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精神導師派克醫師關於親情、愛情、生命、信仰最真摯的書寫
☆締造美國出版史紀錄,連續十年高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全美讀者票選為最具影響力的書
人生唯一真正的安全感,來自充分享受人生中的不安全感。
──獻給 默默在人跡稀少的心靈成長之路上行走的你
我們對現實的種種看法,交織成一張心靈地圖。
要安然走完人生中美好卻又艱辛的長路,
最大的挑戰在於要不斷修訂這張地圖。
然而修訂的工作往往艱苦,令人卻步……
派克醫師陪你走一趟心靈成長的朝聖之旅,
並為你指出通往完整人生的方向。
★看了看、聽了聽、想了想,這不就是立在我書櫃上長達十多年的書嗎?從架上拿下來,翻開內頁,一眼看到上面寫了密密麻麻的筆記,還有貫穿整本書的黃藍紅色線條,這時,我的眼光即刻駐留在那些筆記上,超想回溯派克醫師這本書曾經帶給我的啟發和影響。
──賴佩霞,身心靈導師
▋走一條人少的路 ▋
生命的本質,是持續的改變、不斷的成長。
然而我們多數恐懼都源於害怕改變現狀,
怕一旦冒險向前,會失去目前擁有的一切。
遁入過去,保持熟悉而囿限的生活方式,可能比較舒服,
但逃避問題暫免痛苦,不僅錯失成長機會,甚至讓心靈萎縮。
精神科醫師派克在青少年時期,經歷過一段相當痛苦的求學過程。
他家境富裕,原本就讀一所明星中學,
不僅是進入常春藤名校的保證,更能順理成章加入社會菁英階層。
但他三年級回家度春假,卻拒絕返校;他承認自一入學即深覺格格不入。
與父母討論後,他答應接受心理治療,後來轉往神學院就讀。
他順利完成高中學業,進入哈佛大學,終於凱斯西儲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
派克醫師放棄輕鬆即能擁有的充滿安全感的美好遠景,
勇於追求生命的躍進,踏上一條少有人走的路,
因此深知生命的真諦,是面對與解決問題。
趁早面對問題,就代表放棄目前的安逸,願意正視痛苦。
這麼做的報酬,是將來能享受真正的愉快與滿足。
成為精神科醫師後,他目睹無數患者奮力爭取心靈成長,或沉淪過往不可自拔。
他將診間裡的案例化為真切文字,與我們進行一場親密的心靈交流。
現在,正是時候檢視你的心靈地圖,修訂與擴充舊地圖,
我們唯有靠「愛」與「紀律」,藉由真愛的動力,
擴充滋養自我與他人的視野,讓心靈達至真正的富足。
|| 追求愛和成長之路 ||
紀律
生活的真正難處在於:面對問題,尋求解決之道,是非常痛苦的過程。而紀律是解決人生難題最主要的工具,能積極面對痛苦,就能把握隨問題而來的成長機會。
愛
愛是為了滋長個人和他人心靈成長,一種發乎真誠意願的行動;不但需要努力,也要有勇氣做後盾。除了持續投入奉獻外,更需要運用智慧。
宗教
對人生的了解就是我們的宗教,每個人都有一個宗教。最有活力和最適合我們的宗教,必須從現實的試煉中產生,經過親自質疑,才真正屬於我們。
神恩
神恩是一種力量,準備自我,成為一片沃土,一片歡迎神恩扎根的地方。能在它降臨時開放自我,將是心靈成長的最大躍進。
專文推薦
賴佩霞 身心靈導師
溫暖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曹中瑋 資深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各界推薦
