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哲學思辯的核心就是使人勇於質疑、正確使用邏輯、統計
2. 應用哲學思辯在自我、家庭、宗教、社會、科學、教育等
3. 了解哲學思辯使西方文化由獨裁走向民主
本書目的
1. 了解哲學思辯及其重要性,就是「勇於質疑」、「正確使用邏輯工具」,進而打造理性民主的社會。
2. 指出台灣各個面向問題,教育面為什麼難以使人學到邏輯,社會為什麼邏輯性不夠。
3. 了解西方哲學思辯的起源。
4. 思考中式哲學可能的問題,是否不利於哲學思辯。
5. 建議教育部應該好好正視考試制度的影響,及台灣邏輯教育不足的問題,不應該用數學「間接」培養邏輯,而是要用哲學思辨課程「直接」學習邏輯。
6. 希望本書能成為普羅大眾的基礎哲學思辯書籍。
作者簡介:
吳作樂
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數學系學士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數理統計博士
經歷
長榮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
數位內容創作學程主任
國家太空中心主任
國際宇宙航行學院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stronautics) 院士
宏遠育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工研院電通所副所長
美國Bell core公司信號處理部研發經理(District Manager)
美國貝爾實驗室(Bell Labs) 衛星通訊部門研究員
吳秉翰
學歷 輔仁大學應用數學學士
章節試閱
1-1 什麼是哲學思辨?
哲學思辨並非不可理解,也不像是玄學類的內容太過抽象。事實上,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西方哲學是要了解渾沌,並將其剖析,中國哲學則是對其保持渾沌與神祕感,講求頓悟,兩者有著根本上的差異。有無哲學思辨的文化將會使諸多事物有著不同的樣貌,例如:民主、數學、宗教、理性思維、邏輯、科學、家庭、社會、科學等。
西方哲學的根本是哲學思辨,就是勇於質疑,並利用邏輯工具來加以認識原理,而當中的質疑與邏輯便是哲學思辨的核心與工具,是一體兩面的內容,當你學會邏輯時,就會對於不合理的事物勇於質疑。
質疑不是容易培養的人格素質,在台灣,受儒教與考試制度、教育制度的影響,難以培養質疑,習慣「不思考地被動吸收學習」,不習慣「思考與嘗試錯誤」。
中國沒有哲學思辨的文化,故無法產生科學
1. 中國沒有產生邏輯化的、系統的科學體系,只有零散的科學知識,偏重技術,缺乏理論研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明確表示,「由於中國既沒有產生形式邏輯,也沒有產生實驗方法,中國不可能產生科學。」(取自WIKI,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7%BA%A6%E7%91%9F)
2. 中國早期的科技領先歐洲一大截。如:指南針、火藥、造紙和印刷,以及天文、地理。雖然中國古代即有技術研究,也精於記錄、實驗,但卻是缺乏邏輯、系統的科學理論。到了現代,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可知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說是沒有,即使有,也不是在中國環境中長大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形?答案是因為沒有哲學思辨以及缺乏邏輯的文化影響。
在中國,獲得諾貝爾獎者佔全國人口之比例非常小,而理論上各國基因並不存在差異性,故可推測是受到後天環境或是教育因素所導致。例如:為了謀生而忙碌,使人沒有時間去作科學研究,導致了受教權的不平均,文化限制了人的思想、壓抑了創意。
