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鎮幽幽照斜陽
古鎮,一般指有著百年以上歷史的、供集中居住的建築群。廣闊土地上有著很多悠久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古鎮。其中有部分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說到古鎮,就會使人產生一種「回歸家園」的古老衝動,這衝動讓我們風塵僕僕,甚至千難萬險奔向一個在地圖上絕對找不到的地方,讓漂泊已久的靈魂在其間尋求一兩天的撫慰。很可能,你將和我們一樣加入到尋找古鎮的旅途中,祝你真的能在一個古鎮的清風明月之夜,恍然間頓悟前世今生。
江南第一水鄉周莊
周莊特色:
依河成街,橋街相連,轎從前門進,船從家中過,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景象
整體結構嚴謹,局部構思巧妙,磚雕門樓獨特、細膩的富豪沈萬三的沈廳是一大看點
橋面一橫一豎,橋洞一圓一方的雙橋是世界了解周莊的契機
在江南水鄉古鎮中,周莊優美的水鄉風光最先為人們知曉:依河成街,橋街相連,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過街騎樓,穿竹石欄,臨河水閣,一派古樸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
周莊古名貞豐里,在春秋時是吳王少子搖的封地,古稱「搖城」宋代在這裡設莊經農的周迪郎,捐田莊在白蜆江畔建全福寺,百姓感其恩德,稱其地為「周莊」。這就是古鎮名之由來。
周莊有「第一水鄉」之稱,在這裡,幾乎家家都有自家的碼頭,「咫尺往來,皆須舟楫」。到周莊,你會經常看到「轎從前門進,船從家中過」的景象。
元末明初時,江南富豪沈萬三經商而富,使貞豐里出現了繁榮景象,形成了南北市河兩岸以富安樓為中心的集鎮。
來到周莊,聽到頻率最多的名字就是沈萬三。富豪沈萬三在周莊、蘇州、南京和雲南都留下了足跡,但是,他始終把周莊作為他立業之地。儘管他受到張士誠、朱元璋的封賞,但他都不願意離開這塊寶地。不過號稱江南第一富豪的沈萬三富得連朱元璋都眼紅,在遭受朱明王朝三次沉重的打擊之後,走向了衰落。然而,沈萬三畢竟是一個值得研究和借鑑的人物,他在周莊的遺跡,很多專家學者深感興趣。
因此,去周莊參觀沈廳成為必去之地。沈廳原名敬業堂,清末改為松茂堂,由沈萬三後裔沈本仁於清乾隆七年(西元一七四二年)建成。沈廳共由三部分組成。前部是水牆門和河埠,專門供家人停靠船隻、洗滌衣物之用,為江南水鄉的特有建築;中部是牆門樓、茶廳、正廳,是接送賓客,辦理婚喪大事和議事的地方;後部是大堂樓、小堂樓和後廳屋,為生活起居之處。整個廳堂是典型的「前廳後堂」建築格局。前後樓屋之間均由過街樓和過道閣連接,形成一個環通的走馬樓,為同類建築物所罕見。整個廳堂的刻工之精、構思之巧,足可與蘇州網師園中的磚雕門樓媲美。
除了沈廳外,富安橋和雙橋在周莊也非常著名。富安橋是江南僅存的立體橋樓合璧建築;雙橋則由兩橋相連為一體,造型獨特;石橋牢固而又質樸,建於明代,由一座石拱橋和一座石梁橋組成,橫跨於南北市河和銀子浜兩條小河上。橋面一橫一豎,橋洞一圓一方,錯落有致,宛如一把大鎖將兩條小河緊緊鎖住。
唐風孑遺,宋水依依,煙雨江南,碧玉周莊。
周莊沒有名山大川,沒有奇花異草,然而穿行於石板路上,踢踢躂躂的足音,猶如訴說著周莊九百多年的滄桑變化:以其靈秀的水鄉風貌,獨特的人文景觀,質樸的民俗風情,成為東方文化的瑰寶。
趣味知識窗:
