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心底細微的靈思,不斷和外界的人群、事情、自然與萬物產生互動,交織成一篇篇文本,這些自我的對話,顯現了不可捉摸的孤寂本質。
信世昌
國立清華大學 華語中心與華文所教授
陳乙緁的文字有種淡淡的優雅,柔和的訴說著生命中的點滴往事,這是一本關於愛、記憶與救贖的作品。作者將時間與空間幻化成文學意象,在穿越不同時空的心靈旅程中,尋找重建記憶的可能,同時也在過去與當下的交會處,探討高速流動社會下的現代人的情感狀態,及其體現出的生命本質。
林毓凱
香港城市大學 翻譯及語言學系助理教授
在學術工作的壓力下誕生,陳乙緁教授的散文創作與文學理論「對舞」,成為「最好的舞伴」。「你」「我」「她」抒情敘事的「面具」後,是對「本質」「自我」「時間」等概念的反思與探問。「明信片」的發信人與收信人,在寫作及閱讀中,一起重新被創造。
謝文珊
實踐大學 語言中心助理教授
想要留住時光的美好,想銘刻戀人的相知相許,想記錄與某人或某(動)物相遇於世界一隅的情感,想補捉某個時刻情緒的觸動,想描繪下來眼前變動的景色……讀者會感到似曾相識,而心中浮出的一絲哀傷則在心靈的被理解下受到撫慰。乙緁的散文成功地捉住某種已遺失在過去的故事,或散失成碎片的記憶,或不可能再回復的感動。可能「永恆」只是一種奢望,「文字」只好化為最後的掙扎企圖留下(The Moment)(那一刻)作為永恆。因為留不下的,終究印在心上了。
高嘉勵
國立中興大學 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一坐下閱讀,整本書就放不下來,面對她溫暖而從容的筆觸,像是在寒冬裡,喝上一杯熱可可般的香甜,心頭的憂鬱,就緩緩像棉花糖般的化開了。
從龍捲風般的愛情,與雪地裡的巧遇,到月光與女孩和貓的凝視與對話,從博物館畫框裡,與舞曲中的溫柔想像,到黑夜裡,花朵與四季無常的交疊鳴響,人生各種追尋與徬徨、失落與等待的種種情緒,都透過書中各個章節對事物描述,以及與哲理巧思的交織布局,輕輕的蘊釀出她文字中,對遠方的眺望思念,與回憶沉澱後的芬芳。
讀完《寫給在Alaska的:陳乙緁散文集》後,心中某些沉重的思緒與惆悵,也隨之慢慢紓解,彷彿遇見了一個善於聆聽的作者,一一道述讀者糾結的情緒,於是看似冰凍的Alaska,也不再那麼孤寂了。或者,更具體來說,比起孤獨際遇的抒發,閱讀她的散文,更像是個美得令人動容的邀請。
許立欣
政治大學 英文系副教授
色彩豐富的筆觸訴說著生滅流轉中的生命痕跡,邀請讀者啜飲各種情懷。
夏俊雄
臺灣大學 數學系教授
乙緁的散文,可謂文如其人,讓人如沐春風。「因為書寫,所以,愛存在」。在文字鑄造的精妙世界裡,自然、空間、臉譜、神話、敘事,綿密交織,相得益彰。乙緁的散文世界,有花香也有陰霾,有瞬息亦見永恆。可視與不見、有限與無垠、斷裂與延續、遺忘與記憶,相互為用,織就一網情愫,直指讀者內心,喚醒雪藏已久的極地戀人。
羅靚
美國肯德基州立大學
古典與現代語言,文學,與文化系副教授
Luo, Liang Ph.D.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hinese Studies
Department of Modern and Classical Languages, Literatures, and Cultures
University of Kentucky, USA
期盼
