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傷寒論》─從筆者的體驗說起
當我還是醫學院學生,曾修過一堂內科醫學的肝炎課,某一天,老師在黑板上書寫各種治療用藥名單時,除了Interferon(干擾素)、glycyrrhizin(甘草素),還寫了「小柴胡湯」,我對這四個字感到驚訝不已:「什麼?小柴胡湯?」
於是我舉手發問。「老師,那四個中文字是什麼?」
「這個『小柴胡湯』嗎?是漢方藥喔。你不知道嗎?」
「嗯……漢方藥?是什麼?我沒聽過。老師剛剛明明還在談HCV(C型肝炎病毒)的genome(基因組)呀。為什麼要突然提到落伍的藥呢?而且,為什麼其他同學都沒有問題呢?難道大家都知道嗎?莫非知道這些是常識嗎?」
最後這段疑問,我始終沒有說出口。但可以確定的是,我在之後就讀醫學院的生涯中,完全沒有再接觸到漢方醫學,當然,那次的經驗是絕無僅有的。對於需要記憶大量知識的醫學院學生來說,實在沒理由要知道「小柴胡湯」這個在《傷寒論》中非常知名的處方。直到數年後,我逐漸深入漢方醫學世界中,才想起當年與「小柴胡湯」的邂逅是多不可思議。然而,我對漢方藥處方並沒有很陌生,因為我自幼就熟悉另一個漢方藥處方「葛根湯」,只不過,印象中充其量只是一種「感冒時,大人會強迫我喝下的味道濃烈的難喝藥水」。
我成為醫師多年後,突然想研讀漢方醫學,其時我知道,如果想學漢方醫學,就一定要讀《傷寒論》,否則只會對漢方醫學一知半解。我去書店買回了大塚敬節老師的《傷寒論解說》,閱讀時看到了「桂枝湯」,這讓我驚訝不已。
「咦?《傷寒論》應該是漢方醫學的基本書籍吧。為什麼一開頭就是用了五種生藥的桂枝湯呢?通常應該是要從一種生藥開始的吧!或者應該要從常用的葛根湯開始吧!難道不是嗎?」
於是我繼續大略翻看了一下書,發現桂枝湯之後出現的還是桂枝湯,又是桂枝湯。就算是桂枝湯稍微變形了一下,變成桂枝加葛根湯,也還是桂枝湯。然後出現了桂枝去芍藥湯、桂枝加附子湯等,結果全都是桂枝某某湯。處方的構成生藥是桂枝、桂枝、桂枝!通通都是桂枝!要不然就都是甘草、生薑。想必古時候「桂」這個字的活字印刷鉛字經常耗損。我再繼續往下翻,發現要不都是大承氣湯就是小柴胡湯。再翻下去,果然又出現了桂枝湯、桂枝湯、桂枝湯!而且每一個處方看起來都非常類似。再仔細一看,這些處方大抵是由桂枝、甘草、生薑、大棗、芍藥、茯苓等構成,只不過是從中挑選再加以組合而成。而且每一種生藥分量上都有些微差異,但對我來說,就想直接斷定《傷寒論》根本是一本桂枝湯專書呀。
說了這麼多,這些就是我第一次看到《傷寒論》的感想。現在想想,當年的想法雖不中亦不遠矣啊。只是那時,好不容易買到手的《傷寒論》卻變成了桂枝湯專論,結果就這麼被我束之高閣。
何謂《傷寒論》(1)
西點中有一種甜點名為磅蛋糕,據說這個蛋糕的組成材料麵粉、砂糖、雞蛋、奶油都是一磅,故因此得名,做法簡單卻是西點根基。瑪德蓮、費南雪、年輪蛋糕都是用相似的材料做成。其中麵粉、砂糖、雞蛋、奶油是共通的材料。說得極端些,就是後面發展出來的甜點都是磅蛋糕的變形產物。而所有糕點師傅入門時,都必須從熟悉這些少數材料的特性開始修習技藝,然後持續耗費時間製作磅蛋糕,直到滲入骨髓為止。接著才開始嘗試加入極少量的其他材料,做些微的改變,如此一步步緩慢地拓展多樣的西點世界(以上是我的主觀猜想)。
順帶一提,我出身長崎,最愛的當然是長崎名產蜂蜜蛋糕,這蛋糕的材料也少不了麵粉、雞蛋跟砂糖,與磅蛋糕基本材料唯一不同的,是用水麥芽代替了奶油,雖然如此,無論是配方還是材料混合的方法、烘焙方法等都有其訣竅,因此,即使同樣是蜂蜜蛋糕,各家的風味都不一樣。就算閉著眼吃,也一下就能分辨出是F店家還是B店家的產品。不相信可以讓我為你們試吃看看。
