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自己國家的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一個偉大民族的特徵。」
他,曾兩度出任英國首相,是著名的畫家、演說家、作家及記者
他,打響了不列顛保衛戰,指揮了諾曼第戰役,在納粹的進逼下力挽狂瀾
他,是二十世紀最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被譽為「最偉大的英國人」──
他就是溫斯頓·邱吉爾。
//
「不斷失敗,也不會喪失熱情,就是勇氣。」
1910年5月,德國公開加強軍備,其中對海軍的投入尤其巨大。
邱吉爾意識到,這是德皇威廉二世覬覦北非之心最好的鐵證。他寫了一份詳盡的備忘錄上報首相阿斯奎斯,即使許多妄自尊大的英國人嘲笑他,認為英國的海軍蓋世無雙,他也不理睬。預測未來的戰爭主要戰役將在法、德兩國領土上進行。如果要打贏這場戰爭,英國應向法國派遣十三個師的遠征軍和一些輔助部隊。
9月,阿斯奎斯首相忽然問邱吉爾: 「溫斯頓,我打算調你任海軍大臣,你怎麼看?」
就這樣,1911年10月25日,邱吉爾,成為英國新任海軍大臣
邱吉爾對海軍的改革取得了極大的成就,後來邱吉爾離開海軍部時,前陸軍大臣基奇納對他說:「您永遠可以引以自豪的是,您已使英國艦隊作好了充分的戰爭準備。」
「在戰爭與屈辱面前,你選擇了屈辱;可是屈辱過後,你仍得面對戰爭。」
希特勒的侵略野心,終於驚醒了張伯倫和支持他的民眾。德國先後占領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英國卻無力保障法國的邊境防務;美國也深陷和平主義與孤立主義的泥潭之中,根本無法伸出援手。
1939年9月3日,張伯倫在下議院發表了一通充滿悔意的演說:「今天是我們大家最感到痛心的日子,在我擔任公職的一生中,我所信仰的一切,我所為之工作的一切,都已毀於一旦……」
在下議院的首相辦公室裡,張伯倫正式向邱吉爾宣布,並請邱吉爾任海軍大臣。海軍部立即電告各海軍艦隊:「溫斯頓回來了。」
「如果英國打敗了,我將和我的政府同歸於盡。」
1940年5月14日,希特勒的愛將古德里安,指揮一支強大的裝甲部隊由德國邊境越過亞爾丁山脈,強渡默茲河,法國馬奇諾防線的神話破滅了。法國人、荷蘭人、比利時人和英國人都被嚇壞了。
5月21日,近四十萬英法聯軍被圍逼在法國北部的狹小地帶,只剩下敦克爾克這個小港可以作為退路。在萬分危急的形勢下,邱吉爾當機立斷,命令海軍調集船隻,準備接運英國遠征軍和法軍撤回英國本土。
5月24日,希特勒突然向他的裝甲部隊發出停止前進的命令,判斷他的裝甲部隊距離主力部隊已經太遠,如果
作者簡介:
林真如,熱愛哲學、閱讀、攝影與旅行,醉心於各家經典西方哲學,並期盼能夠與大家分享。著有《你黑格爾系的?》、《你榮格系的?》、《你康德系的?》、《你愛經系的?》、《你蘇格拉底系的?》……等。
王志豔,專職作家。
章節試閱
第十二章 與眾不同的聲音
妥協的人是在餵一頭鯊魚,希望牠最後才吃掉自己。
──邱吉爾
(一)
邱吉爾賦閒期間,世界的政治、軍事形勢越來越緊張了。一九三〇年三月,德國威瑪共和國的最後一屆政府因入閣各黨在如何平衡國庫虧空問題上產生分歧而垮台。瘋狂的野心家、納粹黨領袖希特勒趁機大肆活動,一方面宣稱經濟危機是「政府無能」,是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接受《凡爾賽條約》和戰爭賠款的結果;一方面對各階層人民不斷做出符合其願望的慷慨許諾,宣稱納粹黨不是一個階級政黨,而是「大眾黨」,並重點向中下層中產階級發動討好攻勢,以爭取他們的支持。
在希特勒的蠱惑下,納粹黨迅速壯大起來。經濟危機爆發之前,納粹黨只有十點八萬人,到一九三二年時已經超過了一百萬。在一九三二年七月三十一日舉行的國會選舉中,納粹黨獲得了百分之三十七點三的選票,一躍成為德國國會中最大的黨派。希特勒趁機施展手段,於一九三三年一月三十日登上德國總理的寶座。威瑪共和國宣告垮台了,德國正式進入希特勒法西斯獨裁統治時期,史稱德意志第三帝國。
