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華(臺大圖書館館長暨博物館群總館長)
──東方古老的宇宙觀「天圓地方」,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是古人認識世界的思維;但是在本攝影集作者西野嘉章教授的觀照下,天與地是可以同時並存在一個圓或是一介方的空間,打破人眼「視界」的慣性與界限。
臺灣大學校史館在圖書館的籌畫之下,於2005年6月在第9任陳維昭校長、第10任李嗣涔校長交接之日揭幕;有了校史館籌設的基礎,再加上數位典藏的開展,圖書館項潔館長向校方提議設置本校博物館群,校方繼續委由圖書館規劃,協調校內各學院的小型博物館與標本館共同研擬博物館群運作。經過近兩年的籌備、設計與施作,2007年11月15日校慶,本校博物館群正式啟動;就在一星期後的11月22日,圖書館副館長林光美女士率領著一行人出訪日本東京大學總合研究博物館,交流討論大學博物館的營運哲學與實務。時任東大博物館副館長的西野嘉章教授,抓起紙與筆,一張紙畫過一張紙,溫暖懇切地述說他腦海中的大學博物館。這就是臺灣大學與東京大學兩校博物館以及博物館人之間情緣的開始。
臺灣大學為了廣納大學以及博物館界對於大學博物館議題的思考,在2008年創校80週年校慶前夕舉辦「2008大學博物館與博物館群國際學術研討會:大學博物館的發展與社會責任」,圖書館陳雪華館長邀請西野教授前來臺灣,介紹近十年東大博物館最新發展,西野也首次在臺灣發表「行動博物館(mobile museum)」概念,進一步開啟兩校博物館合作的契機。
西野教授對於臺大博物館群的愛護,不僅僅是演講、諮詢而已,在他上任東大博物館館長之後(任期2010.4.1-2017.3.31),展現強大的行動力,在臺大校園實際操演「行動博物館」。自2011年5月至2012年9月在臺大總圖書館一樓中廳,策畫東大博物館與臺大博物館群合作推展的三梯次「行動博物館」計畫。特展主題分別為「人體測量法(Anthropometria):人體.形態.運動」、「形與力(Forms and Forces):形態的多樣性」、「逸脫美考(Extravagance):規格外規範外規則外」,每梯次漸次更替展品,一開始幾乎都是東大博物館的典藏,到了第三次特展「逸脫美考」,臺大與東大博物館藏品幾乎等量齊觀。臺日雙方第一學府的交流合作,除了師生學術研究之外,藉由西野教授的藝術素養,讓兩校博物館藏品亦能相互引發美與知識、藝術與科學的對話,激發觀者鑑賞、領悟與詮釋的能力。臺大博物館群經過這三次「行動博物館」洗禮之後,也促發以藝術美學的多視角來審視學術標本的另一層生命力。
2019年12月的「東大臺大日」,我與植物標本館館長暨博物館群副總館長胡哲明教授,連同歷史學系師生以及校史館暨博物館群辦公室同仁一行七人拜訪東大歷史學者、植物園、博物館、文書館,也前往參觀JP Tower學術文化總合博物館Intermediatheque,這是日本郵政股份公司與東大博物館合作經營的公立博物館,西野教授卸任東大博物館館長後,即擔任Intermediatheque館長,Intermediatheque可說是西野教授辛苦多年的心血結晶,處處充滿著西野美學。這次會面,西野教授提到多年前與臺大博物館群合作行動博物館計畫時,穿梭於臺灣大學各個古老教學大樓裡的博物館庫房,對臺大建築以及熱帶植栽充滿著新奇的感動,於是藉著「逸脫美考」佈展機會,與攝影團隊以特殊鏡頭,運用當時新研發的照相技術,映像出一幀幀獨特的臺大校園景緻,美麗中帶著科技、攝影科學又透露著人生哲學。當下我們一拍即合,決定再次攜手,合作出版這本臺大校園建築攝影集,讓更多人可以從不同的視野領略臺大之美。
本攝影集展現出西野教授對影像構圖對稱以及幾何排列效果的多方嘗試,也體現他對表面形式之對話關係的探討,以及對純粹形式之美學觀照的追求。透過西野的藝術之眼,讀者得以領略臺大校園與建築之結構嚴謹而充滿視覺秩序的另一面。西野作品利用魚眼透鏡和全景呈現方式,展露出藝術家以全視角度進行觀看之用意,希冀藉由深度透視方法在有限框架中積極囊括及表現所見之物,除了隱含對無窮知識的孜孜追尋外,更凸顯臺大作為學術殿堂的崇高與神聖性格。
本攝影集書名最後的兩個字「逍遙」,日文是指漫步、散步,也是西野教授書名的原意;但是「逍遙」在中文則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西野教授輕鬆悠遊於所喜愛的臺大校園,以藝術家的眼光捕捉一幅一幅目眩神迷的校舍影像;閉目想像西野團隊在臺大校園信步而行、獵影校景的身影,不禁聯想莊子的「逍遙遊」,期許自我精神層面亦能適情適性翱翔天闊。翻閱攝影集、對應著書名,跟著西野教授的腳步,遊梭於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校園,心靈上不禁也隨之自在、灑脫了。
