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我配不上這個時代,那就是這個時代配不上我。」
★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夢想破壞者★
一本書看盡叔本華的人生智慧箴言
悲觀主義╳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刺蝟困境╳鐘擺理論
►開創非理性主義思潮,不但影響了華格納、蕭伯納、尼采、托爾斯泰等眾多文人和哲學家,愛因斯坦、薛丁格、佛洛伊德和榮格等科學家和心理學家皆深受其啟發──
▎人性
當年華老去,已沒有能力享受多種感官之樂時,除了貪婪,就只剩虛榮與驕傲了。
我們每做一件事最先想到的便是:「別人會怎麼想?」人生中幾乎有一半的麻煩和困擾就是來自對此項結果的焦慮;說到底,這種焦慮不過是一種妄自尊大的情感而已,由於它敏感到了變態的地步,因此這種自尊心極易受到傷害。對他人的看法焦慮構成了我們的虛榮心、自我炫耀以及狂妄自大的基礎。沒有了這種焦慮,也就不會有這麼多的奢侈了。
▎人生
蒼蠅是為充當蜘蛛的食餌而生存,人類則是為被煩惱吞噬而生存。
所有人都是在不幸的日子降臨,取代往日的生活後,才體會到過去的幸福。當我們身處快樂中,便覺得時間過得飛快,當你置身痛苦中時,則覺得度日如年,這證明能使我們感覺它存在的積極性東西,是痛苦而非享樂。所謂幸福,是指一般我們所未感覺到的事情,最不能感覺到的事情,而最令人興奮的喜悅,常在飽嘗最大的痛苦之後。
▎待人
適當地藐視他人,也能贏得他人的尊重。
倘若你對別人太過殷勤,就會促使他們變得妄自尊大,最終將使友誼破裂。因為他們覺得你是依賴於他們的,於是他們便會以無禮、盛氣凌人的態度對待你。例如,當你推心置腹地談論心底的祕密時,他們立刻會自以為能夠隨意傷害你,並試圖違反社交規則,這就是為什麼你應避免與庸俗之輩交往的原因。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最重要的是讓人們了解到你是獨立於他們的。
▎愛恨
愛有多深,恨便有多深,愛到深處多是恨。
戀愛故事多半呈喜劇,當感情達到最高度時,幻想迸發出燦爛的光輝,若不能與戀人結合,便會頓感人生空虛乏味,連生命也喪失了魅力。但並非「圓滿」的戀愛收場就是幸福的,戀愛中的人對於原本所討厭的特徵都閉著眼毫不理會或給予錯誤的解釋,只企求與對方永遠結合,但在幻想達成後,這種迷妄便立刻消失,只遺下了可厭的包袱。
▎生死
生命旅程如同謹慎地吹泡泡,儘管能盡可能吹大,最終仍逃不過破滅的命運。
「過去」是痛苦或快樂是無足輕重的問題,但「現在」往往一轉眼即成過去,「未來」卻又茫然不可知,因此,從生存形式上來看就是不斷被埋葬在死亡的過去中。但若就身體方面來看,人生的路途卻充滿荊棘和顛簸,肉體生命的死亡經常受到阻滯,受到延緩。這一條路徑之所以那樣迂迴,是因為死亡在未吞噬它的戰利品之前──就是我們從誕生到死亡前,每一刻都受它蓄意的擺弄。
★本書特色:本書根據叔本華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編譯而成,由於時代的局限和個人的偏見,文中不少地方感情用事,用語欠妥。在此,敬請讀者在閱讀時予以鑑別。叔本華的思想也許是一種令人迷惑的哲學,但無論如何,叔本華的人生哲學開創了一個時代,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相信本書有助於讀者更了解叔本華的思想。