一九八四年,旅美上海畫家陳逸飛,以雙橋為題材,創作了一幅題為《故鄉的回憶》的油畫,連同其他三十七幅油畫在美國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長阿曼德‧哈默的畫廊展出。正是這一選擇才使大家真正知道了周莊。
一九八五年,這幅油畫又被印上當年聯合國首日封。由此,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領略了周莊古鎮秀美的風光與古樸的風韻。
東方威尼斯城同里
同里特色:
江蘇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水鄉古鎮
一園二堂三橋,是同里的經典景致
水多,橋多,園林多,名人也多
「五湖環境於外,一鎮包含於中。鎮中家家臨水,戶戶通舟。」這就是水鄉古鎮同里。鎮外有五湖環抱,鎮內有十五條河流成「川」字形把鎮區分割為七個島嶼,四十九座建於各個朝代、風格各異的石橋將其連成一體,是目前江蘇省保存最為完整的水鄉古鎮,被譽為「東方威尼斯」。
同里,舊稱「富土」,唐初,因其名太侈,改為「銅里」,宋代,又將舊名「富土」兩字相疊,上去點,中橫斷,拆字為「同里」,沿用至今。同里縱橫交錯的水網,使其免受戰爭摧殘,成為富紳闊商避亂安居的理想之地。
同里,最為人們稱道的就是「一園二堂三橋」,一園是指「退思園」。退思園建於清光緒十一至十三年(西元一八八五年至一八八七年),是安徽兵備道(官名)任蘭生遭彈劾解職回鄉後花了十萬兩銀子建造的私家花園,取名退思,就是退而思過之意。退思園一改以往園林都是縱向的結構,而變為橫向建造,由西至東,左為宅,中為庭,右為園,每一部分的設計都獨具匠心。
二堂是指嘉蔭堂和崇本堂。嘉蔭堂舊稱柳宅,是南社詩人柳亞子的叔叔柳炳南為柳姓姪子建造的讀書之處,建於民國初年。前門臨街,後門依水的獨特格局使嘉蔭堂在小鎮民居的地勢中獨占鰲頭。嘉蔭堂中「閒居足以養老,至樂莫如讀書」的對聯,則使遊人頓時領悟設計者的心思。
崇本堂內,精華在於雕刻,木雕比比皆是,其藝術之精湛,為江南民居中罕見。如果把同里比作是一座古建築的博物館的話,那麼崇本堂就是這座博物館中一件雕刻精緻的藝術品,其精湛的技藝和深刻的內涵,讓每一位遊人讚嘆不已。
同里的橋有韻、有味,橋是同里的性格,橋是同里的文化象徵和魅力所在。同里最有名的「三橋」是指太平橋、吉利橋和長慶橋。它們呈三足鼎立的姿態相依相伴佇立在古鎮中心,看上去小巧玲瓏、古樸典雅,猶如三尊精雕細刻的石雕,凌駕於小河之上,掩映在綠樹叢中。而走「三橋」這古老的民俗,千百年來一直廣為流傳,是消災去難、吉祥幸福的象徵。人說:走過太平橋,一年四季身體都好;走過吉利橋,生意興隆步步高;走過長慶橋,青春長駐永不老。幾乎每個走三橋的人,都能寄託心中的希望。
同里人世代勤奮苦讀,知書達理,人文薈萃。自南宋淳祐四年(西元一二四七年)至清末,同里先後出狀元一人,進士四十二人,文武舉人九十三人。從古到今,神奇山水哺育了很多傑出人士,如葉茵、徐純夫、莫旦、陳去病等。正是有如此之人,才會創造出如此厚重的文化。
如果說周莊是大氣端莊的公關小姐,那同里就是一位恬雅文靜的小家碧玉,靈秀萬分。它以厚重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小橋流水人家」的風格聞名海內外,以美征服了所有拜訪者。
趣味知識窗:
同里的橋多,思本橋是橋齡最長,也是最古老的。它建於南宋,距今已有七百多年,「思本」乃取「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之意;最小的橋則是坐落在環翠山莊荷花池上的獨步橋。此橋橋面總長不滿五尺,寬不過三尺,兩人相遇需側身而過,單孔拱形,小巧玲瓏,堪稱一絕;最富有神話色彩的古橋是富觀橋。在此橋的龍門石上,有一幅唯妙唯肖的「桃花浪裡魚化龍」的石雕。