說了這麼多,我想要表達的是,從雞蛋、麵粉跟砂糖的使用方式,以及好好用身體記住磅蛋糕的製作方法,然後再試著挑戰不同變化做出各種風味甜點的過程,正是《傷寒論》這本書也擁有的特點。
「桂枝、甘草、生薑、大棗、芍藥、茯苓等這些生藥是這般這般,桂枝湯、桂枝某某湯則是那般那般。想學習《傷寒論》的人,現在不需要思考它們究竟有什麼意義,只要專注學習,熟悉使用就好。」對,我正是說《傷寒論》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學習。
有人可能會擔心:「可是這樣,萬一《傷寒論》初學者(作者註:本書的目標讀者群是初學者,因此如果你具備了中級以上程度,請不要閱讀本書)搞錯了就不得了了!」而急著來糾正我,但我要說的是,《傷寒論》並不是一本製作處方的配方書,而是一本方法書,告訴我們如何運用重要處方。這也是一本在診斷傷寒病患時的症狀學與治療方法書。書中記載了處方的構成生藥與煎煮法,在還沒有藥局或是製藥公司的時代,醫師幫病人治病時,會親手製作處方給病人服用或使用,因此,如果《傷寒論》中少了配方,就什麼都不是。
最後請容我再叨念一下,漢方醫學中所謂的「處方」並不是「某醫師某月某日開了葛根湯七‧五克、小柴胡湯七‧五克」的處方,而是葛根湯或是小柴胡湯本身。要說這些是漢方藥名也可以,有時也稱為「方劑」。古時候,醫師會混合各種生藥做成漢方藥處方,現代人則多半吃濃縮科學中藥製劑。日本的濃縮科學中藥製劑都是包裝成一小包一小包的小巧模樣,使初次接觸的人總會露出「這怎麼可能治病」的困惑神情,實在令人覺得惋惜。
何謂《傷寒論》(2)
以下,我將為初學者補充一些《傷寒論》的相關資料。
我想要各位先知道,至今我們仍無法斷言《傷寒論》這本書是在約西元二百年時,由後漢的張仲景所寫成。原因在於:①有不少說法顯示《傷寒論》是由張仲景(張機)所編纂而成;②但是否真有張仲景這個人仍是個疑問;最重要的是③目前並沒有「這本就是《傷寒論》」的決定性版本。我想,①②對於讀者來說,並不造成問題,但是,一般人聽到③的說法不免心想:「這是怎麼回事?難道《傷寒論》有很多種版本?」
要知道,在寫作《傷寒論》時的時代,紙張非常珍貴。因此,原始版本有可能是刻在木簡(狹長木片)上,而且保存相當困難。目前已知的是,在中國西晉時,曾短暫存在過由王叔和加以編修過的版本,當時,正值戰亂時期(現在世界的某處也正處在戰火中),原始版本因此不知去向,極有可能遭戰火燒毀了。我真心希望《傷寒論》能逃過戰火摧殘的命運,有一天能讓世人看見。只不過,我想,當年人們在戰亂中一定無暇顧及這本重要經典,否則我們現在應該就能見到它。我不禁幻想,如果有一天在世界的某處發現了它,該多麼有意思啊!
既然如此,那麼,現在人們稱為《傷寒論》的又是什麼呢?
即使原始版本已經佚失,如果《傷寒論》是一本真真正正能帶給人們影響的書,人們應該會以各種不同形式設法把它留存下來,可能是以抄寫的方式,也可能是以背誦的方式,來讓後世人們有機會接觸到它。幸運地,現今《傷寒論》確實有各種版本,如果想要一窺《傷寒論》的內容,一點也不難。
在西元一○六○年左右,《傷寒論》再度出現在歷史上。當時由北宋校正醫書局的林億與孫奇兩人將《傷寒論》的原始版本或是存留的片段或傳抄書物,再加以編纂成書,也就是現在稱為宋本《傷寒論》的版本。雖然實際上,宋本《傷寒論》現在也已經亡失,在北宋之後,明朝的趙開美於西元一六○○年時,以復刻宋本《傷寒論》的方式做出另一個版本,而這個版本稱為「趙開美本」。此時的版本是以紙張印刷的方式大量出版,據說發行數量頗多。順帶一提,一開始我誤以為是「趙開‧美本」,還因此成為了骨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