西野嘉章(東京大學名譽教授、INTERMEDIATHEQUE館長)
自從造訪臺灣以來,時間如同白駒過隙一般,已近二十載。記得初次拜訪是國立臺灣大學欲著手推動博物館群成立之際,當時,臺大校內對於和東京大學總合研究博物館進行學術交流一事寄予期待的老師不少。記憶中生平第一次來到臺灣,不論是街巷景色、自然風光或是美食料理,都令我留下了格外新奇的印象,因此,我對臺灣一見鍾情。
那時,抵達臺北之後第一個前往的地點便是臺灣大學的校園,穿過連接新生南路三段正門前開放式的廣場後,便進入道路兩側並列種植椰樹的椰林大道,兩側高大的椰樹林創造出了單點透視法的空間,而位在空間焦點中央的是大學圖書館。邊眺望路旁左右充滿歷史的建築,沿著椰林大道往前走,便能逐漸勾勒出圖書館雄偉姿容的輪廓。臺大校園始終保持與學術環境之間的互相調和,任誰都會被這份美麗打動心弦。
確實,椰林大道是臺大的象徵地景,然而,讓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僅如此,校內隨處可見的亞熱帶植物,還有植物標本館中庭裡的「蘭嶼觀音座蓮Elephant Fern」,展現著強大的生命力,這些景致對來往附近教室的學生或是在研究室工作的研究者來說肯定是日常生活中再習慣不過的景象;然而,對成天置身於日本植物當中的我而言,臺大這般平凡無奇的自然景觀,卻也是極為奢侈豪華的風景。
除此之外,臺大也還有個令我留下深刻回憶的場所,那就是「蕨園」。暴雨初歇的盛夏傍晚,尚存一絲悶熱的暑氣,我仰望著夜晚的星空,走出行政大樓前的廣場,順著左側的物理文物廳走向植物標本館,漫步在水滴滑落於蓊鬱蕨類植物的溫室當中,我暫時忘卻了世間的喧囂。貼近美好的自然,悠然自得地任憑時間流逝,這些體驗和感受讓我開始對臺大的校園生活產生憧憬。
現今臺大校園中仍良好保存許多戰前的建築,這些建築並非單存地「被保存」著,而是仍然發揮作用地「被保存」著。在這些建築當中值得稱賞的是隔著傅鐘與行政大樓相對的文學院,由左右對稱的正門進入文學院所在的建築內部,從門廳正面爬上左右兩側延展的樓梯後,可以看到正方形的長廊圍繞著由列柱所支撐的中央挑高空間,無庸置疑地,文學院的建築空間充滿了古典氣息。而建築構材、裝飾花紋的匠心設計,可稱之為亞洲式的「裝飾藝術風格」,非常少見難得。不僅如此,且這些建築與設計至今仍受到妥善精心的管理及維護,因此充滿莊重的氣氛當中也同時不失清爽的氣息。
另外,我曾多次造訪臺大校史館,每每踏入校史館總感覺到一股不可思議的懷念之情。校史館於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創立的隔年完工,是校內最具有歷史的古老建築吧?其中,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是,校史館內保存著與戰前東京帝國大學圖書館曾使用過的相同器具,且這些物品至今仍舊在校史館內為大家所使用。除此之外,現今在東大校園中已無法一睹風采的建築設計意匠以及木製家具等,在臺大校園內仍四處可見。不論是建築設施、學術標本、研究機器等,臺大都精心維護這些能回溯至戰前的教育研究珍貴遺產,就這點而言,東大實有許多該反省的地方,包含建築在內,東大對於歷史遺產過去總是處以輕慢隨意的態度;然而,臺大敬重「校史」,且身體力行視為理所當然,這也是我對於臺大懷有好感的原因之一。
臺大除了注重戰前的建築之外,在新落成的建築當中也能窺見其長期的展望,臺大圖書館便是如此,不僅圖書館的建築、家具等構材美輪美奐而已,圖書館外部向左右延伸的柱廊,十分適合傍晚一邊觀賞植物一邊乘涼,這是我感到特別喜歡的一個空間。我在圖書館內部中央挑高的中廳舉辦「行動博物館」特展時,看到了圖書館的架藏系統、珍貴善本書庫以及閱覽空間似乎都具有足以因應未來百年需求的能量;面對辛亥路二段,新落成的社會科學院辜振甫先生紀念圖書館亦是如此。臺大是一所以推動高等教育研究基礎為「大學百年大計」的大學,在此就讀的大學部學生以及研究生們是非常幸運的。
現在,我想嘗試藉由自己的眼光所捕捉到的意象來回顧我所深刻理解的國立臺灣大學現今之樣貌,抱持著這樣的想法,我委託了攝影師萩倉英樹先生,計畫出版攝影集,從準備工作開始以來耗時許久。此次得以達成這個長久以來的願望,實承蒙圖書館館長暨博物館群總館長陳光華教授的理解及協助,對於陳館長表達由衷感謝之意,同時,也要再次向負責出版相關繁雜業務的校史館張安明組長致上謝意。
最後,謹將這本攝影集獻給共同合作中領受到知遇之恩以來每有機會總會與我分享許多幸福回憶的友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