感謝派克博士願意把他的生命洞見寫下來,透過這些珍貴的訊息,讓我不但愈來愈清晰,而且身心也愈來愈輕盈健康。讓我們透過作者的提醒,一起來檢視自己的心靈地圖,同時也問問自己,是什麼阻礙了我踏上這一條既珍貴卻又少有人走的路。
──賴佩霞,身心靈導師
規避痛苦,一直是痛苦得以茁壯的重要根源。從另一個角度看,痛苦的存在,在於我們難以為自己負起責任。當我們能對自己全然的誠實,痛苦能被認清與承擔,我們的心靈地圖才能充分反映現實,指引我們走向愉悅與愛。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本書是作者胸懷萬千、自然流露出來的具體表現。
──蘇洛(Phyllis Theroux),《華盛頓郵報》書評家
本書堪稱當代心靈探索領域的試金石。
──《出版者週刊》
本書是探討宗教心理學的先驅,讓更多人能跟隨派克醫師所揭示的心靈啓發,邁向康莊大道。
──《圖書館雜誌》
這是劃時代的巨作……本書提供讀者一趟充滿價值的朝聖之旅,鼓勵我們永遠向前,並指出通往完整人生的正確方向。
──《美國國家紀事報》
讀來令人愛不釋手……派克醫師對於追求性靈成長上的堅持,字字句句充滿原創性,使本書彌足珍貴。
──《華爾街日報》
作者簡介:
史考特.派克 M. Scott Peck, M.D.(1936~2005)
哈佛大學及凱斯西儲大學醫學博士,曾服務於陸軍醫療部隊、擔任精神科開業醫師。在1984年創辦了「團體激勵文教基金會」(Foundation for Community Encouragement),提供心理專業指導,協助無數的組織建立真誠共識。派克醫師著書、演講不輟,是備受推崇的作家、思想家、精神科醫師以及深具影響力的精神導師。
譯者簡介:
張定綺
台大外文系研究所碩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研究。曾任《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中文版資深編輯、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筆譯組召集人、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撰述委員,譯著甚豐。
章節試閱
愛心勝過一切
父母的愛心,比角色模範更重要,即使最亂糟糟的家庭,也可能有真愛存在,並且培養出懂得自律的孩子。反倒是醫師、律師、慈善家等學有專長、業有專精的父母,儘管有嚴謹生活的外表,若實質上缺少愛心,他們教養出來的孩子,說不定比貧窮破碎家庭出身的人,更不把紀律放在眼裡。
愛心是最重要的元素。我們愛一件東西,就會肯定它的價值,樂於花時間在它身上。試著觀察一個首度擁有自己的摩托車的青年,看他花多少時間洗車、為車打蠟、欣賞它、整理它;或觀察一個上了年紀的人如何照顧他的花園:澆水、施肥、修剪、除蟲、接枝、移植……,常是無微不至,盡心盡力。
愛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我們會花難以計數的時間欣賞、照顧、陪伴他們。
