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股東》從全球最會創造財富的企業執行長蒐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勞倫斯.康寧漢交出一本精心策畫的經典作品,值得閱讀,而且值得投資人收藏! ──洛蘭.坦伯頓(Lauren C. Templeton),坦伯頓與菲利浦資本管理公司(Templeton & Phillips Capital Management)董事長
股東信是探索企業界的獨特鑰匙孔!康寧漢教授是《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背後的編選高手,這次他再次展現魔力,彙編整理業界最好的股東信! ──雅各.泰勒(Jacob L. Taylor),五個好問題(Five Good Questions)網站站長
作者簡介:
勞倫斯‧康寧漢(Lawrence A. Cunningham) 喬治華盛頓大學法學院研究教授,全球最知名的巴菲特粉絲。從1996年開始編撰出版《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至今長銷不輟,2014年出版《少了巴菲特,波克夏行不行?》,這兩本書都特別獲得巴菲特允許,在波克夏股東大會現場販售。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主流媒體和學術期刊。在亞馬遜書店暢銷排行榜為商業投資類一百大之列。
章節試閱
前言 我從1987年開始研究企業寫給股東的信。讀得愈多之後就愈發現,寫得很好的股東信都是在述說公司的歷史和故事。一年又一年的看下來,很像是在看一本很會講故事的好書。透過這些企業公開信,我一方面可以了解公司的企業文化,也能知道領導者的個性和人品。 1990年代,我研讀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寫給波克夏海瑟威公司(Berkshire Hathaway)股東的信,頓時驚為天人,特別邀請他到我的大學參加專題座談會。所以我在1996年跟巴菲特見面,也幫他編輯出版《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The Essays of Warren Buffett: Lessons for Corporate America),這本書現在已經出到第五版。我研究股東信的美好旅程就從這裡開始。 從那時起,我開始認真研究各種企業的股東信。一直到現在,我還保存許多印刷精美的紙本股東信,有些已經成為珍貴的經典,像是羅貝托.古茲維塔(Roberto Goizueta)寫給可口可樂股東的信。在這本書中,我挑選各類產業的最佳代表,從巴菲特和古茲維塔開始,加上14家其他公司的高階經理人,都可以說是一時之選。 股市投資老手在篩選投資標的時,不僅會使用一般常見的分析工具,也會利用股東信。股東信裡的訊息經過挑選,所以並不像上市公司該依法揭露的資訊那樣受到規範。上市公司的定期報告中,所有資料都是在會計原則和證券法規下製作,一切都依法有據。但股東信充滿彈性,能讓經理人傳達客製化的資訊,讓大家更明白企業追求的價值。厲害的投資人就會仔細研讀這些股東信,藉此觀察產業的發展,以及企業領袖的智慧、判斷和遠見。近年來,企業股東信也引發各方的興趣。2013年《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就曾指出,寫得非常好的股東信「不只股東急切想要閱讀,感興趣的觀察家也不例外」。2016年《紐約客》雜誌(The New Yorker)則提到股東信也算是一種「文學類型」,說它讓人想起葛楚.史坦(Gertrude Stein)擅長疊句敘述的散文風格。 有一位研究學者在一年內讀遍3000封股東信;另一位研究員乾脆開一家顧問公司,專門指導股東信的寫作要怎麼掌握重點,才能寫得坦率又清楚;還有幾位觀察家精選一些特別有價值的股東信。這些精選名單幾乎都以巴菲特開頭,然後列出過去40年來傑出的企業執行長。這本書在挑選股東信時當然也參考這些名單。 許多企業領袖都會寫書或回憶錄來呈現自己的思想,但我在這本書中挑選的經理人卻沒有這麼做。他們喜歡透過寫股東信的方式,在企業面對的種種重要議題上表達看法。而這就是這本書的緣起:最好的股東信就是最好的商業寫作。這些企業領袖針對領導、管理、資本配置和公司治理等主題暢所欲言,再也沒有比他們更具權威的資訊來源了。把這些名家的智慧彙整為一本專書,就像是最優秀的企業執行長組成一支明星隊! 最好的股東信會把讀者當作商業夥伴,對公司和業務提供深入的見解。這些作者會分享圍繞核心事業主題各種面向的看法,包括商學院最基礎的會計、經濟、管理等基本課程,以及企業面對的各類挑戰,譬如競爭策略、創新研發、員工士氣和企業接班等等。 精彩的股東信文筆優美、真誠坦白,而且論點聚焦。