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故事X新感官X新商模X新價值X新風土
社區改造,文化先行
看這些人、這些事如何站上推動地方發展最前鋒
成功建立關於地方的新嚮往、新想像
自1994年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政策至今近30年,臺灣社會面對當前從全球化、人口老化、產業變化、氣候變遷到青年世代相對剝奪感等問題,更需要催生公共治理新模式,從在地回應各種新興挑戰。為幫助臺灣社區營造面對當代社會發展困境,本書從全臺縣市遴選25個具有地方創生力量的亮點成果案例,從地方故事中看見社區營造如何走向地方創生,為下一個階段的臺灣社造走出新的營運模式。
本書將社區營造案例以發展模式歸納:「好故事」挖掘出在地獨特人文,引發體驗價值。「新感官」藉由美學重塑或開創地方元素,創造凝視地方的新視野。「新商模」將文化價值具體化,形成新的商業模式,領導新的市場需求。「新價值」將傳統產業重新解構,賦予創新靈魂,走出新生。「新風土」串聯地方生態圈,創造複合式營運的深度體驗經濟。
只有參與,才能改變,打造美好的生活日常,社造是眾人之事,看社區如何運用獨特風土,為地方找出新生機,讓一點一滴都能化為改造社會與環境的巨大力量。
作者簡介:
李佳芳
筆耕居家、設計、建築、飲食等領域,為天下雜誌《微笑台灣》特約記者,曾出版《台南洋行時光款款行》、《掌生香 台中糕餅款款行》等書,現經營「ESPRES:SO 如此表達工作室」,持續用專業編輯人的眼睛,深入台灣鄉下挖掘在地故事。
李雅伶
曾任職於廣電媒體,接觸旅遊、藝文、N G O、在地文化推廣⋯等不同領域,喜歡聽故事,充滿好奇與熱情!
周培文
仲夏中午在基隆港邊出生,天生就該屬於夏日海洋,也因此在北海岸「管海邊」管了三十幾年。曾任旅遊節目企劃、知名旅遊網站行銷公關主管,現為旅遊美食文字工作者。
高嘉聆
現任自由撰稿、天下雜誌《微笑台灣》特約撰述,曾任《蘋果日報》副刊旅遊組記者、《自由時報》週末生活版記者、《TO’ GO泛遊情報》採訪編輯等職,書寫旅遊、人物、生活等面向。
陳培英
現任自由撰稿、天下雜誌群/整合傳播部特約專案記者,著有《家的夢想無限大—大家房屋的經營哲學》、《覆盤:馬光中醫30年創新之路》、《大同百年風華》、《尋找阿甘.發現農業心台灣》等。
葉亞薇
曾任職於遠見天下文化集團、城邦La Vie,現為多家出版社特約撰稿,參與採訪撰稿作品有《健康不難,這樣生活就對了》、《新創導入 地方創生再進化》。
蕭玉品
曾任財經雜誌記者,跑過科技、服務、文教,現為自由撰稿人,為天下雜誌、遠見雜誌、數位時代和VERSE等特約撰述。左手寫科技,右手寫文教,認為在家躺著看電影看劇是人生最大樂事。
鍾文萍
曾任TO’GO國際旅遊雜誌叢書部主編、綠生活雜誌主編、休閒⽣活雜誌採訪編輯。作品以地方深度旅遊、人物專訪見長,著有《愛苗栗文創散散步》等。
章節試閱
【內文試閱一】
見域工作室
看見・你不知道的新竹
文:鍾文萍 攝影:楊智仁
新竹有百年護城河、尖端科技城,舊城有迷宮般的老巷弄,
科學園區也有超過五〇米的寬敞車道,種種面貌,但很多連本地人都不知道。
「所以我們跳出來, 想做一些事。」說這話的是「見域工作室」共同創辦人吳君薇。
這些年,有愈來愈多人都知道了:「 想認識新竹?先去問見域!」
