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7 項符合

科學態度 : 對抗陰謀論、欺詐,並與偽科學劃清界線的科學素養

的圖書
科學態度 : 對抗陰謀論、欺詐,並與偽科學劃清界線的科學素養 科學態度 : 對抗陰謀論、欺詐,並與偽科學劃清界線的科學素養

作者:麥金泰爾 / 譯者:王惟芬 
出版社: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07-28
語言:繁體書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評分:
圖書名稱:科學態度 : 對抗陰謀論、欺詐,並與偽科學劃清界線的科學素養

內容簡介

對科學的質疑洶湧而來,科學家該如何謹慎面對、維護科學價值,並避免偏誤?
本書帶您真正認識「科學」,並起身捍衛科學的獨特性。
 
  ※科學在乎的是證據,且科學家永遠願意根據新的證據改變理論。
  ※即使是失敗的理論也能幫助我們更加認識「什麼才是科學」。
 
  對科學的似乎攻擊沒完沒了。陰謀論者、氣候變遷否定論者、地平論者⋯⋯他們聲稱所謂的科學「只是一種理論罷了!」科學家被政治所操弄、向大眾隱瞞真相。這些人自詡為當代的伽利略,被科學的裁判所壓迫。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為了捍衛科學價值,科學哲學家們力圖劃出一道界線,將科學與非科學區隔開來,以指出科學的與眾不同之處——科學是如何帶領人們認識世界,一步步邁向真實?
 
  麥金泰爾在本書指出,理解科學非凡之處的最好方式,反而是從遭遇挫敗的例子中切入,觀察科學家是如何透過「科學態度」,從失敗中前進。科學態度如何轉變現代醫學?地質學社群如何從集體的偏誤中醒悟?科學史中充斥著被推翻的理論,但本書指出,即使是失敗的理論也能幫助我們更加認識「什麼才是科學」。
 
  捍衛科學價值,區辨偽科學、陰謀論與科學造假最有效的方式,是檢視他們是否違反整個科學社群擁抱的集體價值,也就是願不願意根據新的證據而修正自我。本書提供讀者更實務的見解,從科學史角度認識社會進步的原理,拋棄教科書式的思維,避免意識形態與偏誤,培養更具彈性與進取的新一代科學素養。
 
本書特色
 
  1. 破解科學迷思,透過「科學態度」來區辨科學、非科學與偽科學。
  2. 認識減少科學錯誤的具體方法、培養講求實證精神的科學素養,避免認知偏誤。
  3. 提供豐富舉例,從天文、化學、地質以及醫學的失敗例子中,認識科學態度的重要性!
 
各界推薦
 
  ・朱家安 /哲學雞蛋糕腦闆、沃草烙哲學主編
  ・李家維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台灣《科學人》總編輯
  ・郭文華 /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EASTS》期刊主編
  ・楊谷洋 /陽明交通大學電機系教授兼機器人碩士學位學程主任
  ・廖英凱 /《科學月刊》編輯委員
  ・趙軒翎 /《科學月刊》執行總監、副總編輯
  ・鄭永銘 /「跟著鄭大師玩科學」版主
  ・鄭國威 /泛科知識公司共同創辦人暨知識長
  ————齊聲好評(依姓氏筆畫排序)
 
專文導讀
 
  ・「擁有科學態度的人不一定是好科學家,但他在日常生活和現代事務上必定會是個好判斷者。現代國家應該盡量培養和教育國民成為擁有這種態度的公民。」──陳瑞麟 中正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
 
  ・「作者主張我們應該一方面說明科學的不確定性,但也同時倡導實證證據對於一個有根據想法的重要性,藉此大幅消除否認主義者、意識形態人士、陰謀論者的威脅,這對於當代科學傳播的工作亦具有相當的啟發及實用性,值得推崇。」──黃俊儒 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
 
