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德淵教授序
現代國樂在這二三十年來,有很大的發展,除了有好的作品、好的演奏人員、好的樂器,當然還有的是:有好的指揮。
拜音樂風氣盛行之賜,在台灣我們可以欣賞到不同指揮家指揮相同的作品;作為一個演奏者,也有機會接觸到不同的指揮家對同一作品的不同詮釋,即使是相同的作品,作為觀眾的我們,聽到的是:不同的聲響效果、不同的張力變化、不同的音色。當然,也聽到演奏者們提過:那個指揮讓他們演奏到瘋狂,或是那位指揮讓他們累到想打瞌睡。
就是這樣,寶文老師的合奏課,讓學生們爭著要選第二主修或加指揮為副修,指揮,就是那麼讓自己瘋狂,讓別人瘋狂;讓自己沉醉,讓別人沉醉。
很高興聽到寶文說他要出指揮的書了,經過他在南藝大近二十年的教學經驗,他跳脫了西式唯一思維,很有自信的提出了一套引導民族管絃樂整體發展的指揮理論與實踐,包括了有關理論、藝術、與效率的指揮棒探討,以及五首民族管絃樂作品的分析與指揮詮釋。
恭喜與期待!
鄭德淵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教授
許瀞心教授序
時空雕塑行者
2021 年3 月於台北
欣讀名指揮家 顧寶文教授之 《指揮的落棒與起棒》 新書。其內容豐富且融會貫通,由基礎理論的切入,經數首經典曲目之詳盡解析、詮釋,思脈清晰而文筆流暢,讀者能隨之進入真誠感人之音樂內容及專業指揮之視角,思考寬廣的相關論述。
寶文近二十載於台南藝術大學執教,其間培養出一批相當優秀的青年指揮家,此為非常令人敬佩的可貴現象。寶文的弟子們不僅才藝雙全,更難能可貴的乃源自其師之身教言教、專業態度及待人處世之優良教育傳承。本人有幸指導過數位出自寶文門下之研究生,並經常感受到這批幸運且幸福的莘莘學子是多麼有福氣在寶文門下健康快樂的進步成長。本人亦有幸與寶文數度共事,每每讚賞其負責盡職,謙恭有禮之翩翩風度。而現場及網路視頻聆賞寶文指揮演出之風彩亦為一大快事,其細膩音樂性、精湛掌控度、深刻內涵歷鍊、豐富戲劇張力、全然投入之感染力,皆令人極為讚賞。
集寶文如此優秀之專業經驗,經過此書之字裡行間,讀者可進一步踏入更維真、維善、維美之音樂境界及指揮的藝術。
在此特別祝福,並共勉之。
許瀞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交響樂團指揮
Apo Ching-Hsin Hsu
Music Director,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Symphony Orchestra, Taipei, Taiwan
Former Music Director: Springfield Symphony, MO; The Women’s Philharmonic, CA;
The Oregon Mozart Players, OR
作者序
引言
指揮這門藝術時有在音樂專業中被低估其重要性,很大的原因來自於面對樂譜,無論其織體、結構、樂器演奏法乃至於作品所傳達的藝術精神沒有十足的把握,讓演奏家們常常對沒有說服力的指揮心中充滿各種問號,而這只是站上指揮台前應做足的功課。
真站上指揮台,倘若指揮者做好了該有的預習,一根細長的指揮棒就成為了這位指揮表達心中預期聲音的重要媒介。
能善用指揮棒讓樂團Keep together,尤其在音樂進行中,起頭、速度變化,段落轉折等等,具備這樣能力的指揮應該不少,但,若提及棒子運行過程中,能將作品藝術的表達在空氣中揮動的棒子傳達高能量的藝術思考,能達成者恐就寡數而爾。
這本著作較其他指揮書籍的不同點,主要是跳過過於繁冗的指揮基本技術,而真正討論與關注落棒與起棒所能達成樂譜及指揮者本身在藝術方面的緊密關聯,進而將這一門無聲動作的理論卻又somehow 能為發出聲音的「聲視覺藝術」,在指揮與演奏家及現場聆聽的觀眾之間找出一些關鍵,讓感動人的瞬間創造永恆的藝術價值。
一些音樂表達的共通點其實有趣的不謀而合,例如作品,我們通常很快的能在很短的片段中找出屬於該作曲家的一貫手法與風格而總結出是哪位的作品,演奏專業亦有相通的辨認方法。而在錄音中,找出一個指揮家的音樂風格與表現方式亦能在一定數量的聆聽經驗中透露不少的象徵符號而辨認出能是哪位指揮家的詮釋,因為他們能無論指揮哪個樂團,只要樂手的程度相去不遠,都幾乎能辨識出這位指揮家讓樂隊發出的「特有音色」,這現像在民族管絃樂尤以為甚,很大的原因是指揮對民族管絃樂作品本身風格的拿捏以及對樂器演奏法認識的深淺,這在無影像的聲音中辨識個人的風格遊戲的確奈人尋味。
