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一種選擇
有的人認為「人生苦短,去日苦多」,不如尋歡作樂,過把癮就死,這就是幸福;有的人認為金錢至上,「有錢能使鬼推磨」,這就是幸福;而有的人以「寧作中華斷頭鬼,勿為倭奴屈膝人」的慷慨激昂、赴湯蹈火為幸福;有的人以「寧可枝頭抱香死,不隨落葉舞西風」的潔身自好、嚴以律己為幸福。幸福到底在哪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有了不同的人生。
有人曾問過一位快樂的老人:「你為何會這樣幸福呢?你一定有關於創造幸福的不可思議的祕訣吧!」
「不!不!」老人回答,「我只是選擇『幸福』而已。」
選擇「幸福」?這件事乍聽之下,也許單純得令人不敢相信。但是,卻讓我想起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曾說過的:「人們如果下定決心要擁有幸福,他就會擁有幸福。」換言之,如果你選擇不幸,你就會變得不幸。
會享受人生的人,不會在意擁有多少財富,不會在意房大小、薪水多少、職位高低,也不會在意成功或失敗,只要會數數就行。「不要計算已經失去的東西,多數數現在還剩下的東西。」這個十分簡單的數數法,就是選擇幸福的一種智慧。
在寧夏南部山區有一位還未脫離貧困的農民,他常年住的是漆黑的窯洞,每餐吃的是玉米、土豆,家裡最值錢的東西就是一個盛麵的櫃子。可他整天無憂無慮,早上唱著山歌去幹活,太陽落山又唱著山歌走回家。別人都不明白,他整天樂什麼呢?
他說:「我渴了有水喝,餓了有飯吃,夏天住在窯洞裡不用電扇,冬天熱乎乎的炕頭勝過暖氣,日子過得美極了!」
這位農民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從不為自己欠缺的東西而苦惱,這就是他能感受到幸福的真正原因。
其實,我們絕大多數人所擁有的,遠遠超過了這位農民,可惜總被自己所忽略。你的收入雖然不高,但粗茶淡飯已經足夠,絕無那些富貴病的侵擾;你的配偶或許並不出眾,但他(她)能與你相親相愛,白頭到老;你的孩子雖然沒有考上大學,但他(她)卻懂得孝敬父母,知道自力更生……人生,該數數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
人們一直疲於奔命,尋求其所謂的幸福。其實,幸福原本就在我們的生活不遠處。只是由於人們太在意物質上的富裕,太追求一種形式化的生活了,而將幸福的真諦忽略了。
幸福在哪裡?我在樹木中找到了答案。當秋寒襲來的時候,樹木自知無法抗爭,便抖落了葉片,用一身硬骨迎擊風霜。那是一種暫時的退卻,是一種承受,是一種力的積蓄,一種耐心的等待,一種更有希望的選擇,而絕不是最後的結局。一方面,它抖落的樹葉奉獻給了樹根,「落『葉』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另一方面,「芳林新葉催陳葉」,只要時機成熟,新葉便迅速萌發,用全力擁抱春色,為大地增添了一份活力。這就是落葉對根的情意,也是樹木引以為榮的幸福。
幸福在哪裡?我在登山過程中找到了答案。「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那種空靈高峻之美,需要親身經歷。山與你互相等待,它可以讓你一輩子矮矮地呆在平原,也可以讓你體會到杜甫的願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登山的最大障礙莫過於翻越自身惰性的屏障,超越自身的極限。當你經過長途跋涉後,站在千萬年來無人企及的高峰上,俯瞰朝霞落日,感受天廣地闊的景象時,你會深深體會到「地到無邊天作界,山登絕頂我為峰」的幸福。
幸福在哪裡?我在大自然裡、在社會生活裡找到了答案。幸福無所不在,而我們缺少的是發現幸福的眼睛。朝暉夕陰,潮起潮落,能給你帶來遐思邇想;一個淺淺的微笑,一句溫暖的話語,能暖和你冰凍的心。細細地品味人生,你會發現,幸福原來離你並不遙遠。
幸福在哪裡?我在自己的身上找到了答案。余秋雨曾說:「沒有白髮的祖母是令人遺憾的,沒有皺紋的老者是令人可怕的。還生命以過程,還歷史以真實。」而我想說,還幸福以過程,幸福就是一個過程。
每天喝一點雞湯:
每當自己全力以赴實現心中夢想的時候,每當自己披荊斬棘跨過千難萬險的時候,幸福就是你堅持不懈的奮鬥,是你最終取得成功的快感。
學會「捨得」
「捨得」既是一種生活的哲學,更是一種做人的智慧。捨與得就如水與火、天與地、陰與陽一樣,是對立的衝突概念,相輔相成,存於天地,存於人生,存於心間,存於微妙的細節,囊括了萬物運行的所有道理。萬事萬物均在捨得之間,達到和諧,達到統一。要得便須捨,有捨才有得。