作者簡介:
劉燁,專職作者。
安旻廷,專職作家,興趣是旅行、放空,熱愛美食,為了吃拉麵願意排隊2個小時。人生座右銘是「一忍百事成,百忍萬事興」。
章節試閱
人是什麼
人格,是人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質,人格所具備的一切特質是人的幸福與快樂最根本和直接的影響因素。其他因素都是間接的,因此它們的影響力可以消除、破滅,但人格因素的影響卻是不可消除的。
從一般意義來說,人是什麼比他有什麼、別人對他的評價是什麼更影響他的幸福。因為個性隨時隨地伴隨著人並且影響他,因此,人格──也就是人本身所具有的東西──是我們首先應該考慮的問題。能自各種享樂裡得到多少快樂是因人而異的。我們大家都知道在肉體享樂方面確是如此,精神享樂方面亦然。
一個個性不好的人把所有的快樂都看成不快樂,好比美酒倒進充滿膽汁的口中也會變苦一樣。因此,生命的幸福與困厄,不在於降臨的事情本身是苦是樂,而要視我們如何面對這些事情,我們的感受如何。人是什麼,他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質是什麼,用兩個字來說,就是人格。人格所具備的一切特質是人的幸福與快樂最根本和直接的影響因素。其他因素都是間接的,所以它們的影響力也可以消除、破滅,但人格因素的影響卻是不可消除的。這說明了為什麼人根深蒂固的嫉妒心性難以消除,不但如此,人常小心翼翼地掩飾自己的嫉妒心性。
在所有我們所做和所受的經歷中,我們的意識總占據著一個經久不變的地位;其他的影響都依賴機會,機會如過眼雲煙,稍縱即逝,且常變動不已;只有個性在我們生命的任何時刻都不停地工作。所以亞里斯多德說:「持久不變的並不是財富而是人的個性。」我們對完全來自外界的厄運還可以容忍,但由自己的個性導致的苦難卻無法承受:只因運氣可能改變,個性卻難以改變。人自身的福分,如高貴的天性、精明的頭腦、樂觀的氣質、爽朗的精神、健康的體魄,簡單說,是幸福的第一要素;所以我們應盡心盡力去促進和保持這類使人生幸福的特質、莫孜孜以求於外界的功名與利祿。
在這些內在品格裡,最能為人帶來直接快樂的莫過於「愉悅健全的精神」,因為美好的品格自身便是一種幸福;愉快而喜悅的人是幸福的,之所以如此,只因其個人的本性就是愉快而喜悅的。這種美好的品格可以彌補因其他一切幸福的喪失所產生的缺憾。如果你常常笑,你就是幸福的;如果你常常哭,你就是不幸福的。當愉快的心情敲響你的心門時,你就該打開你的心門,讓愉快與你同在,因為它的到來總是好的。但人們卻常躊躇著不願讓自己太快樂,唯恐樂極生悲,帶來災禍。事實上「愉快」的本身便是直接的收穫──它不是銀行裡的支票,而是換取幸福的現金。因為它可以使我們立刻獲得快樂,是我們人類所能得到的最大幸事。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就我們的存在對當前來說,我們只不過是介於兩個永恆之間極短暫的一瞬間而已。我們追尋幸福的最高目標就是如何保障和促進這種愉快的心情。
能夠促進心情愉快的是健康,而非財富。因此,我們應當盡力維護健康,因為唯有健康方能綻放出愉悅的花朵。至於如何維護健康實在也無須我來指明──避免任何過度放縱自己和激烈不愉快的情緒,也不要太抑制自己,經常做戶外運動、冷水浴以及遵守衛生原則。沒有適度的日常運動,便不可能永遠健康,生命過程便是依賴體內各種器官的不停運作,運作的結果不僅影響到有關身體各部位,也影響了全身。亞里斯多德說:「生命便是運動。」運動也的確是生命的本質。
