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物聯網入門與生活應用
資訊發展幾乎每隔十年就會產生一次大躍進(如圖1-1),網路的發展從80年代電腦網路(The Internet as a network of COMPUTERS)開始,那時候的電腦是單機版的,網頁屬於1.0版,所謂1.0指的就是發布端單向的發布訊息給使用者,使用者無法進行回饋。到了90年代文件互聯網路(The Internet as a network of DOCUMENTS),各種文件、圖像、影像可透過網際網路(Internet)相互傳遞。2000年社群服務網路(The Internet as a network of PEOPLE and SERVICES)這個年代是Web2.0時代,使用者能和發布端雙向溝通,也就是使用者可以回饋至網路上。然而,隨著2.0時代來臨愈來愈多的社群軟體(Facebook、Twitter、Line……)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也建立起社會性網路的互聯網應用服務。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發布的〈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正式提出物聯網的概念,意謂著無所不在(Ubiquitous)的物聯網(The Internet as a network of THINGS, IOT)時代即將來臨。在台灣也興起一股物聯網的熱潮,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於2014年在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年會中提出下一個big thing為物聯網,將是未來五到十年內,成長最快速的產業。
在這個資訊網路的發達時代中,人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網路,從工業生產線所使用的機器到我們生活周遭任何東西,網路所帶來的方便性連物品也開始連接上網路。藉由網路替人類帶來更快速方便即時的效益,包含即時監控、庫存管理、遠端遙控等。隨著愈來愈多的物品藉由網際網路互相連結,便開始形成了所謂的「物聯網」,那麼究竟何謂物聯網呢?
根據2009年Kevin Ashton提出的定義,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即為物與物相連的網際網路,是將感測器裝置在真實物體上,透過網際網路互相連接,並藉由特定的程序來達到遠程控制[1]。人、物、動物皆可透過配置感測器並經由網際網路來互相連接與溝通,不像過往需透過人工操作機器並給予指令,進而執行相對應的工作,而是讓機器能夠直接相互溝通,完成人們希望的一連串連續性工作,以減去人工介入所需花費的時間、精力及成本。根據學者Pallavi Sethi和Smruti R. Sarangi提出的物聯網架構可以分為感知層、網路層以及應用層[2],透過層與層之間相互溝通,形成我們所認識的物聯網,架構圖如圖1-2所示。
"感知層
感知層是物聯網發展的基礎,包含多種感測器,負責感知及辨識事物,包括無線射頻技術(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嵌入式技術(Embedded Technology)、感應技術(Induction Technology)等,皆是將不同類型的感測器裝置在物品上,使物品能透過其感測器的功能進行感知、辨識及通訊等行為,便藉由感測器彼此相互溝通將資訊結合後透過網路層進行傳輸使用,其感測器包含感測環境訊息、生理訊息、地理訊息等三大類,詳細如圖1-3、1-4、1-5所示。
"傳輸層(網路層)
傳輸層就像是人體結構中的神經,負責將身體感知所蒐集到的資訊傳送至其他器官。在物聯網中的傳輸層就是藉由第四代行動通訊技術(The fourth generation of mobile phone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tandards, 4G)、藍牙(Bluetooth)、WiFi、zigBee等技術接收感知層所得之資料,並由無線存取點(AP)、閘道器(Gateway)、交換器(Switch)、路由器(Router)等傳至管理層的雲端伺服器進行大數據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雲端運算一詞早在1997年Ramnath Chellappa教授在《Intermediaries in Cloud-Computing: A New Computing Paradigm》一書中提及,根據美國國家標準暨技術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NIST)定義雲端計算是一個模型,可以方便地按照需求存取可配置計算資源(如:網路、伺服器、儲存庫、應用程式、服務)的共享空間,這些資源可以透過最少的管理工作或減少與服務提供者之間的互動,來快速調配和發布[3]。