它們會明白呈現好消息、壞消息,以及可怕的消息,不會迴避困難的問題。他們採納長期思維,將長期的業績成果繪製成圖表,這意味著他們承認,為了在更長遠的時間得到更高的報酬,有困難的問題需要解決。 在這本書中,我不只選擇最好的股東信作者,也從他們的信中摘出最棒的篇章。這些信件是按個別企業收錄,同一家企業的信再根據時間先後排序。透過這樣的編年排列,我們可以看到,隨著時間推移,每位作者在處理不斷變化的環境和問題時也有所改進。 不過,有一些常見的主題會特別整理在一起,不會按照原來的編年排列,例如買回庫藏股和配發股息,股東信裡的這類主題會挑出來放在各章的最後。 這些作者在數十年來處理各式各樣的主題,但有些基本主題是各家企業都會談到的,包括: 公司歷史:企業文化、原則、策略和護城河 本書挑選的股東信幾乎都會談到公司的歷史,這也是讀者了解公司業務的重要脈絡。有些經理人深信指導原則、有些經理人注重企業文化,也有經理人對這些構想抱持懷疑的態度。但他們在談到特定業務時,都會討論策略和競爭優勢。很多人把長期願景視為競爭優勢,也有許多人談到產品、客戶多元化,以及規模經濟等「護城河」。 長期觀點:不做單季預測 最重要的是,這些高階經理人都堅持採用長期觀點,並沒有專注在當季或當年的表現,而是希望員工、股東跟他們一樣,把眼光放長放遠。看看這本書中的股東信,你就會發現「長期」這個詞比「每季」或「本季」更常出現。他們捨棄法說會與盈餘預測,多半偏好透過股東信來陳述事情。 資本配置:買回庫藏股、配發股息與投資 資本配置是指企業在眾多可能的用途中進行資金分配的方法,包括在既有業務上進行再投資、併購新事業、買進庫藏股和配發股息。理想的配置就是讓每一塊錢都發揮最有價值的效用。會這麼想的經理人並不多,但最優秀的領導人都會這樣做,而他們的股東信就會談到這點。他們會把資本配置比擬成投資,引發股東回想自身經驗,產生共鳴。 高階經理人:薪資報酬、內部人持股和接班計畫 我在本書挑選的所有領導者都了解獎勵措施的重要性,有十幾篇文章從不同的角度討論薪酬問題。他們都堅決主張經理人與股東的利益應該要一致,所以也都是企業內部人持股的擁護者。另外也有多位領導人談到如何安排接班的步驟。 管理:品質、信任和保守傾向 這些文章的作者討論的是品質和理性,強調信任和保守。他們往往會去分析事情,而不是宣揚事情,他們會仔細檢視錯誤和挑戰,而不愛誇耀勝利,或只說最好的預期結果。他們都經常誇獎自己的員工。 衡量指標:財務槓桿、流動性和價值 執行長花很多篇幅在談企業指標,告訴股東自己對公司的業務和績效有何看法。他們不喜歡舉債,努力保持資金流動性,而且常在信中詳細描述公司如何謹慎的利用財務槓桿與維持流動性。他們喜歡維持一致的做法,每年針對同樣的指標來進行觀察與衡量,而不是挑選表現最好的數字來說嘴。如果採用新的指標,必定會向大家說明採用的理由,以及解釋新指標的意義。 這些經理人雖然都同意股價是衡量企業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但大多數認為它是衡量企業價值最好的方法。書中有六篇文章討論到股價與企業價值的關係,並且提出不同的想法。有的股東信會談到經營績效數字,我會在那一章的最後以列表的方式呈現。讀者還可以去到Harriman House網站的本書網頁(harriman-house.com/dearshareholder)上找到一張PDF圖表,上面會呈現每位股東信作者在任期間的公司股價表現。
前言 我從1987年開始研究企業寫給股東的信。讀得愈多之後就愈發現,寫得很好的股東信都是在述說公司的歷史和故事。一年又一年的看下來,很像是在看一本很會講故事的好書。透過這些企業公開信,我一方面可以了解公司的企業文化,也能知道領導者的個性和人品。 1990年代,我研讀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寫給波克夏海瑟威公司(Berkshire Hathaway)股東的信,頓時驚為天人,特別邀請他到我的大學參加專題座談會。所以我在1996年跟巴菲特見面,也幫他編輯出版《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The Essays of Warren Buffett: Lesson...
顯示全部內容
目錄
各界好評 前言 簡介 編撰說明 致謝
PART I 經典期 1. 華倫.巴菲特:波克夏海瑟威公司致股東信 2. 羅貝托.古茲維塔:可口可樂公司致股東信 3. 普雷姆.瓦薩:楓信金融控股公司致股東信 4. 伊恩.康明、喬伊.史坦伯、李察.韓德勒與布萊恩.富利曼:露卡迪亞國際公司(富瑞集團)致股東信
PART II 成熟期 5. 唐諾.葛蘭姆與提姆.歐夏納西:華盛頓郵報(葛蘭姆控股公司)致股東信 6. 史蒂夫.馬克爾與湯姆.蓋納:馬克爾公司致股東信 7. 傑夫.貝佐斯:亞馬遜公司致股東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