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少年
01 費城、義大利,以及他唯一的朋友:籃球
1978年8月23日,效力於NBA(美國職業籃球聯賽)費城76人、結束了自己第三個NBA賽季的喬‧華盛頓‧布萊恩,獲得了他的第三個孩子—妻子潘蜜拉‧科克斯‧布萊恩,生過兩個女兒後,給了他一個兒子。
喬‧布萊恩,綽號「Jelly Bean」(果凍豆),似乎天生在食物上格外在意。看著新生的孩子,他卻靈機一動,憶想起在餐廳常吃的名品「神戶牛排」。然後,他給孩子起名叫「KOBE」,日本神戶。中間名呢?Bean,豆子。
Kobe Bean Bryant,科比‧賓‧布萊恩。1978年8月23日生的這個孩子,名字就這麼定啦!
然後,喬‧布萊恩,又得繼續考慮生計了。
他是道地費城人,出生在費城,高中在費城,大學在費城的拉薩勒,1975年他參加NBA選秀,繼續在費城打球。他身高206公分,是個左撇子前鋒,沒有過人的才華,好在有費城人民的愛。
20世紀70年代末,NBA正亂世紛擾。1976年,一向與NBA競爭市場的ABA剛與NBA合併,費城得到了每扣一個籃都能讓全場球迷癡狂的大明星「J博士」朱利斯‧歐文,喬‧布萊恩也跟隨著「J博士」,一路到了1977年的總決賽:總決賽六場,喬打了8分鐘。這就算是他人生最輝煌的時刻,然後便是無盡的平淡。
那個時代,整個NBA都擾亂著。球員們忙於嗑藥、酗酒、給教練打電話捏造逃避訓練的藉口。20世紀80年代即將拯救NBA的兩位超級巨星—魔術強森與大鳥柏德,在1978年秋天都還只是大學生。喬‧布萊恩,與如今大多數的NBA球員一樣,只是NBA這座金字塔的底層勞工。
他不是一個舉足輕重、坐在家裏便有百萬合約上門的明星。即便費城人民把他當本地一寶,他到底還只是籌碼、龍套,是老闆們簽合約時用來平衡交易的配角。
1979年,喬‧布萊恩帶著沒滿1歲的科比離開費城,去了聖地牙哥快艇(洛杉磯快艇的前身)。
於是科比的天空,從費城的濕潤多雲,變成了南加州的明媚陽光。他看到了父親拍打籃球的模樣,聽到了籃球擊打地板的聲音。1982年,喬舉家去了休士頓,因為喬又在休士頓火箭繼續糊口了。科比當時尚不理解職業籃球的殘忍,只能看到那些優雅的、經過剪裁的鏡頭。電視鏡頭中,20世紀70年代末燈光昏暗的NBA球場,飛速奔跑的球員,形形色色的鬍鬚與髮型,投籃時手指若撥弦般劃動。即便去到兇悍壯烈、熱血沸騰的德州,科比卻還是會樂於追逐他在南加州的最初愛好:他愛洛杉磯湖人,愛「魔術強森」。奔放華麗、無所不能的球風,這是他的啟蒙與最初的愛。父親拍打籃球的聲音與他的心跳一起,成為科比最初的旋律。一種說法是,在1983年他5歲時,科比就說:「我會去打NBA!」也就在那年,他們的故鄉費城迎來了76人的最後一個NBA總冠軍,而喬‧布萊恩無法為之慶祝:他的NBA生涯結束了。與大多數默默無名的NBA球員一樣。5歲的科比,已經輾轉過了費城、聖地牙哥和休士頓,因此,他也不介意父親走得更遠。事實上,父親確實走得很遠:喬‧布萊恩帶著全家去了義大利的列蒂,一個人口不到5萬的小城,開始在這裡打籃球謀生。
科比從3歲開始打籃球。剛到義大利,無法靠語言交流的他,只好跟當地小孩玩籃球,學踢足球。多年之後,他會承認,論足球隊,他喜歡義大利的AC米蘭。他也學會了講流暢的義大利語。但在此之前的一段時間,他靠籃球說話,在費城,在南加州,到休士頓。他還是孩子,卻已經習慣離別,並到達、融入一種新的生活環境。他習慣了沒有朋友的生活。在義大利,他和兩個姐姐用英語對談,這是他們保存美國記憶的方式。6歲時,他的義大利語已經聽不出美國腔。只是,這一口義大利語並沒給他帶來多少朋友。
人在義大利,但他的心在美國。他的祖父會為他寄去NBA錄影帶,他的愛好便是獨自看錄影,研究籃球。每年夏天,喬‧布萊恩會帶科比回美國,參加各種的籃球夏令營。
於是他的童年略顯扭曲:暑假,義大利孩子們玩耍時,科比在美國;平時,科比在義大利,靠籃球說話。他唯一穩定的朋友便是籃球,以及祖父隔著大西洋寄來的錄影帶。他習慣於陪伴父親與姐姐。他不知道下次遷徙是什麼時候。他熱愛籃球。他在義大利,一個美國人稀少的國度。於是,他的生活像一塊夾心三明治:他被義大利和美國夾在了中間。他不屬於任何一端。美國黑人的血液,義大利的色彩,他自己在沉默中長大。維繫他與美國往昔的記憶,只剩下籃球。