高雄女子吳君薇來到新竹念大學,學財務工程的她不甩「新竹是美食沙漠加文化沙漠」的坊間說法,喜歡約吃飯就經常「揪團」發掘在地美食,喜歡聽獨立音樂但當時新竹沒有音樂活動和表演場地,便找獨立書店合作,寫企劃、找器材,自己辦音樂會賣門票。也熱中參與地方上的古蹟保存運動,一次參與「搶救新竹監獄日式宿舍群」的運動,在高強度的動員之下,深刻感受到在六都陸續升格後,新竹這座被各界期許成為「第七都」的二線城市,面臨多大的開發壓力。
「新與舊、開發與保存的文化拉扯甚至撕裂,讓這座城市顯得躊躇又茫然,有點不知該往哪裡走的感覺。」年輕的她陷入思索:「其實文化並不只在古蹟、博物館裡,而是應該要回到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構築出生活豐富的本質、城市厚實的底蘊。」
打開一扇認識新竹的窗
她決定留在新竹生活,在舊城租下老屋,整理成兼具展示與工作的據點,與朋友共同創辦「見域工作室」。「見域」意喻「看見地方」:「我們希望成為人們認識新竹的窗口。」獨立發行《貢丸湯》地方生活誌,致力開發另類的「逛新竹」遊程,不定期安排導覽活動,開發文史走讀、文化小旅行和人權地景導覽,配合手作工作坊,設計客製化行程,同時透過策展與商品設計等多元文化載體,讓工作室成為推廣在地文化、帶領民眾認識新竹的重要媒介。官網上,團隊表達了強烈明確的決心和方向:「唯有重新談論城市,城市才有改變的可能。」
強調「文化應該在生活裡」,《貢丸湯》的刊名也由此發想而來。吳君薇說,取名《貢丸湯》不只是因為有名,更是深覺新竹的一切就像一碗貢丸湯:「很日常,很少引起注意,但它就是在那裡,巷口、街邊還有城市裡的無數角落,我們關心新竹的文化,而文化就是這樣的東西,很難被具體言明,但它就是在那裡,跟生活緊緊鑲嵌在一起,是生活的足跡。」
以「讓城市更好的必備小知識融入刊物」為宗旨的《貢丸湯》,堪稱工作室的代表作。報導主題建立在新竹的生活經驗之上,每期的製作過程,都是一場城市踏查實錄。例如「風城不睡覺」探索新竹的深夜光景;「我在新竹一個人也很好」談新竹獨居生活,考量到許多人可能讀到一半空虛寂寞覺得冷,還貼心提醒可以到都城隍廟和竹蓮寺求姻緣。由於太多人以為《貢丸湯》是美食雜誌,乾脆趁著三週年製作「貢丸的一生」特別企劃,深入介
紹貢丸本人,評比各家貢丸湯的直徑、重量、彈性、湯底成分與佐料,同時大談食材工業化歷程、產業鏈的供需議題,餵食美食的同時,不忘滋養產業文化知識,以期讓讀者從胃腸到腦袋,一次獲得滿足。
找到繼續前進的動力
見域共同創辦人王昱登指出,紙本媒體可以呈現的樣貌,與實地親身參與的感受畢竟不同,因此二○一五年開始進行田野調查,逐步發展出導覽、走讀等動態體驗活動,讓城市樣貌展現的層次,不再單向。無論寫雜誌還是帶導覽,於見域團隊而言,都是分享對當下生活的見解,並挖掘出每件事背後豐富的內涵,因此從準備階段就必須閱讀大量文獻資料,再透過調查訪談,找出這個主題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
文史調查不容易,異鄉人在異鄉做這件事,難上加難。初期團隊登門訪問時,很多店家直接拒絕,有的委婉指點:「招牌在前面,去抄一抄就好了。」吳君薇無奈:「當時感覺很多老店是『做身體健康』的,對於未來發展什麼的並不在意。」直到某天一位頭家娘好心通知,她工作室前的盆栽已經奄奄一息。「這才驚覺大家不是不在意,而是在一旁默默觀察你,看你們這些小孩子到底想做什麼。」
