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激勵與增強
本章重點:
1.激勵是什麼?
2.早期的激勵理論
3.當代的激勵理論
4.激勵理論的整合
5.激勵理論在管理上的涵義
6.激勵理論的解釋強度
7.權變性增強
8.權變性增強的綜合討論
9.增強的時程
第一節 激勵是什麼?
激勵是關於人類行為中的「為什麼」。為什麼人們要做事?為什麼哈利經常站在老闆這邊?為什麼哈利比莎莉還努力工作?對管理者而言,激勵是相當重要的,因為:(1)必須在工作上給予部屬適當的激勵,以達到令人滿意的工作績效;(2)管理必須自我激勵來做好工作;(3)受僱者(包括管理者與非管理者)必須擁有相當的激勵才會加入組織。
激勵(motivation)就是促使個人工作的欲望、需求及驅力。從另外一個觀點來看,激勵是行為受到激發及引導的過程。一個受到激勵的人會努力的工作、持續地忍受困難的工作,並鞭策自己達成重要的目標。
然而,由於激勵的問題相當複雜,我們無法透視人們工作的動機,因為沒有唯一的原因足以解釋人為什麼要工作。有些人是為金錢而工作;有些人則為了工作而工作;有些人則是為了某種地位或肯定。更複雜的是,一般人在不同的時間做某種工作的理由都不盡相同。因此,當一般人在上任的時候,興緻勃勃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新鮮感,過了一陣子還能對工作保持高度熱忱,可能是因為工作本身帶給他的滿足感。
有關激勵的研究可分為二大類型:(1)早期的激勵理論;(2)當代的激勵理論。
第二節 早期的激勵理論
早期的激勵理論包括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XY理論,以及激勵保健理論。茲將以上理論說明如下。
一、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
馬斯洛(A. Maslow)將人類的需要歸納出五種層級,依序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實現的需求,由下(生理需求)而上(自我實現的需求)依序滿足(圖7-1)。在某種需要被滿足之前係激勵因子,但在被滿足之後,即不再成為有效的激勵因子。
當較低層次的需求獲得相當滿足後,下一個層次的需求便會呈現並主宰這個人的行為。一個人就是照著這層級逐漸往上邁進的。根據這個觀點,馬斯洛的理論主張:雖然沒有一種需求可以完全被滿足,但是得到相當程度滿足後,那需求便不再具有激勵作用。
1.生理需求。在需求層次的底端就是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如食物、性、空氣等這些都是生存及執行生命功能所必需。在組織內,生理需求常被適當的報酬、工作環境(如盥洗室、適當的照明、舒適的溫度及通風設備等)所滿足。「一簞食,一豆羹,得之者生,弗得則死」可見滿足生理需求的重要。
2.安全需求。次一個需求就是安全需求(security needs)。安全需求是個人對於實體及情緒環境的需求,例如對衣服、住所、免於缺錢憂慮、工作安全的需求。在工作場所中,這些需求會被工作保障、訴怨制度(使員工免於受到不公平待遇)、保險及退休制度所滿足。在經濟不景氣、百業蕭條的今日企業環境下,人們特別重視安全需求的滿足。
3.社會需求。社會需求(social needs)又稱歸屬需求(belongingness needs)是與社會程序有關的需求。社會需求包括:對愛、關懷的需求、被同儕接納的需求。家庭、社區、工作上的友誼會滿足我們的社會需求。管理者可藉著員工互動、讓員工感覺到他們是工作團隊的成員,來滿足員工的社會需求。
4.尊重需求。尊重需求(esteem needs)包括二種不同的需求:(1)對正面自我形象及自尊的需求;(2)受別人肯定及尊重的需求。管理者可提供各種外在的成就象徵,如職位、舒適的辦公室等,來滿足員工的尊重需求。在比較內在的層次上,管理者可提供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來滿足員工的成就感。
5.自我實現的需求。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中的最高層次,是自我實現的需求(self-actualization)。自我實現的需求是發揮潛力使自己精益求精、止於至善的需求(個人需要不斷地成長及發展)。自我實現的需求可能是管理者最難滿足部屬的一種需求。事實上,有人認為這種需求的滿足完全依靠自己。不論如何,管理者可塑造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的文化,例如讓部屬有機會參與決策(與他們工作有關的決策),或者讓他們有機會學習並活用新資訊、新技能。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廣泛地受到認同及接納並大受管理者的歡迎。這可歸功於該理論在直覺上合乎邏輯,而且容易理解。然而,也有許多研究並不支持此理論,因為馬斯洛的觀點並未得到實證的支持。
