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代變遷下的人與水
(一) 中壢街市的工商業發展
時光與水流皆不曾停歇,持續蜿蜒向前,自上游流向中下游,也從晴耕雨讀的農墾時代,緩緩流向另一種生活型態。在講述過老街溪早期的人與水互動後,我們即將進入一個更多波折的篇章,來看看當工商業時代到來後,人們對河流的仰賴,如何從原本較為單純的生活與農耕需求,產生了不同的轉變,甚至帶來如「加、開蓋」事件這樣的爭議與省思。而為了開啟這段新的故事,需要先進行一些整體背景的鋪陳,因此我要將目光聚焦於老街溪流域中段的「中壢」,老街溪正是因為流經中壢老街而得名,做為南桃園的中心市鎮,它高度的工商業發展,也深深地影響著老街溪。
過去稱為「澗仔壢」的中壢地區,除了老街溪外,還有老街溪支流「洽溪」及「新街溪」流過,鄰近河川與相對平坦的地勢條件,從清朝中葉開始就有漢人移民前往拓墾,大約在道光年間就形成了現今的街市雛形。不過,除了水源與地理條件,其實推動中壢地方發展的還有另一個關鍵因素——交通。在上一冊中我曾經提到,中壢是往來新竹與臺北地區的重要中繼站,扮演著行旅、遷居、貿易、轉運等角色。這裡有個有趣的小插曲可以分享,在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加拿大籍的傳教士馬偕來臺傳教時,曾途經中壢並投宿於客棧,據他的日記所記載,當時他曾因客棧簡陋的環境條件感到驚訝,沒想到後來走遍了臺灣各地,回頭才發現這個位於中壢、名不見經傳的客棧,竟是他南來北往中住過最乾淨舒適的旅店,因而暱稱它為「皇后客棧」(Queen’s Hotel),也由此可知,當時的中壢街市已經發展出一定程度的行旅及轉運功能。
以中壢街市為節點的交通網絡,在清朝末年到日本時代中,發展得更為完善。光緒十九年(1894年),擔任臺灣巡撫的劉銘傳,將當時象徵工業時代的「鐵路」帶進臺灣,著手興建基隆至新竹的縱貫鐵道,中壢即為其中一站,稱為中壢火車碼頭。進入日本時代後,日本政府接管並全面改善已經略見規模的縱貫鐵路,沿著鐵道路線加強管理,並透過鐵路運送各項軍需,由於中壢的地理位置優勢,日本政府在當時稱為「中壢驛」的火車站附近設下不少重要的政府機構,並將日軍的糧食與彈藥庫也設置於此,整體而言加速了中壢地區此後的現代化建設發展。自明治三十年(1897年),中壢辨務署(註1)設立後,市街上陸續出現如郵電局、警察局、郵局、法院、信用社、銀行等機構,推動中壢成為鄰近地區的政商中心。
除了貫鐵路之外,中壢與鄰近鄉鎮之間的交通則透過「輕便車」鐵路進行串聯,於中壢車站一帶會合。所謂的「輕便車」,原本是日本政府因軍事需求而引進臺灣。臺車的軌道軌距略窄,不似縱貫道火車鐵路的軌距有三呎六吋,只有一呎七吋半,軌距不到一半的寬度,在動力上也皆由人力推動運行,因此又被稱為「輕便車」、「手押車」或是「臺車」。
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為了方便貨物轉運,以簡朗山為首的地方仕紳們集資合組了「桃崁輕便鐵道公司」,央請當時的臺灣總督府出借官方鐵軌條,以廉價租用沿線土地,並動員保甲協助舖設完成桃園至大溪粟子園間的輕便軌道,全長十餘公里,開啟了桃園的輕便車營運,也是全臺第一家純粹以「交通營運」為目的的民營輕便軌道會社。
此後,隨著物產集散需求的日漸殷切,輕便車的軌道也連結著縱貫鐵路的站點,鋪設到四面八方,陸續有不少輕鐵營運公司成立。在中壢地區,則有「中壢軌道會社」成立於大正十一年(1922年),會社辦公室就設置於中壢街上,其路線是以中壢車站為起點,通往觀音、龍潭、新屋等三地。
民間輕便鐵道初始最主要的目的是載運貨物,如米、茶、甘蔗、木材、甚至是當時開始受市場歡迎的「桃園豬」。因此,路線鋪設的區域分布,和各地的產業性質深有關係,例如為了茶業,軌道進入當時有製茶場的大溪;為了甘蔗,開闢了通往內壢的路線;為了豬仔,往中原路一帶的方向也有所延伸。這樣的陸運系統,讓早年大宗貨物運送多依賴水運交通的模式,產生了巨大的變革。
又以當時出口貿易興盛的茶葉產業為例,早期大溪地區仍有大漢溪船運可通行,因此龍潭、新竹一帶的茶葉多往大溪集散,再透過水運向淡水大稻埕港口而去。但「桃崁輕便鐵道公司」的成立,改變了這種狀況,許多產地得以透過輕便