良好的紀律需要時間培養。如果不給孩子時間,就不可能仔細的觀察,也無法體會他們用極其微妙的方式表達的求助訊號,甚至在孩子顯然需要加強紀律訓練時,還是基於放縱比較省事的立場,無視孩子的真實需要。到了不得不採取行動控制情況的當下,我們常是一肚子怨氣,根本不願深入了解問題,一味用嚴酷的責罰出氣。
換了肯花時間在孩子身上的父母,問題發生之前,就能對症下藥,用稱讚、鼓勵和責備,巧妙地糾正孩子發展的方向,使問題消失於無形。他們會注意孩子吃蛋糕、做功課、撒謊或規避問題的方式,他們會仔細傾聽孩子,這兒收緊一點,那兒放鬆一點,用小小的申誡、小小的教訓、親吻和擁抱或不經心的拍一下肩膀,讓一切差錯都能在擴大之前及時糾正過來。
可以斷言,充滿愛的家庭在教育品質方面,絕對高於缺乏愛的家庭。富於愛心的家長在花時間觀察孩子、衡量孩子需求的同時,常面臨痛苦的抉擇,而且結結實實陪同孩子一塊兒受苦。孩子對這種事不可能一無所覺。他們非常清楚地知道,父母正心甘情願地陪他們受苦,雖然他們不見得會立刻流露心中的感激之情,但會因此學到受苦的真諦。他們會告訴自己:「如果父母願意陪我受苦,受苦一定不是壞事,我也該承擔起自己的痛苦才對。」這就是自律的起點。
父母在孩子身上投注時間的多寡與品質,足以讓孩子明白自己受父母重視的程度。有些根本不愛子女的父母,為了掩飾自己的失敗,會一再機械化地告訴孩子自己多麼愛他們,多麼重視他們,但卻吝於在孩子身上投注心力。孩子不會長期被蒙蔽。表面上他們或許會假裝相信父母的謊言,牢牢抓住不放,希望相信自己是被愛的,但潛意識裡,他們完全了解父母言行不一代表的是什麼。
另一方面,真正擁有父母親情的孩子,即使偶爾賭氣抱怨受到忽視,潛意識裡卻很明白事實並非如此。自覺有人珍惜的孩子,自然就會珍惜自己,這種認知可貴甚於黃金。「我是個有價值的人。」這種自知之明,是健全心理的要素,也是自律的基礎。它直接源於父母的愛。這樣的自信必須自幼培養,成年後再想建設就事倍而功半了。從小沐浴在愛心當中的孩子,即使成年後遭遇種種波折,也因著堅強的自信而不至於滅頂。
無懼改變與挑戰
投入治療的風險,不但是投入本身有風險,自我的挑戰與修正也構成風險。我在前面討論紀律與忠於真理時,曾經詳細討論過改變一個人的現實觀、世界觀與感情轉移的難處。但為了不斷的擴充自我,開發人際交往的新領域,把愛當作生活的重心,改變就在所難免。
心靈的成長歷程中,經常必須與新世界觀同步調整行動。這種跟過去截然不同的行為,可能代表非同小可的個人冒險:一名膽怯的同性戀青年男子首度主動邀女孩子出去;從不肯相信任何人的人,第一次躺在心理分析師的病榻上;一個倚賴心極重的家庭主婦,向專制的丈夫宣稱,不管他同意與否,她已經找到一份工作,她要過自己的生活;五十五歲的乖兒子告訴母親,以後不要再用兒時那個稚氣可笑的小名叫他;刻薄無情、故作強人狀的男人,第一次在大庭廣眾下流淚。
諸如此類的行動,比士兵打仗帶來更令人擔心害怕的個人風險。士兵有槍抵在背後,想逃也無從逃起。但追求成長的人,卻能輕易遁入過去,恢復以往熟悉而囿限的生活方式。
成功的心理醫師在心理治療的關係中,必須跟病人付出同樣的勇氣與投入。醫師也要冒改變的風險。我曾經打破很多心理治療法則,不是因為我違反自己的訓練或懶惰,而是當時病人的狀況,迫使我必須脫離傳統而安全的治療者角色,甘冒與眾不同和反傳統的風險。
回顧自己每一件成功的案例,都可以看出我面臨抉擇的轉捩點。在這些關頭,治療者承擔痛苦的意願,就是治療的根本要素。當病人領會到這一點,這一步行動也具有療效。治療者經由這種擴充自我,為病人受苦,也跟病人一起受苦的意願,而有所成長、改變。
