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快樂的人不只是運氣好,而是懂得管理情緒與人際關係,從日常中培養幸福的體質!
中央電視台特約心理專家青音,用心理學、社會學引領你活出自信、自在的自愛人生!
★百萬公眾號創始人,廣播節目收聽人次突破4億!
★獨創愛奇藝心理脫口節目,點播、評論破億!
★獲頒「播音主持金話筒」特別提名獎、主持人獎
★第一位李開復投資的中國主持人
★數千讀者100%真心好評
你是不是也總是害怕受傷、與人相處挫折連連,感到自己與快樂無緣?
心理諮商師的核心精神「我重要」、「我值得」、「我可以」,
帶你從心開始重塑體質,在情緒與人際關係中找回安全感與幸福感!
你是否曾感覺滿腔情緒就快爆發,生活中每件事都脫離掌控?
其實,你可以從焦慮、憂鬱、自我否定、自我懷疑的泥沼裡解脫,
你需要的,是重塑自己的「幸福體質」。
你的生活過得快不快樂,取決於你與自己的關係,以及你與他人的關係。
身處不自在的人際關係、用批判責難的眼光看待自己,都會讓你的「幸福體質」後天失調,容易陷入負能量的惡循環之中。
你不必時時開心,但你可以保持情緒穩定,不被負面情緒拉入深淵。
你不必人見人愛,但你可以維持正向互動,不被有毒關係傷害身心。
你的不幸福、不如意、不成功,都能透過改變思維反轉。
心理諮商師青音擁有超過十年的經歷,曾與百萬讀者對話,梳理出10種我們在人際關係與內在情緒中最常遇到的困境,用72個心理學方案帶你練習肯定自我、掌控情緒、管理關係,把「幸福體質」打造得更加堅韌有力,找到對自己的肯定感、生活的價值感與人生的幸福感。
【心理諮商師教你這樣養成幸福體質】
☑避開人際關係的陷阱
☑化解焦慮和錯失恐懼
☑找回確定感和可控感
☑學習良性互動與溝通
☑與原生家庭和解
☑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心
☑提升生活的行動力
☑經營正向的親密關係
☑管理負面情緒
【讓你自帶幸福體質的思維習慣】
✧真正能傷害你的,從來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對事情的看法。
✧請接受那些你不能改變的,去改變那些你能改變的──這才叫真正的自我接納。
✧修通自戀,你需要讓心裡的小判官閉嘴,你要愛上自己真實的樣子。
✧愛只有向內求,也就是學會好好愛自己,我們才懂得愛與被愛的藝術。
✧不越界,不逾矩,是對自我的保護,也是對他人的尊重。
✧能夠品味獨處的美好,在我看來,是人生中最好的一件事。
✧過度的付出不是愛,是恨,更是索取,看起來是在給,其實是在要!
✧好的婚姻、好的關係就像跳雙人舞,你進的時候我退,我退的時候你進。
作者簡介:
青音
家庭治療學派知名心理專家,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
2010年和2011年「播音主持金話筒獎」得主。前中央廣播電臺資深主持人,節目曾觸及4億聽眾。歷任中央電視臺等多檔節目的心理點評專家。
「Better更好學院」創始人、粉絲突破百萬的情感心理類微信公眾號「青音約」創始人。
情感心理類暢銷書作家,代表作品有《自帶幸福的體質》(高寶書版)、《學習愛》、《願有勇氣去熱愛》等。
章節試閱
弱勢控制:總想把別人變成自己手中的「提線木偶」
做情感主持人十六年,從事心理諮商工作也將近十年,我深深知道,對受情感困惑、負面情緒困擾的人來說,最沒用的勸慰就是「這有什麼好難過,這有什麼好擔心的」。他心裡的難過和難受雖然用儀器檢測不出來,但難受的程度一點也不亞於疾病為身體帶來的痛苦。那麼,這種難受的背後,到底是怎樣的心理因素在起作用呢?其實就是一種心理弱勢控制。
「弱勢控制」是心理學中非常有用的一個概念。用專業術語來解釋就是,事物的平衡和平均勢能是靠弱勢來控制的,如果把人際關係比作一個動態的、變化的系統,那麼這個系統所輸出的結果並不是由強勢的一方決定,而是由系統中最薄弱的環節來決定的,這就是「弱勢控制」。如果你把弱勢控制學透澈了,那麼你將多一雙智慧之眼,能洞悉人際關係中的好多玄機。
我舉幾個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例子,大家馬上就能理解什麼是「弱勢控制」了。
比如,你帶著一個小朋友一起去徒步,最後能走多遠,是由小朋友的體力來決定的,而不是由你的體力。
