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難求的特別私廚「食憶」,
邀集隱身民間的退休長輩,為陌生人煮一餐家常菜。
從眷村、客家到台菜的各色家常食譜,首度集結出書。************************************************
回家吃飯吧!沒說出口的愛,
全都封存在料理中了「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是有故事的人,這就是食憶的初衷。」──食憶創辦人,Cherry
書中收錄「食憶」主廚的人生故事,
以及52道即將消失的家傳菜譜。
戴爸爸的山東燒雞、陳媽媽的炒米粉、
林大哥的化骨秋刀魚、楊三姐的客家梅干扣肉……
菜色看似樸實無華,
卻承載著料理者獨一無二的飲食閱歷,
以及數十年如一日,為家人做飯的細膩心意。
透過舌尖的滋味,開啟記憶的鑰匙,
也讓愛,藉由食物代代延續。
************************************************
Liz高琹雯(美食作家/Taster美食加創辦人)、
丁原偉(雲品國際總經理)、
方序中(究方社負責人、小花計畫發起人)、
王瑞瑤(中廣超級美食家節目主持人)、
李承宇(《料理‧台灣》雜誌總編輯)、
李姝慧(新竹‧湖畔生活 總經理)、
朱平(漣漪人文化基金會 共同創辦人)、
姚舜(資深美食旅遊記者)、
詹宏志(作家/網路家庭董事長)、
葉怡蘭(飲食生活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創辦人)
──溫暖推薦
各界好評
我沒想到閱讀文字竟會比實際品嚐更有力量,也才明白,我所咀嚼的竟是一個個真人的生活際遇。這本書,不只有好吃好做的食譜,還有大時代的動盪、飲食文化的流轉、族群的融合與交流,活脫脫是台灣過去五十年的歷史縮影。但是不沉重,美味暖心,也勾起人動手下廚的念頭。──Liz高琹雯(美食作家/Taster美食加創辦人)
一群愛好料理的銀髮族,秉持著對料理的熱忱與傳遞美味的初衷,加入了食憶團隊,大顯身手。「食憶」給了他們再次發揮的舞台,而他們將歲月熬煮成美味佳餚,端上陌生人的餐桌,觸動無數人的味蕾。不需要華麗的雕琢,不需要刻意的擺盤,保持做好料理的初心,保留料理最純粹的底蘊,享受有溫度有態度的老味道。──丁原偉(雲品國際總經理)
現食憶令我感動的是,為長輩提供了舞台,讓更多人藉此記憶和回憶更多味道,如今這些味道變成食譜,或熟悉或陌生,但你我皆可學習,台灣家家戶戶吃的菜,正是我們最愛的台灣菜。──王瑞瑤(中廣超級美食家節目主持人)
二○一八年底,帶著滿心的期待第一次來到食憶的餐桌,吃著大劉姐、彭阿姨與戴爸爸的菜,一桌豐盛、滿滿情意。整場的食客都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一張張臉在一道道家料理的餵養下,展開孩子般的笑顏,大哥大姐們出場時,他們一次又一次的鼓掌喝好。家盛宴,家常得如此美好。──李姝慧 新竹‧湖畔生活 總經理
幾次造訪食憶,來不及嘗到的長輩手藝、來不及聽完的長輩故事,如今都能在這本書裡補足,很是歡喜。這本書所記錄的,不僅是五十二道佳肴、十九位長輩故事,也是一個世代的集體記憶。──李承宇(《料理‧台灣》雜誌總編輯)
