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明正五年,立冬時節,花木零落,蟄蟲休眠。頭頂不知何時聚起滾滾烏雲,厚重低沈,為冬日添了幾分蕭索和寒冷。
緊閉的沈重朱色宮門突然從裡面打開,打破了這一片寂靜。
一位貌美的年輕婦人從裡面緩步而出,厚厚的夾襖和襦裙難以遮掩她姣好的身形,舉手投足間盡顯林下風致,又有幾分婀娜。此刻她的臉上帶著幾分輕鬆,如林間小鹿一般雀躍。
在她身後數步之處跟著一位高大魁梧的男子,男子身形頎長、肩寬厚實、胸膛健碩、劍眉星眼、皮膚黝黑,身著厚重的黑色鎧甲,腰間掛著一把利劍。他站在貌美婦人的身後,將颳向婦人的寒風全擋住了。
此刻男人臉上沒有任何表情,讓人看不出喜怒。臉上的那一道疤顯得有幾分猙獰,看一眼便讓人覺得比今日的天氣還要冷上幾分。
二人出了宮門,雙雙停下腳步,相視一眼。
婦人對男子莞爾一笑,豔若桃李,恍若為冬日添了幾分顏色,只是說出口的話卻讓人覺得如墜冰窟。「韓至,後會無期,往後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再也沒有人干涉你了。」
男人臉上終於有了一絲波動,眉頭略微皺了一下。
「我與妳說過了,事情不是妳想的那樣。」
蘇宜家臉上的笑淡了幾分。「不是我想的那樣又是哪樣?」
韓至這次沒有說話。
看著韓至的反應,蘇宜家臉上的笑消失殆盡。「韓至,你一向如此,從不與我解釋,也不把我的話放在心上,我最煩你這副模樣了。不過,不管是什麼都不重要了。」
這時,已在宮門口等候多時的車伕朝著這邊走來,笑著道:「恭喜大姑娘得償所願,大少爺已經命我們在此等候。」
蘇宜家看向來人,認出這是林家表哥的奴僕。她沒再理會韓至,轉身欲上林家的馬車,只是剛上前走了一步,手腕就被人握住了。
那隻手掌大得驚人,將她牢牢鎖住。
蘇宜家看向韓至,眼中蓄滿怒意。
韓至同樣有怒氣,質問道:「妳的車呢,為何要上林家的馬車?妳是不是要去找妳那表哥?」
蘇宜家嗤笑一聲,提高了一絲音量。「關你何事?你既不與我解釋你的事情,就別管我的事。」
聞言,送他們出來的內侍抬頭看了她一眼,守在宮門口的兩名侍衛眼神也往這邊瞥了一眼。
見眾人如此反應,蘇宜家頓時羞愧不已,臉上流露出自嘲的神色。
她是蘇家的嫡女,京城中貴女的典範,一言一行皆是眾人楷模。婚後不過短短數載,竟變得如潑婦一般,大庭廣眾之下,大聲叫嚷逼問,將那些聖賢書和閨閣禮儀,都忘得一乾二淨。
瞧著蘇宜家臉上譏諷的神色,韓至的手微微鬆開了一些,他張了張嘴,欲說些什麼。
蘇宜家道:「韓至,你別忘了皇上已經同意你我二人和離,等我明日將和離書送到你手中,以後咱們就是毫不相干的陌生人了。」
韓至垂眸,不知在想什麼。
蘇宜家趁機一把甩開了韓至,另一隻手拂了拂剛剛被韓至觸碰過的地方,一臉嫌棄的模樣,彷彿韓至是什麼髒東西一般。
「你我既已和離,往後嫁娶隨意。」
這種譏諷、嫌棄的眼神韓至再熟悉不過了,她一向瞧不上他,從成親的第一日起就瞧不起他,不管他做什麼她都要嫌棄,他說什麼都是錯的。
而他最討厭她這種眼神。
他本欲解釋,一肚子的話又嚥了回去。若對方心中已認定他有錯,那麼無論他說什麼、做什麼便都是錯的。
這門親事從頭到尾就是錯的。
他放她自由。
他自嘲一笑,忍住心中酸澀,道:「好!」
瞧著他又是這副無所謂的模樣,蘇宜家忍無可忍,冷笑一聲,掀開簾子進了馬車。
韓至立在原地看了片刻,直至馬車消失不見,他才轉身上馬,朝著皇宮的西面揚長而去。
