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迷茫的求學與研究道路上,我已經把車子加滿油了,
啊!此路不通?!
「里長您好,我就是剛剛打電話來要拿傳單請您張貼,那位牙醫系的林老師。」
「什麼?你是老師喔?怎麼可能,哪有教授親自跑來的?」
一位學者能站上講台,背後牽連著數十年的生涯軌跡。台上十分鐘,台下不只十年功。而對從事科學的研究者而言,這段生涯更是充滿了繞路、迷失、困鎖、轉彎,經歷了數十年的流浪,才能回到講台前。因為科學研究者流浪的故事,就是一齣探險,不斷在未知的領域立下路標。
《此路不通?一位大學臭汗教師的學術人生漂流記》是關於一位年輕科學研究者的流浪故事:他如何在「牙科」與「神經科學」這兩個幾乎互不相關的研究領域裡不斷輾轉探索,並試圖把這樣的冒險傳達給後代學生。
這本書不是滿載卓越成就的功德簿,只是一本寫給大學生與年輕研究者看的故事,也是一則警醒台灣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的寓言。
• 混種流浪狗:凌晨三點寫心理學報告的牙醫師
• 崎嶇研究路:三次被留學獎學金拒絕的留學生
• 失業菜博士:成為全台灣學歷最高的研究助理
• 一人實驗室:完全沒有學生出席的第一堂課
• 一天21小時:在偉大教育下高喊謙卑的臭汗教師
●專文推薦
無處不是展現其對科學執著的高尚品格,雖然環境的限制讓他偏離跑道,但從不曾放棄自訂的人生軌道。——賴玉玲/臺北榮民總醫院口腔醫學部主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牙醫系教授
不只是up side,也有down side……不同科系的人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應該都可以想到自己過去曾經的學習歷程。——陳俊太/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化學系特聘教授、理學院副院長、腹語師、脫口秀演員
恐怕會有讀者認為「你們這種人不就是在心甘情願地虐待自己嗎?」但或許這也就是在大學教書一種難以言傳的魅力吧!——黃俊儒/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現任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計畫總主持人
人類之所以一直進步,就是需要這些逆風而行的人。——林元敏/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牙醫系教授、口腔組織工程與生技材料研究所所長、吉他手
「有獨立挨罵的能力,還有挨罵後繼續獨立下去的能力」一語道盡了學術自由以及自我實現背後所要背負的包袱。——胡哲銘/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本書特色&必看原因
1.夠冷門:作者職涯聚焦在特定主題跨領域研究,是國內與國際上少有且特殊的議題。想知道一位傑出的神經科學研究學者是如何養成的?牙醫學與神經科學在學什麼?一定要看這本書。
2.夠真實:相較於歌功頌德的大人物傳記,本書述說的學者辛酸與糾結,扎實呈現大多數基層年輕學者的心聲。想知道學術圈的求生困境,必要時伸出關心之手?一定要看這本書。
3.夠膽量:作者沉浮學海多年的心路歷程,不僅激勵人心、有笑有淚,更「實話實說」地提出諸多建言,只求年輕老師的聲音能被聽見。想知道大學教師對自身處境的反思與心裡話?一定要看這本書。
作者簡介:
作者/林嘉澍