一個人幸福與否在於人的精神,精神的好壞又與健康息息相關。一般來說,人的幸福十之八九有賴健康的身心。有了健康,每件事都是令人快樂的,失掉健康就失掉了快樂。即使其他的人具有如此偉大的心靈,快活樂觀的氣質,也會因健康的喪失而黯然失色,甚至變質。所以當兩人見面時,我們首先是問候對方的健康情形,相互祝福身體康泰,因為健康是成就人類幸福最重要的成分。只有最愚昧的人才會為了其他的幸福犧牲健康,不管其他的幸福是功名、利祿、學識,還是過眼煙雲似的感官享受,世間沒有任何事物比健康重要。
健康能為我們在極大程度上帶來愉悅的心情,這種心情乃是幸福的本質。不過快樂的心情並不完全依賴於健康,一個人體質上極其完美健全,但他們有可能憂鬱悲哀、多愁善感,並且經常萌生和屈從於一些悲哀的念頭。憂鬱根源於更為內在,是無法改變的,它繫於一個人的敏感性和他的體力、生命力的一般關係中。
柏拉圖把人分為性格溫和快樂的人和性格鬱悒難處的人。他指出不同的人對於快樂和痛苦的印象,有不同程度的容忍度,所以,面對同樣的事情,有人可能會痛苦絕望,也有人可能會一笑置之。大概對不快樂印象容忍度越強的人,對快樂印象的容忍度越弱,反之亦然;每件事情的結果不是好就是壞,總擔憂和煩惱著事情可能轉壞,因此,即使結果是好的,他們也快樂不起來了。另一種人卻不擔心壞結果,如果結果是好的,他們便很快樂。這就好比兩個人,一個人在十次事業裡成功了九次,還是不快樂,只懊惱那失敗的一次;另一人只成功了一次,卻在這次的成功裡得到安慰和快樂。
世上有利的事也就有其弊,有弊的事亦必有其利。鬱悒而充滿憂慮個性的人所遭遇和必須克服的困厄苦難多半是想像的,而歡樂又漫不經心的人所遭受的困苦都是實在的。因此凡事往壞處想的人不容易受失望的打擊,反之,凡事只見光明一面的人卻常常無法如願。
內心本有憂鬱傾向的人若又得精神病或胃腸消化不良,那麼因為長期的身體不適,憂鬱便轉成為對生命的厭倦。一些小小的不如意事便令其想自殺,更糟的是,即便沒有特殊的原因也會自殺。這種人因長久的不幸福而想自殺,會冷靜而堅定地執行他的決定。如果我們觀察有這樣一個受苦者,因厭倦生命到極點時,便可發現他確實沒有一絲顫慄、掙扎和畏縮,只焦急地等待著他人不注意時,便立刻自殺,自殺幾乎成了最自然和最受他歡迎的解脫工具。
世上即使最健康和愉快的人也可能自殺,只要他對外在的困難和不可避免厄運的恐懼超過了他對死亡的恐懼,就會走上自殺的路。對快樂的人而言,唯有高度的苦難才會導致他自殺;對原本鬱悒的人來說,只要微微的苦難就會使他自殺,兩者差別就在受苦的程度。越是憂鬱的人所需的程度愈低,最後甚至低到零度。但一個健康又愉快的人,非高度的受苦不足以使他結束自己的生命。由於內在病態憂鬱情緒的加強會導致自殺,由於外在強大的苦難也會使人結束自己的生命。在純粹內在到純粹外在的肇因之二極端間,當然還有不同的程度。
美也是健康的事務之一。雖然美只是個人的一種優點,與幸福不構成直接的關係,但卻間接給予他人一種幸福的印象。所以即使對男人來說,美也有它的重要性。美可說是一封打開了的介紹信,它使每個見到這封信的人都對持這封信的人油然而生歡喜之心。荷馬說得好:美是神的賜予,不可輕易地拋擲。
只須大概觀察一下就會發現,痛苦與厭倦是人類幸福的兩大勁敵。甚至可以說,即使我們有幸遠離了痛苦,但也離厭倦更近了;若遠離了厭倦,痛苦又靠近了我們,人生多少有些游移於這兩者之間。貧窮與困乏帶來痛苦,太得意時人又生厭,所以,當下層階級無休止地與困乏也就是痛苦掙扎時,上流社會卻和「厭倦」打持久戰。在內在或主觀的狀態中,對立的起因,是由於人的容忍度與心靈能力成正比,而個人對痛苦的容忍度,又與厭倦的容忍度成反比。心靈空虛是厭倦的根源,這就好比興奮過後的喘息,人們需要尋找某些事物,來填補空下來的心靈。