是諾貝爾獎得主錢永健(華人血統)曾提到,他是美國公民,而非中國人,很少吃中國菜,且不會說華語。他認為血統出身不能決定一個人的身分,但一個成功的科學家必定出於一個開放的社會,多元包容的價值是致要關鍵。
數學家魏爾斯特拉斯(Weierstrass, 1815~1897)也提到:不帶點詩人味的數學家絕不是完美的數學家。故有創意的數學家需要好的文化環境,所以文化對於科學進步與否有莫大的影響,而科學進步最重要的是需要哲學思辨與邏輯思考的能力。
3. 英國學者李約瑟(Joseph Needham)在1930年代研究中國科技史時,則提出李約瑟難題(Needham𠏋 Grand Question):「為什麼科學與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為何科學發生在西方社會?」其中多位學者的討論點出了中國文化為什麼沒有科學的可能答案:
(1) 封建官僚制度、科舉制度:封建官僚帶來階級制,難以啟發思考與質疑,反倒是推動馬屁文化的盛行,進而不誠實,然而誠實是科學的重要一環;科舉制度的內容無助於、甚至有害於哲學思辨與邏輯性的提升。
(2) 整體文化重視技術的實用性而非科學論證:國家統一後,人口眾多,相當有利於早期技術的發展,數據多了,偶發性的情況也就容易出現,最後造就中國發明多以技術性、觀察性、紀錄性、個別性呈現,其可稱作是「經驗性的科學」。例如:星象、中醫。也因為中國發明是以量取勝的方式,長久下來,便不容易衍伸出抽象的、邏輯的、分析的「演繹性科學」。也因此造就不實用(無法立刻有用)的研究沒人研究,進而只重視技術,而非科學。
(3) 地形:上述內容也因地形關係,再次惡性循環。地形、文化可帶來統一的便利性,同時卻也帶來怠惰性。因為是同一國的人,只要在某地區發明,遲早可以推廣到其他地區,而不像歐洲國家因地形的阻隔,國與國之間彼此競爭,使其不斷的發展。
最終,中國出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體西用)、「只要船堅砲利的技術、卻不想知道原理」的言論。所以缺乏哲學思辨,不會有科學,有的僅只是科技。
4. 作者認為中國的許多思想、文化不利於哲學思辨
儒教的階級制、道家的渾沌想法、老莊的無為、識字率的普及低下、文言文的影響。
結論
台灣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也缺乏哲學思辨,於是乎應該討論文化的各個層面,培養學生質疑的精神,而非只是盲從。換言之,要打破「原版武功最好、不可質疑前人或經驗」的習慣,求新求變才是進步的泉源。台灣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極深,而中國對於科學核心涵養不懂,認為科技有用、科學不一定有用,因此造成了台灣對於科學不重視,也就是對哲學思辨(含邏輯、數學)不重視,事實上我們應該找出問題,好好地培養哲學思辨。
西方文化的進步,哲學思辨一直扮演著推動科學、民主化的角色。換句話說,沒有哲學思辨、不邏輯、不理性的國家便不會有民主、也不會有科學的存在。
1-2 哲學思辨與民主的關係
哲學思辨必然與邏輯有相關,邏輯不是數學中的專有名詞,生活中的對話也是邏輯的一種,只是數學卻是學習邏輯最快的道路。希臘人柏拉圖(Plato)曾說過:「學習數學是唯一通往民主的方法」。因為希臘人知道數學的邏輯性可以訓練民主,數學的思考與辯論方式是孕育民主思想的基石。
民主是以民為主,而如何讓統治者以民為主,就是永遠不信任他,或說是監督他、避免他出錯,讓統治者認真、小心地作事,所以必須一切攤開給全體民眾看。如果有黑箱祕密會議不可被詢問,就是破壞民主。或是把民主誤會成僅有多數決,基本上很大可能會變成多數決暴力,以及選出代表來多數決,因此如果不能監督代表,或是代表只服務自己跟所屬陣營,請問這是民主嗎?這不是民主。
學習數學與民主的情況一樣,學生發問後,老師一定要講清楚,讓學生明白且相信,不可有我是老師、我是權威,我說的就是對的情形發生。數學是唯一可以被質疑與理解的科目,不像是歷史,只能背,或是文法,只能背。數學的本質隱含學生與教師是平等的概念。因為在數學的推論過程與結論都必須是客觀的,教師不能以權威方式要求學生接受不合邏輯的推論,學生和教師都必須遵從相同的推論過程,以得到客觀的結論。這一套邏輯推論的知識,並非由權勢者獨占,任何人都可學得。