台灣與國際上少數兼具口腔醫學與神經科學(腦神經造影)專長的學者。
自國立陽明大學牙醫學系畢業後,一邊在牙科診所工作賺取學費,一邊於英國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與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鑽研神經科學並取得碩博士學位。歸國後於臺北榮民總醫院擔任研究助理,現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牙醫學系與腦科學研究所教授。
章節試閱
第一堂課就失敗
我在牙醫學系開的第一堂課是「口腔顏面疼痛」。會開這門課的原因之一,是因為當時的台灣沒有類似課程,但這在國外許多牙醫學院是很重要的一門課,所以我抱著「台灣不能缺席」這樣的使命感開課,而且「捨我其誰」。我心裡盤算著,我開的這門課一定是石破天驚,大家肯定都很期盼,而且「上課的老師是林嘉澍本人哩!研究疼痛科學的專家吔!」我能在牙醫學系開這門課,「根本就是萬中選一,找不到更好的老師了!」
心裡雖自信滿滿,但我也沒被中二病沖昏頭。因為我明白自己是牙醫學系的新進老師,學生應該還不認識我是誰,因此請系辦幫忙,先發了一封群組email給所有當學期選修課程的研究所新生,介紹我自己,和我的課程:
各位碩博士班同學大家好:
我是本年度牙醫學系新進專任助理教授林嘉澍,很高興往後能與你們一起學習、成長。我的臨床與研究興趣是從神經科學(特別是人腦功能層面)探討疼痛。我本身是牙醫師(陽明牙醫八十九年畢業班),並接受疼痛科學相關的訓練(牛津大學麻醉學哲學博士),因此我特別期待能與大家分享有關口腔顏面疼痛(orofacial pain)的神經科學機制與臨床應用的種種知識。
我今年開設了兩門關於這個主題的課程,假使您有興趣,非常歡迎來選修。分別是:
(以下課程介紹略)
這樣謙虛又正式地把自己介紹出去,再加上這門課完全就是把我過去幾年研究的心得全部搬出來,含金量極高。我非常相信學生肯定驚喜、期待學習這些他們從來沒聽過的東西!
第一堂課上課那天,我起了個特早,從永和住家直奔學校,再以飛快腳程抵達牙醫學系館教室,那是位在系館一樓的一間小教室,旁邊就是垃圾桶與庫房。儘管,在上課前我已經透過學校教學系統得知,這門課今天只有一位同學選修,而且那位同學因為醫院剛好要看診(我們研究所的學生,有許多已是醫師,必須同時兼顧工作與學業),第一次上課就沒辦法到。
看著空無一人的教室,我充滿自信地想,「沒關係,等等會有其他同學來的。」反正才剛打上課鐘,我先把投影機和電腦準備好,學生只是晚一點到,等他們到了,我隨時都可以開始講!我在家裡已反覆備好上課內容了,就算只給我一個小時,我也可以流利地上完課。
時間真的是滴滴答答的過去,就這樣過了半小時,我覺得自己耳邊都是時鐘的滴答聲了,只是……教室內依舊空盪盪地,一個人也沒有。我開始想,也許是學生不清楚這門課的上課時間,可能沒想到有老師會開早八的課;要不就是這間教室很難找?誰會想到教室會在垃圾桶旁邊的那間?我再等等。
那天的時間似乎過的特別慢,時空像凍結了一樣。我面對著空無一人的教室,直到第一節課的下課鐘響起。我必須承認,今天不會有學生來上課了。因為我已經在這裡等了一個小時,沒有人出席。
此時,我還是在想,可能是因為大家可能還不太清楚這門課在教什麼吧?也可能是雖然我做了宣傳,但學生選課計畫早已經定了,沒時間再來修這門課。因為研究生大多會選修自家指導教授開的課,除非非常上進積極,不然光應付自家的課就累了,誰還想去多念什麼啊?不過,在這些想法之外,還是冒出了不悅的猜想:學生當然知道今年有開這堂課,但他們根本不重視,什麼「口腔顏面疼痛」?學了又不會發財,誰會想來念呢?
