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公共廣播電台年度最佳好書
突破2000萬點閱的TEDxAugusta演講精華整理
超過20年記者資歷、累積數千次訪談歸納出的實用技巧
幫助你減少偏見、建立實質溝通,增進人際關係
(原書名 超成功對話術:突破千萬點閱率的TED演講)
美國公共廣播電台年度最佳好書
突破2000萬點閱的TEDxAugusta演講精華整理
超過20年記者資歷、累積數千次訪談歸納出的實用技巧
幫助你減少偏見、建立實質溝通,增進人際關係
因為溝通不良,你錯失多少機會?
因為立場不同而爭執,又因此喪失多少友誼?
你說出口的話,以及沒說出口的話,往往會影響你的人生。
專注傾聽、認真對話,人生從此大不同。
每個人都有說錯話的經驗,你可能想要安慰朋友,說出看似為對方著想的話,結果反而惹他生氣;或是你可能一時心直口快,說的雖然是實話,卻傷害別人。問題往往不是出在說的話有錯,而是因為沒有抱持同理心,專注傾聽對方說的話。
瑟列斯特.赫莉擔任記者工作超過20年,訪問過成千上萬的人。她深刻體認溝通的重要性,了解良好的對話是工作與生活成功的關鍵因素。她在TEDxAugusta上分享「營造美好談話經驗的10個原則」,至今已超過2000萬次點閱,是當年最受歡迎的演講。
她發現,成功的對話就像拋接球,一下子講自己的想法,一下子專心聽對方說什麼。不過一般人在對話的時候,卻常常犯了對話自戀症,只想講自己的經驗,卻忘記傾聽對方的心聲。
不管是多麼實用的對話技巧,背後都有一個真正的關鍵,那就是發揮同理心。
同理心是「我能感同身受」。這是要跟對方建立交集,知道你我都是人,難免有掙扎的時候,大家有共同之處。
在這本書中,瑟列斯特.赫莉提供實用的對話策略,包括專注、真誠、傾聽能力、同理心、發問技巧、拋開成見等等。不管碰到躲不掉的對話(例如老闆沒有重點的跟你話家常),或是重要的對話(例如面試),都能成功應對。
創略廣告董事總經理、創集團共同創辦人 黃志靖 專文推薦
|各界好評|
在這個大家有對話障礙、彼此缺乏溝通的年代,本書是不可不讀的好書。我從本書受益匪淺,學到了建立交集、專注當下、傾聽對方的方法。作者說故事的能力一流,筆觸真誠。拜她的建議之賜,身為記者與老師的我,工作的洞察力提升,但更重要的是,我也變成更好的妻子、朋友、媽媽。
潔西卡.雷希(Jessica Lahey)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
我們用手機跟人對話,彷彿是帶著刀劍上戰場,不經思考就發動攻擊,沒有聆聽就吵起來。文明的對話是人類文化的根基,如今卻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我們生而為人,必須要談一談如何對話,本書教大家怎麼做。
羅恩.福尼爾(Ron Fournier)
Crain’s Detroit Business發行人、《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
作者訪問過成千上萬人,來自各行各業。她從訪談經驗中學到,要激盪出一場好的對話,只要平常養成習慣,人人都學得會。
《企業》雜誌
我們怎麼對話?為什麼要對話?作者深入探討對話之道,教我們重拾文明而同理的對話能力。
《柯克斯書評》
作者簡介:
瑟列斯特.赫莉 Celeste Headlee
知名公共廣播電台主持人,來自顯赫家庭,外祖父為知名美國非洲裔作曲家威廉.葛蘭特.史狄爾(William Grant Still)。赫莉深受外祖父的影響,包括拿到音樂碩士學位,成為歌劇演唱家;不過,最大影響莫過於家中慣有的「儀式」,引領她未來的職場生涯。