比如說不斷哭鬧的寶寶。我們都知道,寶寶哭鬧是有訊號的,他是在告訴大人們──我冷了、我餓了、我要大便了,或者我弄髒了、我不舒服等。可是當寶寶再大一點,他漸漸發現,只要自己一哭,大人們就會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於是聰明的寶寶在一歲之後如果哭了,就不見得真的遇到了什麼事,也許只是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這就叫弱勢控制。
我們經常會看到有的孩子就是不聽話,翹課、輟學、上網成癮,或者孩子總是病懨懨的,不是感冒發燒就是肚子疼,總之就是身體不好。試想一下,如果孩子的學習成績非常糟糕,有成癮行為或者是不斷生病,家長們會做出什麼反應呢?沒錯,會一起來關心孩子,共同想辦法幫助孩子成長。
那孩子這些行為背後的真實心理需求是什麼呢?──「爸爸媽媽,我希望你們把注意力放在我身上,一起來關心我、關注我。」說實話,孩子這種不自覺的行為非常讓人心酸,他的背後通常都有一對並不相愛或者總是爭吵的父母。
再比如說撒嬌示弱的女人。我們經常說,懂得撒嬌示弱的女人最好命。但是,如果你總是撒嬌示弱,而且是帶著目的性的,在我看來,這不叫女人味,叫心計、叫權術,因為撒嬌示弱的背後其實是為了有所得,這也是一種弱勢控制。因為我不行,我難受,我傷心,我慘兮兮、楚楚可憐的,因為我對你失望了,所以你就得把注意力放在我身上,整天圍著我轉,不斷地關心我,噓寒問暖,給我想要的,這樣我就達到目的了,對不對?
總有一些人善於利用「我好可憐、我好慘」來向別人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稍不留神,也許你就成了這些人手中的「提線木偶」!
我們都知道,愛自己的本質是讓自己變得更好。可是,對於內心病態,或者是正常的情感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的人來說,他寵愛自己的方式,是讓自己變得更糟,以此來祈求獲得更多的關注和愛。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愛,需要很多很多的愛,小時候需要別人的愛,長大以後需要自己對自己的愛。愛就像我們生命中的陽光,而我們每個人都是向日葵。因此,沒有愛,我們的整個生命都將陷入病態,那就不只是身體上生病了。
這種心理潛意識的背後其實是想要從關係中獲得更多的關心、呵護和重視。這說明什麼呢?說明你一直很渴望的關注、關心和在意,對方一直沒給夠!
此時,你要真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心,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人際關係,看看你潛意識裡對父母家人或者是伴侶戀人有著怎樣的不滿。
人格成熟和不夠成熟的人,有一個非常簡單的判別標準──
他對愛的需求,是跟自己要,還是只跟別人要。也就是說,他對愛的渴望,到底是向內求,透過不斷地自我成長和能力的提升來滿足自己對愛的需求;還是向外求,需要父母、伴侶、戀人甚至是自己的孩子和周圍人給予很多很多的愛和關注,一旦所求失敗,心靈就如同墜入了深淵呢?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我們自己。你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求,其實都是你內在的投射。所以,愛只有向內求,也就是學會好好愛自己,我們才懂得愛與被愛的藝術,如此才是成熟、健全的人格。相反,如果我們只知道向外求,只知道「要要要」,你們不滿足我,我就憤怒、我就痛苦、我就失控,這樣的人,他的人格和心理是不成熟、不健康的。
我們幾乎一生都在苦苦追尋控制感
我一位朋友是一家知名上市公司的創始人。有一次,我們相約去一家很有藝術氣息的商場喝茶聊天,那天剛好是連假,商場裡人挺多,有很多小孩子跑來跑去。
這家商場的中庭咖啡吧是一個開放式空間,冷氣開得很足。
但那天打從落座開始,我朋友的額頭就一直在冒汗,而且坐立不安。我詢問他是不是身體哪裡不舒服?他說感到憋悶,喘不上氣,但他知道不是身體的問題。我問他那是什麼問題呢?他說:「商場裡亂糟糟的,讓我感到環境和人都很失控,這很可怕,這種失控感讓我心裡像是有很多螞蟻在爬,總覺得像是要出什麼事了。我非常焦慮,也很煩躁,這種一切都不受我控制的感覺,甚至讓我覺得快死了……沒事,我最近常常這樣,可能是創業壓力太大了。」
我建議他去醫院檢查一下。
沒過幾天,朋友就告訴我,他去醫院做了檢查,原來是得到了焦慮症。