壞念頭一出來就接二連三,開始敲擊我的自尊,我開始想像學生的想法或許是這樣的:「『口腔顏面疼痛』好像滿重要的,抽空去聽聽看也無妨。但,那個授課老師叫什麼林嘉澍的,算哪根蔥啊?根本沒聽過的無名小卒,他懂嗎?」
當我腦中正掙扎在這些(不悅與更不悅)的念頭時,決定收拾東西,打道回研究室。然後,壞念頭一發不可收拾。「我也很忙啊!如果學生覺得時間衝突無法來上課,我也是忙得不可開交,不可能坐在這裡等人。」「如果大家覺得我這門課無足輕重,那我也懶得『拿熱臉貼人冷屁股』,還不如回辦公室弄論文搞升等。」
但,就在這時候,突然有一個微小聲音在腦海中跳出來。我不確定那是否是一種「理智之聲」,明明我的理性告訴我,繼續待在教室等學生是最沒效率的一件事,可是我可以感受到那個呼喚,就是——你是老師,教室裡不能沒有老師。
教室裡可以沒有學生,但不能沒有老師。學生可以放棄上課,但我是老師,我不放棄這門課。我不能放棄我自己。
走了這麼遠的路,流浪了這麼多年,憑著心中那種「有一天我會是老師,超棒的」這樣的願景在燃燒自己的小宇宙,終於走到了今天這一刻,難道我要放棄?如果真的要講效率,那我現在應該把牙醫師證書捧得高高的,趕快回去診所幫人洗牙,才有效率吧!
這心底的呼喊聲音愈來愈強烈,強烈到讓我無法起身離開教室。至少在我「老師人生」的第一堂課,我沒辦法離開。「沒有學生沒關係,但我身為老師不能離開!我離開,這門課就完了。」這樣的想法支持我坐到最後一刻,直到第三次鐘聲響起。我很確定,這門課可能真的沒人選修,除了那位原本有興趣,但時間喬不攏的學生。
很慶幸地是,後來我配合那位學生改了上課時間,我們師生兩人就老老實實地上完了一整學期的課。
也許說來有點阿Q精神,那就是從此以後我非常習慣「門庭空蕩」的氛圍。台下坐三個人或一個人,我都可以上課上得非常開心!如果台下沒有人,我也證明了0與1是沒有差別的。
「只要我沒有離開,這門課就繼續在燃燒!」這想法實在是有夠阿Q的,但我站在講台前,不就是為了這個嗎?
(本文摘自《此路不通?一位大學臭汗教師的學術人生漂流記》)
第一堂課就失敗
我在牙醫學系開的第一堂課是「口腔顏面疼痛」。會開這門課的原因之一,是因為當時的台灣沒有類似課程,但這在國外許多牙醫學院是很重要的一門課,所以我抱著「台灣不能缺席」這樣的使命感開課,而且「捨我其誰」。我心裡盤算著,我開的這門課一定是石破天驚,大家肯定都很期盼,而且「上課的老師是林嘉澍本人哩!研究疼痛科學的專家吔!」我能在牙醫學系開這門課,「根本就是萬中選一,找不到更好的老師了!」
心裡雖自信滿滿,但我也沒被中二病沖昏頭。因為我明白自己是牙醫學系的新進老師,學生應該還不認識我是誰,因...
作者序
自序
為了避免「誤解」(這兩個字是學者或老師最討厭的),我先聲明這本書不是「三分鐘讓你懂學術職場」或「年輕學者的生涯發展全手冊」,這本小書比較像是「笑話集」,至於給人當笑話的主角,當然就是以「流浪狗」自居的我。從英國竄到台灣,從診所竄到教室,在陽明大學校園裡上下亂竄,當牙醫沒賺到錢,當教授沒收到學生,在實驗室、教室與尿布堆中流竄的我。
有志於學術的年輕人應該要往上看,看看卓越偉大的前輩們,他們的奮鬥經驗必有可取之處。這類型的傳記類著作不少,我也曾從中獲益良多。但我們卻很少聽見位於基層的年輕學者與教師的心聲,這個群體很大,我是其中渺小一員。
我相信,所有偉大都始於微末,而我想寫下這微末,寫下流浪狗看見、聽見、嗅出的,屬於自己的心情,透過這本小書,記錄沉浮學海多年的心路歷程。
這本小書與真正笑話集最大的區別,在於它的一切都是有根有據的,如果我連自己的經歷都無法實話實說,那又如何自稱是一位學者呢?儘管有許多事情我們不去談,不去講,但並不因此就不存在。在流浪狗奔走的道路上,雖然滿布荊棘與挑戰,我也只能屢敗屢戰,不過,一路走來遇到的友善之手,總是讓我懷抱感恩,不能不談,不能不講!笑與淚是分不開的,不幸的淚水與感恩的淚水,都是流浪狗的生命印記,無須掩飾!