由於外祖父是知名人物,赫莉從小看著許多文人雅士在她家中川流不息,包括美國小姐、市長、普立茲獎得主、俄國芭蕾舞星等。赫莉從小就覺得每個人身上一定都有深藏不露的故事值得挖掘。
自一九九九年起,服務於公共電台,擔任記者、主持人和特派員;曾在美國國家廣播電台中西部當特派員,並主持過該電台多個重要節目,也曾在美國公視PBS World頻道擔任主持人。
譯者簡介:
連育德
英國巴斯大學口筆譯研究所畢業,曾任東吳大學口筆譯兼任講師、證券業內部譯者。教育部中英翻譯能力檢定通過,亦曾獲梁實秋翻譯評審獎,譯有《第一眼就看出問題》、《3000元開始的自主人生》、《自造者時代》、《什麼才是經營最難的事?》、《蘋果設計的靈魂》、《因為堅持,所以贏》等書。
章節試閱
第二章 溝通不等於對話
過去十年來,科技產品的使用量出現爆發性成長。二○○○年,每個月的簡訊發送量約一百四十億則,二○一○年達一千八百八十億則,到了二○一四年,又增加到五千六百一十億則。短短十四年,簡訊數量成長了五千四百七十億則,幅度令人咋舌。電子郵件也是同樣的情況,二○一一年,每個月的郵件發送量約一千零五十億封,二○二○年預計高達兩千四百六十九億封。
可別以為這是先進國家才有的問題。數據顯示,爆量使用科技產品的現象全球皆然,不分已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二○一二年調查二十一個國家後發現,七五%的手機人口都拿手機傳送簡訊。肯亞與印尼這兩個相對貧窮的國家,也在簡訊使用最氾濫的國家中榜上有名。我們過度仰賴科技,溝通方式也跟著轉變。
這對我們的對話能力有何影響?老實說,我們還沒有完整的答案。以簡訊的影響來說,相關的研究日新月異。此外,相關性並不代表有因果關係。雖然可以察覺到智慧型手機革命以來出現社會行為的轉變,卻很難證明哪個是原因、哪個是結果。
儘管如此,有明顯的跡象顯示,隨著科技產品、社群媒體與簡訊成為顯學,有效溝通的幾個關鍵因素愈來愈薄弱。
其中一個便是同理心。二○一○年,密西根大學的研究團隊彙整七十二份長達三十幾年的調查報告,結果發現,大學生的同理心程度下滑四○%,跌幅大部分發生在二○○○年以後。「在網路上輕易就能交到『朋友』,因此不想理會其他人的問題時,也更容易置之不理。」研究報告的一位作者指出:「這樣的行為可能延續到現實生活。」
這個發展很令人憂心。簡單來說,同理心是能對別人感同身受,知道對方的情緒狀態,想像對方的體驗。不只是知道同事在難過而已,而是想像他的遭遇與感受,易地而處。
為了感受到同理心,我們必須與對方建立交集,必須自問:「如果事情發生在我身上,我能接受嗎?」「如果有人撞壞我家信箱,我作何感想?」例如,我可能就要自問:「每天要管二十四個四年級學生,是什麼感覺?」
同理心是實質溝通的重要因素
同理心是人類的關鍵能力,就連六個月大的小嬰兒也會表現出同理心。社會學家皮納. 巴圖爾(Pinar Batur)、喬. 費金(Joe Feagin) 與赫南.維拉(Hernán Vera)在《白人種族歧視》(White Racism)中指出:「同理心是人類社交生活的重要一環,讓我們知道小孩哭是不舒服或肚子餓,高興會微笑,痛苦會哀嘆,讓我們能夠聚在一起,彼此溝通。」
說同理心是實質溝通的重要因素,相信沒有人會反對,但現代人溝通的方式已經大不如前,不容易建立起同理心。最近有一項社群媒體使用行為的研究指出,近半數的網路友誼屬於「非互惠型」。也就是說,我們自以為是「朋友」的人,有一半並不把我們當朋友。有個受測者提供一份緊急聯絡人名單,但研究人員聯絡這些人時,只有半數表示願意幫忙。