當時他對「失控感」的準確描述,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很可怕,像是有很多螞蟻在心裡爬,很煩躁,坐立不安,總感覺要出什麼事了,什麼都不受自己控制,很焦慮,甚至有一種快死的感覺……
我反覆提到的焦慮,其實都屬於慢性焦慮,也叫作「廣泛性焦慮」,只是一種焦慮情緒的體驗。但是,假如你也像我的這位朋友一樣,對「失控」非常恐懼,對「失控感」有著強烈的心理和身體反應的時候,那麼我們就可以將這種情況視為「急性焦慮」了。
無論是心理亞健康狀態的焦慮情緒體驗,還是急性的、突然的焦慮反應,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對控制和失控非常敏感。
「控制感」對我們的心理有怎樣的作用呢?我們先來看看這樣一些人:
第一種人:他們常常對自己和身邊的人什麼事都要管、都有要求。比如:必須一個月換一次牙刷、牙刷頭必須朝一個方向擺放、洗衣機必須設定洗清五次、要求自己的孩子或者是親近的人不能跟某一類人交往……一旦對方沒有按照自己制定的規矩行事,他就會變得焦慮、煩躁,甚至憤怒。
第二種人:總是要求別人為他做出改變,比如「你不改變,那就是不愛我」。有時候,甚至會以被動攻擊的方式達到目的,例如:如果對方拒絕改變,就會以態度冷漠、說話帶刺、消極以對作為回擊。
第三種人:常常忍不住去評判和指出別人的錯誤,總覺得自己有義務幫別人把意識不到的錯誤指出來。如果不直言不諱地批評別人,彷彿就會被話憋死似的,而且對別人的評價非黑即白,是非極其分明,只做二元價值判斷──好壞、對錯。當然,這種人常常用「我這人就是心直口快」來標榜自己。其實,心直和口快是兩回事。如果你是一個在意別人感受的人,心直未必就會口快。
第四種人:這類人通常表現出「我最有理」。在跟別人的討論、爭論中一定要拔得頭籌、佔據上風,如果別人的意見跟他不一致,他會不厭其煩地說服對方,直到對方說「好好好,你說的都對」。
第五種人:對成功、價值等自我精進的目標有著近乎變態的執著,極其勤奮、自律,甚至達到了不眠不休的地步。內心感受只和「價值」及「成功」相連,跟別人也極少有深度的情感連接,對他人甚至包括親近的人,要嘛非常苛刻、希望對方必須也是精進勤奮的人,要嘛無視也無感。這種人身體僵直、緊張不能放鬆,常常會患有頸椎病等問題。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以上五種人其實是同一種人──控制感特別強、特別擔心生活失控、也是最容易焦慮的人。他們的心理和人格特徵源自內心對控制感的渴望和追求,透過提出要求或設立目標,並讓自己和(或)身邊親近的人實現這些要求或目標,來獲得一種對生活及周遭環境的控制感。
什麼是控制感呢?就是一種一切盡在掌握中的感覺。每個人一出生就有「握持反射」,即把某個東西放在孩子的手心裡,他會緊緊地握持住。我們以嘴巴吸吮媽媽的乳頭,不僅使口腔獲得了滿足感,同時也獲得了一些基本的控制感。再後來,只要我們一哭,媽媽就立刻來餵奶或者換尿布。這時,我們內心的控制感就更加擴大了,甚至覺得自己是全能的,任何事情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任何事情都能得到解決,這就叫「全能自戀」。
長大後我們才逐漸認清一個事實──有太多的事哭得再大聲也解決不了。但是我們幾乎一生都在苦苦追尋這種控制感,雖然一再受挫,卻還是一再地進行自我激勵。
比如,「人定勝天」就是人類的控制感膨脹之後的自我安慰,是在自我激勵時自造的「雞血」罷了。我們明知道人類不可能戰勝天災人禍,不可能完全掌控和贏過大自然,但是「人定勝天」這碗雞血,我們要先乾為敬,因為我們人類的本能會追尋一切盡在掌握中的控制感。
過度的付出不是愛,是恨,更是索取
心的世界裡,有太多的「冤假錯案」。而心理學的作用之一,就是幫助我們看清這些「冤假錯案」背後真正的邏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錯綜複雜的情感關係中,梳理出清晰的對策。
在生活中,你一定常常碰到這種天使一般的人,他們總是說:「只要你覺得好,我都可以接受。」但是當他們這樣表達的時候,你心裡的感受是否真的很好呢?「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這句話背後的意思是──「你就是我的天,我的天是晴是雨完全取決於你好不好,所以,你一定要好哦!」怎麼樣?你有沒有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力撲面而來?!