雲端運算服務可細分為基礎設施即服務(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s)、平臺即服務(Platform as a service, Paas)、軟體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4],以下將個別介紹:
1. 基礎設施即服務(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s)
提供使用者儲存、運行處理、網路及基礎運算等功能,讓使用者可以操控作業系統、使用儲存空間及應用程式。像是Amazon的Web services即屬於Iaas服務(如圖1-6右下方)。
2. 平臺即服務(Platform as a service, Paas)
提供運算平臺讓使用者可以建置應用程式,包括作業系統、程式語言其環境、資料庫、網頁伺服器等,可將雲端基礎設施部署與建立至用戶端,也提供使用者程式語言的使用服務。目前有提供Paas的廠商並不多,如Force.com和Google的Google App Engine(如圖1-6左下方)。
3. 軟體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
提供使用者各式軟體服務,如收集各式資料進行大數據運算、分析及處理等能力,無須管理相關的基礎設施和平臺,並可依據自身需求租賃相關軟體。例如Google所提供的Google Calendar與Google的線上文件編輯等服務皆屬於Saas的範圍(如圖1-6上方)。
"應用層
提供各式各樣物聯網服務功能(如圖1-7),從個人的食、衣、住、行、育、樂到居家再到工業、農業、醫療,以及環境監控、交通管理、資源管理等,所有能想到的項目或是還沒想到的應用,都能與物聯網產生關係。運用在健康照護領域常見的像是即時監測運動生理狀態、遠端即時監控等,依照不同使用需求及目的提供相對應的功能與服務。
現今的資訊生活與物聯網世界
物聯網設備相連接的概念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Auto-ID中心主任Kevin Ashton提出,Kevin Ashton第一次用到這個詞是在1999年的一場商業演講上,他提到:「網際網路幾乎是人們獲取訊息的管道。但是人們會受時間、注意力問題、準確度等限制,意指我們無法完整獲取到現實世界中事物的數據。」在物聯網時代,手機、冰箱、桌子、咖啡機、體重計等物體變得「有意識」且善解人意,因為物聯網不需要人類干涉,物與物之間能夠溝通(如圖1-8),以智慧冰箱為例,當牛奶快喝完時,冰箱會自動發出購買訊息;咖啡機在鮮少被使用時會通知主人「你這一個月只使用我一次」;更厲害一點的,烤麵包機還會和冰箱等資料庫串聯,告訴冰箱:「我這裡愈來愈熱了,給我一點冰塊」,利用遠端控制的優勢,使得生活中許多的資料有機會整合至資訊系統,進而提高效率,為人類生活更帶來許多方便。
1.2 健康照護物聯網概論
「保命、保健康、保生活品質」是人們追逐的,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透過各種不同的生理訊號紀錄與追蹤等多項資通訊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輔助使用者進行運動健身、健康促進、疾病早期偵測、病況維持或治療,讓人類能更容易達成目標。然而,健康照護物聯網技術便是人類長壽最好的基石。對於健康照護物聯網的定義有許學者以及廠商都在討論,其中,跨國際的管理諮詢公司Accenture定義健康照護物聯網(Internet of Health Things, IoHT)是整合通過物體了解物理和數位世界與醫療照護行業的網路連接,並將原始數據轉換成簡易、可操作的資訊跟其他的物件、機器或人。IoHT可以被利用來改善人民的健康、照護的品質、用戶經驗和營運效率[5];加拿大綜合醫院Mackenzie Health定義健康照護物聯網(Internet of Healthcare Things, IoHT)是一種醫療保健服務模式,利用數位通訊和醫療物聯網在傳統醫院環境之外提供優質醫療服務,為患者提供了與醫療服務提供者互動的媒介,將醫院、社區和家庭中的醫療相互聯繫,以最大限度提高靈活性和自主性,並提高醫療質量及效率,降低醫療成本[6];筆者也有同樣的見解:健康照護物聯網(Healthcare Internet of Things, HIoT)是以物聯網為基礎所建構的一種新型態健康照護領域相關應用技術,利用傳感器、資通訊設備、資料傳輸以及專業醫療知識所形成的新型網絡,有效滿足使用者與供應者在健康照護領域方面的需求。