他看自己父親的比賽,看義大利人的比賽。他喜歡看義大利米蘭奧林匹亞隊的8號邁克‧丹東尼打球。那是個遠射犀利、動作輕盈的後衛,他也打過NBA。老布萊恩打的是前鋒,但科比自小,喜愛的是後衛:魔術強森與丹東尼,都是華麗、輕盈、優美如舞蹈的後衛。
那時起,科比已知道了,父親在球場上的華麗表演並非出自熱愛。那只是一種有條件的演出,是謀生的方式。在NBA落落寡歡的父親在義大利成為了球星,於是,拍打籃球的「砰砰」聲,繼續擔當科比生命的背景音樂。
9歲時,科比開始和父親玩一對一,而且觀看各種錄影資料,聽父親教導如何在比賽中應付各種情況—喬‧布萊恩從來不是個傑出的巨星,但他見識過NBA最頂級的舞臺和球員,他的閱歷,足夠做個好老師。
從10歲開始,科比又能夠時常回故鄉去了。夏季,飛機穿越雲層,降落在費城;他走下飛機,然後坐車去薩尼希爾籃球訓練營。和陌生的孩子們對打時,他帶義大利腔的英文有時會遭嘲笑。美國小孩對一切歐洲事物,都有種粗率的輕蔑。於是,科比索性不開口。每一次,他踏入訓練營,或微笑,或抿嘴。但大多數時候,他只用球技說話。
1989年,科比跟當時效力波士頓塞爾提克的後衛布萊恩‧蕭單挑,還一本正經地覺得自己能打贏一個NBA球員。很多年後,蕭會成為科比在NBA的隊友。回憶起這段時,蕭卻只覺得好笑,但蕭也注意到了一件事:
科比,11歲的科比,在認真地到處找成年人籃球好手挑戰,打一對一,而且:「他真覺得,自己會贏。」
1991年,喬‧布萊恩決定結束職業籃球生涯。13歲的科比隨父親回到美國。父親在義大利辛苦拼爭到年近四旬,積下的財富,足夠讓他衣錦還鄉,在費城富人區過上好日子,也支付得起科比在勞爾梅里恩中學的學費—那算本地一所貴族高中。1992年,14歲的科比開始高中生涯,而不必如其他美國籃球少年那樣,經歷貧民街區、槍聲、大麻販子、騙子球探和員警。
在高中生活,科比算是異類:一個178公分高的14歲黑人,說起英文來帶義大利腔,一臉歐洲式的沉靜。義大利已成往事,美國對他而言卻更像夏令營。他早已習慣了沒有密友的日子。在他的遷移歲月裏,籃球是唯一不會背叛他的朋友。
02 高中
1992年,剛進高中,科比就代表校隊打球了,雖然還聽不懂隊友用美國俚語喊的一些口令。從9歲開始與父親一對一的經歷,可以讓科比無視絕大多數的對手。
於是,獨自帶球穿越球場得分,成了他最保險的手段。
他並不為此欣喜若狂,因為從幼年開始,他就習慣在籃球場上壓倒所有人。他有一個職業籃球員父親,比同年齡的任何少年都更早諳熟籃球的秘密:他學習的可是NBA級別的籃球啊!
他的球感、技巧、對技巧的運用、反應、運動能力,無不淩駕於同齡者之上。他親眼看到過,父親如何用個人技巧玩弄義大利的對手;他知道邁克‧丹東尼如何找出投籃空間。他依然保有著最初看球時的記憶:「魔術強森」如何抓到防守籃板、獨自運球推進,然後用一記聲東擊西的傳球瓦解對手防守。
在找不到合適的隊友時,科比總是最相信自己。事實上,許多時候,他的對手就是自己:對手根本無足輕重,他在意的,不是幹掉對手,而是做出最完美的運球動作,完成最優美的投籃。
校隊教練葛列格‧道納與他玩了一次一對一,輸掉了。令道納驚訝的是,並非這個孩子已經擁有的技巧和天分,還在於他對籃球的態度:「他求勝的決心和訓練的刻苦,超出我的想像。他的生活只有籃球。」
當然,道納教練沒忘了補充一句:「也許由於成長環境不同,他和同學交往不多。」
科比有理由不去和周遭交往。當其他的天才選手還為自己的天分和小技巧自滿時,他卻被父親早早傳授了正確的、職業的訓練方法。科比堅持晨跑、跳繩、舉重,用殘忍無比的方式磨煉自己的籃球技藝。相比於其他無非視籃球為興趣的普通孩子,他最初的態度就截然不同。他視籃球為生命。高中一年級,科比代表高中4勝20負。但之後三年,他開始統治賓州的高中籃球界。
1994年夏天,父親成了拉薩勒大學隊的助理教練。於是,科比每天早上騎一個小時自行車去到大學球館,從早上九點練到晚上九點,當所謂的「球場老鼠」。直接結果就是:1994年秋天開學時,道納教練對科比的進步感到「恐怖」。
這是此後他常年保持的習慣:在夏季瘋狂虐待自己,到秋天,變成一個截然不同的球員。1994年秋天,他代表勞爾梅里恩高中打州聯賽。26勝5負讓球隊拿下分區聯賽冠軍,然後在賓州高中聯賽季後賽,第一場76比70打敗六度蟬聯州冠軍的里德利中學。當晚,科比得了4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