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內容是關於王廷蘭與熊智銳二人在民國三十七年到臺灣後,無依無靠,前途茫茫,卻努力活下的真實紀錄。六十多年漫長歲月,讓孤孤單單、年紀輕輕的一男一女,憑著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各自父母的家教身教,一路跌跌撞撞走來,居然活得有聲有色十分精彩,寧非奇跡?民國八十九年,王廷蘭經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為「臺灣生最多(五個)博士子女的媽媽」,並榮獲臺灣省杏壇芬芳錄特殊優良教師獎。熊智銳亦於民國一百零八年,以九十五歲高齡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班,獲得中國文學博士學位,傳為美談。以上都是奇跡的一部分。本書以坦誠的態度細數自我成長與教養子女的原委,由熊智銳依往日生活實況及家中相關資料(包括二人的日記、書信及子女函件、記憶、回顧等)綜理寫成,「奇跡」畢竟是偶然的而非必然應然的,幸高明讀者卓參並不吝指教。
作者簡介:
熊智銳,祖籍河南商城,民國一○八年,以九十五歲高齡,榮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各媒體爭相傳頌。夫人王廷蘭老師,曾榮膺金氏紀錄臺灣生最多(五個)博士子女的媽媽。伉儷爭輝。熊氏以研析唐詩為嗜好。《唐詩新品賞》為其名著之一。《台灣日報》、《國語日報》、《中國語文》等報刊,均曾發表其唐詩析賞專欄。為傳承推廣「詩教」、「詩學」,十年前應臺北市內湖社區大學之邀,在該校開設「唐詩欣賞與習作指導班」,其後以教學成果輯成習作專集,收錄學生近體詩作數百首,流傳於世,頗獲佳評。
王廷蘭,民國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出生於河南太康,九十五年三月四日辭世於臺北。三十九年元旦與熊智銳結婚,生育三女二男,教養有成。生活簡樸,言行自然純真,自幼立志為人師表,秉持「把不會的教會,把不好的教好,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的理念,畢生投身教育工作,曾先後於臺中萬豐國小、成功國小、忠明國小與黎明國小等校服務。關心清寒優秀學生,並先後在臺中市黎明國中、黎明國小等三十餘所國中小學設置清寒獎助學金。七十七年榮獲臺灣省「杏壇芬芳錄」優良教師獎,八十年退休後即全心投入文教義工工作,八十九年榮獲金氏紀錄認證「臺灣生最多(五個)博士子女的媽媽」。
章節試閱
第一部分 活命難
壹、初到臺灣
一、落腳和美
民國三十七年冬,我(熊)透過友人關係,進入當時在河南鄭州的某部隊,以寄名方式,一路南下經武漢、廣州到臺灣。我(王)跟幾個無家可歸的流亡同學因緣際會,也進了這個部隊來到臺灣。我倆(王、熊)偶然在廣州認識,三十九年春,毅然在彰化和美結婚,開始將近六十年甘苦與共的人生旅程。
彰化當時屬臺中縣,縣府所在地是員林,和美是靠近臺灣西海岸的一個小鎮。只有一條主要街道,兩旁是低矮的各色店鋪,貧困落後是當年整個臺灣的共相。和美的北端有一教堂,牧師姓許;一家冰店,主人姓阮,一女名阿綢;冰店隔壁是一家理髮店,理髮小姐叫阿蘭。鎮的最北端有一座小土山,彰化到和美的台糖小火車從土山下穿過,開往海邊的線西鄉。這些人事物都跟我倆(王、熊)有某些關聯。