放下碰釘子的尷尬,團隊不定時造訪,在次次深淺不一的接觸中,愈發感受老店的努力與堅韌,百年的存在,其來有自。幾次之後,一家茶行老闆突然提出邀請:「除了拍店,家裡要不要拍?可以進來沒關係。」吳君薇眼睛一亮:「整個大喜過望。」從被拒訪到被允許進入私人領域,其意義不僅僅是工作室團隊與社區的逐漸融合,而人與人之間最珍稀可貴的信任,更賦予團隊繼續奮勇前行的動力。
在地囝仔做在地事
傳統市場、商圈生態盤根錯節且錯綜複雜,在見域工作室經營社區跌跌撞撞的過程裡,結識了一群在地店家好夥伴,「中央形象商圈促進會」理事長呂正祥便是其中之一。中央市場與新竹都城隍廟僅一牆之隔,一九五一年正式設立中央商場、中央市場,與城隍廟前的小吃攤、西安街西門市場共組成熱鬧的商業活動區。中央市場被居民稱為「中央百貨」,什麼都有、什麼都賣,不只柴米油鹽醬醋茶,從出生到死亡一切生活用品也都能一併買齊,是新竹市早年最重要的百貨聚集及交易中心。但隨著超市、超商普及、消費型態改變,市場商品吸引力跟不上需求,人潮轉移,衰退的速度,快得令人驚心。
這位團隊口中的「呂大哥」九年前卸下臺商身分,於父母在新竹中央市場的攤位,販售小農蔬果食品、「文青味」滿滿的蔬果攤,又租下對面閒置的老攤位改設獨立書店,為老邁的中央市場,成功形塑了活化再造的新生氛圍。
「如果我能活到七十五歲,前面二十五年努力讀書,中間二十五年努力工作,之後的二十五年,希望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是為家鄉做一點事。」有人形容中央市場採光好又挑高,冬不冷夏不熱,具備近似沖繩那霸市「國際通」商場的優勢條件,放著沒落太可惜。呂正祥認為,市場要活化,先要有人潮,於是報名社區規劃師課程,寫企劃、找經費,二○一九年首度開辦「長桌市集」,免費提供市場內的長型走道空間,給手作、無毒農產品、園藝等店家,新業種新能量,吸引人潮湧進。「賣肉桂捲的,不到一小時就被搶光,隔天做加倍的量,還是賣到一顆不剩。」市場老店也十分振奮:「很久沒看到有這麼多年輕人走進來了!」
疫情之後,「長桌市集」魅力不減。呂正祥的下一步準備回歸日常,要為市場做好防火、防災應變對策。「市場都是超過五十年的﹃半樓仔﹄老建築,不能不小心。」他甚至未雨綢繆畫了一張「商戶分布圖」送到新竹消防隊,明確點出哪家有臥床病患、哪家住著半身不遂的老人:「萬一有事,人要先救出來。」
從辦雜誌、走讀導覽到辦市集,活化浪潮一路從舊城區延伸進市場,無論是見域工作室還是中央形象商圈促進會,都用創意方式告訴你:「新竹正在改變。歡迎來新竹,一起吹吹風,一起見證這場正在發生的溫柔革命吧!」
【內文試閱二】
社造心內話
〝致力成為人們認識新竹的入口〞
見域工作室
成立:2014 年
組織人數:9 人
地址:新竹市北區長安街6 號
電話:03-5225610
網址: www.hsin-story.com
FB 粉絲專頁:見域 Citilens
綠點點點點
為高齡社會 找溫暖解方
文:葉亞薇 攝影:蔡孝如
高度發展的城市,生活繁忙、人際疏離,
左鄰右舍有時姓啥名誰都不清楚,遑論情感交流。
但臺北市「蛋黃區」大安區古風里不太一樣,
「綠點點點點」團隊以分享共好的精神,推出「古風小白屋」修理站,
跨越社區、串聯社群,架起人與人、人與社區之間堅實溫暖的橋梁。