好家長的角色與好心理醫師的角色極為類似。傾聽子女說話,也涉及自我的擴充,為了因應他們健全的需求,我們必須改變自己。唯有心甘情願承受這樣的痛苦與改變,才能成為孩子真正需要的父母。也因為孩子不斷成長改變,我們必須跟著一起成長改變。
很多父母在子女到達青春期以前都適應得很好,但接下來就做不到了,這是因為他們不再能適當地改變和調整自己的態度。有人把父母為子女所經歷的痛苦與改變,視為自我犧牲或殉難,事實不然,最終父母的收穫可能比子女更大。父母向子女學習,就不愁與時代脫節。這其實是追求有意義的晚年最好的機會,可惜大多數人都白白放過這個機會。
爬一座婚姻山頭
個人的健康與社會的健全息息相關。我常把婚姻比做登山的後援營地。成功的登山者一定要建立良好的後援營地,妥當安排庇護所與補給,然後來此休息和補充營養,準備攀登下一座山頭。他們都知道,籌備後援營地所花的時間,絕不能少於實際登山的時間,因為他們的生存端視後援營地是否牢固、存糧是否充足。
傳統上,男性常面臨的婚姻問題,出在他們婚後就只管登山,棄後援營地(婚姻)於不顧。他以為營地會永遠井然有序地等他回家享用,不需要出半點力氣維護。這種「資本主義式」的作風遲早會失敗,他回家時會發現後援營地已成廢墟,妻子或因精神崩潰住院,或跟別的男人跑了,或用其他方式宣告放棄照顧營地。同樣的,女性在傳統上普遍面臨的婚姻問題,則出在那種一結婚就覺得完成人生目的的妻子身上。她把後援營地當作山巔。她完全無法理解丈夫在婚姻之外的成就與經驗,對它們充滿敵意,不斷要求他投注更多精力在家庭上。就跟所有「共產主義式」解決方案一樣,這麼做使婚姻關係變得令人窒息,束手縛腳,丈夫無法忍受之餘,很可能就謀求掙脫枷鎖之道。
婦女解放運動有助於指出唯一最理想的婚姻之道:婚姻是建立在分工合作上的制度,需要互相奉獻與關懷,投入時間與精力,它存在的基本目標就是滋養各個成員,朝各自心靈成長的顛峰邁進。不分男女雙方都要照顧營地,也都要追求進步。
我少年時代,深受美國詩人布萊絲翠(Ann Bradstreet)談到丈夫時的一句話所感動:「兩體若能合而為一,莫如我們。」但成年以後,我漸漸了解,雙方的獨立才會使婚姻生活更豐富。因害怕孤獨而結婚的人,不會成就偉大的婚姻。真正的愛不但尊重彼此的獨立,也無視分離或失落的風險,刻意培養這份獨立。唯有靠成功的婚姻或社會滋養,才能成就重大的人生旅程。
正如同所有以真愛為出發點的「犧牲」一般,為對方成長所做的一切,將帶給自我相同或更大的成長。獨力登上顛峰的個人回饋滋養他的婚姻或社會,將使婚姻和社會都提升到新層次。個人的成長與社會的成長雖然如此密切交織,但成長邊緣上的孤寂感卻是不可避免的。紀伯侖筆下的先知再次發出寂寞的智慧,談論婚姻說:
「在你們的契合中保留些空隙吧,
讓天堂的風在你們之間舞蹈。
彼此相愛,卻不要使愛成為枷鎖;
不如讓它像在你倆靈魂之岸間流動的海水。
注滿彼此的酒杯卻不飲自同一杯。
彼此給予麵包卻不分食同一條麵包。
一同跳舞放懷歡欣,卻讓你們各有自我,
正如魯特琴的各絃線是分開的,雖然它們在同一舞曲下顫動。
給與你們的心,卻不交給彼此保管。
只有「生命」的手才能包容你們的心。
站立在一起卻不要彼此太靠近:
因為廟宇的柱子分開矗立,
橡樹與絲杉也不能在彼此的蔭影中生長。」
正視命運的安排
