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腳下起金鑾話說在泰山腳下的泰安城內,有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皇城,真可謂是氣勢恢宏,聞名中外。古往今來,唐槐漢柏訴說著歲月的變遷,碑刻銘文記錄著歷史的滄桑,多少王侯將相、文人墨客都在此流連忘返,乾隆皇帝更是把此地作為自己在泰山的行宮,這就是泰山引以為豪的岱廟。
按理說,這皇城裡住的是真龍天子,但是這個宮殿裡住著的可是位山神爺。誰呢?正是老百姓常說的泰山老爺爺——東嶽泰山神。走遍名山大川,以山神爺來講,或許就泰山老爺爺住的宮殿是最豪華和氣派。不過,問題來了。
這個岱廟不就是個廟嗎?憑啥一個廟就修得跟皇城似的?而且這個天貺殿直接修得跟皇上的宮殿一模一樣,還被世人稱為「中國三大殿」之一,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相傳在很久以前,這個岱廟就是個小小的山神廟,年久失修,透風撒氣。廟裡道士十分著急,萬一哪天廟突然塌了,被砸到了怎麼辦!就算還能撐一陣子,這樣的破廟也吸引不了多少香客來燒香還願。那時候的官府又不懂什麼旅遊開發、文物保護,更別說撥款修廟了。但是著急也不是辦法,於是道士立志,就算化緣攢錢也要把廟宇翻新一遍。說幹就幹,道士走南闖北地到處化緣,真是皇天不負有心人,也不知道用了多少年的工夫,這銀子終於攢得差不多了。不過有了修廟的錢,得把它藏好,於是他把錢都藏在山神爺的神檯子底下了。
等到夜深人靜,道士就把錢拿出來,數了又數。畢竟這麼多的銀子也是費了老大勁才換來的,眼看這錢也夠了,自己也很激動啊!這一激動就得給山神爺爺報個喜啊,只見他虔誠地跪在神像前說:「山神爺,我給您老人家修廟的錢可算是夠了,過不了多久,你就甭擔心風吹雨淋,跟著我活受罪了。」
可是沒承想,這道士的舉動正好被一個路過的小偷給看見了。正所謂,賊不走空。等道士睡下以後,小偷把神檯底下的錢一文不剩地全都偷走了。第二天一早,道士發現錢被偷了,像丟了命一樣急得直哭。抬頭一看,山神爺還依舊笑眯眯地坐在那裡,這道士可就來氣了,埋怨道:「山神爺呀山神爺,我都快急死了,您怎麼還笑得出來?您說我容易嗎,我省吃儉用一年多,好不容易攢了這些錢,您自己都看不住個家,這廟還怎麼修?」
又氣又惱,又餓又累,這道士躺在炕上,迷迷糊糊地睡著了。朦朧之中,只見山神爺笑著向他走來說:「別著急,這廟當然得修,不光要修,還得修得好一點,還不用你自己動手費力。看在你多年來為修廟日夜奔波操勞,我就點化點化你。現在京城裡皇上最心愛的公主得了重病,請了各地名醫都沒治好,我這裡有三包香灰,你拿去給她看病。到時候,廟自然就有了。」說完,山神爺從袖子裡掏出三包香灰遞給道士。道士一睜眼,原來是做了個夢,可這懷裡明明就真抱著三包香灰:「哎呀,看來真是山神老爺顯靈了。」這下可把這道士高興壞了,二話沒說,拾掇了拾掇就趕緊進城。一到京城,只見城門前許多人都在圍著看告示,一打聽,果然是皇上最疼愛的公主生了一種怪病,臉上長滿了膿瘡,就別提多醜了。皇上心疼啊,於是就下令,誰要能治好公主的病,就滿足這個人的所有心願。道士這可高興了,這不是和夢裡山神爺描述得一模一樣嗎?只見他伸手就把告示撕下,跟著衛兵大搖大擺地進了皇宮。到了後宮,道士一看公主的病,果然和山神說得不差分毫,他喜出望外,趕緊把香灰給敷上了。就這樣,道士連敷了三天,那瘡第一天就合了口,第二天結了痂,第三天就完全好了,而且一點疤也沒落下。
卻說這皇上得知愛女的病治好了,非常高興,就把道士召進金鑾殿,要賜給他許多的金銀財寶,可是道士一概都不要。皇帝很納悶,世上竟然還有這種見了財寶不動心的人?不過轉念一想:可別是惦記上我家公主了吧?想到這裡,趕忙問這道士:「那你到底想要什麼啊?」道士就把他攢錢修廟的事如實地告訴了皇帝,只要求皇帝修座小廟。皇上一聽,徹底放寬心了:「原來就這點要求啊,修座小廟還不是小事一樁。」皇上當場就一口答應了,又問道士要修個什麼樣的。道士哪裡見過世面,他抬頭環視了一下說:「我看你這屋不錯,就修個這樣的吧。」
一個窮道士,怎能和皇帝住一樣的金鑾殿呢?可是皇上有言在先,要啥給啥,不能失信於民啊,就很不情願地說:「好吧,就修個這樣的,不過修好了之後可要比我的金鑾殿矮三磚才成。」矮三磚就矮三磚,道士也沒說別的,連忙向皇帝叩頭謝恩。所以,現在的天貺殿和皇帝住的金鑾殿是一樣的富麗堂皇,只不過矮了三磚而已。
正所謂,仁善之心感上天,泰山腳下這才蓋起了金鑾殿。岱廟從此成了登泰山的起點,由此一路向北,就開啟了登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