看到熟悉的家常菜、下飯菜,看到爺爺奶奶主廚的得意、滿足及最重要的-有被需要的成就感。這種快樂的感動,不是一般餐廳能做到的。──朱平(漣漪人文化基金會 共同創辦人)
早從第一回坐上食憶的餐桌開始,便覺該有這本書。那回,原本只是出乎向來對別人家都吃些什麼的好奇垂涎心情而訪,然實際品嚐後卻深深領會,此中最動人者不單單只是美味,還有唯家常菜才有的,經年累月日日淬鍊而成的踏實渾成韻致、別出一格的巧思慧心和情意,以及,每一道料理背後所涵藏的,一段段悠悠人生故事。──葉怡蘭(飲食生活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創辦人)
作者簡介:
食憶團隊
食憶,食物的回憶,拾起回憶品嚐傳遞。
結合「銀髮價值再造」、「共享經濟」和「體驗式餐飲」三種概念,以「食物的回憶」為名,舉辦餐會、市集,創造世代交流,並傳承故事。
食憶的一餐,由三位長輩共廚,提供約40人規模的餐點。2018年試營運舉辦超過30場餐會,2019年,於富錦街租下固定店址,每週約5場次。目前主廚人數已近30人,年齡多介於55~65歲之間,年紀最長者為95歲。
FB:https://www.facebook.com/suitaipei/
官網:https://suitaipei.com/project/eatmory/
章節試閱
傳承眷村味的湖北女兒 彭阿姨
來自中國湖北的彭氏夫妻沒有想過,這輩子會在台灣落腳。1947年,夫婦兩人離開家鄉,本來預計往南洋打拚,沒想到搭船途中在基隆上岸休息時,意外發現此地的西紅柿(番茄)紅艷碩美。彭爸爸認定這裡物產豐饒,轉念留了下來,彭氏一家從此在此生根。
克難中養成廚藝的湖北女兒
動蕩年代,平民保命安身為先,重大決定都在彈指之間。彭家人剛來台不久,就遇上二二八事件風暴席捲,外省、本省人間衝突加溫,為保安全,跟著同樣是湖北人、又是同宗的軍官彭孟緝,暫居於基隆部隊。
風波漸息,夫妻兩人輾轉台北中華商場、台中做生意,最後落腳台北艋舺的「克難街」。兩岸分治後,國軍在此規劃最早的一批軍方眷舍,提供各軍種安置軍民。克難之名,意喻此地之人胼手胝足,面對物資的窘迫。
彭家人在此拉拔七個孩子成長。其中排行第五的女兒,對做菜最有興趣,不但傳承了母親的好手藝,日後更成為了最早加入食憶團隊的長輩主廚:彭阿姨。她回憶:「媽媽常對我們說,『今天是人家的女兒,明天是別人的媳婦』」,身為女兒,幫忙家事天經地義,手工擀麵、包水餃、做饅頭包子,都是必備技能。而眷村人際關係緊密,左鄰右舍常互贈菜餚,除了湖北家鄉菜,更能嚐遍大江南北。「小時候,夏天吃焦酥的熱鍋貼配涼涼的綠豆稀飯,或者水餃配酸辣湯,冬天常常吃自製的包子、饅頭、花卷和排骨湯。」樸實口味,卻滋養了味覺的敏銳。
一九七○年代後,克難街陸續興建許多國宅,彭家人也在物換星移中遷居汐止,很少再回返克難街。一九九三年,克難街正式更名為「國興路」,多數眷村拆除改建。刻苦年代,照片為珍稀特權之物,而家傳菜不僅是載體,也是主體,裡頭傾注了滿滿的家族回憶。
在湖北,什麼菜都能粉蒸
當年眷村中,有不少湖北同鄉都是隻身一人隨軍隊來台,因此在彭阿姨的記憶中,家中過年總是熱熱鬧鬧:「每年春節初二之後,就有很多老鄉來我們家吃我媽媽做的豆腐丸、粉蒸肉、粉蒸魚和粉蒸茼蒿。因為他們一個人來到台灣,娶的本地太太都不會煮湖北菜。」