也許在捨去的當下是痛苦的,甚至是無奈的選擇。但是,若干年後,當我們回首那段往事時,我們會為當時正確的選擇感到自豪,感到無愧於社會、無愧於人生。也許正是當年的放,才到達今天的光輝極頂和成功彼岸。
英國著名詩人濟慈(John Keats)本來是學醫的,後來發現了自己有寫詩的才能,就當機立斷,放棄了醫學,把自己的整個生命投入到詩歌中。他雖然只活了二十幾歲,但他為人類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馬克思(Karl Marx)年輕時曾想做個詩人,也曾經努力寫過一些詩(後來他自稱是胡鬧的東西),但他很快就發現自己的長處和興趣並不在這裡,便毅然放棄做詩人的夢想,轉到社會科學研究去了。如果他們兩個人都不了解自己,沒有找到自己的位置,那麼英國不過增加了一位庸醫,而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也肯定要失去一顆閃耀的明星。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是被迫去學醫的。當他被迫學習解剖學和生理學的時候,他同時學習歐幾里得幾何學和阿基米德數學。偷偷地研究複雜的數學問題,當他從比薩教堂的鐘擺發現鐘擺原理的時候才十八歲。
羅大佑的《童年》、《戀曲一九九〇》等經典歌曲影響和感動了一代人。羅大佑起初是學醫的,後來他發覺自己對音樂情有獨鍾,所以他棄醫從樂,他的選擇是對的。
捨,並不意味著失去,因為只有捨才會有另一種得。要想採一束清新的山花,就得捨去城市的舒適;要想做一名登山健將,就得捨去嬌嫩白淨的膚色;要想穿越沙漠,就得捨去咖啡和可樂;要想有永遠的掌聲,就得捨去眼前的虛榮。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一個智者帶著一個年輕人打開了一個神祕的倉庫。這倉庫裡裝滿了閃爍著奇光異彩的寶貝。仔細看,每個寶貝上都刻著清晰可辨的字紋,分別是:驕傲,正直,快樂,愛情……
這些寶貝都是那麼漂亮,那麼迷人,年輕人見一件,愛一件,抓起來就往口袋裡裝。
可是,在回家的路上,他才發現,裝滿寶貝的口袋是那麼的沉。沒走多遠,便覺得氣喘吁吁,兩腿發軟,腳步再也無法挪動。
智者說:「孩子,我看還是丟掉一些寶貝吧,後面的路還長著呢」
年輕人戀戀不捨地在口袋裡翻來翻去,不得不咬咬牙丟掉兩件寶貝。但是,寶貝還是太多,口袋還是太沉,年輕人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停下來,一次又一次咬著牙丟掉一兩件寶貝。「痛苦」丟掉了,「驕傲」丟掉了,「煩惱」丟掉了……口袋的重量雖然減輕了不少,但年輕人還是感到它很沉,很沉,雙腿依然像灌了鉛一樣重。
「孩子,你再翻一翻口袋,看還可以丟掉些什麼」智者又一次勸道。
年輕人終於把沉重的「名」和「利」也翻出來丟掉了,口袋裡只剩下「謙虛」、「正直」、「快樂」、「愛情」……一下子,他感到說不出的輕鬆和快樂。但是,他們走到離家只有一百公尺的地方,年輕人又一次感到了疲憊,前所未有的疲憊,他真的再也走不動了。
「孩子,你看還有什麼可以丟掉的,現在離家只有一百公尺了。回到家,等恢復體力還可以回來取。」
年輕人想了想,拿出「愛情」看了又看,戀戀不捨地放在了路邊。
他終於走回了家。
可是他並沒有想像中那樣的高興,他在想著那個讓他戀戀不捨的「愛情」。智者過來對他說:「愛情雖然可以為你帶來幸福和快樂。但是,它有時也會成為你的負擔。等你恢復了體力還可以把它取回,對嗎?」
第二天,他恢復了體力,按著昨天的路拿回了「愛情」。他真是高興極了,他歡呼,他雀躍。他感到了無比的幸福和快樂。這時,智者走過來撫摸著他的頭,舒了一口氣:「啊,我的孩子,你終於學會了放棄!」
不懂得放棄的人,在生活中總將兩眼盯在眼前的標杆上,一生就像北方臘月的濃霧,模糊不辨認方向。就只是一路向前走,不思考,不回頭,越走路越窄,最後不知不覺鑽進了牛角尖。然後便一味地自怨自艾,自暴自棄,於是青春美麗的容顏與悠悠歲月擦肩而過恰如風過竹面,雁過長空,就像蘇東坡的一聲人生長歎「事如春夢了無痕」。
捨不得放棄的心緒,像一根寂寞的蘆葦,獨立在夜風中守望,把自己幻成一季秋色,再從煙黃的舊頁中只能握住一把蒼涼……
捨得,是一種精髓;捨得,是一種領悟;捨得,更是一種智慧,一種人生的境界。
每天喝一點雞湯:
如果我們永遠憑著過去生活的慣性,日常世故的經驗,固守已經獲得的功名利祿,想要獲取所有的權錢職位,什麼利益都要去爭,什麼樣的生活方式都讓我們眼花撩亂,什麼朋友熟人都不願得罪,這樣我們會疲於應付,把很多時間和精力都花在無謂的紛爭上,所以捨得捨得,捨去了才能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