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半島事務不僅是李明教授在學術生涯上的「初戀」,從他數十年來持續不斷關注、評析朝鮮半島事務及相關地緣政治來看,韓國事務仍然是他學術上的「摯愛」。《兩韓競合與強權政治》又是一個愛的結晶,獻給了讀者,讓我們仔細的品味吧!
張京育
這本書集結李明教授研究南北韓幾十年的心血。非本行的讀者看完它,一定會對我們這個重要鄰居有個比較完整的認識。本行的專家看了它,相信也能吸收很多別處不易取得的營養。看完本書後,最起碼大家都把南北韓情勢放到我們平日觀察國內外時事的雷達網上,因為它對台灣太重要了!
蘇 起
作者簡介:
李明
李 明教授,字錫光,祖籍江蘇省泗陽縣,1954年生於台灣省屏東縣。
政治大學東方語文學系學士、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等國際研究學院碩士、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
1980年考試院外交領事暨國際新聞人員乙等特考及格、曾任行政院新聞局三等秘書。歷任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外交系副教授、教授、外交系系主任、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院長、中華民國韓國研究學會理事長。
曾任韓國慶南大學、延世大學訪問學者、日本京都立命館大學客座教授、吉林大學訪問教授、西安外國語大學客座教授。
現任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政治大學韓國研究中心主任、中美文化經濟協會秘書長、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理事、中國政治學會理事、財團法人中韓文化基金會監事。
研究領域:國際關係理論、東北亞安全、美國外交政策、兩岸關係、公眾外交、危機處理。
推薦序
張京育校長推薦序
在這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國際經濟衰退,國際建制受到衝擊,華府與北京關係持續惡化之際,李明教授將其二十年來就世人矚目的朝鮮半島內外情勢發展撰寫的專文,集結出版,其深刻的分析與評斷,頗具「回首來時路,展望未來途」的意義。
東亞,包括東北亞、中亞和東南亞的一部分,在近代以前是以中國為中心的一個獨立而又相對封閉的文化圈,深受傳統中華文明的影響。
在後工業化的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大幅度地改變了人類生存與生活的方式,但是在國際事務上歷史、地緣政治和國家核心利益認知因素,往往仍然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
在東亞大地上,中、韓、日三國並立已兩千多年。華夏文明最為悠久成熟,對朝鮮半島和日本長時間產生幅射性的影響。無論文字、官制、法津、宗教、學術思想、文化習俗,三國均有相通之處,而朝鮮半島受中國影響尤深,也扮演了中日間橋梁的角色。在悠長的歲月裡,多數時間和平相處;在特殊的時間節點,彼此亦曾兵戎相見。在七世紀下半,朝鮮高麗、百濟、新羅三國鼎立之時,中、日軍隊皆曾介入朝鮮半島的戰爭,並以日本戰敗、新羅王朝崛起告終。十六世紀末期,將日本從分裂動亂中統一的豐臣秀吉政權要求當時的李氏朝鮮「服屬並作為征明嚮導」而於1592年興兵攻占漢城、平壤等多個城池,明軍馳援朝鮮,引起更大規模戰鬥,後因豐臣秀吉過世,日本政局丕變而終止。
兩個多世紀之後,中、韓、日均受到西方帝國主義的侵略與衝擊,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再度侵略東亞大陸,透過一連串的戰爭,侵占台、澎,兼併韓國,並發動了長達十四年的侵華戰爭,中、韓兩國人民付出了極為慘痛的代價。
二次大戰的結束又因美蘇兩大超強的交易形成了朝鮮半島的分治,而1950年至1953年的韓戰更使朝鮮半島的情勢長期化,其基本格局維持至今。
從以上簡單的回顧,我們可以看到由於地緣政治的作用,在某些歷史的節點,朝鮮不能自主地處理自身的事務,周邊強權時以朝鮮為戰場,進行直接或代理人戰爭。1953年朝鮮半島停戰協議簽訂已逾一甲子,真正的和平協定似乎遙遙無期。兩韓之間、美日與北韓之間關係仍未正常化。數十年來,由於北韓「以武謀安」戰略的推動,積極從事核武與中長程導彈的開發,引起南韓及鄰近國家的不安,也引致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制裁與增強軍事實力的反制,使得朝鮮半情勢更添不可測的變數。
李明教授本書專文就是以時為經,以事為緯,剖析二十年來朝鮮半島圍繞著南北韓內部情勢,北韓核武與飛彈發展、兩韓關係、國際政治、外交與軍事應對作為,對吾人瞭解此一複雜困難的課題,很有裨益。在時而樂觀,時而悲觀,時而希望,時而失望的情緒下,至今似乎只有一個結論:除非有奇蹟出現,朝鮮半島持久的和平與周邊大國的和睦相處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外交的作用是以軍事與強制以外的方式,減少猜疑、消除敵意、建立互信,增進共同利益,特別是減少彼此的安全顧慮。其特徵是既要維護自身的核心利益,也要考慮對手的核心利益,儘可能地以易地而處,換位思考的方式來避免衝突的激化,使猜疑加深。但是我們看到當代若干領導人在重要的對外關係上,或者輕率發言,或是前後矛盾,甚至出諸輕蔑恫嚇的口吻。這些作為非但不能減輕猜疑與敵對,反而加深彼此的仇怨,當然也連帶地加深了雙方民間社會的鴻溝。李教授書中描繪美國與北韓就北韓核試、飛彈發射、核武消除等問題的交涉,常演變為口舌上的交鋒。先是美國將北韓政權定位為「邪惡軸心」,而川普總統就位後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之間既有惡意的互嗆,也有高峰會時形式上的熱絡。在這種情形下,行禮如儀的高峰會又怎能開啟認真的對話和協商呢?