湖北菜最大的特色就是「粉蒸」。當年,彭媽媽會用高粱酒瓶將洗好晾乾的米碾碎成粉,透過巧妙手勁,讓米粉仍保有顆粒口感,裹在食材外層後,再放進竹蒸籠裡,以屋外的煤球爐燜蒸。
不識箇中滋味者,聽聞「粉蒸茼蒿」,不免嘖嘖稱奇。茼蒿一煮就縮水,要蒸一籠得用上大量茼蒿。彭媽媽還會放進蒸得綿軟的豌豆仁,搭配茼蒿的甜脆口感,起鍋後淋豬油、香油,讓彭阿姨回味無窮。
母親當年一日三餐親力親為,也意外為下一代創造「興趣」的餘裕。彭阿姨比起其他姐妹更愛做菜,「長大後試著自己做,也會檢討成果。不滿意的話,再去跟媽媽請益。」
不過,彭媽媽在不到七十歲時驟逝,留下許多來不及,不少味道,只活在彭家孩子的記憶裡。像是自製豆腐乳,彭阿姨回憶,母親會先採集某種植物的葉子,將豆腐置於葉面上曬乾。一週後,葉面上的豆腐經過發酵,長出一層可愛絨毛,再將之裹上辣椒裝瓶,越放越軟濡。還有一道「水豆絲」,則是將黃豆絲炒軟後發酵再加辣椒,也是親友餐桌上的常備醃菜。
「以前哪會想到要做筆記,太麻煩了!現在也不知道去哪裡找材料。」聊到這裡,彭阿姨不禁感嘆。
在食憶復刻童年滋味
人生峰迴路轉,彭阿姨從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做菜給陌生人吃。幾年前,友人小孩轉介食憶的資訊給彭阿姨,鼓勵退休的她來試試看。「當時還搞不清楚這裡到底在做什麼,她們說要來試菜,我也沒刻意準備,就弄一些平常的家常菜,煎個魚、炒個肉絲。」
家常口味便已見真章,而當彭阿姨拿出手機,裡頭的年菜照片更是驚豔四座。未婚單身的她,常在大姐家擔綱年夜飯主廚,是回憶中的複雜菜式得以再現餐桌的閃亮時刻。雖然母親與眷村皆已不在,但六十年前學到的手藝,意外在「食憶」得以延續。
招牌菜「湖北豆腐丸」工序複雜,得先將板豆腐壓乾、加入絞肉與配料塑形,蒸熟後再加進燉雞湯,肉丸吸收雞湯鮮甜,一口咬下脂腴滿溢。彭阿姨堅持跟熟識攤商預訂有機豆腐製作,要端出這道工夫菜,得提前數天準備。
過去年年幫姐妹、親友無償做豆腐丸、獅子頭、滷牛肉等「厚工」的菜,來到食憶後,意外發現自己的市場價值。「現在我跟她們說,你們想吃,要用買的!」她開玩笑說。跟其他長輩主廚平時也會互相切磋,相約逛市場、吃館子觀摩,越來越有自信。但也惋惜:「現在的食材原始風味和以前不太一樣了,菠菜、芥藍、青江菜的口感,都沒有以前好。」
待在母親身邊做菜的時代,如同青菜的甘甜,一去不復返了。好在食憶的存在,讓任何人都可以吃到彭阿姨的湖北家鄉菜。現在66歲的「彭莅稊」披上柔和線條,口吻淡然,面對來食憶的年輕客人,好奇細問各式菜餚做法,總是娓娓應答。「他們蠻可愛,可能在家吃飯機會也不多,來這裡就覺得什麼都好吃!」
傳承眷村味的湖北女兒 彭阿姨
來自中國湖北的彭氏夫妻沒有想過,這輩子會在台灣落腳。1947年,夫婦兩人離開家鄉,本來預計往南洋打拚,沒想到搭船途中在基隆上岸休息時,意外發現此地的西紅柿(番茄)紅艷碩美。彭爸爸認定這裡物產豐饒,轉念留了下來,彭氏一家從此在此生根。
克難中養成廚藝的湖北女兒
動蕩年代,平民保命安身為先,重大決定都在彈指之間。彭家人剛來台不久,就遇上二二八事件風暴席捲,外省、本省人間衝突加溫,為保安全,跟著同樣是湖北人、又是同宗的軍官彭孟緝,暫居於基隆部隊。
風波漸息,夫妻兩人輾轉台北...