這是一本一位英美文學博士用中文「寫給在Alaska的」書,一篇篇美得像詩一樣的愛情散文集,更像是穿越時空與自己情感對話的詩集。回到臺北的日子,她經常分享著與學生、學校和阿嬤忙碌的生活,還有時間寫作。看來下了課的陳乙緁仍有雲淡風輕的時間胡思亂想。
去年五月十九日,華府大使館週的羅馬尼亞文化園遊會中,突然從人群中冒出一位東方美女,那是我最後一次在華府遇到到陳乙緁。「學長,我下星期要回臺灣。」「噢!回臺灣玩。」「不是,我申請到一個不錯的教職,要搬回臺灣了。」她仍像沒事的人兒般坐在舞臺前,看著臺上熱情的舞蹈。
明明是「喜歡趴在草地上,喜歡靠在鞦韆上,坐在樹蔭下,看書,發呆,做白日夢」的文青,身上似乎找不到人間煙火的她,卻迫不及待地想從像仙境一般的St. Mary’s College of Maryland學院,想要下凡回到臺北那個喧囂的塵市。她就是這樣充滿矛盾讓人猜不透。
去年十一月在臺北,陳乙緁請我和妻到花博公園裡的一家餐廳吃晚飯,飯後走回捷運站的路上時,天已經黑了,我們走著走著,聊著聊著。「學長學嫂,我迷路了!」「妳不是常來這兒嗎?」「是啊,可是……!」「沒關係,我認得路。」
儘管她說「喜歡跳單人舞,自己走著自己的步伐」,尋覓一個可以「牽著她,握著,從此再也沒有放過了」的舞伴,可能更有必要。這不也是她書中的期盼。
王志榮(九里安西王)
美國華府 華文作家協會會長
Assistant Professor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Program Director, The Taiwa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Program (TERP)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在《寫給在Alaska的:陳乙緁散文集》裡,乙緁化身悲憫的吟遊詩人,不以超然之姿敘說人生百態,而寧願在千迴百轉的字裡行間,透過不期然般的相遇,引領讀者傾聽念想,一個個從未遺忘的人和故事。
Liana Chen
喬治華盛頓大學 東亞系教授
寫給在臺灣的
春夏秋冬、下雪天、春雨、龍捲風、鬱金香、香水水仙、郊外小徑、墓園、流動遊樂園、圖書館、咖啡店、宿舍、二手書……還有、還有那研究所課堂上永遠看不完的書和論文,還有相思、鄉思和偶爾、偶爾的孤寂。
乙緁晚我幾年到美國。但在時間上,我們的確有幾年是重疊的,而我們也剛巧都到了美國中部,在隔壁州的城市裡度過了好幾個寒冬。她在印第安納,我在伊利諾。隔著那短短的距離,當時的我們卻不認識。但說不認識,那也不其然。幾年前回臺灣開會時,經由學長姐介紹才知道乙緁是我輔大英文系的學妹,只小我一屆。或許我們曾經在外語學院大樓走廊上擦身而過,下課後在「維也納森林」等著各自的朋友午餐或晚餐,但我們始終保持著陌生人的關係,縱使我們都活動在同一個時間和空間裡。錯過了大學時期,又在美國中部擦「州」而過,最後卻盡然在回臺灣的一次路程中相認了。是緣分吧。
這一次乙緁請我為她的新書寫序,在看完手稿後才恍然發現我和這小學妹是如此的熟絡。她的美國是我的美國,我們經歷過同樣及膝的大雪和龍捲風,凝望過同樣的月光和雪霜,只是隔了一點點距離罷了。這一百五十英里的距離在相似的研究所日常、美國中部大學城的環境、他鄉遊子的鄉愁、書香和咖啡香中通過乙緁的文字被拉近。我也彷彿成了乙緁文字裡的「他」、「她」、「你」、「我」。