外交也是一種妥協的藝術,不可能一方是贏者全拿,而另一方是全盤皆輸,除非是一方戰爭失敗的結果。當美國要求北韓停止核試,而且不可逆轉地消除核武時,如果採取了相應的步驟,消除北韓的安全疑慮,減少北韓遭受的經濟及其他制裁的壓力,同時許諾未來在朝鮮半島上簽署和平協定及與北韓關係正常化的前景,相信北韓在通盤考慮後,逐步廢核,最終棄核的誘因會大幅增加。至少美國亦可以步步為營地觀察北韓廢核的實施狀況。然而在實際操作上,美國卻是堅持北韓棄核必須一步到位,否則美國還要加強制裁,而本身無意有任何相應的回報。在既無回報,又有強大壓力之下,北韓的猜疑只有加深,並將核武視為國家與政權的保命牌,要輕易棄之,談何容易!
兩千多年前,希臘史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即曾指出:恐懼(fear)、利益(profit)與榮譽(honor)主導一國的對外政策。所謂恐懼,是指國家安全;所謂利益,是指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所謂榮譽,是指國家的國際社會聲望與尊嚴。這些因素乃是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行動的動機與目的,如果能同時滿足相關國家對安全、利益與榮譽的需求,也就奠定了世界和平與繁榮的基石。
在疫病流行,人類的生存與生活方式面臨重大考驗的時刻,我們不僅要持續關注攸關東北之安全與福祉的朝鮮半島和平與發展的前景,同時更應體會到人類只有一個地球,而科技、經濟、交通、資訊、知識、災變,將我們連接在一起。我們非僅要繼續關注傳統國與國間關係的發展,更要探討如何減少矛盾,追求共同利益,應對人類面臨的公共衛生、氣候變遷、資源涸竭、環境惡化、貧窮饑餓、分配不均、難民流離等重大問題。我們已有了摧毀人類文明的武裝力量,我們也對生存的地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我們是否有拯救人類文明,永續經營地球,邁向一個公平正義的世界秩序的器識、胸襟、決心與行動方案,正在考驗一代又一代的人。
李明教授在高等學府先是攻讀韓國語文、歷史、政治;研究所則進入東亞研究,除朝鮮事務外,自然深入東亞的中國、日本和區域研究。負笈美國從事高深學術研究時又進一步深入國際政治與國際關係的堂奧。歸國執教上庠也已逾三十寒暑。朝鮮半島事務不僅是他在學術生涯上的「初戀」,從他數十年來持續不斷關注、評析朝鮮半島事務及相關地緣政治來看,韓國事務仍然是他學術上的「摯愛」。《兩韓競合與強權政治》又是一個愛的結晶,獻給了讀者,讓我們仔細地品味吧!