冬天,海風野大,天空經常灰濛濛一片。縮著脖子、裹著破舊衣褲、腳下拖著木屐的人們,白天,瑟瑟縮縮匆匆忙忙奔生活;晚上,放工了,匆匆忙忙趕回家,此刻夜深人靜,腳下木屐發出﹁踢踢托托﹂聲不絕於耳,坐在小土山上相偎相依的我倆(王、熊),聽來格外清脆,也格外動人心弦。此後數十年間,我倆經常回味。
許牧師曾要我(熊)給他講古文,他也教我(熊)說臺灣話。當時只知道那是臺灣話,後來才知道它是閩南語。民國一百年,國立成功大學教師蔣某說它是"臺語文",語言文字被披上政治外衣。其實稱"臺灣話"或"臺語文"是不妥的,它包括閩南語和客家語,統稱"河洛語"才對,它是早年中原語的遺音,因受山川阻隔,中原語音變了,留在臺灣和大陸東南沿海的語音變化較少,這就是今天的"河洛語"。有一天,我倆(王、熊)第一次沿著小火車路線步行去線西看海,向西遙望故鄉,盼望早日反攻大陸、回家奉養父母。回程路上,一位阿婆蹲在路邊賣湯麵,我倆(王、熊)各買一碗蚵仔麵吃,第一次吃,腥腥的,相顧而笑,勉強吃完充飢,回味數十年。又一次步行去八卦山一遊,用僅有的錢買了一個特大號橘子,坐在山坡一棵小樹下分吃,甜甜的,也相顧而笑,也回味數十年。冰店阿綢與我(熊)曾有短暫交往,多是阿綢主動,後來她發現我(熊)和廷蘭走得很近,她媽媽又給她找了對象,便自動不再來往。
情人眼中"出"西施,也"出"白馬王子。"出"字很有趣,它意謂並非真西施、真王子。一見鍾情,理性點說,應是表相與內涵兼顧。廷蘭覺得我(熊)是個可信賴而有作為的青年,我(熊)覺得廷蘭是個很純真而又肯上進的女孩。就這樣,彼此一見鍾情,終身不渝。我倆一輩子沒大聲爭吵過,也沒後悔過,孩子們最清楚,可做見證。
二、移居鹿港
我(熊)在和美時,曾結識一位浙江義烏朋友胡光俊,吃住在一起。後來胡君去了鹿港,我倆(王、熊)便離開暫時寄身的部隊,到鹿港跟胡君住隔壁。他健談,鄉音重了一點,溝通沒問題;他也喜歡畫畫和寫字,與我(熊)氣味相投。我倆(王、熊)在為衣食愁苦,胡君就請房東何姓老太太替我(熊)找學生,三個小學和初中生,每週一、三、五晚上二小時教國語、國文,勉強有了最低生活費。後來在臺中發行的[青年新報]徵記者,我(熊)僥倖獲用,除經常性的地方新聞外,每週一篇特稿頗受歡迎,生活費寬舒了一些。當時夥伴有張國魂、鄒路、王若舫等,大夥雖很拼,仍很難維持,不久就結束了。
這中間因緣際會,我(熊)認識了臺籍國畫家余清潭,民國四十年,兩人跑到臺北中山堂去開畫展,籌備經費不足,余君透過我(熊)向胡君借了六十個袁大頭(銀圓),滿希望展覽撈點油水,沒料到血本無歸,畫卻被偷走了幾幅。最後余君只好用幾十幅畫抵償胡君六十個袁大頭的借債。這也讓我(熊)對胡君有愧疚感。
鹿港是彰化地區的文化古鎮,一條頗長的主要街道,古樸素雅的老式房舍風格獨具,廟宇文化及狹窄的"摸乳巷"遠近馳名,糕餅特產保有若干中原口味。鹿港人自視為正港閩南人,閩南口音與他處有顯著的差別,被稱為是閩南官話。例如:"一斤"的"斤",別處說"ㄍㄧㄣ",鹿港人說"ㄍㄨㄣ";"雞",別處說"ㄍㄝ",鹿港人說"ㄍㄨㄟ"。民國一百年,大陸同胞來臺自由行後,鹿港身價暴紅,自非偶然。