俄瑞斯忒斯(Orestes)是阿特柔斯(Atreus)之孫,因為阿特柔斯野心勃勃,企圖證明自己比眾神更偉大,遭眾神懲罰,詛咒他所有的後嗣。這個詛咒使俄瑞斯忒斯的母親克呂泰涅斯特拉(Clytemnestra)謀殺了自己的丈夫,也就是俄瑞斯忒斯的父親阿加曼農(Agamemnon)。這麼一來,詛咒就又降臨到俄瑞斯忒斯頭上。按照希臘的倫理法則,兒子一定要為父親報仇,但另一方面,弒母同樣為希臘人的法理所不容。俄瑞斯忒斯處於兩難之境,痛苦不已,最後還是殺了自己的母親。眾神於是派復仇女神(the Furies)──三個形狀可怖、只有他看得見、聽得見的人首鳥身怪物,不分日夜包圍著他、恐嚇他,用責罵懲罰他。
俄瑞斯忒斯被復仇女神如影隨形地追趕,只好四處流浪,尋求彌補罪行的方法。經過多年的寂寞反省與自責,他請求眾神取消對阿特柔斯家族的詛咒,他說他相信自己已經為弒母之罪付出了足夠的代價,復仇女神不必再追逐他不放。眾神舉行了一場審判。阿波羅為俄瑞斯忒斯辯護。阿波羅說,一切都由他安排,是他使俄瑞斯忒斯陷入非弒母不可的困境。就在這時,俄瑞斯忒斯一躍而起,反駁他的辯護者說:「殺死我母親的是我,不是阿波羅!」眾神十分驚訝。因為到這時為止,阿特柔斯家族不曾有過一人肯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他們總把所有的過錯都推卸到眾神頭上。眾神最後決定赦免俄瑞斯忒斯,不但取消了阿特柔斯家族的詛咒,還把復仇女神變成了仁慈女神(Eumenides),三個充滿愛心的精靈為俄瑞斯忒斯提出忠告,使他好運不斷。
這則神話的意義非常清楚,仁慈女神的希臘原名也有「傳遞神恩者」的意義。只有俄瑞斯忒斯能看見的復仇女神幻影,代表他的症狀,也是心理病患個人的地獄。復仇女神變成仁慈女神,也就是心理疾病變成了好運,跟我前面談的完全相符。這項改變,主要是因為俄瑞斯忒斯願意為自己的心理疾病負責。在他設法擺脫復仇女神的糾纏時,他並不認為自己所受的懲罰不公正,也不以社會或其他什麼的犧牲品自居。復仇女神乃是阿特柔斯家族詛咒不可避免的結果,也象徵著心理病症是個家族問題,父母或祖父母的罪過由子女來承擔。但俄瑞斯忒斯並沒有怪自己的家族,雖然這麼做沒有人會說他不對。他也不怪眾神或「命運」,相反的,他願意負起一切責任,盡力彌補。這過程歷時非常久──大多數心理治療也往往如此。但他痊癒了,而當初帶來痛苦的事物也變成了提供智慧的使者。
愛心勝過一切
父母的愛心,比角色模範更重要,即使最亂糟糟的家庭,也可能有真愛存在,並且培養出懂得自律的孩子。反倒是醫師、律師、慈善家等學有專長、業有專精的父母,儘管有嚴謹生活的外表,若實質上缺少愛心,他們教養出來的孩子,說不定比貧窮破碎家庭出身的人,更不把紀律放在眼裡。
愛心是最重要的元素。我們愛一件東西,就會肯定它的價值,樂於花時間在它身上。試著觀察一個首度擁有自己的摩托車的青年,看他花多少時間洗車、為車打蠟、欣賞它、整理它;或觀察一個上了年紀的人如何照顧他的花園:澆水、施肥、修剪、除蟲、接枝、...
作者序
【推薦序】
推薦序 少有人走的路
賴佩霞 身心靈導師
「簡單的說,我們的潛意識就是神,我們心裡的神。我們一向就是神的一部分,神一直與我們同在,不僅現在,也永遠如此。」──史考特・派克
單單衝著派克博士在書中寫下這句對「潛意識」的描述,就值得我們把書從頭到尾看完,畢竟我們對於自己的這部分都模模糊糊、似懂非懂,如果神真的就在我的百分之九十五裡面,那我是否該停下來好好傾聽祂的聲音,所有的外求是否也該適可而止?