日本知名心理學家、早稻田大學教授加藤諦三曾提出「善意操控」的概念。意思是說,有些人看似是為別人傾心付出,實際上卻在默默用表面的善意控制對方,為對方的心上了一道枷鎖。有時候,其後甚至還隱藏著滿滿的敵意。表面上是「只要你覺得幸福,我就可以接受」,但背後隱藏的卻是「只要我幸福,你變怎樣我都無所謂」。但無論是說的人還是聽的人,都沒有注意到這背後潛藏的真正意圖,只是常常會覺得無法和對方坦然、從容自在地相處,甚至會覺得不堪重負。
有些人以善意為名控制對方的內心,被控制的一方明明受到了對方的「攻擊」,卻往往難以抗議。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弗羅姆稱這樣的人為「善意的施虐者」。
加藤諦三在《情感暴力》這本書裡舉了一個媽媽患有「彼得潘綜合症 」的例子,非常典型。這位媽媽會為孩子打掃衛生、洗衣做飯,傾盡全力地照顧孩子,還會向孩子推銷自己,比如告訴孩子,自己是如何做好了飯、苦等著他放學一起吃,自己捨不得買新衣服也要為孩子買新衣服等等。媽媽總是不斷表態:「只要你幸福,媽媽怎樣都可以。」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其實每個人都活得非常壓抑。而且作為孩子,他內心裡其實能感受到母親這句話背後的空虛、孤獨、不幸和焦慮。他甚至會因為母親這樣的付出而充滿內疚,覺得都是自己才讓母親這麼辛苦,所以會迫切想要長大,想要逃離。
這樣的人雖然嘴上說著「只要你幸福,我怎樣都可以」,但是當自己真的發生不幸時,她的態度就會轉變成「都是因為你,我才變成了這樣」。想想看那些過度付出的女人們,當丈夫或者孩子做得讓自己不滿意,或者是做了傷害自己的事情時,她們是不是會常常爆發出這樣的哀嘆──「要不是為了你,我也不至於像現在這樣……」最後可能還會補上一刀:「好吧,看來我只有忍了,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我忍,可以了吧?!」
從最初的「只要你幸福,我做什麼都可以」,到最後變成了「好吧,我只好忍著你」!被付出的一方其實內心充滿了委屈,心想:「誰要你這樣做了?!你可以不付出那麼多,你也沒必要忍著啊,你這不是自我虐待、找罪受嗎?」這些過度付出、內心充滿了哀傷不幸的可憐天使們,其實是被內心深處滋生的空虛感、不安、恐懼、依賴心、自我價值感缺失等操控著的人,她們左右不了自己的人生,只好用善意和滿滿的付出來操控別人,以愛之名去要求和挾持對方,來達到自己的期望。
以前做節目時,我常說:「過度的付出不是愛,是恨,更是索取,看起來是在給,其實是在要!」自以為是的過度付出,不但不會讓對方感覺到幸福、快樂,甚至還會成為對方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壓得對方喘不過氣來。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一段一方拚命付出、另一方被照顧得特別好的關係中,最先逃跑的卻是被付出的一方──因為這種長期被操控的壓力,像是「你看我都做得這麼好了,你要是不對我好,你還是人嗎?」這種變了味、充滿脅迫感和壓力的愛,誰也受不了!所以,女人們,請停止你們對男人和孩子無止境的付出吧,先看看自己付出的背後到底想要獲得什麼,對自己誠實一點!
弱勢控制:總想把別人變成自己手中的「提線木偶」
做情感主持人十六年,從事心理諮商工作也將近十年,我深深知道,對受情感困惑、負面情緒困擾的人來說,最沒用的勸慰就是「這有什麼好難過,這有什麼好擔心的」。他心裡的難過和難受雖然用儀器檢測不出來,但難受的程度一點也不亞於疾病為身體帶來的痛苦。那麼,這種難受的背後,到底是怎樣的心理因素在起作用呢?其實就是一種心理弱勢控制。
「弱勢控制」是心理學中非常有用的一個概念。用專業術語來解釋就是,事物的平衡和平均勢能是靠弱勢來控制的,如果把人際關係比作一個動態的、變...
作者序
什麼樣的人,自帶幸福體質?
我常常想,要走多遠的路,要經歷多少人,一個女孩才能真正成長為一個女人呢?