從Isolated到Connected再到Interoperable
健康是人生發展最重要的基礎,足見健康照護的重要性,然而,臺灣在面臨人口高齡化、少子女化及疾病型態轉變的壓力下,相較於傳統的醫療服務的環境,未來我們要考量的是,需要服務的人越來越多,而能夠提供服務的人卻越來越少,在這種供需失衡以及人力資訊不足的條件下,資訊技術的導入,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物聯網時代的來臨,讓我們對隨身健康照護觀念的落實更抱持著一份樂觀的態度,透過感測器和互聯網的技術的進展,我們可以賦予物體智能,從過去的設備與數據分離的時代,各項物品皆是獨立運作,接著到設備與數據連接在一起,甚至到物體與物體可以直接溝通(如圖1-9),藉由聯網的發展亦能提供醫療資源並發展預防性照顧能力,而自動化與即時傳輸的特性,可以解決資源不足的問題,進而提升服務效率,確保醫療品質,同時發展一個有利於人群的嶄新健康照護環境。
然而,健康照護物聯網革命已在進行中,藉由新的應用不斷湧現,滿足對高齡者或失能者的迫切需求。然而,數位科技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根據國際性會計審計專業服務網路Deloitte提出的未來院內醫療應用聚焦於「提升患者體驗」、「智慧建築」、「智慧資產管理」、「數位工作場域」四大方向[7]。透過數位科技,將院內及院外的醫療解決方案進一步的整合,提升患者醫療成果、降低照護成本、擴大健康照護的場域,並保護患者數據的隱私與安全;在長期照顧方面,導入長期照護系統智能化需更友善的支持,除了需要能關懷機構住民的資訊,並能夠達到資料的整理與分析之外,更應該能夠幫助專業人員,利用資訊的可交換性,落實健康照護物聯網的精神,不僅可以省卻人事成本、看到多面向的資訊,甚至可以預測,將現在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變成長照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f Things。
除了上述在醫院或是機構中的集中式服務外,為了因應高齡照護龐大的需求照護模式從臨床到居家,帶動了行動式醫療的需求,行動式醫療具有任何時間(anytime)、地點(anywhere)及裝置(anything)三大優勢,有效降低醫療服務成本、擴大醫療服務範圍,大幅提升醫療品質及效率。與此同時我們也看見,建立物聯網自動化與機器對機器通訊的建構模組,增加了完成基礎設施的服務層,讓物聯網在健康照護領域有更高的實現可能性。健康照護體系就像是巨大的生態系統,包括個人化醫療、製藥產業、醫療保險、即時健康偵測系統( Real-Time Health Systems, RTHS)、醫療建設、機器人、生醫感測器、智慧床墊、智慧藥盒、任何遠距照護和各式各樣的醫療專業領域、活動、疾病治療等,物聯網應用很快地變得無窮無盡。從物聯網的消費觀點來看,目前物聯網在健康照護領域主要的應用是遠端監控,而且物聯網將會快速地遍布在健康照護領域和所有與健康相關的活動或過程中的各個層面。隨著全球各國進入高齡社會,人口結構高齡化帶來醫療需求與照顧負擔持續上升、高齡勞工充沛而生產力下降等問題,隨之而來的衝擊成為各國政府目前的重點關注議題。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資訊管理系健康照護物聯網實驗室所提出之智慧老人照護機構,由18個物聯網設備連結(如圖1-10),達到「保命、保健康、保生活品質」的概念,旨在提供更完善且貼心的照護環境,讓物聯網的應用走進人們的生活,達到「監測無形,服務有形」的目標,透過資通訊技術為照護服務帶來新的改變,使機構中的護理人員及照護員能在更加便利及智慧的環境下給與長者最符合需求的服務,也提供長者即時且尊嚴的照護。
在居家照護方面,導入科技化生活及貼心照護之概念,由16個物聯網設備連結(如圖1-11),以物聯網科技打造更智能便利的生活環境,結合人性化科技創造智慧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