三十年前《心靈地圖:追求愛和成長之路》在台灣出版時,這是中文版的翻譯書名,近期我發現簡體版將此書譯為《少有人走的路》,這書名似乎更能引發現代人對稀有的好奇,我就是其中之一。只是,看了看、聽了聽、想了想,這不就是立在我書櫃上長達十多年的書嗎?從架上拿下來,翻開內頁,一眼看到上面寫了密密麻麻的筆記,還有貫穿整本書的黃藍紅色線條,這時,我的眼光即刻駐留在那些筆記上,超想回溯本書曾經帶給我的啟發和影響。
派克博士在青少年時期,經歷過一段相當痛苦及抑鬱的求學過程,當時他拒絕回到學校去,在與父母商討之後,他答應接受心理治療,後來便轉往神學院就讀,完成了高中學業,之後也順利進了哈佛大學,最終取得了醫學博士學位。從我看來,神學院的教育解開了他心中某些深層的疑惑,也讓他找到日後面對挑戰的力量,這段探索的過程及明白,在本書的第四部「神恩」中描述得清晰透澈,今天讀起來仍然感到強烈的共鳴與喜悅。
我非常感謝母親,在小時候把我送到天主教道明國際學校念幼稚園,讓我在很小很小的時候就約略感知到,這個世界除了外在某個特定的人能夠帶給我精神的安慰之外,我的內心還有一股奇妙的力量,能適時拯救我、鼓勵我,幫助我度過層層的難關。當長大後漸漸轉往身心靈探索之後,愈來愈清楚內在那股堅定的神助。
作者在本書的第三部特別談到「宗教」,對於人們對宗教的追尋我心持開放,同時也看到背後的價值。在台灣這片土地生長的我們,無論是哪個宗教或教派,都懷有悲天憫人的人文素養,這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文化。先撇開人的差異不說,如果我們能夠專注在人性追求的共通價值與意義上,將不難發現其實神性、佛性本來就存在於你我之中與之間。而那些人性所必須面對的種種困境,都是為了讓我們從中學習自律,進而增長我們對愛的理解與表現而已。
生活中有太多混沌不明的想法跟似是而非的概念充斥在我們的人際關係之中,有些真的只是沒想到,有些是因為沒有人把邏輯說清楚講明白,導致我們不斷在悔恨、不甘心與扼腕間來回擺盪,甚至每天都在面對鬼打牆的自責與責難。
你知道嗎?作者在書中特別提到一個非常美的希臘神話,是男主角被復仇女神如影隨形詛咒的故事。經過主角多年的寂寞、反省與自責,他一心追尋彌補罪行的方法,終於解開了眾神對他家族的詛咒,最後還把復仇女神變成了仁慈女神。也就是說,當他願意面對自己心理上的黑暗,那些原本看似心理疾病的症狀,卻也變成了幫助他蛻變、成長的美意。
我多次閱讀本書,特別是當出版社邀請我寫推薦序時,我不只一次仔細反覆閱讀。我只能說,感謝作者願意把他的生命洞見寫下來,透過文字,讓這些珍貴的訊息,讓我不但愈來愈清晰,而且身心也愈來愈輕盈健康。讀著讀著,我已分不清本書帶給我生命的影響有哪些,只知道每隔幾段文字,就有那種「啊哈~」的雀躍,而這份喜悅我知道是來自:我懂,我明白,謝謝您!
派克博士逝世於二〇〇五年秋天,享年六十九歲。嚴格說起來並不長壽,這是我個人覺得遺憾的地方。本書是他在四十二歲,也就是一九七八年生平出版的第一本著作,他壓根沒想到會在五年後突然聲名大噪,受到全球矚目,至今銷售量已超過上千萬本。很慶幸,即便他已離世多年,現代人有足夠的智慧得以讓這本發人深思的著作,輕易地遠遠流傳。
讓我們透過作者的提醒,一起來檢視自己的心靈地圖,同時也問問自己,是什麼阻礙了我踏上這一條既珍貴卻又少有人走的路。
【自序】
前言
心靈成長是終生的功課
本書觀念主要源於我在日常心理治療的門診工作中,目睹病人為逃避或爭取更高層次的成熟所做的奮鬥。因此,書中有很多實際的病例。心理治療首重保密,所以這些案例的人物與特徵都經過改動,在不致扭曲我與病人相處真相的前提下,保障病人的隱私。