開始面對這個問題的那一年我十一歲,隔壁家的一位非常年輕漂亮的阿姨,突然間失去了最愛她的父親。
我清楚地記得,那天的天很藍,在灑滿陽光的樓梯間裡,俏麗的阿姨碰見背著小書包的我,她蹲下來,我以為她會像往常一樣遞給我糖果,可是那天,她只是摸摸我的小羊角辮,又拍拍我的小書包,最後把視線停留在我胸前的粉色蝴蝶結上。她眼神熱切地看著我,一字一頓地跟我說:「乖,真羡慕你,你知道嗎?阿姨再也不能做小女孩了,因為我沒有爸爸了。」她的聲音輕柔而顫抖。
從一個女孩成長為一個女人的過程是很疼痛的──
有的女孩是因為一個男人成長為一個女人;有的女孩是因為一個孩子成長為一個女人;有的女孩是因為生命中的一個重大改變或者是重大喪失,成長為一個女人;而我,是因為一檔節目成長為一個女人。
「嗨,你好,我是青音,你是哪一位呢?今天過得好嗎?」
這句話我說了十六年。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第一檔節目《面向中國》有近四億的聽眾,我曾經每晚在電波裡陪伴大家進行情感心理疏導,這檔聞名中國的夜間廣播節目,我做了十六年。
我曾經在二○一○年獲得「全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的特別提名獎,二○一一年獲得「全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主持人獎,兩次獲得這個廣播主持界的最高獎項,是聽眾對我職業生涯的肯定。
為了做好節目,我跟心理學打了十二年交道,先後參加了「家庭治療學派心理治療師•中國和德國聯合培訓專案」(中德班三期)和「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精神分析師培訓專案」,在CCTV《購時尚》、《心理訪談》、遼寧衛視《複合天使》、旅遊衛視《音樂心旅程》等節目中擔任心理點評嘉賓和特邀主持人,我在網路上有近千萬粉絲,我叫他們「音符」。
二○一五年我成為著名投資人李開復先生在中國投資的第一位主持人,那年冬至的晚上,我的一篇公眾號文章〈再見中央台,再見廣播〉,紅遍了全國媒體人的網路社群,從那之後,我投身創業大軍,成了一名女性CEO。
從此,我的驕傲不再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眼望不到盡頭的焦慮……
曾經有過連續二十天的時間裡,我幾乎沒有深度睡眠的經歷,作為一名心理諮商師我很清楚,超過兩個星期以上失眠,就碰得上憂鬱症的診斷標準了。也曾經有很多次,我在投資人的辦公室裡被直接說哭,投資人失望地看著焦慮憔悴的我說:「你這樣像一個女創業者嗎?」
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像樣的女創業者呢?!沒有人給我答案。
「女漢子」這個詞很流行,但是創業以後的我沒有經歷這個階段,我從「女子」直接跳到了「漢子」,我拍著桌子跟人吵架,帶團隊不順利發起脾氣來青筋暴突……作為一個女人,這個樣子是我想要的嗎?
那段時間裡,混亂、失眠、焦慮、憂鬱、糾結、自我否定、自我懷疑,所有的壞情緒一起湧了上來。
後來有一個傢伙一把把我從負能量的泥淖中打撈了出來,這個傢伙叫──幸福體質。
幸運的是,我是個自帶「幸福體質」的女人,我想這首先得益於我的原生家庭,我有一對非常恩愛而且懂得如何愛我的開明的父母,他們都是下過鄉的知識青年,而且互為知音,我的名字「青音」就是他們相愛的見證。更重要的是,多年來堅持學習心理學和運用心理學,讓我把我的「幸福體質」打造得更加堅韌有力。
那如果「幸福體質」先天不足,又後天失調可怎麼辦?
比如沒有夠好的原生家庭,從小有非常強烈的愛的匱乏感,長大以後又在一次次對他人索取愛的過程中心酸和心碎,那麼我們該如何從心開始,重塑自己的「幸福體質」呢?
在這本書裡,我會告訴你一些方法。
在開始閱讀前,請先將以下三個關鍵字牢牢記在心裡:
幸福體質關鍵字一:我重要
記得多年前作家畢淑敏有一篇散文叫〈我很重要〉,當年我在節目裡讀給聽眾的時候讀得心潮澎湃,鼻尖冒汗。但事實上女孩子們從小到大,大部分人都是生長在「我不重要」的語言環境裡──
有很多的媽媽說:「你是女孩,早晚是要嫁人的,讀什麼名校,你沒你哥哥(你弟弟)重要。」
有很多的爸爸說:「你跟你媽一樣,頭髮長見識短!」
還有很多的老師會說:「這位女同學,你怎麼這麼爭強好勝呢!」
你是女孩,別那麼愛出風頭,你不重要。
你是女孩,別那麼多想法和主張,你不重要。
你是女孩,受點委屈忍著就得了,你不重要……
我有一個閨密告訴我,她從小就是家裡聲音最微弱的孩子,聲音微弱到什麼程度呢?有一次弟弟跟她鬧著玩,一把把她推倒在了沙發上,一顆釘子扎進了她的小腿裡,可是當時她看爸爸媽媽好像在吵架,於是就一聲不敢吭地那麼坐著,忍著,等著,直到汩汩的鮮血流了一地。
成年後的她,在戀愛中總是遇到不珍惜她的渣男,後來她患上了憂鬱症,也時常伴隨恐慌發作。
從「我不重要」到「我很重要」,我們究竟該怎麼做呢?