希特勒上台後,大力排擠其他政黨,施展手段迫使總統興登堡解散了國會,並指使已經發展到數百萬人的衝鋒隊、親衛隊和鋼盔團成員組成「輔助員警」,接管了各地的員警部門。一九三三年二月二十七日,他還一手策劃了震驚世界的國會大廈縱火案,並將之嫁禍於德國共產黨人,在國內掀起了空前的反共浪潮。
隨後,他又在衝鋒隊和親衛隊的參與下,對德國各邦特別是那些不在納粹黨掌握之中的邦進行了自上而下的奪權。從此,各邦的主權被納入「一體化」,納粹黨一黨獨裁的統治基礎基本確立。瘋狂的希特勒鼓吹復仇主義和大德意志民族主義,企圖以軍事手段稱霸世界。戰爭的陰雲迅速籠罩了歐洲的上空。
一九三五年四月,希特勒正式向全世界宣布,德國將再次實行普遍兵役制,建立一支規模為十二個軍、三十六個師約五十萬人的強大軍隊。這一驚人的舉止宣告德國已經完全廢棄《凡爾賽條約》對其所施加的軍事限制,德國的擴軍備戰從偷偷摸摸的地下狀態進入堂而皇之的公開階段。
邱吉爾就像一個天文學家觀察星空一樣,警覺的看到了在歐洲上空密布的戰爭陰雲。他憤怒的寫道:
「我們以吃驚和憂傷的心情看到:殘忍的暴力和好戰的狂熱喧囂塵上,對少數民族進行殘酷無情的虐待,僅以種族為藉口而拒絕對文明社會為數眾多的個人提供正常的保護。」
邱吉爾透過各種方式頻頻發出警告,呼籲英國政府警惕納粹德國的侵略野心。但大多數人仍然沉浸在和平的幻想中,將邱吉爾的警告當成耳邊風。工黨和自由黨都提倡和平主義,主張裁軍。工黨議員威爾莫特還曾公開宣稱:
「英國人民要求……英國政府立即提出普遍裁軍的政策,從而給全世界作出榜樣。」
而邱吉爾則因主張加強軍備建設被稱為「戰爭販子」和「恐怖販子」。邱吉爾在一次演說中憂傷指出:
「我深恐有一天,不列顛帝國……會落入德國目前的當權者的手中。我們將會落到一種可悲的境地,同時也使從事日常工作、愛好和平的廣大群眾遭受極大的危險。我深怕有那麼一天,而且也許為期已不遠了……」
儘管邱吉爾的警告不是危言聳聽,但鮑德溫這個圓滑的政治家為了重新當選首相,並沒有重視邱吉爾的警告。因為工黨領袖麥克唐納一直致力於裁軍工作,並且獲得了民眾的廣泛支持。鮑德溫於一九三五年六月重新出任首相之後,邀請邱吉爾參加空防研究委員會。但他卻對邱吉爾說:
「我的邀請,並不是想叫你以後不能暢所欲言,而是對老同事的友好表示。」
儘管不能暢所欲言,但邱吉爾依然參與了空防研究委員會的工作。不管如何,在戰爭即將降臨的時刻,每多生產一支步槍,每多建設一處雷達,甚至每多生產一顆子彈,英國的國家安全就多一分保障。
在邱吉爾的努力下,英國很快建成了海岸雷達網,並為海軍建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建設性的意見。他的這些努力在後來英國反法西斯戰爭中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一九三六年三月七日,希特勒在國會宣布,他準備重新占領萊茵蘭地區。隨後,一支小規模的德軍部隊象徵性跨過萊茵河上的橋梁,開進了萊茵非軍事區。結果,英、法等國對此只是吵了一陣子,隨即便默認了德軍出兵萊茵非軍事區的事實。
從此之後,希特勒的行動更加肆無忌憚。對於德國這一公然違反《凡爾賽條約》的行動,英國的一些媒體居然報導說:
「說到底,這不過是德國人回到他們自己的土地上罷了。」
但邱吉爾卻看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立即指出:
「侵犯萊茵蘭一事之所以具有嚴重性,是因為荷蘭、比利時和法國都因此受到威脅……希特勒已撕毀各種條約,在萊茵蘭駐了兵。而且準備永久駐下去。所有這些事實表明,在德國國內和所有鄰近的國家,納粹政權獲得了新的威望。一旦這些防禦工事完成,隨著工程日趨完備,中歐的整個形勢也就跟著發生變化……波羅的海各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還必須加上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奧地利和其他一些國家,在這個巨大的軍事建築工程完工時,一定會受到決定性的影響。」
此時,鮑德溫首相也感受到了來自德國的威脅。他決定在政府中成立一個協調各軍事部門的新機構──國防協調部。可是,由誰來擔任國防協調大臣呢?