困窘人偏逢困窘事。我倆(王、熊)生活無助的此刻,我們第一個愛的結晶於民國四十年一月六日出生,男孩,眼睛大大地,鼻梁挺挺地,很可愛。我們給他取的乳名是"小港",譜名是"熊秉一"。我(王)這個二十歲剛出頭的媽媽,營養不良,乳水不足,不得已只好用米漿、米湯給孩子補充;又缺乏照顧嬰兒的經驗,滿月時孩子生病了,抱去某診所陳姓醫生看,吃了兩天藥未見好轉,房東老太太指說那位醫生不行,指定換一位施姓醫生,服了一天藥,真的好轉。這時我(熊)看到新竹某幼兒園徵圖畫老師,就起早趕去應徵,當天下午未獲錄用,連夜敗興而歸。回到住處已是深夜,中間迷迷糊糊餵孩子吃藥,稍後孩子出現異狀,這才發現餵的是先前那位陳醫師的藥;趕緊再餵施醫師的藥,孩子居然有了起色,我倆(王、熊)正自慶幸之餘,不久,孩子竟然癱軟不動,死了!在世時間僅三十六天的小港港、小秉一,真的走了!我倆悲痛萬分,深夜,怕驚動別人,不敢哭出聲,相擁抽泣很久,決定趁夜送孩子到鎮外公墓去掩埋。隆冬深夜,天寒心更寒,曠野裡,我倆乃相擁放聲嚎啕大哭,最後在幾隻野狗漸漸逼近下,不得不掩著面,不敢回頭看,悽悽切切離去。
這是鹿港給我倆(王、熊)留下的最最哀痛難忘的記憶。這件事我倆始終沒告訴後來的五個子女。我倆私下卻每每想起,也每每怨嘆。我(熊)很少哭泣,但那段頗長的時間,我卻常常流淚,我(王)的日記特別記下了這一異常反應:都是為了找工作、疲累,餵錯藥,才鑄下大錯,我(熊)豈能不自責!但是,無論如何,工作還是要找的。
第一部分 活命難
壹、初到臺灣
一、落腳和美
民國三十七年冬,我(熊)透過友人關係,進入當時在河南鄭州的某部隊,以寄名方式,一路南下經武漢、廣州到臺灣。我(王)跟幾個無家可歸的流亡同學因緣際會,也進了這個部隊來到臺灣。我倆(王、熊)偶然在廣州認識,三十九年春,毅然在彰化和美結婚,開始將近六十年甘苦與共的人生旅程。
彰化當時屬臺中縣,縣府所在地是員林,和美是靠近臺灣西海岸的一個小鎮。只有一條主要街道,兩旁是低矮的各色店鋪,貧困落後是當年整個臺灣的共相。和美的北端有一教堂,牧師姓許;一家冰店,主人姓阮,...
目錄
第一部分 活命難
壹、初到臺灣
貳、有了固定工作
第二部分 朋友‧ 朋友‧ 朋友
壹、償友債
貳、日月潭居,大不易
參、朋友們
第三部分 教養經
壹、女孩男孩都是寶
貳、有動有靜的家庭生活
參、家庭教育在我家
第四部分 親情鄉誼
壹、媽媽心
貳、家的感覺
參、父母情
肆、手足情
伍、故鄉情
第五部分 附錄
附錄一、孩子們的記憶
附錄二、在鹿港期間,我(王)的生活自勉語錄片段
附錄三、民國四十年,我(王)在鹿港時寫的「童年夢」二則影本
附錄四、民國四十二年,我(王)在五結時記錄的八至十月份日用明細帳影本
附錄五、 我(熊)的教育心:來自從事教育五十餘年者的關懷
附錄六、口耳相傳的童謠兒歌
第一部分 活命難
壹、初到臺灣
貳、有了固定工作
第二部分 朋友‧ 朋友‧ 朋友
壹、償友債
貳、日月潭居,大不易
參、朋友們
第三部分 教養經
壹、女孩男孩都是寶
貳、有動有靜的家庭生活
參、家庭教育在我家
第四部分 親情鄉誼
壹、媽媽心
貳、家的感覺
參、父母情
肆、手足情
伍、故鄉情
第五部分 附錄
附錄一、孩子們的記憶
附錄二、在鹿港期間,我(王)的生活自勉語錄片段
附錄三、民國四十年,我(王)在鹿港時寫的「童年夢」二則影本
附錄四、民國四十二年,我(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