張京育 謹序
2020年7月於台北
蘇 起董事長推薦序
在台灣從事國際關係研究的學者相當寂寞。相對於鄰近的日韓,台灣這方面的學者人數始終很少,少到連國際關係學會都是直到近年才能成立。另外,社會大眾對美中日以外的世界也不關心,近幾年東南亞好不容易擠進眼眶,但超出這個範疇的南北韓、中東或非洲,似乎仍然引不起國人的興趣。結果台灣看似國門開放,資訊自由流通,但國際觀其實相當狹隘,絕對談不上「全球化」。
為何如此?其一,國際關係這門學問的養成時間特別長。如果選擇研究非英語國家,必須修習第二外國語,取得博士學位的時間就拉得更長。所以許多人就望而卻步。其二,非國際關係的學者可以一輩子不出國仍然成就大學問家,但國關學者如果不能親歷其境,就沒有歷練,研究也沒有說服力。這又拉高學者成長的門檻。萬一學者應邀出國開會機會不多或財力有限,生涯發展就受限制。其三,台灣的社會大眾似乎認為國際經濟的變動直接影響生計而必須保持關注;但國際政治是政府的事,而且由於台灣孤立,本來就難有可為,所以乾脆省點心事。這就使得本來同伴已少的國際關係學者還必須面對市場狹小的困境。任何人能在這種情況下堅持幾十年初衷不變,內心必有堅定的理想與定力。
李明教授就是其中之一,而且他的研究領域恰好是與台灣存亡(不只是榮枯)息息相關、而產官學媒卻經常忽略的南北韓。記得2011年底馬蔡正熾烈爭奪總統大位時,突然傳來北韓領導人金正日過世的消息。各界震驚之餘卻發現他的繼任人可能是一個完全名不見經傳的「金正恩」。不少媒體甚至把他姓名寫成「金正銀」。當時我就研判北韓此際更換領導人,將有利於馬總統的連任,因為民進黨的蔡英文主席一直在兩岸問題上刻意保持模糊,此時加上韓半島大幅升高的不確定性,自然不利於美中兩強對東亞安定的管理,因此兩強應都會傾向支持馬總統連任。
最近台海緊張持續上升,連外長吳釗燮都向美國示警,中共可能在處理香港問題後攻打台灣。不管此事是否成真,在北京與華府面對台灣問題時,難道它們眼中只有台灣?當然不是!它們一定還看到日本、南韓、北韓等鄰近國家。那麼台海的和與戰怎能不考慮日韓朝的角色呢?既然韓半島能牽動台灣的政治,又關乎台灣的存亡,我們怎能不去深入瞭解它、研究它?
毫無疑問地,李明兄是這個研究領域的翹楚。在台灣只要想理解韓半島,就必須參考他的著作及訪談言論。我與他結識多年,深知他為人正直不阿,治學嚴謹不怠,絕不發無心之論,也不談無證據之事。他在台灣接受完整的教育後,又到美國國際關係領域被評鑑為碩士班第一名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等國際研究學院取得碩士學位,後在人文薈萃的維吉尼亞大學師從多位大師級教授並獲得博士學位。論學術養成已是人中之最。再加上回國後持續努力,經常參加國內外活動,累積人脈,暢通資訊流,最終成就韓半島的研究權威,可說水到渠成,當之無愧。
李明兄還有外界不易看到的熱情面。記得有次與韓國來訪學者餐敘時,在酒酣耳熱之餘,李明教授居然用標準的韓語、雄偉的歌聲,唱起韓國的國歌。在座的南韓學者興奮地紛紛站起來齊聲歡唱,引起附近幾間包廂的客人好奇跑來觀看。不用說,當晚賓主盡歡,雙方友
誼再深一層。
這本書集結李明兄研究南北韓幾十年的心血。非本行的讀者看完它,一定會對我們這個重要鄰居有個比較完整的認識。本行的專家看了它,相信也能吸收很多別處不易取得的營養。
我個人小小的期望是,看完本書後,最起碼大家都把南北韓情勢放到我們平日觀察國內外時事的雷達網上,因為它對台灣太重要了!
蘇 起 謹序
2020年7月
張京育校長推薦序
在這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國際經濟衰退,國際建制受到衝擊,華府與北京關係持續惡化之際,李明教授將其二十年來就世人矚目的朝鮮半島內外情勢發展撰寫的專文,集結出版,其深刻的分析與評斷,頗具「回首來時路,展望未來途」的意義。
東亞,包括東北亞、中亞和東南亞的一部分,在近代以前是以中國為中心的一個獨立而又相對封閉的文化圈,深受傳統中華文明的影響。
在後工業化的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大幅度地改變了人類生存與生活的方式,但是在國際事務上歷史、地緣政治和國家核心利益認知因素,往往仍然扮演著關鍵性...