國際書評
 
  ・麥金泰爾達成了他的目標,即透過這種簡明易懂的分析以闡明科學與其他智識追求的不同之處⋯⋯在人們擔心科學權威被侵犯的現在,麥金泰爾的精彩論述,解釋了為什麼即使難免有缺陷並受人為錯誤的影響,對科學真理的追求依然重要。 ──《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人們對科學有著很多誤解,就算在科學家之間也是如此。在這個「後真相」的世界中,我們不僅要能夠解釋為什麼基於科學證據的主張更為可信,還要說服公眾接受這些主張,而不是那些沒有證據,僅僅基於意識形態或一廂情願的想法。科學哲學家麥金泰爾的整個職業生涯都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在他的新書《科學態度》中,他試圖透過解釋什麼不是科學,來說明何謂科學。 ──《科學醫學網》(Science Based Medicine)
 
  ・社會也許會受益於更好地了解科學研究是如何進行和解釋結果的。因為如果目標是「捍衛科學免受否認、欺詐和偽科學的傷害」,你必須讓所有人參與討論。出於這個原因,像《科學態度》這樣的作品就很重要⋯⋯麥金泰爾確實提醒我們,以高尚的態度對待科學可以帶來好處,這種態度令現代醫學從猜測和直覺發展到今天以實證為基礎的臨床實踐。 ──《化學世界月刊》(Chemistry World)
 
  ・麥金泰爾認為,科學、偽科學以及非科學(他將藝術和文學納入)的區別在於它的態度;也就是說,對證據持懷疑態度,而不僅僅當作傳聞、信仰或觀點,並且在面對新數據時願意改變主意。 ──《衛報》(The Guardian)
 
  ・麥金泰爾提出了一個有趣,甚至令人信服的理由,用態度而不是方法來描述什麼是真正成功的科學。 ──《懷疑者》(The Skeptic)
 
  ・三十年來,我一直致力於研究(並經常揭穿)偽科學和科學否定論,而麥金泰爾對科學究竟是什麼以及科學與偽科學之間的區別進行了深刻的研究和澄清,這讓我更加大膽。在這個充斥著假新聞和另類事實的時代,當創造論者、氣候否認者和反疫苗主義者受到媒體和選民的吹捧時,這本重要的書就在這關鍵時刻問世。現在,證據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而對證據的評估正是科學最為擅長的。 ──麥克.薛莫(《懷疑者》雜誌發行人、《科學人》專欄作家)
  
  ・我們需要一種有用的方法來標記可靠的科學和誘惑人心的偽科學之間的差別。現在我們需要一個人來捍衛科學的成就,反對那些否認科學的人,他們將科學一直以來對於更多、更好證據的要求扭曲為弱點,而不是科學的力量。創造論是偽科學,氣候科學不是。但是我們仍然沒有一個原則性的解釋,而麥金泰爾的成果終於給了我們一個。 ──亞歷克斯.盧森堡(美國杜克大學哲學教授)
 
  ・是什麼令科學與眾不同?根據麥金泰爾這本原創且簡單易懂的新書,它其實沒有任何特殊的原則或方法,關鍵是參與其中之人的態度。從事科學就是關心證據,並願意在出錯時改變主意。就我們當前的後真相文化來說,這是一本重要的作品。 ──麥克.林區(康乃狄克大學哲學教授)
 
  ・這本極具原創性的書,與其說是為科學中的不確定性和疑慮辯護,不如說是對他們的頌揚。麥金泰爾提出的不僅僅是變通辦法,而是一個完整的理由,證明了他那令人耳目一新的「科學態度」。正是這種態度造就了科學家並建立了所謂的科學界。這種「態度」究竟是什麼,以及為什麼重要,就在本書中等著你。 ──斯圖爾特.法爾斯坦(哥倫比亞大學生物科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無知:它如何驅動科學》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麥金泰爾(Lee McIntyre)
 
  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哲學博士,現任波士頓大學哲學暨科學史研究中心研究員、哈佛大學延伸教育學院倫理學講師,曾任教於柯爾蓋特大學、波士頓大學、塔夫茨大學實驗學院以及西蒙斯學院講授哲學課程;並曾擔任哈佛大學定量社會科學研究所執行長、哈佛大學文理學院執行院長的政策顧問和聯邦儲備銀行波士頓分行研究部執行編輯。
 
