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文】
寫給那些曾經成為怪物的自己
——文 / 銀色快手
少年啊,成為神話吧!
讀完住野夜新作《闇夜的怪物》讓人豁然開朗,長年以來一直困惑不已的人生課題終於找到答案,無意識背著的某個沉重的石頭好像終於能夠從肩膀卸下了,從未有過如此輕鬆的解放感。這都要歸功於住野夜書寫故事的魔力。明明是清描淡寫的文字,你就是會忍不住一口氣想讀完它。糾結在主角們心中的那些無法排解的情緒像是懸絲一般緊抓著你不放,好像知道他們之間到底怎麼了,發生了哪些事,每個人心中無法向別人述說的自己,又是怎麼回事?是什麼造成冷漠與疏離,為什麼白天的我們和夜晚的自己不一樣,我們是誰?為什麼在這裡?今後又要往何處去?如此經典的哲學問題,作者細心藏在每段故事情節裡面,悄悄地向我們的心發出強烈質問。
每個人心中都有黑暗面
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比任何時期都要來得敏感,我們的身體遠比想像更快接收到他人發出的訊號,像是一種心靈頻率,它的傳輸速度是比語言還快,透過肢體動作和集體意識在交換訊息。或許連自己也沒有意識到的善念或惡意,都會藉由心靈的敏感接收器進行快速的判讀以及做出最佳的行動和反應。這就是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容易產生情緒的困惑以及不安的原因。
故事中所探討的校園霸凌其行為本身隱含的背景因素,在於同學之間的默契是我們必須對於某人的形象或行為貼上標籤,才能真正地發揮所謂的「同儕意識」。正因為在校園班級這樣的一個群體之中,「同儕意識」的形成有助於社會化的學習,每個班級都是一個縮小的社會。有了社會就會有政治,政治說的簡單一點,就是權力的分配和行使。對於某個特定同學的觀感,好的標籤和壞的標籤,其影響力是不同的,導致的結果也不同。具有影響力的同學帶風向,其他同學就會選邊站,並且開始仿效帶頭同學的作為。此一行為擴大傳染的效果,最後就會導向霸凌事件的發生。
這是一開始不會預料到的結果,所有後面發生的事皆起因於小小的善念或是單純的惡意,說穿了似乎沒什麼,卻有可能給一個人帶來一輩子無法抹滅的陰影。沒有人能真正置身事外,有的人參與了言語或行為的暴力,而旁觀者則成了共犯。正因為覺得事不關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住野夜纖細銳敏的筆觸,針對了這點,透過主角阿達和矢野同學之間的對話和互動,逐一揭開暴力背後神秘的面紗,這跟他以往的寫作策略有著明顯的不同。
別陷入沉默螺旋的陷阱
《闇夜的怪物》其背景設定也是在校園,氛圍卻完全不同,它以白天和黑夜做為分界,用來描述日常與非現實之間,表相的行為與內心的構造之間,大腦能處理的理智行動與非理性的潛意識之間。以這種時間的二分法,去進行故事人物彼此關係的某種隱喻與表徵,寫來俐落而精采,有些對話切入要害,同儕之間的互動,魔鬼藏在細節裡,讀到最後你會有原來如此的領悟,我們或多或少都參與了暴力或間接默許了暴力的發生。
小說完全符合了所謂的「沉默螺旋理論」(Spiral of Silence),即個人的意見表述是一種社會心理過程。人做為社會的動物,總是力圖獲得群體的支持,以免陷入孤立的狀態,這是人本身的社會性格。如果看到有人遭受欺負,卻選擇無視並沉默,那麼不表達意見的沉默一方,會助長施加暴力行為的態勢。這種沉默的擴散是一個螺旋式的社會傳播過程,當它縮小在一個班級裡,微社會的生態系統,就會讓我們看見每個人所扮演的角色都在行權他的權力。
而住野夜以超現實的筆法,為故事添加了奇幻色彩,他運用阿達同學這個平凡的角色重新建構屬於當代個人脆弱心靈的神話。最精采的部分莫過於,運用身體異化的黑點來強調,那些外顯的武裝以及防禦的姿態,等於把心靈內部的矛盾與衝突以及無從宣洩的壓力具象化。讓讀者得以感同身受變成一個怪物之後,其心理狀態和後續的效應,究竟是如何變成怪物的,又是如何從一個怪物變回了人類,小說做了非常詳細的剖析與闡述。
在住野夜筆下是非常動畫色彩的風格,我們可以跟隨主角感受空氣和風,空間的感覺和身體變異的尺寸比例與他內心的世界是可以彼此相互參照,絲毫沒有任何違和感。
小說文字充滿神奇的治癒力
讀到最後,打從內心教人湧起一種神奇的治癒力,讀著彷彿也跟著主角的心情起伏,某部分堅硬的外殼彷彿也變得柔軟而透明,不再是冰冷防禦的牆壁,而是誠實的述說,坦率的接納自我,也接納別人。
這與他的第二部作品《又做了,相同的夢》在許多地方上都相互呼應,是一篇溫和暖心的成人童話,以低年級的小女孩視角去觀看成人世界的虛偽與真實,裝在女孩身體裡的是個想法和行動都很成熟的大人,而她周邊的大人卻因為諸多煩惱和現實條件形成的框,顯得不由自主,每個人都不曉得在幹嘛。而沒有朋友的小女孩,在她的學校與住家之間創造自己的小世界,那裡有著不能明確被定義的朋友,和他們之間微妙的互動關係,角色們彼此相互依賴取暖,又提供了思考和情感所需的答案。既然人生是無法確知的奇幻旅程,不如重新定義它的意義,用自己的方式讓生活過得美好而豐盛。這不是苦中作樂,也不是一廂情願,這是行使自由的選擇權。每個人在追求的幸福到底是什麼呢?與《又做了,相同的夢》的活潑開朗不同,《闇夜的怪物》相對陰暗暴力,就好像每個人的心裡都有光明面和陰影面一樣,互為表裡,缺一不可。有了正反面,人生才完整,內心的情感才會豐富,個性更為立體鮮明。
簡單來說,《我想吃掉你的胰臟》探討活著的意義為何,是心理層面的辯證為主軸發展的故事;《又做了,相同的夢》從孩子的視角探討成人世界追尋的幸福是什麼?是精神層面的梳理與延伸,類似「靈魂」安放的所在,一種心靈的寄託和信仰的開端。而《闇夜裡的怪物》則以身體變異來表述內心活動的各種迷惘與不安,是探討人際關係和同儕壓力的故事。這三部作品分別以心、魂、身的三重結構彼此扣連,成為住野夜完整的個人神話體系,它們各自獨立,各有風格和特色,但放在一起討論又互相註解,彼此辯證,非常值得一讀再讀後,再想想自己身上的體驗,有些無法理解的事象,就能獲得某種程度以上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