週六近午,臺北市雲和街與泰順街的街角,一個遍地都是維修道具的白色鐵皮屋裡,各式電風扇、洗衣機、吹風機、桌燈、電鍋「亂中有序」地陳列著,幾位中年大叔各自埋首研究手上的故障家電,間或夾雜著興奮熱烈的討論,那些看似不堪使用的「破銅爛鐵」,卻大大引起了大叔們的興趣,像孩子玩模型般興味盎然,他們笑說:「別看它破破舊舊,如果修好了,比買新的還有成就感!」
延續小客廳專案成果
里長奔走認養小白屋
這是「古風小白屋」,座落於臺北市大安區古風里,曾是國防部的日式舊房舍,而後成了閒置空間,當年由古風里里長起頭,由「綠點點點點」改造營運。「小白屋的定位是『工具分享』,這裡有各種工具、材料以及維修教學,也有維修志工進駐,工具都是鄰居放在家中用不上、還有結束營業的水電行捐贈的;『你需要就給你用』的概念,讓這兒成為街坊交流生活的平臺。」綠點點點點共同創辦人、古風小白屋企劃主持人虞葳說。
古風小白屋的創生,得從二○一二年師大商圈發展與住宅區寧靜訴求發生的衝突說起。當年為了維護鄰里和諧,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推動「雲和小客廳」專案,以社區營造模式,在閒置空間辦理主題活動,讓社區居民在此放鬆聊天、自然交流。當為期一年的計畫走向尾聲,古風里里長孔憲娟不忍經營許久的社區網絡就此消逝,便邀請綠點點點點團隊進駐原為軍方管轄的閒置空間,為社區挹注新活水。
「投入社區營造的人通常充滿理想與熱情,實務上卻有很多需要與政府機關打交道的溝通,里長就像是社造的中間人,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扮演橋梁的角色。」擔任古風里里長將近十年的孔憲娟,回想雲和街四十九號的小客廳成立前後,社區居民態度轉變的過程。「免費的手作課、綠色植栽課,大家一開始抱持『怎麼會這麼好』的疑慮,到參與後情感產生黏著度,這很可貴,因此小客廳專案結束後,我決定把守望相助隊的空間改造成古風小白屋,讓社造精神延續。」
標榜「修理東西不收錢」的古風小白屋,同樣也讓居民觀望了一陣。時間久了,居民來來往往總會被街角吸引,偶有人停下來靠近探詢。「你們在做什麼」、「 我教你怎麼修」, 把分享的精神傳出去,漸漸地,來交流維修技巧的、拿電器來修理的人愈來愈多,到最後甚至還成為社區「男士聚會的天堂」!
退休男子手作新樂園
「我們發現很多柔性的社區活動,多半都是女性參加,男生很少。特別是退休後的男性居民,因為沒有工作、頓失生活重心,加上沒有培養興趣、不願意出門社交,很容易快速老化,成為家庭與社會的負擔。」二○一四年,小白屋以環保惜物的內涵,塑造一處維修電器、交流情感的基地,意外與超高齡社會接軌,特別是退休的中高齡男性,很容易被小白屋的「動手做」吸引,點燃興趣,主動投入志工工作。
小白屋公告維修時間是每週六上午十點到十二點,民眾可預約維修,志工則沒有固定排班制;每位志工都有鑰匙,隨時都能來,有人甚至一待就是一下午,浸淫在手作維修的樂趣中,樂此不疲。
「古風里的電扇都被我們修完了!現在修的有來自苗栗、屏東,還有用了二十幾年的古董級大同電扇,有了感情捨不得丟,只好動手修了!」生技公司副總退休的志工左適佑說起「小白屋的戰績」如數家珍,不忘自嘲:「男人退休成天在家裡,老婆嫌、兒女嫌,連狗都嫌,來這多好!」小白屋恰好為中年大叔的危機感找到出口。擔任志工多年,左適佑認為現代人居住空間小,囤積舊物找維修不如買新的快速方便,但他認為很多家電其實不需花冤枉錢。「我們希望民眾帶電器來,能學習自己動手維修,還能懂用電安全,把正確觀念分享出去。」聊到一半接獲通報,原來有其他縣市居民把家電寄來社區修理,只見他二話不說,蹬上單車就前往取貨,飛奔的背影充滿自信。