這本著作的概念,來自於我在台南藝術大學國樂系近二十年來的教學經驗,在課堂中不斷地與學生們互相腦力激盪、教學相長,進而歸納出一定的技術面體系,使其與我們追求聲音的感動緊密結合,也因為我們對民族音樂發展的幾個願景和使命– 優秀的樂隊、出色的指揮培育環境、獨樹一格的指揮理論藝術體系,催生出這本鮮少被討論的指揮概念論述。
在先前我所寫過的論文中,齋藤秀雄指揮法(Saito Method)的理論是我論述指揮棒法的基礎,他將指揮技術分為兩大類七小項,兩大類指的是「間接運動」與「直接運動」,而間接運動的運棒則分為「敲擊運動」、「弧線運動」、「平均運動」,直接運動則有「彈上」、「上撥」、「先入」、「瞬間運動」等等。這些分類清楚表達了運棒基礎,棒尖加速與減速的適用時機與控制等,在指揮法的論述上條理分明,不過就作品與棒法之間的情感連結雖多少有著墨,但並沒有將這部份做為教材的重點,而本書則延伸齋藤先生的理論,在多年與學生互動教學所領悟的指揮肢體與藝術性連結儘可能用文字,科學性的,但強調藝術感人瞬間的心靈發源方式做為這本著作的核心重點。
章節的分配幾經思考,為求這本應為藝術出發點的論述避免被技術理論帶領,分配為樂曲的開頭、樂句的進行、段落的轉折、以及樂曲的結尾等,不過為了讀者能最快速度理解技術面的敘述,第一章還是將齋藤秀雄指揮法的理論簡短扼要地寫出,亦能用最簡單的線條變化來闡述聲音乃至藝術火花獲得的過程。
書名為何以「落棒」、「起棒」為名,而不以「下棒」或「下拍」、「起拍」為名,其實在中文的表達中,相較與英文對這兩個動作描述的down beat 與up beat 帶有更多過程的、藝術性的聯想,而且英文的這兩個詞更多時候指的是正拍與弱拍。「落」指的是由上而下掉落的過程,而「下」字可能僅表示棒身與身體之間的位置關係。
大多數的指揮書籍對於音樂起頭指揮棒所需的預備拍強調須由兩個動作完成,而我選擇「落」與「起」的順序意旨其實很多音樂的場合僅需一個動作來完成預備拍,這是我在本書副標題所闡述的本意,藝術且有效率的指揮法,而從理論與實踐所得到的總結意義。
民族管絃樂有關的指揮書籍至今除了前中國民族管絃樂協會會長朴東生所著之《樂隊指揮法》(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民樂指揮概論》(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兩本之外,再無民樂指揮方面之書籍,朴先生綜理的指揮書籍首本有較多的指揮棒法概述,而第二本書內容以較概要的方式,將樂隊排練方面的許多實際問題提出討論,而本書以「指揮棒法」為主要論述途徑,期許所有民族管絃樂亦或是學習西方作品指揮的後進能從本書對指揮法論述的思考獲得更理論藝術兼具的棒法思考,而樂隊訓練、作品分析等觀念我將其放在第二篇的各樂曲中討論,所有範例雖皆由民族管絃樂出發,但適用範圍橫跨中西樂界,除了我本人希望回饋台灣國樂界之栽培之外,也希望者本書提及之所有新的技術理論能提升指揮學習者一些跨不過的檻,為大家學習指揮這門專業縮短一些不必要的歪路,而提升整體指揮,包含專業與非專業學習者整體面的水準。
台灣國樂界整體的發展長期被西樂指揮家與作曲家帶領,民族管絃樂是否該「交響化」談論了約四十年至今無法真正討論出其發展的願景與如何成為表演藝術的一流藝術形式……
本書出版的第一願景是提升整體台灣國樂指揮甚至是世界性的中樂指揮整體水平,進而由這些有思考、有技術的中樂指揮能帶領整個樂界跳脫西式的幾乎唯一思維來引導民族管絃樂整體發展的有益方向。
本書將分為兩個篇章,一是前文所述的有關理論、藝術、效率的指揮棒法探討;而第二篇則是五首民族管絃樂作品之樂曲背景分析與指揮詮釋,這是我曾為高雄市國樂團的演出「魚尾獅尋奇」音樂會所寫的詮釋報告,放在此書中一方面是為曾經研究過的幾首樂曲能給他人一個分析及詮釋的參考資料,一方面亦能顯示出我第一篇的全新思考來自於怎樣的過程脈絡。此書若能再版,我將會在每版的第二篇更換一兩首大眾熟知的作品,來為民族管絃樂指揮教學的論述體系增加一些範例。
最後要感恩的,是這多年來支持我在專業上努力不懈,且好好拉我一把的貴人們,鄭德淵教授、葉聰老師、我在攻讀博士學位時期的Donald Portnoy 教授,還有已故的前西安音樂學院院長劉大冬老師,沒有他們,我今日對指揮技術面或實戰經驗不會有今天的成績,當然,還感恩我在得天獨厚的台南藝術大學任教,無論是樂隊課與指揮課程有著一群求知若渴、才華洋溢、溫暖貼心且對音樂藝術有極高熱情追求的學生們,沒有與他們精彩的互動式教學,我不可能領悟出這許多為了得到從藝術面聲音出發的指揮技術理論。
謝謝在我生命中出現過的所有,所有讓我無比感動的人物與啟發,還有未竟的感謝,就讓我們一起感恩老天爺讓我們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