由於內在的空洞,人們尋求社交、娛樂和各類享受,因此就產生奢侈浪費與災禍。人避免災禍的最好方法,莫過於增加自己的心靈財富,人的心靈財富越多,厭倦所占的地位就越小。那永不竭盡的思考活動在錯綜複雜的自我和包羅萬象的自然裡,尋找新的素材,從事新的組合,我們如此不斷鼓舞心靈,除了休閒時刻之外,就不會再讓厭倦趁虛而入。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高度的才智根植於高度容忍度、強大的意志力和強烈的感情上。這三者的結合體,多愁善感,對各種肉體和精神痛苦的敏感性增高,不耐阻礙,厭惡挫折──這些性質又因高度想像力的作用,更為增強,使整個思緒(其中包括不愉快的思緒),都好似真實存在一樣。以上所言的人性特質,適用於任何一種人──自最笨的人到空前的大天才都是如此。所以,無論在主觀或客觀兩方面,一個人接近了痛苦便遠離厭倦,反之亦然。
人的天賦氣質決定他受苦的種類,客觀環境也受主觀傾向的影響,人所採用的手段總是對付他所易受的苦難,因此客觀事件有些對他有特殊意義,有些就沒有什麼特殊意義,這是由天賦氣質來決定的。聰明的人首要努力爭取的無非免於痛苦和煩惱的自由,求得安靜和閒暇,過平靜和節儉的生活,減少與他人的接觸,所以,智者在他和同伴相處了極短的時間後,就會退隱;若他有極高的智慧,他更會選擇獨居。一個人內在所具備的越多,求之於他人的越少──他人能給自己的也越少。所以,人──智慧越高,越不合群。
然而,那些經常受苦的人,有朝一日一旦脫離了困乏的痛苦,便立即不顧一切地求得娛樂消遣和社交,唯恐獨守孤寂,與任何人都一拍即合。何以如此,只因孤獨時,人須委身於自己,他內在財富的多寡便一覽無遺;愚笨的人,在此雖衣著華麗,也會為了他有卑下的性格呻吟,他永遠也無法擺脫這種包袱,然而,資質聰慧,才華橫溢之士則會以其富有生氣的思想擺脫單調乏味的處境,即使身在荒野,亦不會感到寂寞。塞內卡宣稱,愚蠢是生命的包袱,這話實是至理名言。
人們把大腦視為是有機體的寄生物,彷彿它就寄居在人體內接受養老金的人,而閒暇,即一個人充分享受自己意識和人格的時間,乃是生存得以休息的產物,是它們辛苦、勞累的成果。然而大部分人在閒暇裡,得到些什麼呢?除了感官享樂和浪費外,便只是厭倦與無聊了。這樣度過的閒暇真是毫無價值。亞里斯多德說:無知人的閒暇是多麼可悲啊!而如何享受閒暇實是現代人的最大問題。
閒暇是存在必然的果實和花朵,它使人面對自己,所以內心擁有真實財富的人,才真正知道歡度閒暇。然而,大多數人的閒暇又是什麼呢?一般人把閒暇總當作一無是處似的,他們對閒暇顯得非常厭倦,當成沉重的負擔一樣。這時他的個性,成為自己最大負擔。
事實上,最幸福的人乃是自身擁有足夠內在財富的人,因為他向外界需求極少或者根本無所求。需求的代價是昂貴的,它可能會引起危險,引發麻煩。因此,人們不應當從別人那裡期待過多。我們要知道每人能為他人所做的事情並不多,到頭來,任何人都得各自為政,重要的是,知道那各自為政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這道理在歌德《詩與真理》一書中有所表明:人們在所有事情上最終只能求助於自己。