希臘哲學家明確指出:正確的邏輯推論能力是民主社會的遊戲規則。在其他學科,例如:歷史學,教師的權威見解不容挑戰,因為歷史學並不像數學具有一套客觀的邏輯推論程序。良好的數學教育可以訓練學生學會仔細地傾聽,正確且有效地推論的素養,而這些長期建立起來的數學素養,正是民主社會公民的必備能力。
英國教育學家柯林納福(Colin Hannaford)曾寫過:很少的歷史學者知道,希臘時期數學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促使公民經由邏輯推論的訓練,增強對民主制度的信念和實踐,使公民只接受經由正確邏輯推理得出的論點,而不致被政客及權勢者的花言巧語牽著鼻子走。早在西元前500年,希臘文明就已深刻瞭解到邏輯推理是實踐民主的必要條件,因而鼓勵人們學習正確的邏輯推論,以對抗權位者及其律師們的修辭學(Rhetoric)詭辦。當時所謂的修辭學詭辦和現代政客及媒體的語言相同,也就是以憶測、戲劇化手法、煽情的語言達到曲解事實、扭曲結論的效果。因此,當社會用修辭學取代邏輯推論時,民主精神就被摧毀了。
不幸地,人類不易從歷史得到教訓,數學教育與民主制度的相依關係被完全忽視了。當今學校的數學教育只著重數學的實用部分,也就是計算,卻完全忽略了數學素養對民主社會的重要性。常聽到有人說我的數學不好,但我的工作只要會加減乘除就夠用了。沒錯,除了從事理、工、商、醫之外,文、法、歷史及政治學門的數學技巧或許僅只需要加減乘除而已。然而,數學不僅僅是數學技巧(實用的部分)而已,數學素養(正確推理的能力)應是民主社會每個公民的基本能力。
學習數學可以培養以下的人文氣質:老師與學生是平等位置,並可從「幾何無王者之道(There is no royal road to geometry!)」認識到平等。師生可以自由發言與提出異議,但發言必然需要秩序,也就能延伸到法治,而法治則需要邏輯來制定。邏輯可以讓我們言之有物,說話有條有理,不會自我矛盾,避免誤會而起爭執,增加社會秩序。
雖然大部分數學最後會因不常用而忘掉,但至少要學會邏輯,因為法規也建立在邏輯上,不然不合理的法規無法使人信服。當每個人的邏輯都在進步時,對於社會的穩定性便有著提升的作用,會自我檢驗做事以及說話的邏輯正確性,可以降低口語紛爭,更甚至降低犯罪的行為,所以邏輯間接來說,可以提升整個社會風氣,例如:民主(反獨裁)、平等(反威權)、自由、法治,以及正常的溝通,甚至可以檢視媒體的內容,所以學習邏輯是必要的。也難怪柏拉圖在學院門口上寫著:不懂幾何學者,不得入此門(參見圖1)。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是要對方接受自己的言論。一直以來可分為兩大類:
1. 講道理方式:合乎邏輯的說服對方。
2. 不講道理方式:暴力、威脅、利誘、色誘、動情等等。
難怪哲學家與邏輯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說:「只有少數人是講道理的,而且還是在很少的時候。」這段話要說的是講道理的人少,而講道理的人與不講道理的人是很難溝通的。只有講道理,才能互相好好的溝通,所以我們需要學會邏輯。而邏輯能力(不理盲)和識字率(不文盲)一樣重要。
大家都想活在一個理想的社會、理性的世界,而不想要非理性、衝動的社會。數學正是理性的基礎。芬蘭最注重的就是數學與母語,它會壓縮其他科目的時間來上這兩個科目,因為他們知道,數學才是最重要的。數學不只是學習科學最重要的基礎,也是理性社會的第一步,而語言是為能更好好地學習數學。想要有理性的社會,每個人必須先有理性的基礎,而理性的基礎即是來自於數學與邏輯。
1-3 台灣學習哲學思辨常見的問題
台灣人不善於思考、質疑,邏輯性不佳,也就是哲學思辨的能力不足,這不是我們的錯,而是教育環境出了問題,沒有足夠的邏輯課程可以讓我們學習。將從下述問題來探討:
1. 台灣人的邏輯課為什麼要放在高中數學才教呢?