1. 與原生家庭和解
原生家庭現在是一個特別熱門的概念,但它其實不是心理學當中一個非常完整的理論體系。原生家庭理論跟心理學的結合最早可以追溯到佛洛伊德的時代,佛洛伊德將其歸結為:我們成年之後所有的人格缺陷,都跟我們不愉快的童年經歷有關。美國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卡倫•荷妮則直接歸納了來自父母的幾大「基本罪惡」,包括「冷漠」、「不守承諾」、「偏愛」、「羞辱」等,這些將對孩子產生嚴重的傷害和深刻的影響。
心理學家弗里曼認為,人從家庭的經歷中,不可能沒有情感未了的需要。也就是說,沒有絕對完美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不足,將成為一個人後續人生的索求和追逐。比如,來自沒有安全感的家庭的人,往往會想在配偶身上找到安全感。
作為一名心理學工作者,我還是深信雖然原生家庭對人有深刻的影響,但原生家庭只是人生成長的「有限責任公司」,有一段話是我在我的節目裡解決原生家庭的案例時會反覆強調的:「你的原生家庭,就是你的命運,但它也只能影響你的前半生;你後半生的命運,應該是成長,是愛。而心理學對人最大的意義,便是陪你成長,陪你學習愛。」
如果一個成年人不能做到與原生家庭和解,那他其實還未真正長大。
但和解不是和好,和解不是握手言歡,不是說父母曾經那樣地傷害了你,你就原諒他吧──你可能真的做不到,也很少有人會做到。
所謂和解其實是承擔,你長大了,你不再把你所有的人生不幸福、不快樂、不如意、不成功,所有一切的責任全部丟給父母,丟給原生家庭。你可以從此放下怨恨,重新審視自己的父母,重新用平和的視角去看待他們,明白他們童年時也是沒有被好好愛過的孩子,而父母在處理他們之間的矛盾和糾葛的時候,也會幼稚糊塗得像個不懂事的孩子,他們其實也不會愛。當你明白了這一點,其實你就已經邁出了與原生家庭和解的第一步,然後承擔起自我成長的責任,把自己從怨懟的情緒裡拔出來,並且相信自己有能力讓自己活得更好。
2. 與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在心理學領域,有一個很時髦的詞叫作「自我接納」。有太多人提過自我接納,可是你知道怎麼做才能真正自我接納嗎?
你可以將「自我接納」的心理過程分為兩步:
第一步,接受那些你不能改變的。
比如,我的身高是我不能改變的;我的智商天賦是我不能改變的;我的原生家庭是我不能改變的;過去已經發生的那些糟糕、傷心的事情,是我不能改變的……那麼,我不要再跟它較勁了,我決定放過我自己。
第二步:去改變那些你能改變的。
我的身高是不能改變的,但是我可以穿上高跟鞋,我可以學會穿衣搭配、揚長避短,我可以挺胸收腹,讓自己看起來很有精氣神;我的智商天賦是我不能改變的,但我可以學習情緒管理、學習提升情商、學習自我成長、加強自我修煉;我的原生家庭是我不能改變的,但是我可以透過學習心理學知識,學會觀照和反思自己,學會從心理上重新養育自己,做自己的內在父母,不把原生家庭的羈絆和陰影帶到我的新生家庭裡,影響到我的孩子。過去已經發生的那些令我傷心的事情已經不能改變了,但是我可以從過去的事情中吸取經驗教訓,親手去創造未來更加幸福的人生。
所以,請接受那些你不能改變的,去改變那些你能改變的──這才叫真正的自我接納。
幸福體質關鍵字二:我值得
你值得擁有──這幾乎成了一個被商家用爛的廣告語,將大大小小的節日全都變成了購物狂歡節。
「女人嘛,就該對自己好一點。」這話是不是非常耳熟?
可是女性這種「我值得」的心理配得感,僅僅表現在買大牌包包、買貴婦乳霜和買名貴衣飾上嗎?
當你走到一台車前,會不會多停留幾秒鐘,等著身後跟你一起的男士幫你拉開車門,然後你優雅地說句「謝謝」?
當你在飯局上,有人為你倒酒,你敢不敢不失禮貌地拒絕,說「謝謝,我不喝酒」?