二、XY理論
馬格瑞格(D. McGregor)曾提出二個有關於人類的論點:X理論(負面的)及Y理論(正面的)。在X理論之下,管理者所做的四個假設為:‧天生不喜歡工作,而且不論在何時,儘可能地逃避它。‧既然員工不喜歡工作,所以他們必須被逼迫、控制或威脅、責備,才能達成目標。
‧員工會逃避責任,同時只要可能的話,就會去尋求正式的指揮。
‧大多數的工作者會把安全放在其他與工作有關的因素上,而缺乏較高的工作熱忱。
而和X理論相對的Y理論,有正向的四個假設:
‧員工把工作視為理所當然的,如同休息或玩樂一般。
‧人們對於承諾的目標會定出自己的方針和自我控制。
‧大部分的人會學著接受和尋求責任。
‧他們是富有創造力的,也就是具有一種革新的、決斷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員工普遍具有的,而不是只侷限於一些管理者。
如果你接受馬格瑞格的分析,你認為激勵暗示著什麼?在馬斯洛理論的骨架中,X理論假定「低層次的需求支配著個體」,Y理論假定「高層次的需求支配著個體」。而馬格瑞格自己認為,Y理論較X理論來得恰當,所以他提出這樣的主張:讓員工參與決策制定,負責任或擔任具挑戰性的工作,用這些方法來提高員工的激勵作用。
然而人性就像一個大染缸,七情六慾皆摻雜其中,換句話說,人有自私的一面,亦有慷慨的一面;有情緒化的一面,亦有理性化的一面;有惡的一面,亦有善的一面;有欺詐的一面,亦有誠篤的一面;有溫和的一面,亦有暴躁的一面。這些「面」(我們不妨將之稱為「人性的基本因素」)隨著不同的對象(人)、時間(時)、地點(地)、事物(事),不同的互動關係、互動次數、互動時間的長短、互動的人數,不同的角色、規範與目標,被適當地(至少是當事人認為適當地)「喚引」出來,而表現出某種特定的行為。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人的行為是在合作與競爭之間、愛與恨之間、友誼與敵人之間、或和諧與不和諧之間,呈現的不同程度和各式各樣的行為模式。
因此,對於從事某種工作性質的員工(例如,從事研究發展的人,以及在裝配線上的作業人員),如果逕自根據X理論或Y理論對於人性的基本假設進行歸類,則不僅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而對於複雜的人性亦似乎作了太過於單純的詮釋。
三、激勵保健理論
激勵保健理論(motivation-hygiene theory)是由心理學家赫茲柏格(Frederick Herzberg)所提出的,又稱雙組因子理論或二因論(dual factor theory)。(註3)他認為,員工與工作會有某種關連,及員工的工作態度為決定個人成敗的關鍵因素。
赫茲柏格想要發現:人們到底想從工作中得到什麼?於是他要求受試者詳細描述他們覺得工作特別好或特別壞時的情況,並將受試者的反應加以歸納,找出影響工作態度的因素。赫茲柏格從12份調查報告中,得到影響員工工作態度的因素,如圖7-2所示。
研究結果發現,受試者對工作特別滿意或特別不滿意的回答截然不同。如圖7-2所示,某些因素似乎與工作滿足有關(如圖的右半部),而其他的因素則與工作不滿足有關(如圖的左半部)。
內在因素如成就感、他人的認同、工作本身、職責、進步及個人成長等,皆與工作滿足有關。對工作滿意的員工,所回答的多半是以上的因素。相對地,對工作不滿意的員工,所回答的是公司政策、管理制度、督導方式、人際關係及工作環境等這些外在因素。
赫茲柏格的研究發現,「滿足」(satisfaction)的相反並不是傳統認定的「不滿足」(dissatisfaction),因此就算把工作中的「不滿足」因素完全剔除,員工也不會因此而得到「滿足」。赫茲柏格認為,「滿足」是相對於「無滿足」(no satisfaction),而「不滿足」是相對於「無不滿足」(no dissatisfaction),如圖7-3所示。
根據赫茲柏格的說法,導致工作滿足與不滿足的因素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如果管理者僅致力於剔除那些導致員工不滿意的因素,只能平息員工的不滿,但是卻不能激勵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