  出版多本科學哲學學術著作與科普書,包括《科學哲學》(Philosophy of Science)、《後真相:真相已無關緊要,我們要如何分辨真假》(Post-Truth)、《尊重真理》(Respecting Truth)等書。
 
  其餘作品散見於《紐約時報》、《新聞週刊》、《科學人》、《波士頓環球報》、《高等教育紀事報》、《新政治家》等大眾媒體。
 
譯者簡介
 
王惟芬
 
  臺大動物系、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科技醫療史碩士。日前在巴黎半工半讀,一邊於索邦法式文明課程修習法文,一邊翻譯寫作偶爾還兼中文家教。曾經謀生處:中研院動物所與生物多樣性中心、葉子咖啡店、總統府、臺大海洋所與臺大醫學院。譯著涵蓋科普、科學史、生態保育、藝術史、美術、環境科學及傳記文學等英法書籍與影片。Email:weifen.wang@gmail.com
 

目錄

好科學應該怎麼做?恰當地理解「科學態度」/陳瑞麟
科學態度,來得正是時候/黃俊儒
譯者言/王惟芬

前言
導論

1 科學方法與劃界問題
關於劃界問題

2 對科學運作方式的誤解
真理與確定性問題
「只是一個理論」
保證(Warrant)的作用

3 科學態度的重要性
兩個科學態度的例子
科學態度的根源
結論

4 無須以科學態度來解決劃界問題
避開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這個惱人的難題
還可以嘗試劃分科學與偽科學嗎?
日常探詢能算是科學嗎?
難道不能把科學態度當作是修正版的劃界標準嗎?

5 實踐科學態度的具體方式
科學錯誤的三個來源
批判性社群和群眾智慧
落實科學態度來減少錯誤的方法
量化研究法(Quantitative Methods)
同儕審查(Peer Review)
數據共享與重複驗證(Data Sharing and Replication)
結論

6 科學態度如何轉變現代醫學
野蠻的過去
科學醫學的曙光
進入臨床實踐的漫長過渡期
科學的果實
結論

7 誤入歧途的科學:科學造假和其他失敗
為什麼有人要造假?
寬鬆的違規紅線
拆穿「疫苗導致自閉症」的造假研究
柳暗花明

8 科學閃邊去:否認主義者、偽科學家和其他行騙者
意識形態與執意的無知
薩根的矩陣
否認主義者不是真正的懷疑論者
行動中的否認主義:否定氣候變遷
當「異類」是對的時會發生什麼事?
偽科學家並沒有真正接受新思想
行動中的偽科學:創造論與智慧設計論
普林斯頓大學工程異常研究實驗室
結論

9 社會科學的案例
人類行為科學所面臨的挑戰
前進的道路:模仿醫學
社會科學中壞與好的榜樣

10 重視科學

參考書目
索引
 

 
好科學應該怎麼做?恰當地理解「科學態度」
陳瑞麟 中正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
 
  最近這十幾年來,科學界爆發了許多低劣研究、不當行為、甚至偽造圖表、竄改數據等詐欺和造假的醜聞,大幅衝擊人們對科學和科學家的信任。「科學是否值得信任?」突然變成高懸在當代社會眼前的問題。然而,2019年底源自武漢的冠狀病毒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在肆虐全球近一年後,科學家以超高速度研發出各種類型的疫苗(其中包含新型的mRNA疫苗),在全球大規模施打,有效地降低感染率並抑制疫情,展現了科學挽救大量生命的強大力量。這樣,科學還不值得信任嗎?但,這正是問題之所在:為什麼科學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仍然會面對嚴重的公眾信任危機?
 