內維爾•張伯倫認為邱吉爾比較合適,邱吉爾對這一職位也抱有希望。但鮑德溫堅定自己的意志,決心在他擔任首相期間絕不讓邱吉爾握有實權。
最終,鮑德溫首相任命了已年近六十歲、且對高級軍事管理工作缺乏經驗的湯瑪斯•恩斯基普爵士擔任國防協調大臣。
這對邱吉爾不能不說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不過,在政壇摸爬滾打了三十多年的邱吉爾已經學會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他清楚看出了鮑德溫的用心,因此決定平心靜氣的等待時機。但無論如何,他都要喊出自己的聲音,讓英國人從和平的迷夢中醒來。
一九三六年六月六日,邱吉爾以私人身分替國防協調大臣恩斯基普爵士寫了一個備忘錄,主張重新成立軍需部,以保證戰備物資的生產和供應。但政府卻始終沒有採取什麼有效的行動。
看著政府在和平的迷夢中久久不願醒來,邱吉爾傷心極了。他在下議院的演說中嚴厲抨擊了鮑德溫政策:
「政府根本沒有下決心,或者他們根本不能使首相下決心……我們就這樣,月復一月,年復一年──這些對英國的偉大也許至關重要的寶貴光陰,都讓蝗蟲吃掉了!」
在不停發表演說,警告國人來自德國的威脅越來越近的同時,邱吉爾還不斷敦促英國與法國進一步加強合作,以應付隨時可能發生的戰爭。邱吉爾在《每日電訊報》上發表文章說:
「如果法國垮掉了,那麼一切都會垮掉。納粹對歐洲的支配,以及潛在的對世界很大部分的支配,都將是難以避免的了……我們站在一起,給我們找麻煩就很危險,摧垮我們就很困難。」
不巧的是,英國政壇此時再次爆發地震。一九三六年一月,英王喬治五世逝世,其子愛德華繼位為新的國王,稱愛德華八世。但愛德華八世風流成性,不愛江山愛美人。他堅持要和一位來自美國的寡婦──辛普森夫人結婚。儘管這是愛德華八世的個人選擇,但對王室來說,這簡直就是一件醜聞。
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十六日,愛德華八世召見了鮑德溫首相,正式向他表達了自己想和辛普森夫人結婚的想法。鮑德溫首相對愛德華八世說:
「陛下,您的想法在精神上是不可被接受的。作為英國國教會的領袖,離婚和再婚都是不被國教教義接受的。此外,大英帝國的臣民也不能接受辛普森夫人為王后。」
為了緩和國王與國會之間的關係,愛德華八世提出了一個結婚方案,那就是辛普森夫人在婚後不擁有王后頭銜,她所生的孩子也不能繼承王位。但這個方案依然被國會拒絕了。根據一九三一年制定的西敏市法案,英國國王頭銜和王位繼承問題的變動必須經過英聯邦各自治領政府的批准。當愛德華八世向英聯邦各自治政府徵求意見時,澳大利亞、加拿大和南非政府正式宣布反對國王迎娶離婚女子,愛爾蘭政府表示不關心,新西蘭政府則猶豫不定。
愛德華八世無奈的向鮑德溫首相說:
「如果不能迎娶辛普森夫人,我寧願退位。」
愛德華八世非常清楚,擺在他面前的道路只有這一條了。如果他保留王位,同時迎娶辛普森夫人的話,一定會引發憲政危機。因為在君主立憲政體下,國王必須保持政治中立的基本憲法方針。結果,愛德華八世成為英國和英聯邦歷史上唯一一位自動退位的國王。
國王遜位對英國政壇的衝擊很大,官員們都藉機改善自己的地位。邱吉爾的一位密友比弗布魯克就想藉助國王遜位把鮑德溫拉下首相的寶座,讓邱吉爾取而代之。不過,鮑德溫首相的手腕很巧妙,他非常平穩的實現了新老國王之間的權力交接。隨後,愛德華八世的弟弟約克公爵於一九三七年五月十二日加冕為新的英國國王,稱喬治六世。
(三)
喬治六世登基之後,善於明哲保身的鮑德溫首相便在「公眾的感激和尊敬的熱烈氣氛中」引退了。保守黨領袖、前財政大臣內維爾•張伯倫奉命組閣。
張伯倫不但容不得性格剛毅的邱吉爾,而且很快就與外交大臣艾登產生了尖銳的矛盾。艾登主張對德國採取強硬措施,以避免形勢進一步惡化,但張伯倫卻於一九三七年七月以個人名義寫信給希特勒的盟友、義大利的獨裁者墨索里尼,希望能夠改善英義關係,並表示可以承認義大利在衣索比亞的地位。
艾登認為張伯倫首相的做法太不明智。隨後,他便因與張伯倫的政見不合而提出辭職。邱吉爾在外交政策方面的觀點與艾登是一致的,消息傳來後,邱吉爾很是黯然神傷一段日子。在那些天裡,他每日每夜睡不著,被痛苦的失眠折磨著。他認為艾登「代表了英國民族的全部希望」,而今這「唯一的希望」也被迫下台了。
邱吉爾對張伯倫的評價很高,但他絕不敢苟同張伯倫的和平主義思想。他曾說:
「(張伯倫是)一個極其精明能幹、固執而自信的人。他和鮑德溫不同,他認為他對於歐洲整個局勢,甚至對整個世界都瞭若指掌……他不論任財政大臣還是任首相,都嚴格控制著軍事開支。在他的任期內,他是一切緊急措施最有力的反對者。他對當代國內外所有的政界人物都有明確的判斷,他認為他完全能夠對付他們。他腦子裡充滿著這樣的希望:他要作為一個偉大的和平締造者而永垂史冊。可惜的是,他捲入了絕非他所能估量的洪流之中,遇到了他毫不退縮但又無法抗衡的旋風。」
出於對英國未來的考慮,邱吉爾走上了反對政府的道路。而此時,希特勒也加緊侵略的步伐。一九三八年三月十一日,德軍越過邊界迅速占領了奧地利全境,打開了通向捷克斯洛伐克的門戶。根據《凡爾賽條約》的規定,德國永遠不得與同以德意志民族為主體的奧地利合併,但希特勒根本沒有把《凡爾賽條約》放在眼裡。
儘管如此,幻想著永垂史冊的張伯倫仍然不願意放棄對希特勒的幻想。此時,他面對的最棘手的問題便是如何避免德國吞併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根據《凡爾賽條約》取得獨立地位的新國家。這個國家有一千四百萬人口,其中有三百五十萬人屬於德意志民族。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志人主要居住在西部與德國接壤的邊界山區──蘇台德區。德國併吞奧地利時,希特勒一再揚言希望改善德、捷關係,但在暗地裡卻為侵略該國做著準備。
開始時,希特勒並不直接出面,而是唆使他在這個國家的代理人、蘇台德區日爾曼人黨頭目康拉德•亨萊因出面鬧事。日爾曼人黨實際上是德國納粹黨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的「第五縱隊」,亨萊因更是希特勒的忠實走狗,完全按柏林的指示行事。希特勒企圖製造一種德意志人在捷克斯洛伐克遭遇困境的假象,藉以迷惑友邦,掩飾他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的真實意圖。
不幸的是,英國首相張伯倫與法國總理達拉第都沒有意識到希特勒的真實意圖;再加上他們害怕戰爭以及戰後可能爆發的社會主義革命,對制裁德國一事諱莫如深,竟然默認了希特勒提出的「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志人自治」的要求。
九月二十九日,企圖透過外交手段保證歐洲和平的張伯倫與法國總理達拉第、義大利領袖墨索里尼和德國元首希特勒在德國的慕尼黑召開了臭名昭彰的慕尼黑會議,出賣了捷克斯洛伐克的主權。
九月三十日凌晨兩點,歐洲「四巨頭」在出賣捷克斯洛伐克的文件上簽了字。文件規定:蘇台德區捷克人從十月一日起分五批撤退,在十天天內完成,最後的邊界由一個國際委員會來決定。
在敵人和「盟友」的共同壓力下,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被迫向慕尼黑協議屈服了。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貝奈斯也辭職了,因為「他可能已成為新國家必須去適應的發展的一個障礙」。他悄然離開了捷克斯洛伐克,後來寄居英國。
捷克斯洛伐克這個曾經的工業強國就這樣被肢解了。根據慕尼黑協定,希特勒得到了他所要求的一切。德國強迫捷克斯洛伐克割讓了二點八萬多平方公里的蘇台德區,上面住著三百六十多萬日爾曼人和捷克人。在這個地區內,有著當時歐洲最為牢固的防禦工事之一,只有法國的馬奇諾防線可以與之媲美。更加令人不安的是,希特勒從捷克斯洛伐克獲得了大量的作戰物資。
第十二章 與眾不同的聲音
妥協的人是在餵一頭鯊魚,希望牠最後才吃掉自己。
──邱吉爾
(一)
邱吉爾賦閒期間,世界的政治、軍事形勢越來越緊張了。一九三〇年三月,德國威瑪共和國的最後一屆政府因入閣各黨在如何平衡國庫虧空問題上產生分歧而垮台。瘋狂的野心家、納粹黨領袖希特勒趁機大肆活動,一方面宣稱經濟危機是「政府無能」,是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接受《凡爾賽條約》和戰爭賠款的結果;一方面對各階層人民不斷做出符合其願望的慷慨許諾,宣稱納粹黨不是一個階級政黨,而是「大眾黨」,並重點向中下層中產階級發動...