有些專家說,人性天生樂觀,所以我們會以為有些人際關係比實際的人際關係更深刻。另外有些專家則認為,我們對人際關係的心態變得很功利,因為大量累積「朋友」成為我們的社交目標,甚至是工作需求。朋友的英文friend,現在已經變成動詞,我們也會說有些人是我們的「推特朋友」,換句話說,我們每次只能透過一百四十個字元(推特的英文字數限制)來認識這些人。
任教於瓦瑟學院(Vassar College)英文系的羅納德.夏波(Ronald Sharp)教授,與畢生的談心對象伊朵拉.韋帝(Eudora Welty)合著有《諾頓友誼學》(The Norton Book of Friendship),他在二○一六年接受《紐約時報》訪談時,也提到友誼的定義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把朋友當成是一種投資或商品,等於是犯了友誼的大忌,」夏波說:「重點不是對方能幫你做什麼,而是對方是誰,你們兩個人又會如何相處。兩人花時間相處,而且什麼事也不做,某種程度已經成為失傳的藝術了。大家變得汲汲營營,只想靠傳個簡訊、發個推特,把人際關係的效率最大化,卻忘了友誼的真諦。」
正如夏波所說,人與人之間要建立實質的交集,必須花時間經營。對話,是人類獨有的能力,內容錯綜複雜,有時雜亂無章。正因為如此,好的對話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專注。
電腦在千分之一秒就能傳遞訊息,人類沒辦法、也不應該追求這樣的效率。在對話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是離了題,或是隨便一句話就透露出這個人的真性情。朋友跟你說到雜貨店買東西的事,內容很普通,可能花了五分鐘才說完,但正是說話時有停頓、有微笑,偶爾還大笑出聲,讓整個內容更難忘。如果你沒辦法專心聽這麼久,就注意不到這些小地方了。
現在有很多人確實都看不見細節,因為一般人的注意力只有八秒左右,跟金魚差不多。即使是工作,我們一次做一件事的專注力也在降低。又是電子郵件、又是電話、又是簡訊、社群網站,每工作三分鐘就會被打斷。
網路可能是專注力降低的元兇之一,智慧型手機與平板裝置興起後,網路更是無所不在,導致我們的專注力退化得更嚴重。事實上,根據研究顯示,光是把這些科技產品擺在一旁,就足以影響面對面的人際溝通。
英國研究人員曾經安排陌生人兩兩坐在室內,請他們聊天,其中一組的房間裡,兩人附近的桌上放了一支手機,另一組房間則沒有手機。對話結束後,研究人員問受測者對對方有何看法,結果發現:有手機房間的受測者對於兩人關係的評價,比無手機房間的受測者做出的評價還低,有手機房間的受測者「還認為信任感較低,覺得對方比較沒有同理心」。
第二章 溝通不等於對話
過去十年來,科技產品的使用量出現爆發性成長。二○○○年,每個月的簡訊發送量約一百四十億則,二○一○年達一千八百八十億則,到了二○一四年,又增加到五千六百一十億則。短短十四年,簡訊數量成長了五千四百七十億則,幅度令人咋舌。電子郵件也是同樣的情況,二○一一年,每個月的郵件發送量約一千零五十億封,二○二○年預計高達兩千四百六十九億封。
可別以為這是先進國家才有的問題。數據顯示,爆量使用科技產品的現象全球皆然,不分已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
作者序
【推薦序】
從感知到感動的藝術
黃志靖/創略廣告董事總經理、創集團共同創辦人
光是從TED最受歡迎演講的評價就值得關注!
不論是作者本身的風采或是書中的觀點。
不要只想要改變對方,不要想著自己想提的問題……
這真是當頭棒喝、直搗核心!I LIKE IT.