作者認為:高中才教邏輯,萬一念高中之前就對數學反感,一概而論的都不念,那要如何培養邏輯思考呢?
2. 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國中數學的幾何證明可以培養邏輯
作者認為:幾何證明的確可以培養邏輯的演繹邏輯部分,但據作者的觀察,大部分的學生都害怕幾何證明,那要如何培養邏輯呢?況且幾何證明僅能代表學會了演繹邏輯的部分,並不代表學會了語言邏輯以及統計邏輯。
3. 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數學好,則邏輯就會好
作者認為:數學好邏輯就好,這是錯誤的連結。台灣大多數人所認定的數學好,其實指的是成績好,但成績好卻可能是用死背硬套的方式,這和邏輯好或不好沒有直接的關係。所以「數學好則邏輯就會好」,這是錯誤的推論。邏輯好的人也未必全然都數學好,所以不一定非得要用數學來學邏輯。
4. 為什麼不直接學邏輯,而是要依靠數學?
作者認為:台灣人對於邏輯的概念都太狹隘了,第二點「利用幾何證明」、第三點「利用數學」的方法,對於極少部分的人學習邏輯是有幫助的,但是絕大多數人是沒有用的。為什麼不參考國外教學模式,直接學習邏輯呢?如圖1所示。
5. 絕大多數人對邏輯的分類不懂
作者認為:不懂邏輯分類是因為不重視及沒有授課的緣故。
由以上幾點的討論可以發現,台灣對於培養邏輯思考並不重視,就算是有計畫培養,也都太晚、內容太少了,所以有必要進一步探討和改進。
認識邏輯,它不是數學,是理性思維、理則學、形上學
邏輯對於台灣大多數人而言,已變成數學的一門單元,而且還有內容越來越少的現象,但又希望可以從數學的練習中培養邏輯,這是相當弔詭的。因為在數學教不好、學不好的情況下,冀望能從中學到邏輯(理性思維),這不是相當矛盾嗎?
事實上,邏輯根本不該在數學課裡,除了因為大家對於數學的排斥與恐懼,會連帶不願意、逃避學習邏輯之外,其實邏輯是各個學科的基礎。換言之,它是一門形上學,是先於所有科目的學問,一種理性規則的學問,也就是理則學。
邏輯是一門不需要藉助其他內容就可以學習的學問,只是用數學符號表示可以更有效描述邏輯的內容,練習數學的確相對於其他科目可以更快地學會邏輯,但你也可無需多此一舉,直接的學習邏輯概念。
1-1 什麼是哲學思辨?
哲學思辨並非不可理解,也不像是玄學類的內容太過抽象。事實上,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西方哲學是要了解渾沌,並將其剖析,中國哲學則是對其保持渾沌與神祕感,講求頓悟,兩者有著根本上的差異。有無哲學思辨的文化將會使諸多事物有著不同的樣貌,例如:民主、數學、宗教、理性思維、邏輯、科學、家庭、社會、科學等。
西方哲學的根本是哲學思辨,就是勇於質疑,並利用邏輯工具來加以認識原理,而當中的質疑與邏輯便是哲學思辨的核心與工具,是一體兩面的內容,當你學會邏輯時,就會對於不合理的事...