作者序
「食憶,食物的回憶;拾起回憶品嚐傳遞。」
這句話從食憶開始後應該說了千次以上,然而這真的不只是一句口號。
在食憶草創初期,我們就有將這些故事和食譜集結成書的想法,在過程中也不斷有人提出希望我們可以出版食譜書,所以當出版社提出邀請,我們幾乎是火速達成共識。
這中間發生了許多巧合;其實,在開始食憶之後,「巧合」似乎就一直跟著我們:無論是主廚間相互是舊識、客人的爸爸和主廚是兒時玩伴、同時間一屋子五六組的客人居然是同個大學的學長姐學弟妹等等,食憶彷彿有無形的引力,將某種頻率囊括進來,這講起來很玄妙,卻意外地踏實。而當食憶瀕臨危機、幾乎走不下去時,一些充滿善意的人事物就會剛好出現,巧妙的讓一切往好的方向前進,這也讓我開始相信:「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
每個人都是有故事的人,這是食憶的初衷,也是這本書可貴之處。希望大家可以藉由這些故事看到自己,也看到更多可能性。我讀這些故事讀得意猶未盡,希望大家也是。
要感謝的人很多,不過,依照創辦食憶以來得到宇宙力量的結論,我在心中感謝,大家應該就可以接收得到吧。感受到的你們,就是我由衷答謝的人。
「真心誠意」和「腳踏實地」是創辦食憶以來最大的體會,希望大家可以在食憶、或是透過這本書,感受到我們的誠意。歡迎大家有空來食憶吃一頓飯,吃完後,也不要忘記回自己的家,再來一頓!──食憶創辦人 Cherry(陳映璇)
「食憶,食物的回憶;拾起回憶品嚐傳遞。」
這句話從食憶開始後應該說了千次以上,然而這真的不只是一句口號。
在食憶草創初期,我們就有將這些故事和食譜集結成書的想法,在過程中也不斷有人提出希望我們可以出版食譜書,所以當出版社提出邀請,我們幾乎是火速達成共識。
這中間發生了許多巧合;其實,在開始食憶之後,「巧合」似乎就一直跟著我們:無論是主廚間相互是舊識、客人的爸爸和主廚是兒時玩伴、同時間一屋子五六組的客人居然是同個大學的學長姐學弟妹等等,食憶彷彿有無形的引力,將某種頻率囊括進來,這講起來很玄妙,卻意...
目錄
1.公務員辭職的直爽俠女 大劉姐/雙椒炒皮蛋、馬鈴薯燒雞、蓮子排骨湯
2.傳承眷村味的湖北女兒 彭阿姨/粉蒸豬肉、三星蔥油餅、鹹蛋絲瓜燴油條
3.無私奉獻、個性溫暖的陳媽媽/麻婆豆腐、炒米粉、泰式涼拌海鮮
4.熱心爽朗又豪邁的王媽媽/獅子頭、桶子雞翅、白花椰炒軟絲
5.風趣幽默的雨都里長 戴爸爸/山東燒雞、炸醬麵
6.家住客家莊、喜歡鑽研的吳阿姨/土豆炒臘肉、客家柿餅雞湯、麻辣宮保麵腸
7.雲遊四海、永遠優雅的Jully姐/蒼蠅頭、百菇飯、酸菜魚
8.笑臉迎人的湘菜傳人 宗媽媽/東安雞、豆豉辣椒蒸魚、醋溜青椒
9.最黏母親的愛妻家 譚大哥/清蒸牛肉、珍珠丸子
10.飲食教育的傳承者 盧老師/乾蔥彩椒豆豉雞、花生滷豬腳、冰梅咕咾肉
11.活力四射的食憶「公關長」 玲姐/家常小肉丸、白菜滷、麻油枸杞蝦
12.從深夜食堂走出的林大哥/化骨秋刀魚、咖啡排骨、豬肚四神湯
13.號稱「格格西施」、潮流尖端的吳大姐/口口吃肉、五光十色、金條滿盆
14.親切可人的商場女強人 邢大姐/油悶筍、醬爆雞、開陽干絲
15.充滿創意的客家媳婦 張姐/客家鹹湯圓、鳳梨川耳炒肉、涼拌金針
16.從小到大都一起的楊二姐、楊三姐/梅干獅子頭、客家小炒、客家鹹豬肉、紅燒釀豆腐、梅干扣肉、蒜泥白肉
17.注重健康有機的郭大姐/毛苔豆腐、三杯天貝
特別收錄:打開食憶大門的劉爺爺
1.公務員辭職的直爽俠女 大劉姐/雙椒炒皮蛋、馬鈴薯燒雞、蓮子排骨湯
2.傳承眷村味的湖北女兒 彭阿姨/粉蒸豬肉、三星蔥油餅、鹹蛋絲瓜燴油條
3.無私奉獻、個性溫暖的陳媽媽/麻婆豆腐、炒米粉、泰式涼拌海鮮
4.熱心爽朗又豪邁的王媽媽/獅子頭、桶子雞翅、白花椰炒軟絲
5.風趣幽默的雨都里長 戴爸爸/山東燒雞、炸醬麵
6.家住客家莊、喜歡鑽研的吳阿姨/土豆炒臘肉、客家柿餅雞湯、麻辣宮保麵腸
7.雲遊四海、永遠優雅的Jully姐/蒼蠅頭、百菇飯、酸菜魚
8.笑臉迎人的湘菜傳人 宗媽媽/東安雞、豆豉辣椒蒸魚、醋溜青椒
9.最黏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