謹以本書獻給同樣前往或正走在這道路上的你我,成功也好,失敗也無妨,讓我們一塊擦乾臭汗與鹹淚,繼續前行!
自序
為了避免「誤解」(這兩個字是學者或老師最討厭的),我先聲明這本書不是「三分鐘讓你懂學術職場」或「年輕學者的生涯發展全手冊」,這本小書比較像是「笑話集」,至於給人當笑話的主角,當然就是以「流浪狗」自居的我。從英國竄到台灣,從診所竄到教室,在陽明大學校園裡上下亂竄,當牙醫沒賺到錢,當教授沒收到學生,在實驗室、教室與尿布堆中流竄的我。
有志於學術的年輕人應該要往上看,看看卓越偉大的前輩們,他們的奮鬥經驗必有可取之處。這類型的傳記類著作不少,我也曾從中獲益良多。但我們卻很少聽見位於基層的年輕學者...
目錄
推薦序01/逆風而上/賴玉玲
推薦序02/真實,而且啟發人心/陳俊太
推薦序03/你所不知道的教授人生/黃俊儒
推薦序04/一起加入打怪行列吧!/林元敏
推薦序05/獨立研究者的叛逆跟浪漫/胡哲銘
自序
一、 混種流浪狗:凌晨三點寫心理學報告的牙醫師
有多少人要重考?
叛逆的代價
只能望著
老師的背影
給你下馬威
登出地獄,登入天堂
巧遇擺渡人
教科書與聖經
科普大觀園
不要埋怨念牙醫啦
二、 崎嶇研究路:三次被留學獎學金拒絕的留學生
右手退場,左手登場
第一次留學就被搶
報考神經科學研究所落榜
好運一時、壓力常在
我「電」了我的指導教授
我的學生不會搭長途巴士
被教育部放棄三次的留學生
獨立,就是開始挨罵
三、 失業菜博士:成為全台灣學歷最高的研究助理
「高年級」研究助理登場
本研究為太陽系首次發表……
你對腦科學有興趣?
這樣做就對了!
我們2013年這一梯
你打算怎樣修這「牙醫道」
就從這裡開戰吧!
哪有教授自己來發傳單的!
四、 一人實驗室:完全沒有學生出席的第一堂課
第一堂課就失敗
人生最高端就是現在
車子加滿油,但此路不通
那個做AI大數據的老師4ni?
您的「夢幻團隊」有幾個人啊?
如果每天只有二十一小時能活
專心致志做研究……別想別想!
對我的研究認識最深的人
高齡化的青年學者
還是沒學生,我破紀錄了嗎?
你以為大學老師是長這樣?
五、 一天21小時:在偉大教育下高喊謙卑的臭汗教師
台灣隊!人呢?
人生計算機
飢餓藝術家的養成
一群人走,才會快樂
大學師父的面子與裡子
抱歉,我下午四點以後要去上晚班
如果沒有排名,怎麼知道我們多偉大?
我們只差了一個「口號」
醫二代、牙二代、「人二代」
充滿詛咒的畢業贈言?
尾聲─始於微末
謝辭
推薦序01/逆風而上/賴玉玲
推薦序02/真實,而且啟發人心/陳俊太
推薦序03/你所不知道的教授人生/黃俊儒
推薦序04/一起加入打怪行列吧!/林元敏
推薦序05/獨立研究者的叛逆跟浪漫/胡哲銘
自序
一、 混種流浪狗:凌晨三點寫心理學報告的牙醫師
有多少人要重考?
叛逆的代價
只能望著
老師的背影
給你下馬威
登出地獄,登入天堂
巧遇擺渡人
教科書與聖經
科普大觀園
不要埋怨念牙醫啦
二、 崎嶇研究路:三次被留學獎學金拒絕的留學生
右手退場,左手登場
第一次留學就被搶
報考神經科學研究所落榜
好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