作者序
前言
哲學思辨的重要性
哲學思辨是一門在西方很重要的課程,如:法國、德國、奧地利等,而台灣並不存在此課程,或許是認為可由其他課程「間接」培養。哲學思辨是西方歷史演變的重要內容,使人「勇於質疑」、「正確使用邏輯工具」,進而打造理性民主的社會。
傳統的教育目標是降低文盲比率,時至今日,識字率近乎普及全民。作者認為下一步的教育目標應是培養人(學生)有理性、會自主思考、不盲從,打造一個理性的社會。但多年教育至今,社會上不管文科、理科,人仍用主觀與修辭學溝通,造成許多紛爭及錯誤決定,導致社會的邏輯性、理性、民主素養依舊低落,並產生諸多錯誤政策。
台灣哲學思辨的問題
教育哪裡出問題?為什麼難以讓人有效學習到邏輯性?作者在寫完一系列的數學、統計、邏輯、教育的相關書籍後,赫然發現僅靠少數科目就想提升理性與邏輯涵養、乃至民主素養,相當困難。其困難主因來自考試制度與教育部、文化。台灣因教育部設計的考試制度使人不想學(或理解、練習)數學,並且使人忘記(或不知道)數學的中心思想是使人建立邏輯性、孕育主動思考的能力、質疑事物的正確性等。台灣的教育將數學工具化,而不懂數學還能培養其他重要素質。
目前數學內容設計有致命性問題,將統計與邏輯放在數學課之中,讓人一概而論的放棄統計與邏輯,並且對數學的態度及教學方法有問題,導致培養邏輯的觀念太狹隘,認為邏輯性僅能由理科培養,甚至有人更是縮小範圍,僅認為利用數學就能培養邏輯,這些都是錯誤的想法。
學生的時間有限,不應該學習過多不必要的科目,要知道科目越多,學生壓力越大及越難專注在重要的科目,此部分可以參考芬蘭的基礎教育「注重語言與數學」,打好基礎,而非駁雜不精。
多數數學老師認為多練習數學題目,學更多的數學,就會更邏輯、主動思考等。實際上台灣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如:勤能補拙、有備無患、念書百遍後其義自現的概念,這些都是落伍的想法。台灣的教育已有60年以上,目前大多數人依舊不邏輯,不敢發問,已證明這些方法相當失敗。所以我們應該參考西方的方法,直接用哲學思辨的課程,培養質疑與邏輯性。
西方哲學思辨的起源
作者再次觀察西方文化、歷史,發現西方的理性思維不僅僅是從數學、科學中學習,還有著諸多面向,如:宗教、哲學、哲學思辨、家庭環境、教育、社會、統計、機率等。最終引導西方成為理性民主的國家。
西方如何培養邏輯性?從歷史上來看,西方的理性思維源自於哲學家,哲學家使用數學、邏輯描述抽象的自然世界,而後哲學家繼續分化為數學家、物理學家等,也影響著社會制度,同時宗教也扮演著理性文化的推手,而後到文藝復興及啟蒙時期,西方理性文化更是推動著民主概念。
西方文化及宗教因哲學思辨被重新審視是否有矛盾、錯誤,再去蕪存菁。建議台灣的文化也應該重新審視,否則會因既有的矛盾點而產生爭執,如:「敬鬼神遠之」與「有拜有保佑」、「民主」與「君臣、父子、夫婦的階級制」、「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與「行行出狀元」,不幸的是台灣文化存在太多矛盾的情況。
中式哲學的問題
哲學與哲學思辨不盡相同,但也高度相似。作者並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要重新認識「哲學」一詞,哲學在西方的隱涵意義是禁得起邏輯推論、客觀驗證。「中國式哲學」已將哲學當成是一種混沌模糊型態、不可解釋的理論,是令人難以捉摸的事物,如:中國的經典哲學書籍-道德經,開篇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以及四書五經多以文言文書寫,此類書籍令一般人感覺到語意不明。並讓大多數人認為,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又再次需要念書百遍後其義自現(土法煉鋼),期待可能出現的「頓悟」,把學習知識的方法狹隘成只有這樣一條的路徑,這是錯誤的教育方式。不管是在哲學上還是在學習上,期待頓悟都是浪費時間之事。教育部要使用正確的方法─「哲學思辨」,而不是陷入既定文化的窠臼,要跳脫模糊不明的文化素質,才能真正的學會理性、邏輯、科學等西方文化的優點,要知道「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不可行的方法。