西方哲人文豪詮釋「對話」,是帶著藝術性與哲學性的,十分精闢。
其實東方文化,特別是中國文字對於「對話溝通」的理解更加生活白話,淺顯易懂,容易學習與實踐。
對話之所以能夠成立,就建立在這個「對」字!能夠「對」得起來,才能完成對話的功效。
對盤:
很多不對盤的狀況,都來自不夠開放的心!不開放的心導致不夠整全的資訊,最終也就造成錯誤的判斷結果。
培養習慣多問如何、為何、何時、何人、何事?因為沒有全盤了解就輕率憑感覺進行對話談判,那肯定是不對盤!
對味:
符號學當中,對於人類語言的限制性理論,對於非專業口語傳播工作者而言,是不容易明白的,然而從一般商業操作的經驗裡,卻說明了這個理論的實際。
明明自己覺得語言掌控與文字表達十分準確,卻還是常常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不論是成功說服,或單單只是引起笑點的反應……其實根本問題,還是對人的理解與同理不夠深入。
神創造人類實在是太奇妙了,人的心思意念、情緒感官,複雜多元,又敏銳多變,這些都構成溝通對話的困難度。作者建議我們學習,個人主見擺一邊,因為每個人都有值得學習之處。時時與對方同行,專注當下,別恍神,因為眼神肢體,甚至輕咳微笑,都附加著情緒,也帶著訊息。這些都是讓我們重新對焦在人,不僅只聚焦於事上。
對錯:
專業的知識交換與論證,常在交鋒中無意閃露出高姿態,說教性格迸出好為人師的風格壟罩全場。除非你對話的對象,是把你當作國師般景仰,否則結果通常都不是太好;要不敷衍了事,客氣虛應,要不就是根本無法進行對話,只能稱得上辯論。情緒轉換、立場轉換、態度轉換,這全都是現今職場人士必備的專業技能,今天不學明天後悔!
講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有點玄啊?有那麼一點高冷藝術摸不著規律?
如果你有這樣的感受,恭喜你入門了!因為莫泊桑說:對話是一種玄學,它是一門不無聊的藝術,讓事情趣味盎然的藝術,小題大作的藝術,無中生有的藝術。你領受了嗎?
【推薦序】
從感知到感動的藝術
黃志靖/創略廣告董事總經理、創集團共同創辦人
光是從TED最受歡迎演講的評價就值得關注!
不論是作者本身的風采或是書中的觀點。
不要只想要改變對方,不要想著自己想提的問題……
這真是當頭棒喝、直搗核心!I LIKE IT.
西方哲人文豪詮釋「對話」,是帶著藝術性與哲學性的,十分精闢。
其實東方文化,特別是中國文字對於「對話溝通」的理解更加生活白話,淺顯易懂,容易學習與實踐。
對話之所以能夠成立,就建立在這個「對」字!能夠「對」得起來,才能完成對話的功效。
對盤:
很多不對盤的狀況,都來...
目錄
推薦序 從感知到感動的藝術 黃志靖
前言
PART I
1 對話是生存利器
2 溝通不等於對話
3 對話卡卡,你也有責任
4 為對話打下好基礎
5 有些對話比較難
PRRT II
6 專心對話,其餘免談
7 你我大不同!
8 別霸占肥皂箱
9 說得多不如說得巧
10 說話不跳針
11 這是個好問題
12 沒有人無所不知
13 廢話無須多說
14 與對方同行
15 聆聽為上!
16 有時無聲勝有聲
結論
致謝
各章注釋
推薦序 從感知到感動的藝術 黃志靖
前言
PART I
1 對話是生存利器
2 溝通不等於對話
3 對話卡卡,你也有責任
4 為對話打下好基礎
5 有些對話比較難
PRRT II
6 專心對話,其餘免談
7 你我大不同!
8 別霸占肥皂箱
9 說得多不如說得巧
10 說話不跳針
11 這是個好問題
12 沒有人無所不知
13 廢話無須多說
14 與對方同行
15 聆聽為上!
16 有時無聲勝有聲
結論
致謝
各章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