人所能作為和成就的最高極限,無法踰越自我。人越能發現自己原本是一切快樂的源泉,越能做到這一點,就越能使自己幸福。所以,亞里斯多德說過這樣一條偉大真理:「知足者常樂」。所有其他的幸福來源,在其本質上是不確定、不可靠的,它們都猶如過眼雲煙,隨機緣而定;所以,在最有利的條件下,也可能輕易消失,這原來就是無法避免的事情。當人到老年,這些幸福之源也就必然枯竭,到這個時候所謂愛情、才智、旅行欲,甚至社交能力都遠離我們了,那可怕的死亡更奪走我們的親人和友人──當這樣的時刻,人更須依靠自身,因為唯有自己才是長久伴隨我們的,在人生的各個階段裡,自己是唯一真正和持久幸福的源泉。
在充滿悲慘與痛苦的世界中,我們究竟能求得什麼呢?每個人到頭來除了自己外都是一無所得!人一旦想逃避悲慘與痛苦,又難免落入到「厭倦」的魔掌中,況且在這世界裡,又常是惡人得勢,愚聲震天。各人的命運是殘酷的,而整個人類也原是可憫的。世界既然如此,也唯有內在豐富的人才是幸福的。缺乏內在生命的人,其悲慘就好比在暮冬深夜的冰雪中;所以,世上命運好的人,無疑地是指那些具備天賦才情,有豐富個性的人。這種人的生活雖然不一定是光輝燦爛的生活,但卻是最幸福的生活。
人要獲得獨立自主和閒暇,必須自願節制欲望,隨時養神養性,更須不受世俗喜好和外在世界的束縛,這樣人就不致為了功名利祿,或為了博取旁人的喜愛和歡呼,而犧牲自己來屈就世俗低下的欲望和趣味。有智慧的人是絕不會如此做的,而必然會聽從荷瑞斯的訓示。荷瑞斯說:「世上最大的傻子是為了外在而犧牲內在,以及為了光彩、地位、外觀、頭銜和榮譽而付出全部或大部分閒暇和自己的獨立。」
人類生而具有與困難搏鬥的力量,一旦困難消失,搏鬥也就終止,這些力量便無處使用,力量反而變成為生命的一種負擔;這時,為了免受厭倦的痛苦,人還須發動自己的力量,同時運用自己的力量。
日常生活裡,一旦沒有了熱情來刺激,便會使人感到沉悶、厭煩、乏味,有了熱情,生活又變得痛苦不堪。唯有上天賦有過多才智的人是幸福的,因為這能夠使他們過理智的生活,過無痛苦的趣味橫生的生活。只有閒暇自身而無理智,那是不夠的,必須有實在的超人的力量,要免於意志的作用而求助於理智;正如塞內卡所說:無知者的閒暇莫過於死亡,等於生存的墳墓。
一般人將其一生幸福寄託於外界事物上,或是財產、地位、愛妻和子女,或是友人、社會等等,一旦失去他們,或是他們令他失望,他的幸福根基也就毀壞了。對於睿智之士來說,與天才相比,雖沒有顯著的才華,但比一般人又聰慧得多。他們愛好藝術但又不精通,也研究幾門無關緊要的學科,當外界的幸福之源耗竭或不再能滿足他時,也頗能讀書自娛。這種人的重心可說部分在自己身上。唯有具備極高的睿智力,也就是另一種人──天才,才能對知識抱有強烈的求知欲,它能投入全部的時間和所有的精力,力圖陳述他獨特的觀念,或用詩、或以哲學來表達它對生命的看法。這類人把重心完全放在自己身上,他們只要有真正的自我,即使失去其他一切也無所謂。
現在,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天生有充足睿智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人是什麼
人格,是人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質,人格所具備的一切特質是人的幸福與快樂最根本和直接的影響因素。其他因素都是間接的,因此它們的影響力可以消除、破滅,但人格因素的影響卻是不可消除的。
從一般意義來說,人是什麼比他有什麼、別人對他的評價是什麼更影響他的幸福。因為個性隨時隨地伴隨著人並且影響他,因此,人格──也就是人本身所具有的東西──是我們首先應該考慮的問題。能自各種享樂裡得到多少快樂是因人而異的。我們大家都知道在肉體享樂方面確是如此,精神享樂方面亦然。
一個個性不好的人把所有的快樂都看成不快...