親密與疏離是乙緁在她文字裡不斷協商的情感關係。很多情感在時空的錯位與轉移中變得時而淒迷、時而甜蜜。和自己過於親密容易觸景傷情,所以把第一人稱「我」投擲在「她」和「你」的故事裡較有助於敘事。個人情感的位移在季節、自然現象、旅行、文學、美術、舞蹈、音樂、詩歌和神話的描繪下有了新的詮釋。我沒有乙緁的才氣與藝術天分,我不會寫散文,不會彈琴,不會賞畫,也不會跳Tango,但我卻在乙緁的文字裡彷彿體會到藝術對生命的啟發。
這散文集是寫給在Alaska的誰呢?給他。給你。給她。給我。Alaska,阿拉斯加不過只是個placeholder,羅蘭巴特的empty signifier,任由你自己填空,情節和場景縱使不一樣,情感往往是相似的。
陳榮強 E.K Tang
英文系與亞美研究 副教授
English and Asian & Asian American Studies at Stony Brook University
長島紐約2020年1月15日
在Alaska
手上的書本是知識,也是感情,是無價的。
為《寫給在Alaska的》寫序,也是無價。
當天從Richmond趕上來送Claire到華盛頓首都機場。現在Claire已在另一個時空。
手裡的書又讓我走進我的Alaska。發現我們曾經在同一個時空,在同一個Alaska裡流浪著。
手裡的書像一個永遠不會融掉的冰塊。冰塊裡面是一個冰封的世界,只剩下一個我。一個追求夢想,年少無知,不知天高地厚的一個我。
冰塊裡面有時候卻是一個五顏六色、溫暖的大海洋。在無止境的海洋裡,花朵會鞠躬,貓咪會說話,世界會跳舞。聽著自己的呼吸,在深沉、變化萬千的海底裡的某一角落,找到一個似曾相識的老朋友。誰知這老朋友早已化身成為一條美人魚。波動的尾巴剎那間擦身而過,跟我玩捉迷藏。觸不到,摸不到。
「打動人心的,是那某個當下的真心。」
不刻意、自然、簡單。
音樂如是,
歌聲如是,
文字如是。
文字讓你感到並不孤單。
有一個旅伴在另一個時空,默默地把溫暖送到Alaska裡。
Dr. Jessica Ka Yee Chan
維吉尼亞州里奇蒙大學 東亞系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hinese Studies
Interim Coordinator of Film Studies Program
University of Richmond
愛情的版本
和乙緁初相見,是在美國亞洲研究學會年會。此乃年度盛事,學者們發表論文,各顯神通,唇槍舌劍,或褒或貶,熱鬧非凡,不在話下。那時我剛剛看完乙緁的第一本著作《記憶零度C》,卻是行雲流水、細膩多情的詩歌散文攝影,和場上硬梆梆的學術論文相映成趣。我邊念邊私下感嘆,作者一面要在學術機制中廝殺,一面還能用這麼柔軟的心靈與日常萬物對話,也真不容易,想必是個美好的女子。會面之時,只見乙緁從一落書籍卷宗筆電咖啡點心之中笑盈盈款款地站了起來,果然是個美好的女子。
《寫給在Alaska的:陳乙緁散文集》是乙緁的第二本書。延續《記憶零度C》的追尋,千迴百轉,「用一千種方式,愛著同一個遺失的戀人」。戀人遺失了,愛卻一直都在——在戀人出現之前,也在戀人消失之後。最重要的,「因為書寫,所以,愛存在」。文字是愛的明證。乙緁筆下的愛有千百種版本:龍捲風、花朵、美術館、遊樂園,都是愛的隱喻。深情的絮語,不只是寫給遺失的戀人,更是寫給尋尋覓覓、反覆詰問、一直存在的自己。
可不是嗎?書中一再使用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對「你」說的:
在海面你看到浮在水面上破碎的肢體,遠看,與海水融為一體。(〈波士頓美術館〉)