作者序
前言
歷史發展的每一個時代,都有值得我們追隨的人,都有激勵我們奮進的力量。這些曾經創造歷史、影響時代的人物,或以其深邃的思想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步,或以其叱吒風雲的政治生涯影響了歷史,或以其在自然科學領域中的巨大成就造福於全人類……
因為有了他們,歷史的車輪才會不斷前行;因為有了他們,歷史的內容才會愈加精彩。他們已經成為歷史長河的風向標,引領著我們人類走向更加深邃的精神世界和更加精彩的物質世界。今天,當我們站在一個新的世紀回眸過去的時候,我們不能不提起他們的名字,因為是他們改變了世界,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格局。了解他們的生平、經歷、思想、智慧,以及他們的人格魅力,也必然會對我們的人生產生重大的影響。
為了能夠了解並記住這些為人類歷史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的人物,期望透過青少年樂於、易於接受的傳記,對青少年讀者的成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他們能夠從中吸取到有益的精神元素,立志成才,為國家、為人類作出自己的貢獻。
本書寫作角度新穎,它不是簡單堆砌有關名人的材料,而是精選了他們一生當中一些富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故事,以點帶面,從而折射出他們充滿傳奇的人生經歷和各具特點的鮮明個性。透過閱讀,我們不僅要了解他們的生活經歷,更重要的是了解他們的奮鬥歷程,以及學習他們在面對困難、失敗和挫折中所表現出來的傑出特質。
此外,書中還穿插了許多與這些著名人物相關的小知識、小故事等。語言簡潔,可讀性強,既能令版面豐富靈活,又能開闊青少年的閱讀視野,同時還可作為青少年讀者學習中的課外累積和寫作素材。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翻開這些傑出人士的人生故事,走進他們生活的時代,洞悉他們的內心世界,就好像在與這些先賢們促膝談心一般,讓他們激勵我們永遠奮進,促使我們洞察人生,鼓舞我們磨練心志,走向成功!
前言
歷史發展的每一個時代,都有值得我們追隨的人,都有激勵我們奮進的力量。這些曾經創造歷史、影響時代的人物,或以其深邃的思想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步,或以其叱吒風雲的政治生涯影響了歷史,或以其在自然科學領域中的巨大成就造福於全人類……
因為有了他們,歷史的車輪才會不斷前行;因為有了他們,歷史的內容才會愈加精彩。他們已經成為歷史長河的風向標,引領著我們人類走向更加深邃的精神世界和更加精彩的物質世界。今天,當我們站在一個新的世紀回眸過去的時候,我們不能不提起他們的名字,因為是他們改變了世界,改變了人類社...
目錄
第一章 缺乏關愛的童年
第二章 步入軍營
第三章 出色的戰地記者
第四章 驚險的越獄經歷
第五章 初涉政壇
第六章 年輕的內閣大臣
第七章 出任海軍大臣
第八章 悲壯的走下政壇
第九章 接受戰火的洗禮
第十章 重返英國政壇
第十一章 年輕的財政大臣
第十二章 與眾不同的聲音
第十三章 戰時內閣首相
第十四章 敦克爾克大撤退
第十五章 不列顛之戰
第十六章 爭取美國的援助
第十七章 建立反法西斯同盟
第十八章 照亮北非的「火炬」
第十九章 正義的勝利
第二十章 生命的最後時光
邱吉爾生平大事年表
第一章 缺乏關愛的童年
第二章 步入軍營
第三章 出色的戰地記者
第四章 驚險的越獄經歷
第五章 初涉政壇
第六章 年輕的內閣大臣
第七章 出任海軍大臣
第八章 悲壯的走下政壇
第九章 接受戰火的洗禮
第十章 重返英國政壇
第十一章 年輕的財政大臣
第十二章 與眾不同的聲音
第十三章 戰時內閣首相
第十四章 敦克爾克大撤退
第十五章 不列顛之戰
第十六章 爭取美國的援助
第十七章 建立反法西斯同盟
第十八章 照亮北非的「火炬」
第十九章 正義的勝利
第二十章 生命的最後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