企管系教授退休的程捷生,則是不斷拿出工具盒分享「驚喜發現」──逛零件店超便宜小物,一個線圈就能把聖誕燈加上手機插頭,變身實用小夜燈!底座壞掉的檯燈,把燈罩部分加上新的電線,成了維修專用探照燈;小白屋的壁掛式電風扇,也是移除底座後的華麗轉身。「大家有不同的專業,解題就有不同的方法。彼此學習激盪,感覺很好。」一位婦人帶著造型可愛的電鍋來維修,眾人七嘴八舌點評:「有時候故障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使用方法錯誤,還有缺乏保養。」喜歡深蹲健身的程捷生,也樂於和志工分享生活,家人都知道這位「宅男老爸」最愛窩在小白屋,常常假日消失一整天也不奇怪。
虞葳還有一個有趣的觀察:來到小白屋的志工,通常是住在大安區,卻不是古風里的里民。「也許是害羞,加入有點距離的社區組織當志工,讓人反而比較自在。」從社區出發,卻不以社區為限,而是串聯認同共好理念的社群,這是小白屋在超越空間層次的發展。而對里長孔憲娟來說,照顧龍泉宿舍的銀髮長者,有著更深層的情感使命。
芒果香草園 青銀共食關照獨居長者
孔憲娟說,古風里社區中高齡人口相當多,龍泉宿舍多為過去在中央通訊社服務的獨居長者,「他們從大陸來臺,有一流的外語能力與文筆,是曾經為國貢獻的人才。」在綠點點點點延伸小白屋社群共享共創的企劃下,孔憲娟重整另一個社區的廢棄空間,打造「芒果香草園」,突破硬體藩籬、創造果樹茂盛成長的亮眼街景,不僅栽種食用香草,還舉辦共享廚房、青銀共食、環保手作等活動,邀請居民來相聚,用人氣與美食的熱力,來溫暖社區與長者之間的情誼。
從古風小白屋到芒果香草園,不約而同點出現代社會的迫切需求──高齡長照。當人們愈來愈長壽,除了政府的醫療照護,社區若能自主發揮共好創意,讓「近鄰的情味互動」成為即時的後援,遠離或暫緩失智失能的發生,就能減輕社會負擔。「除了小白屋、香草園,還有更多的主題等待被發掘,吸引更多長輩願意走出來,活絡交誼。」
對於未來,綠點點點點接續了臺北市政府「Open Green 打開綠生活」的「南機拌飯」計畫,已在萬華區租下「一碼IMMA──人與物的再生基地」,讓再生循環、社會關懷網絡能完整實踐,期許在繁華臺北,繼續為不同生活文化與社會階層,創造新的互助聚落。
社造心內話
〝小小改變,改變一切〞
綠點點點點
成立:2014 年
組織人數:30 人
地址:臺北市大安區師大路 117 巷 1 號
電話:02-23685020
網址:yunhe49.blogspot.tw
FB 粉絲專頁:綠點點點點
【內文試閱一】
見域工作室
看見・你不知道的新竹
文:鍾文萍 攝影:楊智仁
新竹有百年護城河、尖端科技城,舊城有迷宮般的老巷弄,
科學園區也有超過五〇米的寬敞車道,種種面貌,但很多連本地人都不知道。
「所以我們跳出來, 想做一些事。」說這話的是「見域工作室」共同創辦人吳君薇。
這些年,有愈來愈多人都知道了:「 想認識新竹?先去問見域!」
高雄女子吳君薇來到新竹念大學,學財務工程的她不甩「新竹是美食沙漠加文化沙漠」的坊間說法,喜歡約吃飯就經常「揪團」發掘在地美食,喜歡聽獨立音樂但當時新竹沒有音樂活動和表演場...