在深夜的時候,你感覺與整個世界隔離。在下雪的時候,你感覺世界只剩下你自己,被拖回某個小說裡的時光,你望著窗外一片片雪,幾乎,可以就這樣單純的存在下去到永恆。(〈書的房子〉)
描述「她」的:
她忘了提,其實自己喜歡空蕩蕩的場,就如同即使不是一個人,還是會有空蕩蕩的感覺一般。(〈遊樂園〉)
她寫著還沒寫完的歌曲,他建著還有很多空隙的建築,然而在春天還沒來的時候,她又得離去了,留下那永遠無法完成的圖。(〈詩的建築〉)
無數的「你」和「她」,其實都是「我」吧?表面上好像客觀敘述,好和「我」保持距離,但是字裡行間,卻是「我」癡情地跳出來,親口傾訴幾近透明的心事。然而這個「我」不僅是作者,也是讀者:我們的愛與尋求,都由乙緁說了,都在乙緁的語言文字裡醒過來活過來了。於是,通過書寫和閱讀,「我」存在,愛存在;通過書寫和閱讀,作者與讀者在愛中泅泳。戀人原本就可有可無。「我」和「文字」的纏綿才是愛的本體。
卻說乙緁兩本書的書名《記憶零度C》《寫給在Alaska的:陳乙緁散文集》都充滿了寒冷的意象,然而內容文字卻像壁爐的火焰,在清冽的冬天的屋子裡燒著,烘著女子凍僵的持墨水筆的手指,也烘著臉龐,給霜雪的頰敷上微微的腮紅和金色的光。又彷彿一座座極地冰山,那麼冷卻又那麼晶瑩,反映七彩極光。女子呵氣成霜,冰山融化了,溫暖的香氣緩緩升起,瀰漫空中。你我浸潤其中,被愛療癒了,被文字療癒了。
這就是我看到的乙緁的文字世界。
I-Hsien Wu
紐約市立大學
Associate Professor at City College of New York
Classical & Modern Languages & Literatures
給乙緁 也給正在讀乙緁的你
乙緁的緣分是一個奇妙的開啟,從2015年同事介紹了一位在美國任教的比較文學教授,然後邀請到清大寫作中心演講,到今天也第六年了,事實上只見過三次面,在有限的次數內卻幾乎常常都有機會線上討論。與其說讀她,更精確的是怎麼透過她的文字和對話,來看看展開在眼前的這本散文在我的世界裡面呈現了什麼。
透過環境、不管是風、雨、樹、花還是陽光。每一段都透著天真的浪漫,在時序裡面、在空間裡,乙緁透過她的眼、心和手把腦袋裡的靈光乍現在書本上。說愛,又像是在說著自己的心裡的罣礙,想著理想國的模式,說著實際的現實,但卻總是一笑代之。文字清晰的說著各種情境假定,但心中卻是小女孩般的期待著新穎的世界和綺麗的理想感情。
走在小徑上,心裡面想的是莎翁的腳本,筆觸上描述的是劇場上的細膩,各種妝束、走位、場景的安排像是個導演般跑著流程,連月光也倒映在眼神裡。當下的心境是要一秒真切的愛,還是想要永誌的心念,用一場流星雨留心,一切都散布在配置在文字裡布下的局。
每一小篇章都掛著瞬間與永恆的對照,帶了遺憾,留了期待跟愛。
撒在眼前的像星斗般跳動的文字就是「緁」放在心裡面的永恆,也是她人生擺放在靈的定位,既不安,卻又那麼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期待著想要說出整段故事,但人生的故事卻是零星篇章湊不起來的拼圖,唯有更多與她的對談,才能深刻的了解乙緁,而一切就刻印在這本書裡。
陳燦耀Tsan-Yao C. Chen
清華大學 工程與系統科學系副教授/副系主任
Associate Professor,
Associate Director,
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cience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想推薦乙緁小姐的這本書