軌道,銜接更鄰近的縱貫鐵路火車站進行運輸。像是大正六年(1917年),以老街溪中游處、平鎮車站為主要轉運點的「安咸輕便軌道組合」,所運輸的茶葉數量,竟超過原本居於第一位、自大溪載運茶葉的「桃崁輕便鐵道會社」,成為當時臺灣主要的茶葉轉運車站。
這樣結合輕便鐵道與縱貫線鐵路的陸運模式,大大降低了原本對河川水運的依賴,更為穩定快速、也更有競爭力,在後期幾乎取代了水運的功能與地位。而這段輕鐵歲月大約持續到日本時代末期,被更不受限於軌道與地形、更有彈性的公路運輸再一次取代。剛開始還稱為「合乘自動車」的汽車客運系統,擁有更能深入地方的便利性,也提升了運輸範圍,因此開始吸引原本的輕鐵業者,紛紛轉而投資經營,如今日「桃園客運」,就是「桃崁輕便鐵道公司」改組而來。到了昭和十四年(1939年),桃園地區半數的輕便鐵道已經拆除,逐漸轉型為現代化的公路運輸系統。
另一放面,從整體的產業結構來看,日本時代初期,桃園仍以農業為主要經濟活動,桃園、中壢、楊梅、大溪是相當重要的農產集散地,各自以陸運或水運肩負起轉運功能,其中,桃園與中壢擁有為數不少的農產加工廠,從而帶動了聚落的成長。
根據研究者指出,當年桃園大圳的開鑿不僅改變了農業收益,也間接影響了聚落的發展,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到昭和十五年(1940年)間,整個桃園地區的人口增加了六成,成長率排名前段的有桃園、中壢、楊梅、觀音、大園、新屋等,這些地區通常有兩類重要特質:一是位於陸運的交通節點,二是地處大圳的灌溉範圍,而桃園與中壢正好兼有兩項特質,也是成長率的前兩名。中壢並在昭和十五年(1940年)年代左右成為桃園地區人口數最多的城鎮(註2)
當時的中壢,因應桃園整體提升的稻米產量,為了轉運來自各地的大量米糧,決定在核心的中壢車站前建設具有儲存與加工的倉儲空間,大正十四年(1925年),「中壢農業倉庫」竣工,倉庫裡不僅設置有現代化的乾燥脫殼機、精米機等齊全的機器設備,其空間更可供商家借放多達三萬二千石的稻米。不僅足以供應整個大桃園地區,甚至是北臺灣於戰備期間的軍糧。同時,由農業倉庫的帶動,中壢車站前也開始出現許多「礱間」(註3),專營碾米業務,不僅象徵著農業型態更進一步走向分工,或許也為中壢未來走向加工與工業化產業模式埋下伏筆。
除此之外,說起中壢與農產集散和運輸息息相關的產業,當然不得不提的還有「桃園豬」與「豬埔仔」。當時除了中壢本身的畜牧頁,楊梅平鎮一代也盛養豬隻,通常會在中壢進行統一的批發銷售,再運往臺灣南北各地,因此有著是牲畜交易處的功能。同時,中壢培養的「桃園豬」豬仔,是其販售的主力。
「桃園豬」為日本時代臺灣豬隻的三大品系之一,俗稱「臺灣黑豬」,原被稱為「龍潭埤種」或「中壢種」,在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起才被統一稱為「桃園豬」。由於肉質良好,無論內銷或出口皆有市場,且桃園豬相對易於飼養,抗病力也不錯,適合成為當時農業家庭的副業,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因此在供需兩端的配合提升下,豬隻買賣逐漸在桃園形成規模。
中壢最早的豬市其實發源於現今改建中的第一市場區域(昔大時鐘市場),隨著市場規模及周邊行業興起,才逐漸沿著「瞎仔巷」發展至現今的中原路、博愛路一帶。根據曾擔任過老街溪河川教育中心主任的黃彥霖分享,一般來說市集較少會直接設於最緊臨河川的第一與第二何階地,而現今的中原路與博愛路一帶,之所以會稱為「豬埔仔」,其原因或許有二個,首先可能與許多家庭會以養豬為副業有關,據在地豬農所說,當年品相不良豬隻甚至可能會直接棄置於老街溪中。其次,則是中原路與博愛路區域曾一度發展有特種行業,多是提供給往來買賣豬隻或因此致富的消費者,互相影響下,便將那一帶也稱為「豬埔仔」。
整體而言,隨著交通的迅速便利與商業活動的熱絡,市鎮的機能也更朝向專業化分工的方向發展,我們在日本時代已經能看出中壢成長為南桃園工商業重鎮的潛力,其基本的市鎮架構也逐漸建立完成,與過去以農業主的聚落型態已然不同。不過,要真正走向更高度的工業發展,還必需等到戰後,以1950年代紡織工業開始在中壢興起為重要節點,並延續到1970年代中壢工業區的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