推薦序
【推薦序】
部長序
社造不在遠方,而是日常
文化部部長 李永得
自一九九四年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社造」便在全國各地開枝散葉,展開一場最草根、最普及、最安靜溫和、持續最久且影響深遠的社會運動。從社區到社群,從社區行動到公民審議,社造不斷深化,民間長期以來自主的參與,開創了一股由下而上的公民參與力,以「潤物細無聲」的溫柔姿態,一步步喚醒了人們對土地的情感、對家鄉的認同,自發性、群體性的家園再造工程,彰顯了臺灣最堅韌旺盛的在地生命力。
社區營造是臺灣邁向公民社會、實踐民主的重要路徑,主體是人民,政府的角色,則是要建構一套支持、鼓勵公民參與公共治理的責任體系,打造出全民都能參與的公共領域,賦權給來自基層的力量,參與建構社區、社群和社會,成為涵養這片土地的養分。當前我們的國家正迎向全球化,同時面對人口結構老化、產業結構變化、數位轉型、氣候變遷及青年世代相對剝奪感等多元挑戰,更應該深化社造,孕育更具公民意識、行動力的文化公民,催生有利於社區營造的公共治理新模式,從參與討論,共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創造願景,從在地回應各種新興挑戰。
只有參與,才能改變,打造美好的生活日常,一點一滴都能化為改造社會與環境的巨大力量。從本書二十五個社區營造亮點故事,我們看到各地許多驚喜的轉變:「好故事」挖掘出在地獨特人文,引發體驗價值。「新感官」藉由美學重塑或開創地方元素,創造凝視地方的新視野。「新商模」將文化價值具體化,形成新的商業模式,領導新的市場需求。「新價值」將傳統產業重新解構,賦予創新靈魂,走出新生。「新風土」串聯地方生態圈,創造複合式營運的深度體驗經濟。
文化是國家的根本,在地文化源於在地生活,透過社造,更能凝聚地方。社造是一條未竟之路,需要跨族群、跨世代、跨領域的每一位公民持續接棒。一起努力,讓我們走得更遠、更久、更強。
【推薦序】
部長序
社造不在遠方,而是日常
文化部部長 李永得
自一九九四年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社造」便在全國各地開枝散葉,展開一場最草根、最普及、最安靜溫和、持續最久且影響深遠的社會運動。從社區到社群,從社區行動到公民審議,社造不斷深化,民間長期以來自主的參與,開創了一股由下而上的公民參與力,以「潤物細無聲」的溫柔姿態,一步步喚醒了人們對土地的情感、對家鄉的認同,自發性、群體性的家園再造工程,彰顯了臺灣最堅韌旺盛的在地生命力。
社區營造是臺灣邁向公民社會、實踐民主的重要路徑,主體是...
目錄
部長序
PART I 好故事
01桃園|日日田職物所
02新竹|見域工作室
03嘉義|阮劇團
04宜蘭|音樂米創意產銷企業社
05臺東|台東製造
PART II 新感官
06基隆|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07彰化|instant 42藝樂肆貳行
08高雄|台青蕉香蕉創意工坊
09金門|村復號
PART III 新商模
10南投|南投縣南投市光榮社區發展協會
11臺南|臺南市北區大港社區發展協會
12臺南|有限責任臺南市官田烏金社區合作社
13東引|鹹味島合作社
14澎湖|離島出走工作室
PART IV 新價值
15新竹|新竹縣九讚頭文化協會
16苗栗|苗栗縣苑裡鎮山腳社區發展協會
17臺中|水源地文教基金會
18雲林|雲林縣古坑鄉華南社區發展協會
19花蓮|洄遊吧FISH BAR
20花蓮|高山森林基地
PART V 新風土
21新北|甘樂文創
22臺北|綠點點點點
23苗栗|苑裡掀海風
24嘉義|嘉義縣大埔鄉和平社區發展協會
25屏東|屏東科技大學社區林業中心
部長序
PART I 好故事
01桃園|日日田職物所
02新竹|見域工作室
03嘉義|阮劇團
04宜蘭|音樂米創意產銷企業社
05臺東|台東製造
PART II 新感官
06基隆|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07彰化|instant 42藝樂肆貳行
08高雄|台青蕉香蕉創意工坊
09金門|村復號
PART III 新商模
10南投|南投縣南投市光榮社區發展協會
11臺南|臺南市北區大港社區發展協會
12臺南|有限責任臺南市官田烏金社區合作社
13東引|鹹味島合作社
14澎湖|離島出走工作室
PART IV 新價值
15新竹|新竹縣九讚頭文化協會
16苗栗|苗栗縣苑裡鎮山腳社區發展協會
17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