西方早期的哲學家是要讓人知道世界真實的樣貌,他們都具備質疑的精神,並能善用數學與邏輯等工具。我們或許不是哲學家,但應該與哲學家有著一樣的思考模式:「對每一個事物有質疑的想法,直到用邏輯等工具證實無誤」,而此內容就是哲學思辨。台灣缺乏哲學思辨的課程,我們應該思考每一個的內容,是否有邏輯問題、不夠客觀的問題等,使其在各個面向可以有一致性、正確性,而不是讓人有矛盾感,最終進而排斥,以及造就出大多靠直覺、情感作事的社會,這將會阻礙社會進步。
我們都一定聽過笛卡兒(Ren建議台灣也應該設置哲學思辨一門科目,以認識邏輯的內容,並討論台灣每一件事物,是否存在著問題。
建議
教育部應該好好正視考試制度的影響,以及台灣邏輯教育不足的問題,不應該用數學「間接」培養邏輯,而是要用哲學思辨課程「直接」學習邏輯,並培養出「勇於質疑」的素質。以及學生應該利用有限的時間學習,而非駁雜不精的學習太多科目,應該好好學習重要的哲學思辨,以培養出邏輯、理性、勇於質疑的人,最終打造出民主的社會。
前言
哲學思辨的重要性
哲學思辨是一門在西方很重要的課程,如:法國、德國、奧地利等,而台灣並不存在此課程,或許是認為可由其他課程「間接」培養。哲學思辨是西方歷史演變的重要內容,使人「勇於質疑」、「正確使用邏輯工具」,進而打造理性民主的社會。
傳統的教育目標是降低文盲比率,時至今日,識字率近乎普及全民。作者認為下一步的教育目標應是培養人(學生)有理性、會自主思考、不盲從,打造一個理性的社會。但多年教育至今,社會上不管文科、理科,人仍用主觀與修辭學溝通,造成許多紛爭及錯誤決定,導致社會的邏輯性、理性...
目錄
前言
第1章 認識哲學思辨
1-1 什麼是哲學思辨?與科學、歷史有何關係?
1-2 哲學思辨與民主的關係
1-3 台灣學習哲學思辨常見的問題
1-4 如何培養哲學思辨?
1-5 邏輯的分類
1-6 禮貌是理性嗎?詭辯是哲學思辨嗎?
1-7 各行各業應該具備的數學與邏輯能力
1-8 生活上如何應用邏輯、哲學思辨來討論問題?
第2章 自我探索篇
2-1 人與動物的差別在哪?為了什麼活著?
2-2 快樂是什麼?探索知識是被動學習,還是主動思考?
2-3 理性與感性矛盾嗎?數學與藝術有關係嗎?
2-4 你認識自己嗎?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嗎?
2-5 何謂存在?
第3章 家庭與社會篇
3-1 我們的文化有培養誠實嗎?
3-2 誠實會推動民主嗎?
3-3 如何培養誠實?
3-4 不要計較那麼多,對嗎?愛打小報告,對嗎?
3-5 有吵有糖吃與不邀功,哪個好?
3-6 一直讀書就會成績好,付出就要有收穫,對嗎?
3-7 打人就是不對的嗎?
3-8 該不該廢死、真的可教化嗎?
3-9 眼見未必為憑,做人處事應該多個角度觀察
3-10 台灣文化尊重小孩嗎?
3-11 省小錢,就可存大錢嗎?還是會因小失大?
3-12 前人的經驗比較好嗎?為什麼總是說一套、做一套?
3-13 情理法作為討論事情的順序對嗎?
第4章 教育篇
4-1 過度的考試制度及家長重視成績會發生什麼事?(一)─能快樂學習嗎?
4-2 過度的考試制度及家長重視成績會發生什麼事?(二)─有創意的創業人士未必是班上名列前茅的人
4-3 勤能補拙是沒有效率的事情?!
4-4 能力分班好,還是常態分班好?鑑別率有存在的必要嗎?
4-5 台灣人為什麼不習慣冒險、嘗試錯誤?
4-6 每個人都該念大學嗎?(一)─念不念大學所得差多少?
4-7 每個人都該念大學嗎?(二)─該如何規劃人生?
4-8 數學是什麼?有何作用?