作者序
自 序
筆者在1973年以聯考錄取國立政治大學東方語文學系韓語組,自此便與韓國結下不解之緣。今韓語組已成韓語系,隸屬外語學院。當時韓語組課程以文學語學詩詞訓詁為範疇。老實說,筆者對這方面的興趣不大,倒是對於政治學領域、特別是國際關係有偏好,因此大二開始輔修外交學系,學習目標因而轉向。
因為有外交輔系的訓練,再對中國大陸問題產生興趣,1977年筆者考取東亞研究所,探究共黨理論和大陸情勢,也兼修東北亞、東南亞課程。又因為韓語背景,筆者碩士論文仍與韓國有關,1980年夏天筆者在譚溯澄教授指導下通過《南北韓國土統一政策比較研究》碩士論文,譚教授的嚴謹治學讓我受益極多,筆者深深感念他傾囊相授。
筆者東亞研究所畢業後,曾短暫擔任英文講師,後以「外交領事暨國際新聞人員乙等特考」供職行政院新聞局,1981年初結訓後服務。再經一年半,又以「中山獎學金」赴美深造,1982年9月進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等國際研究學院(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主修國際關係、國際經濟及中國研究。1984年夏完成碩士學業後,獲取至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攻讀博士,1988年在冷紹烇教授指導下,以《反霸體制下的中共對韓政策》(China’s Korean Policy under the Framework of Anti-Hegemonism)論文獲得博士學位。
筆者在維吉尼亞大學師從冷教授,也受教於Kenneth W. Thompson和Inis L. Claude, Jr.等教授,他們三位都是國際關係領域的世界級大師,Thompson教授是筆者博士論文的Second Reader,筆者還擔任過他的國際關係課程教學助理。筆者深受教授們的教益,尤其感念冷教授和冷師母嚴雋菊(Mrs. Nora Leng)女士。
冷紹烇教授祖籍四川、1945年獲得美國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博士學位,即赴維吉尼亞大學任教直至退休。冷師母祖籍江蘇,為中華民國前總統嚴家淦先生女公子。他們早年走遍中國大江南北、美國自由樂觀風氣陶冶,以經師人師、關懷學生無微不至,美國和兩岸學生一視同仁盡力照拂。猶記得彼時逢年過節受邀在冷教授府上或聚餐、或舞會、親炙教授和師母的慈愛。海外遊子暫忘鄉愁,化作動能勉力學業,多年過去,依然縈繞衷心。
1988年夏,筆者取得博士學位即束裝返國,起初受聘於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當時中心主任張京育博士曾為筆者寫推薦信進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等國際研究學院,還讓筆者回母校任職,筆者始終感念先生的提攜之恩。1989年夏,張主任榮升政治大學校長,承擔更重要責任,筆者也在1992年轉至外交系服務至今。
自2000年開始,筆者教學之餘,應《海峽評論》月刊之邀開始撰稿,焦點多在朝鮮半島情勢和周邊安全議題。時至今日二十年整,共計41篇,筆者將它們整理修訂,外加附錄2篇,一共18萬字有餘,作為過去努力寫作的紀錄,再者分享同道。南北韓歷經熱戰冷戰、衝突合作參半;而兩韓周邊又有強權影響,厥為強權政治(power politics)舞台,強權影響兩韓互動,蓋不僅限於政治領域而已,爰以《兩韓競合與強權政治》作為書名。
二十年來,國際情勢瞬息萬變,必須長期關注,方能對朝鮮半島情勢有系統和深入瞭解。尤其是南北韓關係變化多端,強權又頻頻介入,常有一夕數變風聲鶴唳之感。南韓曾經歷連續金大中、盧武鉉兩任共十年的「進步派」政府,他們主張與北韓交往,分別向北韓遞出「陽光政策」及「和平與繁榮政策」橄欖枝,但歷經周折,北韓核武危機至今未息。
李明博和朴槿惠兩任改採「親美反北(韓)」戰略,李明博雖向平壤提出「開放、廢核、3000」口號,意味倘若北韓開放門戶、廢棄核武,南韓可助其經濟開發、短期內達年均國內生產毛額至3,000美元,但北韓深感南韓敵意,對李明博不復信任。朴槿惠總統引進美國薩德系統,對北韓敵意不減反增。朴槿惠後因閨密干政遭國會彈劾去職,文在寅挾反朴槿惠之高民意當選總統,文在寅的北韓政策和金大中、盧武鉉相仿,2017年5月就職後,兩韓關係再次向另一極端擺盪。