神州水鄉第一甪直
甪直特色:
水巷小橋多,人家盡枕河
橋多,稱得上是古代橋梁的博物館,其橋梁的密度遠超過義大利的水城威尼斯
保聖寺是甪直最古老的寺廟
古銀杏是甪直古老的象徵之一
「萬盛公尺行的河埠頭,七橫八豎停泊著鄉村裡出來的敞口船,裡面裝載的是新米,把船身壓得很低,齊著船舷的菜葉和垃圾被白膩的泡沫包圍著,一漾一漾的,填沒了這隻船和那隻船之間的空隙……。」
這是葉聖陶先生的小說名篇《多收了三五斗》開頭的一段描述。萬盛公尺行的原型是甪(ㄌㄨˋ,音路)直鎮南市的萬成恆公尺行,位於古老的甪直古鎮南市河的西岸。
古鎮甪直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被費孝通譽為「神州水鄉第一鎮」。
甪直古稱甫里,唐宋名鎮。對於甪直,很多人都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個「甪」究竟是怎麼來的,這裡為什麼叫甪直?因鎮東有直港,通向六處,水流形有酷如「甪」字,故改名為「甪直」,又相傳古代獨角神獸「甪端」巡察神州大地路經甪直,見這裡是一塊風水寶地,因此就長期落在甪直,故而甪直有史以來,沒有戰荒,沒有旱澇災害,人們年年豐衣足食。
人們常說:「看水鄉,逛古鎮,不可不去甪直。」古鎮上河水清清,環境幽雅,名勝古跡棋羅星布。
到了甪直,你不可不去保聖寺。保聖寺是甪直最古老的寺廟,創建於西元五〇三年。寺廟規模宏大,盛時約占半個多鎮,現在的保聖寺山門是按乾隆年間的原貌重修起來的。寺內唐代著名雕塑家楊惠之所塑的九尊泥塑羅漢,雖歷經千年滄桑,卻仍然保存完好。
在保聖寺西側還有甫里先生的墓,甫里先生即唐代大詩人陸龜蒙的別名。寺內的「鬥鴨池」、「小虹橋」和「清風亭」均是他留下的遺跡。
水多、橋多是甪直的一個特色,人稱「水巷小橋多,人家盡枕河」,甪直歷來享有江南「橋都」的美稱,一平方公里的古鎮區原有宋、元、明、清時代的石拱橋七十二座半,現存四十一座,造型各異、各具特色,古色古香。很多有識之士都感慨的說:「看了甪直,實際就等於參觀了一個古代橋梁的博物館,其橋梁的密度,遠超過義大利的水城威尼斯。」
走在甪直古鎮的街道上,你會隨處可見古銀杏。古銀杏這不僅是甪直這個歷史文化名鎮古老的標誌,而且為甪直的景色蓬蓽增輝。目前古鎮上有銀杏樹七棵,其中在保聖寺四周有四棵,最大的一棵距今已一千三百年樹齡,高度五十公尺。
除此之外,甪直鎮還有很多古代名人的遺址舊跡。鎮東有北宋的白蓮花寺,鎮西有孫妃墓,鎮北有吳王夫差的行宮,鎮南有西漢丞相張蒼的陵墓。
甪直古鎮的每一座橋,每一滴水,每一棵古樹,都給人一種獨特的舒適感。久遠的「鴨沼清風、分署清泉、吳淞雪浪、海芷鐘聲、浮圖夕照、魚蓮燈阜、西匯曉市」等甫里八景飽經歷史的磨難,許多都難覓當年的風采,但甪直的古老卻永遠令人神往。
趣味知識窗:
著名的文學家葉聖陶十八歲於蘇州草橋中學畢業後,即開始當小學教師並從事文學創作,一九一七至一九二一年在吳縣縣立第五高等小學任教,從此與甪直結下了不解之緣,葉聖陶把甪直比作培育自己成長的搖籃,親切的稱之為「第二故鄉」。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八日,葉老不幸在北京病逝,他的骨灰在其親屬的護送下,歸葬在葉老的第二故鄉——甪直。葉聖陶紀念館,是葉聖陶當年任教的「吳縣第五高等小學」舊址,現被列為江蘇省學校德育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