4-9 台灣數學教育往哪走?如何修正?(一)
4-10 台灣數學教育往哪走?如何修正?(二)
4-11 數學不好源自考試制度?
第5章 道德與宗教篇
5-1 人類為什麼需要宗教?相信宗教就是軟弱的行為嗎?
5-2 神到底存不存在?
5-3 理性科學與宗教神學有衝突嗎?
5-4 什麼是平等?齊頭式平等正確嗎?茹素就是慈悲嗎?
5-5 巴斯卡對於信奉上帝的看法?該不該買保險?
第6章 歷史、經濟與政治篇
6-1 民主是什麼?台灣的民主還能往哪個方向進步?
6-2 民主、人權要在合法範圍內爭取嗎?抗議者是暴民嗎?
6-3 民主與民粹的差異?
6-4 認識左派、右派、中間派與騎牆派的差異
6-5 認識資本主義、共產主義、社會主義
6-6 烏托邦有可能存在嗎?為何有人反烏托邦?
6-7 為什麼許多國家反對共產主義?
6-8 經濟好就會民主化嗎?還是民主好經濟就會好?
6-9 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可能嗎?
6-10 今朝有酒今朝醉,顧今天不顧明天,好嗎?(一)─了解活著的意義
6-11 今朝有酒今朝醉,顧今天不顧明天,好嗎?(二)─不要避談生死
6-12 每個人都應該強制投票嗎?
6-13 民調重要嗎?如何做出一分可信的民調?(一)
6-14 民調重要嗎?如何做出一分可信的民調?(二)
6-15 民調重要嗎?如何做出一分可信的民調?(三)
6-16 為什麼要禁止假新聞?不是有言論自由嗎?
6-17 空汙原兇是火力發電嗎?該將火電轉核電嗎?
6-18 電影只是一種休閒娛樂嗎?其可以認識歷史、培養民主等素養嗎?
6-19 可以追究歷史錯誤嗎?過去就讓它過去不行嗎?什麼是轉型正義?
6-20 歷史事件可以「功過相抵」嗎?
6-21 希臘經濟泡沫化的原因,台灣要做為借鏡
6-22 全民所得應該看GDP嗎? 154
6-23 槍枝該不該合法化?(一)
6-24 槍枝該不該合法化?(二)
6-25 房屋該符合居住正義,還是自由經濟市場?
6-26 提高總產值,只能低產值、高工時嗎?
6-27 兔子不會思考獅子吃飽沒,那下位者應該替上位者著想嗎?
6-28 AI的高度發展後,無條件基本收入作為配套可行嗎?
第7章 哲學思辨使西方文化由獨裁走向民主
7-1 認識歷史(一)
7-2 認識歷史(二)
7-3 民主化的因素
7-4 基督教與歐洲民主化的關係
7-5 民主與各宗教的關係
7-6 民主、基督教、資本主義的關係
7-7 奉獻精神,或許不該有連任制度
7-8 台灣如何民主
第8章 附錄與哲學思辨課題
8-1 哲學思辨生活上有哪些邏輯類型問題?
8-2 演繹邏輯(一)
8-3 演繹邏輯(二)
8-4 演繹邏輯(三)
8-5 認識哲學家的名言,並學習自我哲學思辨
8-6 本書提及之哲學家、科學家、數學家、社會名人
前言
第1章 認識哲學思辨
1-1 什麼是哲學思辨?與科學、歷史有何關係?
1-2 哲學思辨與民主的關係
1-3 台灣學習哲學思辨常見的問題
1-4 如何培養哲學思辨?
1-5 邏輯的分類
1-6 禮貌是理性嗎?詭辯是哲學思辨嗎?
1-7 各行各業應該具備的數學與邏輯能力
1-8 生活上如何應用邏輯、哲學思辨來討論問題?
第2章 自我探索篇
2-1 人與動物的差別在哪?為了什麼活著?
2-2 快樂是什麼?探索知識是被動學習,還是主動思考?
2-3 理性與感性矛盾嗎?數學與藝術有關係嗎?
2-4 你認識自己嗎?知道自己想要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