當有人稱讚你這件衣服真好看時,你是會大方地回應「謝謝哦,你今天這件也不錯」,還是會很局促不安地說「啊……啊……是嗎……有嗎……淘寶買的……很便宜」?讚美是人際關係中的玫瑰,可是你收到玫瑰時卻彷彿被刺扎了一樣慌亂無措,這是為什麼呢?
當你的權益受到侵害的時候,你能不能勇敢地用你的語言、氣勢和態度回擊對方:「我是好女人,但我不好欺負」?
以上這些,你都是在告訴這世界:我是女人,我值得!
為自己賦能,提升配得感,告訴自己我值得,你也需要做好兩件事:
第一件事:修通你的自戀。
自戀不是愛自己,自戀是在心裡永遠有一個更完美的自己作為想象和參照,於是不停挑剔現實中的自己,心裡永遠不得自在。所以,自戀恰恰是對自己的不愛!自戀的人時時刻刻在心裡有一個小判官,不停評判自己,也不斷評判別人。所以,那些對別人挑剔、抱怨、刻薄的人,其實她最嫌惡的是自己,也因此會對自己有著相當嚴苛的各種條條框框。因為總覺得自己還不夠好,於是潛意識裡不認為自己值得被溫柔對待,也不會充滿溫柔地對待他人。即便有時表現為溫和順從,但實質上過度的付出本身就是過度的索取。
修通自戀,你需要讓心裡的小判官閉嘴,你要愛上自己真實的樣子。
第二件事:提升感受力和享受力。
看美景不只是為了發文,吃美食不只是為了自拍, 生活裡一切的美好是留給你靜心享用而非秀炫曬,少一點要秀給別人看的較勁,多一些樸素、寧靜、沉實的感受放在心裡,你要能讓自己沉浸在生活裡,認真感受一下春天對櫻花做了什麼……
你要學會享受,享受一盞茶的氣韻,享受一隻燭的香氳,享受一個春暖的清晨、一個夏涼的暗夜、一個秋日的下午、一個初雪的午後。
擁有感受力和享受力的前提是──有一顆不會被焦慮情緒裹挾的心。
幸福體質關鍵字三:我可以
你有沒有認真想過,這輩子打算賺到多少錢?一百萬?一千萬?
還是你常常覺得:「我是個女人,我不可以有太大的野心?」
如果你一直缺少行動和改變的力量,就請把你的財富夢想寫下來,掛在臥室的牆上──你覺得自己可以,你才真的可以。
在心理上修通跟金錢的關係,也是女性自我賦能和自我成長的必經之路。
金錢是存在於這世間來回流動的能量,你不努力提升能力去抓住它,它就會流動到別人那裡。
賺錢是一條以金錢為座標的自我成長之旅,相較於男性,女性尤其需要這方面的成長。
──這些都是我在創業之後悟出的道理。
而你要抓住金錢的能量,讓它來幫助你完成好好照顧家人的願望,幫助你在人世間擁有更多選擇的自由和人生豐盛的體驗,你就需要先不斷暗示自己──我可以。
目標感+成就感=自信
記好上面這個公式,以後別再找人問「我要怎麼做才能有自信」這種小女孩一般的問題了──行動力強的女人才最好命!
「地球上一切的美麗源於太陽,地球上一切的美好源於人」。
這是俄羅斯詩人普里什文的詩句,我在想,其實可以加一句:地球上一切的美麗源於太陽,地球上一切的美好源於人,地球上一切的美好源於我們女人。
我重要──我值得──我可以。
衷心祝願你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能獲得內心真正的豐盈和自在──請你有節制地愛他人,無條件地愛自己!因為愛比愛情更深厚。
願你自帶幸福體質,活出你想要的人生。
青音
二○一九年十月
什麼樣的人,自帶幸福體質?
我常常想,要走多遠的路,要經歷多少人,一個女孩才能真正成長為一個女人呢?
開始面對這個問題的那一年我十一歲,隔壁家的一位非常年輕漂亮的阿姨,突然間失去了最愛她的父親。
我清楚地記得,那天的天很藍,在灑滿陽光的樓梯間裡,俏麗的阿姨碰見背著小書包的我,她蹲下來,我以為她會像往常一樣遞給我糖果,可是那天,她只是摸摸我的小羊角辮,又拍拍我的小書包,最後把視線停留在我胸前的粉色蝴蝶結上。她眼神熱切地看著我,一字一頓地跟我說:「乖,真羡慕你,你知道嗎?阿姨再也不能做小女孩了,因為...
目錄
序/什麼樣的人,自帶幸福體質?
第一章 警惕人際交往思維裡這些陷阱
弱勢控制:總想把別人變成自己手中的「提線木偶」
真正讓你受苦的,是受害者情結
自我設限就是一種習得性無助
高度敏感有好處嗎?