  科學的信任危機源自於許多內外部力量的挑戰,例如信口開河的政治人物、強烈意識形態的持有者、狂熱的宗教信仰者、偽科學的從業者、還有為了私利詐欺造假的科學家、甚至科學自身的不確定性特質,都可能是信任危機的來源。面對這些挑戰,科學家要如何辯護科學確實值得信任?科學家是否應該埋頭生產更多成果來證明自己?麥金泰爾敏銳地指出:「在他們看來,重點不在於反思科學是什麼,而是去行動,去做科學研究。然而,這正是問題所在。」埋頭苦幹、生產更多成果恐怕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因為:
 
  在有這麼多完成科學研究的人大獲成功後,為什麼還會有這麼多研究人員在面對那些聲稱科學只是「另一種意識形態」,或是在氣候變遷的爭論上,遇到「還需要更多證據」的要求時,仍然無所適從,只會支吾其詞地爆粗口?必須要有一個更好的方法來說明。最好能同時替已經完成的科學工作講出一套道理,又可以替好科學奠定基礎,鞏固未來在各個領域的發展。但是首先,我們必須了解科學作為一種認識方法的獨特之處。要做到這一點,許多人轉向了科學哲學。——〈導論〉
 
  身為科學哲學家,麥金泰爾義無反顧,出手捍衛科學的公信力,寫出這本剖析許多偽科學、壞科學、科學造假事件的專著,並藉此來凸顯科學的特殊性。聽起來很奇怪?為什麼檢討那些看來是負面的活動,反而能彰顯科學確實值得信賴?這正是麥金泰爾的獨特策略。
 
  一直以來,多數科學哲學家把分析對象放在成功的科學領域案例上,特別是自然科學如哥白尼理論、伽利略力學、牛頓力學、相對論、量子力學和演化論等等,希望由此找出科學的獨特性,甚至找出可以區分科學和非科學或偽科學的劃界判準。這條思路很合理,正是科學的獨特之處,帶來它的成功,並搏得世人的信賴。而且早期科學哲學認為,科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的方法—科學方法。因此,如果一門研究想達到如同科學那樣的成功,就應該採用科學方法。
 
  麥金泰爾不認為科學方法能完成劃界的任務,也不是科學的獨特性所在,他主張:「從本質上講,科學的獨特之處在於對證據的重視,願意根據證據來改變其理論。科學之所以獨特,並不在於其探究的主題或方法,而是參與其中人們的價值觀和行為。」他以「科學態度」這個概念來總括這個主張,並論證那些偽科學、壞科學、造假研究、科學詐欺之所以會出現,都是因為當事人缺乏科學態度。
 
  麥金泰爾討論許多非傳統型的、爭議性的案例,在偽科學方面有著如美國當前流行的創造論和智慧設計論,非傳統科學方面有普林斯頓的超心理學實驗研究,以及近十年內來爆發的統計方法爭議如P值操縱、採櫻桃策略(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數據)、心理學研究的複製驗證問題,輕率的研究並拒絕共享實驗數據的冷核融合研究,「疫苗導致自閉症」的造假醜聞,以及美國社會和政界中影響力極大的否認論者(否認全球暖化、否認演化論等),這些案例的共同點在於:當事人缺乏科學態度,因為他們有意無意輕忽證據、操弄數據、面對反證依然堅持自己的信念或意識形態、甚至偽造數據來支持自己的主觀信念、或者乾脆否認鐵證如山的證據。麥金泰爾的非傳統路線對科學哲學來說十分新鮮,討論的案例也十分應時,他的觀點有力地配合案例,為科學哲學打開一扇新視野。其他相關領域如科學史、STS或科學本身(特別是社會科學)的讀者,也可以在本書中找到可觀的題材和深具啟發性的論證。
 
  對於科學哲學有所接觸的讀者可能會想問:那麼,麥金泰爾是把「科學態度」當成科學與非科學的劃界判準嗎?不然。麥金泰爾主張科學態度只是科學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亦即「如果X是科學,則X有科學態度」,但是反過來的命題「如果X有科學態度,則X是科學」並不總是成立,例如有人可能會在日常生活使用科學態度來處理事物(像尋找失物),但這並不表示那些活動就是科學。麥金泰爾強調「毋須以科學態度來解決劃界問題」。然而,邏輯敏銳而且追根究底的讀者可能還是想問:如果科學態度是必要條件,那麼在邏輯上「如果X沒有科學態度,則X不是科學」也成立。固然偽科學家確實因為缺乏科學態度而不屬於科學,但是那些壞科學、科學造假的當事人也缺乏科學態度,但是他們的活動不屬於科學嗎?這個問題顯示「科學劃界」的解決似乎難以避免。
 
