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本畫集,我其實準備了很久。最初的時候,我只是利用碎片時間,以練習的方式勾畫了一些草圖。對於《山海經》異獸形象的靈感,也僅限於網絡上的一些零碎資訊。後來,有一次,無意間在朋友的書架上邂逅了一本文言文版《山海經》,讓我再一次重溫了久違最初在繪畫中充滿想像的美好過程,於是我毅然決定離開奮戰了十餘年的遊戲行業,試著找尋最初在案頭前,面對一張白紙時的創作衝動。
這期間的創作雖然很自在,但過程的艱辛卻出乎我的意料,因為在這十年的光景中,除練習以外的每張畫,更像是嚴格符合各個指標的產品,關上電腦,仿佛它們就從未存在過。那種感覺可能沒有找尋自我那般高深,但至少在那時重新拿起畫筆的我,是在試著與過去的自己建立某種溝通。
在嘗試了熟悉的勾線筆和馬克筆之後,我決定改用墨水和毛筆,雖然我在幼年時的繪畫啟蒙是靠它們,但如今再拿起卻有些陌生的感覺。在用紙上,我也做了很多的嘗試:漫畫紙、宣紙、水彩紙……這些細節從我的作品中不難發現,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我的想像。我漸漸發現繪畫的進展有些緩慢,原因可能是我拘泥在了很少的一些繪畫工具上,於是我便試著讓所有繪畫工具齊上陣,讓它們所具備的不同特性為豐富的創意服務,這使我仿佛找到了一些出路。
一直以來,我都相信自己在某些方面是個極其幸運的人,至少在每一次「瓶頸期」來臨的時候是這樣的。所以在這裡,我必須要對那些曾經鼓勵和鞭策過我的朋友們深鞠一躬,你們是我當之無愧的「貴人」;另外還要感謝費心為我的畫集寫推薦語的諸位摯友。
這麼多年來,一直都被《山海經》這部史詩般的著作深深吸引著,在我眼裡,它更像是一部將《動植物及礦藏詳解》、《古代國家地理雜誌》、《上古人文宗教探秘》、《百年飲食醫藥文化》等有趣的書籍集結起來的科普類雜誌,之所以叫它雜誌,是因為它讀起來會比其他資料類書籍更有趣。全文只有三萬多字,配有譯文,很多地方都值得反復咀嚼。到底是何人初著早已無從考證,這也讓《山海經》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我更願意相信是禹和伯益初著的版本,因為這個版本賦予了它傳奇的色彩)。
自西漢劉向、劉歆父子編纂修訂版以來,無數的名仕都曾提及書中的內容,這也讓《山海經》成了眾多神怪傳說的母本。隨著對這本巨著的深入瞭解,每天翻閱一些關於《山海經》的文章和資料,已成了我的一種習慣。我也漸漸開始享受這種先吸收文字營養,再通過自己的認知和理解,創作在紙上的美好過程。雖然我一度因為自己少得可憐的對文字類書籍的閱讀量而感到羞愧難當,但對於《山海經》中文字的「魔力」我卻無法抗拒。我相信你也如此。
歷經數月的打磨,如今這部畫集終於初現雛形,我先是根據《山海經》書中記錄的地理方位走勢創作畫稿,再按照動物的不同類別和習性分類排序,這樣做是希望讀者在閱讀時能有所依照,產生更好的閱讀體驗。
在剛拿到樣書的那一刻,一種奇妙的感覺隨著手指觸碰書頁的瞬間進入大腦,仿佛那些異獸形象和我的原圖很不一樣,它們變得更加的鮮活生動。對於缺少出版經驗的我來說,根本沒有想到印刷出來後會呈現出如此效果,當時的喜悅之情至今猶記。
目前,我還在繼續《山海經》的內容創作,但對於之前的一些作品我還是覺得不夠滿意,認為或許我能讓它們變得更好,我也會擔心無法讓讀者讀懂我的感受。但無論如何,衷心希望你會喜歡我的故事,喜歡這本畫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