等享有背包客的權利與義務
破窗效應:親子出行,如何防止孩子走失?
金字塔假期計畫:職場媽媽如何應對孩子無處安放的假期
惡魔效應:被偏見坑苦了的“壞孩子”
墨菲定律:冷漠不是孩子的錯
羊群效應:質疑就是挑戰老師的權威嗎?
皮格馬利翁效應:調動孩子積極性,家長也得學會“拍馬屁”
南風法則:10個細節,美國老師讓孩子愛上學習
平衡計分卡:平衡不同育兒方式“績效”的支點
刺蝟法則:糊塗媽才能養出細心娃
蝴蝶效應:一個眼神闖出的大禍
古狄遜定理:母愛不是萬能創可貼
貝爾效應: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
後記:寫給兜兜的一封信
推薦序成長是一場沒有返程的旅行
SWOT分析法:教“受氣包”學會反擊
手錶定律:每個厭學的孩子都說有群討厭的老師
魚缸法則:擺平“掉進錢眼兒”裡的孩子
木桶原理:張揚“長板”還是狂補“短板”?
零和博弈原理:家長不抱怨工作,孩子才不抱怨學校
彼得原理:為什麼100分孩子更不自信?
洛克忠告:匹諾曹為什麼要撒謊?
情緒ABC理論:讓孩子接受那些他並不滿意的現實
酒與污水定律:異地親子比異地戀更有殺傷力
踢貓效應:生二胎何只是錢的問題?
雁陣效應:上帝讓你成為好孩子,就是對你的最高獎賞
囚徒困境:應該讓孩子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