一左一右,奔向兩個不同的方向,也即將奔向不同的人生。
馬車上,蘇宜家接過婢女桃紅手中的手爐,抱在手中取暖,稍稍暖和一會兒後,她靠在身後的迎枕上,長長嘆了一口氣。
她和韓至的親事從頭到尾就是一個笑話。
她這一生也都像是個笑話。
大凌國原是由四姓世家把持,分別是周、林、蘇、秦。
她出身世家,是有著數百年歷史、歷經三朝不倒的蘇家。父親蘇國公官拜戶部尚書,大凌國一向重文輕武,蘇家在整個大凌國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數一數二的世家大族。
身為蘇家的嫡長女,她從一出生就是萬眾矚目的存在,她身分尊貴,京城中的貴女多半要看她臉色行事。
長大後,她和同樣出身世家的林家長子林青淮訂了親,等到適婚的年紀便成親。然而,成德末年的那一場兵變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
成德末年,先帝病重,太子年幼體弱,朝政被左相和武大將軍把持。
先帝不得不求助於世家,許諾許多好處,只求他們將左相和武大將軍正法,輔佐太子登基。與此同時,左相和武大將軍也一一與世家聯絡,分析利弊。
世家根基深厚,各家族的族長老謀深算,認為不管誰登基,不管將來這個國家姓什麼,他們的地位都不會動搖,若此刻跳出來支持先帝,輸贏就不好說了。倘若四家聯合支持,各有損傷還好,若只有一家損傷,等事情結束後定會動搖根基,淪落為末等世家。
四家全都等著對方先動。
門閥士族遲遲不肯動作,先帝看出他們的意圖,不再寄望於他們,轉而悄悄聯繫被發配到荒涼之地鎮守邊關的庶長子,許諾帝位,讓其來相助。
這一仗打了三年,最終皇長子將左相和武大將軍趕下臺。
先帝大喜,著手整頓朝綱。
待一切事定,先帝卻後悔了,然而此時兵權已在大皇子手中,他不得不將皇位傳給大皇子,並讓大皇子發誓善待廢太子。
來年春天,先帝駕崩,新帝即位,改元明正。
廢太子冊立多年,朝中支持者眾多,如今新帝雖即位,依舊有不少臣子站在廢太子那邊,尤其是世家大族。之前先帝和左相、武大將軍相爭,他們龜縮起來,此刻卻跳出來,對新帝多加指責。
原因就在於新帝的母親是一名宮女,身分低微;廢太子的生母為皇后,出身門閥,身分尊貴。而世家向來注重血脈,支持正統,有這樣一位母族低微的皇帝,世家覺得丟臉。
新帝前半生常駐邊疆,甚少有世家大族支持,只有身邊的一眾武將。
世家大族在大凌國勢力遍布各地,把持朝中大半勢力,長此以往下去,皇位不會穩固。
為了鞏固帝位,新帝欲為心腹愛將指婚士族。
韓至,少時便入了新帝的軍營,是新帝身邊最忠心的臣子,更是此次滅左相的大功臣。如今被封為鎮國大將軍,掌管京城防務。
韓至長得五大三粗、凶神惡煞,剛入京城時還曾嚇哭過小孩子。聽說少年時也是個俊俏的郎君,後來和鄰國作戰時,為救新帝,臉被敵軍將領劃傷,留下了一道長長的疤痕。
因一直守衛在新帝身側,年過二十,尚未娶妻。
如今大業已成,新帝第一個就想到了他。
大凌國被四姓家族把持,朝中大臣多是出自這四姓。
先皇后出自周家,周家是廢太子的母族,不會站在新帝這邊;秦家尚武,軍中多是秦家子弟;林、蘇兩姓多出文官,是屹立數百年的書香門第。
而這兩姓,即將聯姻。
不日,賜婚的聖旨就下到蘇家,蘇家長女蘇宜家嫁予鎮國大將軍。
舉國譁然。
更令人驚訝的是,蘇國公在抗旨數日後接了旨,絕口不提長女已和林家訂親一事,只說和林家訂親的是次女。
想到這些,蘇宜家再次長嘆一口氣。
