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女性都市計劃學者Jane Jacobs在她的世紀經典名著「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1961)裡曾經說過:「無趣、沒有活力的城市, 事實是因為自身埋藏了走向毀滅的種子。……而活力、多樣、緊湊的城市,具備了處理問題的充足能力,因此保有不斷再生的種子。」Charles Landry在其經典之作 「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2000, 2008)一書中,特別提到「21世紀將是城市世紀,“創意城市”成為一種行動的號召。……“創意”就是當今城市的命脈,應該將城市的觀察焦點放在「人」的身上。」
在創意城市理論中,Richard Florida(2002)提出「創意階級」與「3T」理論,主張美國城市應該制訂足以吸引「創意階級」前來的政策才行,堪稱是先驅者,但其理論在「地方經濟的發展」上仍有不足。Florida為了彌補先前理論的不足,分別於2005年發表一篇名為「The world is spiky」的論文,以及2008年出版專書「Who’s Your City? How the Creative Economy is Making Where to Live the Most Important Decision of Your Life」,進一步主張「尖峰都市」(Spiky City)與「地點」(Place)對當今每個人生活的重要性,而其重要性是來自於「創意經濟」,Florida自此即可將他的「創意理論」與「城市地方經濟」彼此關聯起來。他的研究結果顯示:「世界是平的」此一神話並非事實,全球多元化與分殊化造成城市經濟結構已大不同,選擇居住地點也決定了人們的「幸福」。個性開放者群聚是區域創新及經濟成長的驅動因素。「開放」與兩個特別的因素有關:一是「美感」,二是「好奇心」。區域創意及創新與多元化、活力以及開放有關,但與社會資本無關。
然而,正當全世界關注並熱愛「創意城市理論」之際,Thomas Hutton在他的2016年新書「Cities and the Cultural Economy」中特別提到:文創經濟在城市中可能造成的不公平現象,並且預先告訴文創經濟研究者與政策制定者,必須設想有效方案。Florida也於2017年出版一本新書:「The New Urban Crisis」,對於先前的創意城市的樂觀或地方發展主義導向看法,有了一些修正與新的論述,甚至提出解決對策。從Hutton與Florida二位學者的先知預言,是否說明了「創意城市」不完全是樂觀的、美好的,從「創意城市」到「幸福城市」理論典範的轉向,可能是未來的一個趨勢。
循此一思維出發,創意城市帶來的正面效果、創意城市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果、以及未來幸福城市規劃與政策,乃成為本書鋪陳的三大主軸,自然也正是本書論述的核心所在。讀者們,您認為「創意城市」(Creative City)與「幸福城市」(City of Happiness),孰優孰劣﹖您要的是「市民全贏」的都市(Urbanism for All)抑或「贏者全拿」的都市(Winner-Take-All Urbanism)呢﹖上述問題的答案,則有待觀察,當然也都會在本書中提供線索與梳理。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坤宏 Kung-Hung Chen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劃組(現為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
現任
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教授
學術專長
都市計畫、空間結構理論、城鄉關係、消費理論、文創經濟
彭渰雯 Yen-Wen Peng
學歷
美國羅格斯大學規劃與公共政策博士
現任
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學術專長
性別研究、民主治理、政策審議分析
洪綾君 Ling-Chun Hung
學歷
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公共政策與政治經濟學博士
現任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學術專長
政治經濟、政府財政與預算、廉政治理、公共政策、能源政策
林漢良 Han-Liang Lin
學歷
英國里茲大學地理學(School of Geography, Leeds University)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