北韓創建者金日成在1994年7月去世,與金大中總統同時的北韓領導人已是金正日,北韓政局現由金氏家族第三代金正恩掌權。相較於南韓,北韓經濟日趨窘迫、外交相對孤立、惟核武發展一直是平壤堅持的目標,是保衛北韓政權的重中之重,屢次挑戰核不擴散體制,儼然全球動亂淵藪。
台灣與南北韓一衣帶水,台北市距離濟州島僅約1,061公里,民航機只需飛行一小時五十五分鐘。朝鮮半島是我國的近鄰,惟國人對它不夠瞭解、遑論關注周邊情勢。我國與北韓向無邦交、民間更少來往;南韓在1992年8月與我國斷交之後,雙方僅有民間往來,惟淡薄許多。國際間,倘若彼此不夠瞭解,容易造成誤解,全球化浪潮日益突顯,國際摩擦增多,我們須在知己知彼方面痛下功夫。期待本書可拋磚引玉,幫助國人「瞭解自己也瞭解別人、關心自己也關心別人」。
張京育先生擔任政治大學校長前,曾任外交系教授、系主任、行政院新聞局局長,行政院政務委員、前後兩度出任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卸任校長後曾應聘財團法人歐亞基金會擔任董事長,賡續推動我國與國際學術交流。張校長無論在何崗位,皆殫精竭慮、負責盡職、貢獻卓著,他是筆者永遠的師長和學者典範。
和張校長同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的蘇起教授,學識淵博、溫文儒雅。筆者任職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時,他是副主任,係筆者直屬長官,歷任外交系教授、行政院新聞局局長、總統府副秘書長、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立法委員、和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等要職,現任台北論壇董事長。蘇董事長在公職期間,建構了「九二共識」作為兩岸關係定海神針,馬英九總統執政八年,兩岸和平和解合作,對外關係理性穩健,蘇董事長功勳至偉。
張校長和蘇董事長皆是對國家著有貢獻的國際重量級學者,也是筆者尊敬的人生導師,渥蒙他們為本書撰寫推薦序,是筆者莫大的榮耀。筆者在此感謝《海峽評論》月刊,蒙發行人福蜀濤先生持續邀約,讓筆者由讀者變身為作者。其次感謝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承印本書,法政編輯室劉靜芬副總編輯出力尤多,也謝謝責任編輯黃郁婷小姐費心。
筆者兩位研究助理—政治大學外交系博士班周冠竹同學協助整理文稿、碩士班陳律行同學參與封面設計,筆者衷心感謝他們的協助。當然,本書倘有缺失罅漏,概由筆者單獨負責。感激之餘,還請海內外 方家先進不吝指正。
筆者仍會繼續寫作,直到敲不動鍵盤為止。最後,筆者把這本書敬獻 先慈高秀珍女士。先慈生於憂患、智勇堅毅、義方教子、平凡偉大。
李 明 謹識
2020年7月
自 序
筆者在1973年以聯考錄取國立政治大學東方語文學系韓語組,自此便與韓國結下不解之緣。今韓語組已成韓語系,隸屬外語學院。當時韓語組課程以文學語學詩詞訓詁為範疇。老實說,筆者對這方面的興趣不大,倒是對於政治學領域、特別是國際關係有偏好,因此大二開始輔修外交學系,學習目標因而轉向。
因為有外交輔系的訓練,再對中國大陸問題產生興趣,1977年筆者考取東亞研究所,探究共黨理論和大陸情勢,也兼修東北亞、東南亞課程。又因為韓語背景,筆者碩士論文仍與韓國有關,1980年夏天筆者在譚溯澄教授指導下通過《南北韓國土統...
目錄
目錄
張京育校長推薦序
蘇 起董事長推薦序
自序
第1 篇 兩韓接觸引領國際對話
第2 篇 朝核危機激起外交角力
第3 篇 軍備競賽衝擊東北亞安全
第4 篇 國際政局導致危機升溫
第5 篇 兩韓和解外溢效果顯著
第6 篇 川金會的曲折和懸念
第7 篇 邁向和平端賴克制和同理心
附 錄
目錄
張京育校長推薦序
蘇 起董事長推薦序
自序
第1 篇 兩韓接觸引領國際對話
第2 篇 朝核危機激起外交角力
第3 篇 軍備競賽衝擊東北亞安全
第4 篇 國際政局導致危機升溫
第5 篇 兩韓和解外溢效果顯著
第6 篇 川金會的曲折和懸念
第7 篇 邁向和平端賴克制和同理心
附 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