世家最重血脈和臉面,鮮少與寒門聯姻。她一直都是貴女的典範,卻要嫁給寒門出身的一個武將。世家和寒門之爭、新帝和老臣的博弈,這一巴掌最終落在她的臉上。
朝局穩固時,她以為自己會嫁入林家,也早已準備好嫁入林家,將來成為林家的主母,掌管內宅。沒承想,一場政爭,一夕之間讓她從雲端掉到地上,即將要嫁入寒門,而她的庶妹則代替她嫁入林家。
嫡長女嫁得不如庶女,她成了全京城的笑話。
婚後,她和韓至摩擦不斷。
他們二人觀念不合,對很多問題的看法都不一樣。她希望韓至改變,韓至卻不願聽她的話;韓至甚至有心上人,從未將她放在心上,韓府中更是有一大堆糟心的事情。
兩個人就這樣爭吵了三年。
後來皇上開始削弱世家的勢力,兩個人徹底站在對立面,於是便開始冷戰。
如今皇上將矛頭對準了蘇家,而此事是交由韓至來做的。丈夫對付娘家……她再次成為整個京城的笑話。
當庶長兄被韓至抓入天牢時,她找他質問此事,他閉口不答,一句話也不與她解釋。父親最重視二弟,府中庶務都交由二弟打理,庶兄一直在外讀書,從未參與府中之事,何其無辜。可無論她怎麼和他說,他都不曾理會。
她甚至看到他和周家女私下會面,隔天他便命人將關押的周家子弟放了。
到此,她終於忍無可忍,鬧到御前,要與他和離。
如今皇上終於同意了,她自由了,不用再夾在寒門和世家之間備受煎熬。
桃紅問:「夫人,咱們──」
蘇宜家倏地睜開眼,看向自己的婢女,緩緩問:「妳剛剛喚我什麼?」
桃紅自覺說錯了話,忙改了口。「姑娘。」
蘇宜家臉色好看了幾分,輕聲道:「嗯,往後別叫錯了。」
桃紅應是。「是,姑娘。姑娘,奴婢想問您咱們是回蘇府,還是去尋林大少爺?」
蘇宜家想了想,道:「哪兒也不去,去桃花閣吧。」
桃花閣是京城中的一家酒樓,環境十分雅致,是她成親前最喜歡去的地方,她時常和林家表哥或姊妹淘去那裡玩。
她現在哪裡都不想去,只想大醉一場,放鬆放鬆。
蘇宜家似乎作了一個很長很長的夢。
最初是一段漆黑的路,隨後是滿目猩紅,十分駭人。夢裡亂糟糟的,陰森恐怖,令人窒息。
不知過了多久,她看清了眼前的一切,原來她夢到了自己大婚之日。想必夢裡的紅色就是成親之日的喜色吧,怪不得她覺得窒息,畢竟眼前的一切就是她悲劇的開端。
她雖是蘇家的嫡長女,可因所嫁之人是寒門子,那些世家中常見的面孔並未來參加她的喜宴,即便是蘇家的親戚也沒來多少人。大家都覺得丟臉,不願承認這樣一門親戚。
世家雖沒來多少人,這場喜宴卻著實熱鬧。新帝重視寒門,有意提拔,寒門出身的官員幾乎全都到了。這些人也沒那麼重規矩,喜宴辦得熱熱鬧鬧的。
她像是一個提線木偶,被人推入新房之中。
屋裡是大紅色的浪潮。
很快的,韓至進來了。
在身側嬤嬤的催促下她喝了交杯酒。
她的頭更暈了。
床帳落下,兩個人依偎在一起。
所有的一切都和她當初成婚時一樣,只是,當熟悉的疼痛來襲時,她突然開始懷疑這一切究竟是假還是真。好在很快這一切都結束了,屋內安安靜靜的,只有大紅喜燭燃燒時發出的聲音。
躺在床外側的男人看向躺在身側正熟睡的姑娘,姑娘唇紅齒白、烏髮凌亂,身上有點點痕跡,目之所及看得他心頭一動,抬手撫上她那一張嬌美動人的臉。
他的手指粗糙,她的臉頰細嫩,在撫摸上的那一瞬,他的手指微顫,像是怕把她弄碎了一般。想到剛剛的事,他心裡如同飲了瓊漿玉液一般痛快。
*欲知精采後續,敬請期待10/1上市的【文創風】1296《宜家娘子要和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