  事實上,本書以討論科學劃界開場,第二、三、四章也涉及許多科學哲學的相關文獻,很難避免把讀者引入這個艱難的問題中。有興趣挑戰這個難題的讀者,順著本書的章節,可以對當代偽科學、壞科學和科學造假的哲學反思有一個全面性的理解。然而,如果有讀者對於劃界問題較不感興趣,我建議倒不妨可以先從第五章看起,看完後再回頭閱讀前三章。
 
  身為科學哲學研究者,我總是對同行的著作有很多意見或疑問,對本書也不例外。如同先前提到,麥金泰爾認為劃界問題難以解決,歷來的嘗試如波普著名的「可否證性」或其他科學哲學家援用「家族相似」觀念等都失敗了,因為我們很難為科學找到一個不會有反例的充分必要條件。然而,要區分科學和非科學一定要找到充分必要條件來劃出一條清楚截然的界線嗎?我們是否可能從分類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也就是把「科學」看成一種人類活動,然後建立某個分類系統去區分科學、技術、巫術、宗教、政治等等各種人類活動。
 
  如果不對科學劃界的問題提出一個基本解決,我們可能會對麥金泰爾的一些陳述感到矛盾,例如他提到醫學在二十世紀之後才轉變成科學,但是,醫學史卻顯示,「西方醫學一直熱衷於科學,只是這個詞彙的含義改變了。占星醫學和放血曾被視為是最前衛的手法,是基於理性和經驗的最高原則。在十八世紀很難找到一位醫師不認為自身的知識不是『科學的』,我想甚至連希臘早期的醫師也是這樣想。」那麼,二十世紀之前的醫學究竟算不算科學?如果說它們真的不算科學,為什麼希臘天文學(如托勒密的天文學)卻又可以被承認為科學?其他文化的科學如阿拉伯科學、中國科學、印度科學等等,算不算科學?科學史的複雜問題會對麥金泰爾的論述帶來很大的挑戰。
 
  我的第二個疑問關於「科學態度」本身。麥金泰爾欲把「科學態度」當成科學的必要條件,問題是所謂的「態度」是指行為者(人)的行為傾向,而「科學」一詞包括了「科學知識、科學活動、科學方法、科學家」等面向,完整描述是「科學家以特定手段或方法從事科學活動並產生科學知識」,其中只有科學家才有態度可言。因此,「科學態度」應該被當成「科學家」的必要條件才是。何況「重視證據,並願意根據證據來修正理論」的科學態度具體地顯現在科學家的行為上,其獨特性又顯現在他們根據一定的程序(也就是所謂的科學方法)來提出科學知識。根據傳統的看法,這個特定的程序(方法)就是透過觀察、實驗等等手段來尋求證據以檢驗理論,並根據證據來修改理論。這樣看來,科學態度並不是用來取代科學方法的標準,頂多它只是科學方法的補充;或者說,強調科學態度是把焦點對準科學家,要求他們在從事科學研究時,應該要具備或養成這樣的態度。
 
  要解決這些閱讀上的疑惑、矛盾或扞格的感覺,我建議我們應該把「科學態度」理解成「好科學家」的必要條件,亦即「如果X是好科學家,則X必有科學態度」。那麼,對於麥金泰爾討論的各種領域與案例,我們也重新詮釋如下:當代醫學由於醫學科學家嚴肅地採納科學態度,使他們能做出優質的好科學,並挽救大量生命,贏得世人的信任與尊重。採櫻桃、P值操縱、拒絕共享數據、甚至詐欺造假等等科學行為是壞科學,因為當事人缺乏「尊重證據」的科學態度;當代占星學、順勢醫療、創造論和智慧設計論等偽科學從業者,由於缺乏好科學應有的科學態度,不僅現在不能算是科學家,未來也不可能變成好科學家;堅持自己的信仰和意識形態並完全否認科學證據的否認論者,通常不是科學家,自然也不會是好科學家。社會科學雖然是科學,但是它距離好科學仍然有一點距離,如果社會科學研究者要成為更好的科學家,必須要有更多從業者展現出鮮明的科學態度。
 