在法文課上認識了陳小姐,知道她是教育工作者,也到過美國進修。首先就被她用心精進的鑽研麻煩的文法發音等等無趣的問題吸引了。
後來,為了要寫些文字談她的這本書,先後看了滿久的。因為下筆真的很難。她的文筆有一個特色,用幾乎是口語,但是表達明白細緻的寫法,很容易了解文章的含意。有感情,有深意,也有詩意。
每篇文章都用很簡單的標題,但是,一進入她的敘述才發現別有洞天。
簡單的說一下這種感覺:
──談到Monet的畫,她說他的畫風有很多東方篇幅。但是,並不求完全的東方化。
──談書的房子時,她說圖書館是時空的連接。
──Tomb的那篇,她說始終要分離的,只是怎樣讓它永遠的留住美麗。
──詩的建築……她走了,畫還沒畫好……。
──布料,談到裁縫,她說……很久很久的年代,每件衣服都是一件藝術品……
──阿公的相機,她說,他走了以後,才知道自己無畏無懼去探險時,看來平靜的。阿公其實是她勇氣和保護的來源,很久以後才了解到。
──Demo片,她說,美是一種抽象的空意符,沒有固定的標準。
──煙霧裡的女人,那張動人的Pippo Rizzo的佳作。
──最後的,倒數,二手書,變遷,等文章,都發人深省。
衷心的推薦這本好書。
薩支遠
退休外交工作者
曾留學法國109.12.21
青葱的呢喃細語
四月中旬,春意盎然。憑窗遠眺,和煦的陽光灑落在綠油油的草地上,芳香秀麗的花叢間,明媚,漫漫。微風吹拂,翩翩起舞的是那湖面上一片片的粼光,此起彼落,譜奏出一首首動人心弦的樂曲。
我在加拿大多倫多安大略湖畔的家中,細讀乙緁寄來的新書初稿。承邀作序,深感榮幸。乙緁文筆清新,意境深邃。書中情意綿綿,細訴她旅居美國遊學、工作的生活點滴,把思考人生的感悟娓娓道來。在這塵事如潮的都市裡,誠然是一道靜化心靈的清泉。
猶記得初遇乙緁,是三年前在多倫多舉辦的亞洲研究學術研討會上。乙緁談吐溫文爾雅,博學多才,對中、外文學侃侃而談。小組討論完結後,和大伙兒一起到酒店地庫的美食廣場午膳。令我記憶猶新的是,乙緁用膳時一口氣喝了兩杯豆漿,之後又添飲了一杯。我問她該是很口渴吧,她回答說上次喝豆漿的時候,已是半年前的事了。踏遍千山萬水,嘗遍美酒佳餚,還是故鄉的豆漿最合心意。「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思鄉之情,不言而喻。
直至去年,在美國加州洛杉磯分校舉辦的比較文學學術研討會上,我們又再次相遇。一連三天的會議,跟與會者分享文本互涉的閱讀心得。會議最後一天的晚上,和乙緁一起邊說邊笑地踱步到鎮上一間意大利餐廳參加聚餐。和乙緁相識相處的時間不算長,然而她給我的印象卻是那麼熟悉,那麼親切。觀賞她的作品,猶如聽松濤,聽海浪。她呢喃細語,字裡行間往往散發出一種青春的浪漫氣息。那份春日的感覺,彷彿讓人走進青蔥歲月那單純的日子。
李翠恩博士(Dr. Jessica Tsui-yan Li)
加拿大約克大學語言、文學、語言學系副教授
加拿大比較文學學會前會長
作者序
寫給所有有所遺失的讀者
散文敘述用一千種方式,以在旅行的人第一人稱,(不論是生或實質的旅行),寫給一個在極地的戀人。Alaska其實是一個北方,遙遠又冰封的意象,一個回憶,一個北方,異國,一個過去,一種死亡等等。然而人生中最美麗風景的一部分卻也可以是失去,與對其的緬懷或想像。
無論在異國或在旅行中,在夜深人靜的下雪天,因為書寫,所以,愛存在。篇章是明信片,用一萬種風景,念著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