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你所不知道的「島嶼」
吳進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退休副教授
最近剛從澎湖回來,在澎湖時曾被導覽員問了一個問題:「澎湖群島共有多少島嶼?」身為大學地理老師,理所當然被推選出來回答問題,於是我就根據先前所看過的資料,也就是內政部所公布,幾乎所有臺灣地理教科書都同樣記錄的數字,信心十足的回答:「64」座。導覽員聽到答案後哈哈大笑,說我答錯了,可沒那麼少,正確的數字應該是「90」座。這是澎湖縣政府委託學術單位,透過「福衛2號」的衛星影像,同時參照國際海洋法公約第八部分第121條的定義:「島嶼」指的是「在自然狀況下四面環水,並且在最高潮線時仍露出水面的陸塊。」所重新計算出來的數字。
澎湖縣政府重新認定的這「90」座在最高潮線時仍露出水面的「島嶼」,事實上有許多被稱為「礁」或「灘」,而非「島」和「嶼」。而前述海洋公法中所規範的島嶼,則不包括過小的礁石,而是「能夠提供人類居所或經濟活動,而規模比大陸地區小的區域。」換言之,澎湖縣政府所認定的「90」這個數字,也不見得會被全盤接受。由此看來,澎湖群島到底有多少島嶼,似乎不是「計算」出來的,而是「協商」出來的。
透過「協商」來認定露出水面的陸塊是不是一座島嶼,聽起來實在有些不可思議,但當這件事牽涉到國家領土主權爭議的時候,政治協商就成為不得不然的手段。因為在浩瀚的大洋中,當一塊露出水面的岩礁,被認定為某國所屬的島嶼時,該國便得以重新以此一島嶼為基準,擴大領海與經濟海域的範圍,這可比要發動戰爭才能擴張領土划算多了。因此,日本才會千方百計的將位在太平洋上,小到幾乎要用放大鏡才找得到的「沖之鳥」這塊礁石,「建設」成為「島嶼」。
撇開煩人的政治問題,島嶼在學術研究與知識的累積上,也有重要的貢獻。達爾文的進化論植基於對加拉巴哥群島雀鳥的觀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科學故事。而美國地理學家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對格陵蘭、復活節島,以及太平洋東南玻里尼西亞的皮特凱恩島等地,已經滅絕崩壞的古文明的觀察,對於人類長期以來濫用自然資源、恣意破壞生態環境,所可能引發的嚴重災難,亦具有重要的啟發作用。正因為這些島嶼的生態環境相對單純,自然資源相對稀少,而在古今人類同樣的自大與貪婪心態下,我們才得以在「島嶼」上,觀察到彷彿縮時影片般的人類生態環境崩壞的血淋淋案例。
人類要永續經營自己的生活環境,必須謙卑學習許多知識,並改變許多看法與價值觀。這些有用的知識、重要見地與價值,很多是從大大小小的島嶼居民的生活經驗中淬煉出來的。島嶼生活經驗的整理,在人類如何應對愈來愈嚴峻的大自然反撲,更彌足珍貴。
身為島嶼國家子民的你和我,是否真正認識地球上各式各樣的島嶼?如果你的答案並不是那麼肯定,那就讓這一本充滿幽默與趣味的讀物,引領你重新認識你所不知道的島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