  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如何化解科學的公眾信任危機?根據上述理解而來的答案是:必須有更多更多科學家堅守科學態度。如此一來,詐欺、造假、壞科學的事件會相應減少,自然就能提升公眾對科學的信任。
 
  跟隨麥金泰爾原來的論述,我們也不必把具有科學態度視為好科學家的充分條件,這帶來一個很大的好處:一個人不必是科學家、不必做科學,也可以學習和擁有科學態度:「尊重證據,並願意因應證據而改變自己的判斷。」因此,擁有科學態度的人不一定是好科學家,但他在日常生活和現代事務上必定會是個好判斷者。現代國家應該盡量把國民培養和教育成擁有這種態度的公民。
 
  在台灣,科學也面對了在美國所面對的種種問題:我們有從事特異功能研究的「科學家」,甚至擔任了最高學府的大學校長;占星家在媒體上被封為「國師」;幾年前在生醫領域爆發了嚴重的數據造假導致論文被撤除(當事人也受到了懲罰);動輒在媒體、而不是學術平台上發表(甚至吹噓)自己的研究成果以賺取宣傳利益等等。雖然台灣沒有倡議智慧設計論的組織,但是,我們也有東方宗教的特殊問題,把宗教思想穿鑿附會到科學理論上,例如宣稱佛學的觀念很符合量子力學等等。比較幸運的是,台灣算是科學後進國,我們仍然想努力透過「科學的力量」來幫助國家與社會更進步,所以,政治人物在態度上比較尊重科學與專業,沒有勢力龐大的否認論者。
 
  然而,台灣畢竟不屬於誕生科學的西方文化之中,我們的傳統文化推崇權威,嚴重缺乏科學態度(可證諸殷海光在1950年代的文章),雖然今天情況已有所改善。但是就像西方社會進入網路時代之後,面臨了假訊息氾濫,重視「媒體聲量」遠大於真相、事實與證據,輕易的電子複製使得偽造大行其道,透過影像操縱情感以左右人心等等的新問題,台灣在這方面的困境並不比西方和緩,這些新興現象都嚴重地威脅到科學態度的培養與扎根。可是,要矯治這些新興現象帶來的社會問題,「科學態度」也是一帖重要的藥方—這是本書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我建議讀者應該把本書與作者另一本反思網路時代真假不分的《後真相》(Post-Truth)一併閱讀,相信效益將加乘加倍。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470074
  • 叢書系列: 科技與社會系列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4.8 x 21 x 1.9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贊助商廣告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正太哥哥 5 (首刷限定版)
作者:中山幸
出版社:東立
出版日期:2024-11-27
$ 209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在紙船中入眠(下)
作者:八田てき
出版社:尖端
出版日期:2024-12-10
$ 204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SEXY BODY誘惑誌 12月號/2024 第93期
出版社:曖維多媒體廣告行銷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2-15
$ 206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日曆-2025點亮台北SNAP TAIPEI
作者: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
出版社: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
出版日期:2024-12-05
$ 161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全知讀者視角(2)漫畫
作者:Sleepy-C
出版社:台灣角川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2-19
$ 300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大歷史:從宇宙大霹靂到今天的人類世界【2024 經典改版】
作者:辛西婭.史托克斯.布朗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24-12-05
$ 350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員工問題之診斷與處理
作者:鄧東濱編著
出版社:布克文化
出版日期:2024-11-30
$ 450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城與不確定的牆(平裝)
作者:村上春樹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4-11-23
$ 537 
 

©2024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