書中病情描述都十分簡略,扭曲部分真相可能在所難免。心理治療絕少能一蹴而幾,我不得不集中少數重點來描述,所以讀者或許會認為治療過程既戲劇化又明確。戲劇化是真的,最後事情也或許能真相大白,但不可忘記我已為了提高可讀性,而省略了大多數治療中不可避免的長期困惑與沮喪。
我也要為書中提及上帝時,一再使用傳統的男性形象而致歉,但這麼做完全是為了求簡單明瞭,而非出於根深柢固的性別觀念。
身為心理醫師,我認為一開始就該說明本書的兩大基本假設。第一是我沒有把心靈和精神加以區分,因此達到精神成長和心理成長的過程是相同的。
另一個假設則為:這個過程是複雜而艱鉅的畢生工作。為了給心理成長提供具體助益而進行的心理治療,絕非速成的簡單過程。我不屬於任何心理學派;我不單純地擁護佛洛伊德、榮格、阿德勒、行為心理學或完形心理學一家的學說──我不相信用一種簡單的答案能解決所有問題。我認為短期的心理治療或許有幫助,不該橫加輕視,不過能提供的助益無可避免是很膚淺的。
心靈成長的旅程極為漫長。我要向那些讓我伴隨他們走過這趟旅程的病人致謝。因為他們邁向成熟的旅程,也是我個人成長的旅程,而我們共同學到的一切,就呈現在本書中。我也要向多位老師和同行致謝,另外,特別要感謝我的妻子莉莉。她扮演著兼具配偶、父母、心理治療者,甚至與我精神智識合而為一的角色,她的智慧惠我良多。
【推薦序】
推薦序 少有人走的路
賴佩霞 身心靈導師
「簡單的說,我們的潛意識就是神,我們心裡的神。我們一向就是神的一部分,神一直與我們同在,不僅現在,也永遠如此。」──史考特・派克
單單衝著派克博士在書中寫下這句對「潛意識」的描述,就值得我們把書從頭到尾看完,畢竟我們對於自己的這部分都模模糊糊、似懂非懂,如果神真的就在我的百分之九十五裡面,那我是否該停下來好好傾聽祂的聲音,所有的外求是否也該適可而止?
三十年前《心靈地圖:追求愛和成長之路》在台灣出版時,這是中文版的翻譯書名,近期我發現簡體版將此書...
目錄
推薦序 少有人走的路 賴佩霞
自序 上天的禮物
前言 心靈成長是終生的功課
第1部 紀律
1面對難題
2不逞一時之快
3承擔責任
4忠於真相
5保持平衡
6提升心靈層次
第2部 愛
1愛的定義與誤解
2墜入情網
3消極倚賴
4全神貫注
5自我犧牲
6重感覺而不行動
7愛的表現
8愛的風險
9受拒與失落
10獨立自主
11全然投入
12批評與衝突
13真愛與紀律
14真愛與尊重
15愛與心理治療
16愛的神祕
第3部 宗教
1個人世界觀的體現
2無止境的求知之旅
3挑戰過時觀念
4重獲心靈自由
5勇於面對人生
6平衡客觀的探討
7避免以偏概全
第4部 神恩
1健康,也是奇蹟
2探索潛意識領域
3心電感應
4神恩的力量
5心靈的進化
6心靈成長的障礙
7發展成熟的意識力量
8展現心靈潛能
9承擔痛苦的報償
10不再抗拒神恩
11迎接靈性生活
後記 爭取屬於你的心靈紅利
推薦序 少有人走的路 賴佩霞
自序 上天的禮物
前言 心靈成長是終生的功課
第1部 紀律
1面對難題
2不逞一時之快
3承擔責任
4忠於真相
5保持平衡
6提升心靈層次
第2部 愛
1愛的定義與誤解
2墜入情網
3消極倚賴
4全神貫注
5自我犧牲
6重感覺而不行動
7愛的表現
8愛的風險
9受拒與失落
10獨立自主
11全然投入
12批評與衝突
13真愛與紀律
14真愛與尊重
15愛與心理治療
16愛的神祕
第3部 宗教
1個人世界觀的體現
2無止境的求知之旅
3挑戰過時觀念
4重獲心靈自由
5勇於面對人生
6平衡客觀的探討
7避免以偏概全
第4部 神恩
1健康,也是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