推薦序
序言
叔本華(西元一七八八年至一八六〇年),德國著名哲學家,開創了唯意志主義哲學及生命哲學流派。其父是一位富有的銀行家,母親是一位通俗小說家。他從小就厭惡商業生涯,憧憬文人學者平靜高雅的生活。
叔本華最初在哥廷根大學學醫,後來改學哲學,對柏拉圖和康德哲學至為傾服。一八一四年叔本華取得博士學位。一八一九年發表重要哲學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的哲學探討的是世界與人類的本質、本源問題,他認為世界的本質是意志,事物是意志的現象或表象,意志與表象的關係是建立在人與世界的關係基礎之上的。人生就是意志的表現,意志是無法滿足的深淵;而人生卻總是追求這無法滿足的深淵,所以,人生就是痛苦。
叔本華認為,人這種生命現象也是求生意志的客體化,是所有生物中需求最多的。叔本華把意志在追求目的時受到的阻礙稱為痛苦;把意志達到目的的狀況稱為幸福。所以說,痛苦是經常的,幸福卻只是暫時性的。因為,人的追求永無止境,如此說來,痛苦成了人生的本質。此外,如果人的願望得到一時的滿足,可是,可怕的空虛和無聊便會迅速襲來。
讀其書而知其人,明其義而囿其辭,叔本華的思想也是一種令人迷惑的哲學。由於時代的局限和叔本華個人的偏見,文中不少地方感情用事,用語欠妥。在此,敬請讀者在閱讀時予以鑑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管如何,叔本華的人生哲學開創了一個時代,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他提出的「意志」、「本能」、「直覺」、「痛苦」、「死亡」有廣泛的價值,叔本華的哲學實際上開創了近代西方人生哲學的先河。
本書所選篇章是根據叔本華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編譯而成,涉及到人的本性、處世之道、待人之道、愛與恨,生與死、人生對策等諸多問題,我們相信本書對於了解叔本華的思想,提高年輕人的理論水準,會有所幫助。
序言
叔本華(西元一七八八年至一八六〇年),德國著名哲學家,開創了唯意志主義哲學及生命哲學流派。其父是一位富有的銀行家,母親是一位通俗小說家。他從小就厭惡商業生涯,憧憬文人學者平靜高雅的生活。
叔本華最初在哥廷根大學學醫,後來改學哲學,對柏拉圖和康德哲學至為傾服。一八一四年叔本華取得博士學位。一八一九年發表重要哲學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的哲學探討的是世界與人類的本質、本源問題,他認為世界的本質是意志,事物是意志的現象或表象,意志與表象的關係是建立在人與世界的關係基礎之上的。人生就是意志的...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人的本性
人是什麼
人的本性
人的個性
道德本能
人有什麼
地位,或他人眼中的位置
心理的觀察
第二章 人生總論
周詳的準備
人生的選擇
人生之旅
福分的劃分
人的命運
人世的痛苦
生存的虛無
一切的努力和慾望皆為迷誤
幸福如同夢幻,痛苦才是現實
第三章 處世之道
通盤觀察自我
現在才是實在的
幸福有限
腦力工作是獲取幸福的源泉
不斷自我反思
幸福意味著自我滿足
遠離妒忌
堅持到底,做出成績
勇於面對過錯
抑制想像
珍惜擁有的一切
自制的重要性
個人所獲
生命在於運動
維護大腦健康
人生的快樂
身在福中要知福
相信自我
兩個生命
平庸與才智
保持心境平靜
心靈的內在財富是真正的財富
自負與自豪
心智的優越性
心靈的貧瘠
獨善其身的好處
內在豐富才能幸福
智者的需求
心境平靜的來源
適度的比較
幸福的因素
他人的見解
警惕貶抑與侮辱
勿妒忌和排斥他人
第四章 待人之道
待人寬容如待己
明白個性差異
同流才能合汙
愛與尊敬
不同的人
正確的見解
適當藐視
知人斷事
自律與強制
以人為鑑
友誼不可靠
韜光養晦
信任與懷疑
禮貌和尊敬
該做與不該做
不可辯駁他人的見解
意志的亢奮
潔身自好
守口如瓶
第五章 愛與恨,生與死
性慾
性愛
戀愛的激情
女人
愛與恨
結婚
性愛的倒錯
禁慾
生命的理念
求生意志
死亡
超越生命
生命因意志而在
自殺
生命的本質是苦惱
生命終歸滅亡
痛苦無從避免
第六章 人生對策
檢討與回顧
勇敢面對人生
認知的改變
不欠時間的債
一日三省其身
勿與人爭高低
謹慎說話
對不幸有所準備
智慧的力量
而立之年的界限
本金和利息
人生如書,人生如戲
謹防寂寞無聊
人生的起點與終點
人之將死
人生的智慧
序言
第一章 人的本性
人是什麼
人的本性
人的個性
道德本能
人有什麼
地位,或他人眼中的位置
心理的觀察
第二章 人生總論
周詳的準備
人生的選擇
人生之旅
福分的劃分
人的命運
人世的痛苦
生存的虛無
一切的努力和慾望皆為迷誤
幸福如同夢幻,痛苦才是現實
第三章 處世之道
通盤觀察自我
現在才是實在的
幸福有限
腦力工作是獲取幸福的源泉
不斷自我反思
幸福意味著自我滿足
遠離妒忌
堅持到底,做出成績
勇於面對過錯
抑制想像
珍惜擁有的一切
自制的重要性
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