好籬笆造就好鄰居:你注意邊界感了嗎?
第二章 為什麼有些事怕什麼來什麼
害怕一輩子孤獨下去
熱鬧是別人的,我什麼都沒有
幾乎所有的失去,都是從害怕失去開始
不再擁有這段關係,就是人生的失敗?
第三章 人際關係中的安全感就是確定感和可控感
大多數女人要的愛,其實是被愛?
有時候你看似在為關係努力,其實是在破壞甚至毀滅關係
你之所以這麼獨立,也許是缺乏安全感
我們幾乎一生都在苦苦追尋控制感
控制感給人帶來安全感、確定感和自尊感
多和「失控」做朋友,這也是一種自我療癒
第四章 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是互動的結果
越是不安,越想控制
過度的付出不是愛,是恨,更是索取
有時候,拯救關係的好方式是讓渡權力
自我攻擊久了,可能會憂鬱
刀子嘴的人內心一定是柔軟、善良的嗎?
「溝而不通」到底是誰的問題?
好好說話的人可愛,我們有話好好說!
真正傷害你的,是你對事情的看法
第五章 你現在的不如意,和原生家庭有關嗎?
父母真的皆禍害?
過度捲入型:原生家庭的事都是我的事
過度逃離型:我再也不要回那個家
沒有誰不渴望被看見、被呵護,即便是無趣的媽媽
與母親和解——懂得呵護她的「少女心」
女兒送給母親好的禮物是教會她愛自己
父親在家庭中的樣子,藏著孩子的未來
無條件的愛與信任,是父親能給女兒的充足的養分
父親的身影裡,透著女兒未來伴侶的輪廓
改變不了父母,我們可以改變自己!
第六章 誠實面對自己的能力所及
壓抑的不只是慾望,還有生命的活力
性格是天生的,人格是可塑的
性格是內向型還是外向型,並不是絕對的
內向的你,真的需要改變嗎?
改變能改變的,接納那些不能改變的
生活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按照自己的節奏來吧
第七章 行動力強的人才好命
不焦慮的生活就是: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
心流狀態是可控、值得追尋的幸福感
做自己真心喜歡的事情,更容易獲得心流體驗
人有「外貌」,也有「內貌」
行動力強的人才好命!
好的人生,從來都是敢於走出舒適圈
有一種教養叫——不含敵意的堅決
第八章 如何擁有完美的親密關係
好的婚姻、好的關係,不是某一個人的事
他們變成今天這樣,一定有你的一份功勞
「雙人舞效應」雖好,但並非人人適用
人生啊,有時候要做引領者,有時候要做追隨者
無論向前一步還是後退一步,都是智慧
你愛不愛自己,你的性愛知道
你有多久沒有被溫柔地觸碰過了?
「性人格」越健全,性生活越放鬆
第九章 過度期待的背後,隱藏著不滿意、不相信、不接納
父母的過度期待是孩子人生中沉重的枷鎖
過度期待不是真正的愛,無法給人帶來快樂
小心,焦慮是會遺傳的!
過度擔心型媽媽: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不堪重負
情感失焦型媽媽:孩子總感覺不到被愛
哀傷型媽媽造就的是焦慮型孩子
真正的信任,不是你看到了才相信
人生從來不是規劃出來的,而是一步步走出來的
有的人整天忙來忙去,心卻越忙越空
我們不僅要出發,更要懂得為什麼出發
第十章 做好情緒管理,是一個人好的修養
讓情緒消失的好方法是,承認它、接納它
對待情緒,放鬆、臣服、接納,才能隨遇而安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量級,你在哪一級?
別讓自己成為別人轉嫁焦慮的「代罪羔羊」
活得精彩的女人,都懂得取悅自己
女人容易情緒化,還真不是故意的
長期過度壓抑自己,怎能不情緒化呢?
管理好情緒,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序/什麼樣的人,自帶幸福體質?
第一章 警惕人際交往思維裡這些陷阱
弱勢控制:總想把別人變成自己手中的「提線木偶」
真正讓你受苦的,是受害者情結
自我設限就是一種習得性無助
高度敏感有好處嗎?
好籬笆造就好鄰居:你注意邊界感了嗎?
第二章 為什麼有些事怕什麼來什麼
害怕一輩子孤獨下去
熱鬧是別人的,我什麼都沒有
幾乎所有的失去,都是從害怕失去開始
不再擁有這段關係,就是人生的失敗?
第三章 人際關係中的安全感就是確定感和可控感
大多數女人要的愛,其實是被愛?
有時候你看似在為關係努力,其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