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序
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是大學教育的重要任務,而語文能力是吸收知識與發揮才華的基石。大學國文向來肩負加強培養語文能力,提升文化素養、德性涵養、人品素質等責任,目標理想廣闊,凡與文學、文化相關,幾乎無所不包。在本校執行教育部全校型中文閱讀書寫課程革新推動計畫和高教深耕中文閱讀書寫計畫後,今年我們再進一步深化,將國文教學目標集中在「閱讀」與「表達」,以閱讀為核心,口語與文字表達、書寫為應用,精簡、重編教材。
以往「閱讀」總讓人直覺聯想為增長文化涵養和文學鑑賞力,但近年認知神經科學家對人類行為的腦神經機制研究發現,在閱讀中, 文字刺激會增強大腦左側枕顳回(視覺字形處理區)的運作,提高大腦語言系統對語言訊息的反應。閱讀能讓大腦負責視覺、聽覺、語言、記憶、基本認知等區域建立連結網絡,活化思維,豐富聯想力、推理力、領悟力,超越所讀,形成新思維,提高創造力。這類研究為「閱讀」打開另一扇視窗。兩冊國文新教材,我們以古典與現代並重的原則,精選作家展現今古智慧的文章為大家激發大腦活力,不只涵詠文學與文化,更期待閱讀、討論與思辨激盪出更靈活的思路,幫助同學以活潑豐沛的腦力運用在各學院的專業學習與知識技能開發、表達,成為未來各領域的菁英。
上冊以閱讀與口語表達為學習重心。表達重在展現自我。第一單元「自我表達」,以阿盛的〈外雙溪人民公社〉、張曼娟的〈燕子在操場練飛〉、夏曼.藍波安的〈在冬季的海上我一個人旅行〉,以及《論語》、《孟子》、《莊子》選,共同領略生命省思的歷程。說話需有內容,講究策略,明白接受對象。在第二單元「說話策略」裡,從《孫子兵法》選,韓愈〈祭鱷魚文〉、《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以及簡媜、李惠綿的〈文學相對論:英雄的旅程 談成長與蛻變〉,練習從心理層面到各種聆聽、對談,思考分析接受對象與策略運用的方法。表達需要修飾,什麼是最佳的修飾技巧?第三單元「表達修飾」從《韓非子》選、黃之雋〈虎媼傳〉、劉義慶的《世說新語》選,以及干寶〈白水素女〉,一起看「寓言」、「故事」在說話中產生的力量。演講、書信與採訪報導是日常生活中的「說話應用」,第四單元張忠謀〈大學生要做的11件事〉的文字稿,房慧真的〈其人其事:侯孝賢〉,傅雷寫給兒子的家書選,龍應台寫父輩之情而推及文化的〈如果你為四郎哭泣〉,以及孫梓評的〈家族之旅,昨日重現〉,讓我們思考語言、文字交相為用的天地。附錄則收王偉勇的書信應用文書寫,認識人我分際,也作為未來職涯運用的參考。每單元前有說明引導,單元後有延伸閱讀。在選文過程中,我們也審慎地將各學院的特色與需求作為重要的抉擇參考。
2021年以來的國文教材新編與修訂感謝校長、副校長、教務長的支持、引領。感謝各學院院長與研發長為我們提供全校與各學院的教學目標。感謝系上專兼任老師,在忙碌的研究、教學之餘,協助選篇、撰稿。藉由新學林出版社提供中文系產學合作計畫的推動助力,讓大學國文教學更具成效,嘉惠英才,成就更傑出的閱讀與口語、書寫表達能力。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侯淑娟
2024年8月修訂於東吳大學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