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 貨幣銀行學導論
1.1 貨幣與金融體系的重要性
1.2 貨幣與金融的三大重要原則
1.3 本書架構
第02章 金融體系概要
2.1 金融體系的運作
2.2 金融工具
2.3 金融市場
2.4 金融市場的架構與分類
2.5 金融市場交易之工具
2.6 金融中介機構
2.7 金融中介的功能
2.8 金融體系的管制
2.9 金融發展與經濟成長
第03章 貨幣與支付系統
3.1 貨幣的定義
3.2 貨幣的功能
3.3 貨幣與支付工具的發展
3.4 貨幣數量的衡量:貨幣總計數
3.5 支付清算系統
第04章 現值與利率
4.1 現值、期末價值和利率
4.2 信用工具的介紹
4.3 到期殖利率
4.4 其他收益率的計算法
4.5 殖利率和持有期報酬率的區別
4.6 實質利率和名目利率
第05章 債券市場與利率的決定
5.1 資產需求理論
5.2 債券的供給與需求
5.3 均衡利率的改變
5.4 風險分散的好處
第06章 利率的風險結構和期限結構
6.1 利率的風險結構
6.2 利率的風險結構與經濟景氣
6.3 利率的期限結構
6.4 利率的期限結構與經濟景氣
第07章 金融體系的經濟分析
7.1 金融體系概況
7.2 交易成本與金融中介的重要性
7.3 資訊不對稱問題
7.4 金融市場的道德危險
第08章 銀行的經營管理
8.1 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
8.2 銀行的基本業務
8.3 銀行管理原則
8.4 信用風險
8.5 利率風險
8.6 資產負債表之表外業務風險和其他風險
8.7 金融科技發展對銀行的影響
8.8 資產證券化與金融機構的風險
第09章 台灣銀行業的結構與發展
9.1 台灣總體與金融環境之變革
9.2 基層金融機構
9.3 金融六法
9.4 金融機構合併
9.5 金融發展
9.6 台灣金融科技相關規範與發展現況
第10章 銀行管制與金融安全網
10.1 銀行管制的理論架構
10.2 審慎之金融管制與監理
10.3 存款保險制度
10.4 弱質金融機構退場機制
10.5 管制與美國儲貸機構危機
10.6 總體審慎監理
10.7 台灣的總體審慎監理措施
第11章 中央銀行的角色與功能
11.1 中央銀行的起源
11.2 中央銀行的政策目標
11.3 中央銀行制度的特色
11.4 中央銀行的組織
第12章 中央銀行與總體經濟流動性
12.1 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
12.2 央行如何影響貨幣基數
12.3 貨幣創造
12.4 貨幣乘數
12.5 影響貨幣供給的因素
第13章 貨幣政策工具與量化寬鬆
13.1 公開市場操作
13.2 貼現窗口制度
13.3 法定存款準備制度
13.4 我國央行其他貨幣政策工具
13.5 金融危機與非傳統貨幣政策
13.6 量化寬鬆政策
13.7 因應全球疫情之貨幣政策與非傳統措施
第14章 貨幣政策的執行策略
14.1 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衝突
14.2 貨幣政策的執行
14.3 通貨膨脹目標機制
14.4 雙支柱貨幣政策操作策略
14.5 貨幣目標機制
14.6 央行需要對資產泡沫加以反應嗎?
14.7 泰勒法則
第15章 貨幣需求
15.1 貨幣流通速度與交易方程式
15.2 貨幣數量學說
15.3 凱因斯的流動性偏好理論
15.4 傅利曼的現代貨幣數量學說
15.5 貨幣需求穩定嗎?
第16章 總體經濟與貨幣政策
16.1 總合需求
16.2 總合供給
16.3 均衡分析
16.4 短期波動
16.5 通貨膨脹
第17章 貨幣政策的傳遞機制
17.1 傳統利率管道
17.2 資產價格管道
17.3 信用觀點
17.4 資產負債表管道
17.5 銀行放款管道
第18章 金融危機與近期貨幣金融重要議題
18.1 資產證券化的發展與次貸金融危機
18.2 次貸金融危機的政策意涵
18.3 因應疫情的貨幣與信用措施對經濟金融的影響
18.4 疫情後低利率將成為常態嗎?
18.5 金融科技發展對銀行業與政府政策的影響
18.6 央行數位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