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渭水就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不假外求,按圖索驥,我們就能直接貼近他。
貼近蔣渭水,可以連結臺灣與世界,可以省思現在與過去,以及如何做自己,
為自己的人生找到最適合的定位,並了解什麼是「臺灣人的臺灣」。
蔣渭水的一生,活在不得不介入政治的殖民統治之中,離世後又不斷為政治所利用。
我們期盼將外掛的政治外衣褪去,還給蔣渭水一幅人間的浮世繪,映照出後殖民時代臺灣政治的虛實。
本書蒐錄許多蔣渭水相關之圖像與史料,除了蔣渭水文化基金會長期所蒐集珍藏之外,更得到來自私人蒐藏家、公私部門研究機構的協力,包括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秋惠文庫、六然居資料室、臺北市文獻館、宜蘭縣史館、宜蘭市中山國小、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等,藉著這些歷史圖像,嘗試認識在1920年代的臺灣新文化運動以外,更多面向的蔣渭水形象。
作者簡介:
編者簡介
蔣朝根
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致力於1920~1930 年代臺灣新文化運動史料研究
著作:
1.《烈日下的文化鬥魂—臺灣反殖民運動與文化覺醒特展專輯》
2.《自覺的年代—臺灣民眾黨特展專輯》
3.《在那最不可能的時刻—蔣渭水留真集》
4.《臺灣新文化運動特輯》
5.《飛揚的年代—文化協會在臺南》
6.《自覺的年代—蔣渭水歷史影像紀實》
7.《獅子狩與獅子吼—治警事件90 周年紀念專刊》
8.《彩色與黑白的歷史對話—蔣渭水畫影集》
復刻出版及編纂:
1. 臺灣文化協會會報第三號《臺灣文化叢書》復刻本、漢譯本
2. 臺灣文化協會會報第四號《臺灣之文化》復刻本、漢譯本
3. 1932 年《蔣渭水全集》復刻本、別冊
紀錄片:
臺灣現代百年思潮 新文化啟航的年代—臺灣文化協會90 周年紀念短片
章節試閱
讓思想的風在臺灣盛放:文化先聲蔣渭水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民族自決」,對於1920 年代的臺灣知識分子推動臺灣民族運動抗日,有著深遠影響。
蔣渭水身為醫師,不僅醫民也醫世。他在以日文發表的〈臨牀講義〉中,診斷臺灣是「世界文化的低能兒」,罹患「智識營養不良症」,並開出「文化運動是對這病唯一的原因療法」,因此,推廣文化與教育勢在必行。
說到啟迪民間知識,早在大正9 年(1920),蔣渭水就成立「文化公司」,輸入日本與中國的報刊、圖書和雜誌,將近代思想與文化研究引進臺灣。其中,包括臺灣最早的政論雜誌,由在日本留學的臺灣人組成的團體「新民會」所發行的《臺灣青年》。
大正10 年(1921)1 月,「新民會」展開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要求臺灣自治,揭示「臺灣非臺灣人的臺灣不可」。蔣渭水曾在〈五個年中的我〉自述與林獻堂結識的經過。大正10 年(1921)春,於宴席中由林瑞騰介紹結識的「新民會」會長林獻堂,當時正要啟程前往東京,從事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蔣渭水認為,臺灣議會的設置是「臺灣人唯一無二的活路」,臺灣需要有一個文化啟蒙運動團體教育民眾,喚醒民族自決,與「新民會」相呼應。在蔣渭水、吳海水、林麗明、林瑞西等人的組織下,10 月17 日在臺北大稻埕靜修女學校(今私立靜修女子高級中學)召開臺灣文化協會成立大會,會員達1,032 人,當日出席的學生會員就有300 名。會中通過章程,並推舉林獻堂為總理,蔣渭水任專任理事,理事41 名,評議員44 人,主要成員以地主、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為主。
臺灣文化協會創立後,透過發行刊物、在各地設置讀報社、開辦夏季學校、舉行文化講演、放映電影、演出新劇、成立各種社團和開設書局等方式,大力宣揚近代知識與思想。
當時民眾識字率不高,文化講演是啟蒙運動的主軸,講演活動在大正14 年(1925)達到頂峰,一年315 場,聽眾達11 萬7千多人。在文化講演開始前,地方人士大多以鳴爆竹、樂隊表演遊街,熱烈歡迎講演團的辯士,如此盛大的活動每每引來警方的關注。例如,《臺灣民報》曾報導,一場鶯歌的講演,講者只有蔣渭水1 人,出動的警察卻多達20 餘人。
除了講演以外,讀報社也是文化啟蒙運動的重要場域。蔣渭水曾說,託一個識字的人來講讀,即可成立讀報社。讀報社也是圖書館、學術講座及臺灣文化協會附屬團體的本部,是推廣社會教育及傳播知識的頭號利器。
蔣渭水可說是臺灣新文化運動的先聲,致力推廣非武裝抗日行動。臺灣文化協會本部設在大安醫院,蔣渭水擘劃文化運動10項方針,並身兼《會報》的發行人及編輯,大安醫院也是臺灣新文化運動的喇叭手《臺灣民報》的總批發處;因此,蔣渭水被稱為「文化頭」,大安醫院也被稱為「臺灣第一處民主聖地」。
讓思想的風在臺灣盛放:文化先聲蔣渭水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民族自決」,對於1920 年代的臺灣知識分子推動臺灣民族運動抗日,有著深遠影響。
蔣渭水身為醫師,不僅醫民也醫世。他在以日文發表的〈臨牀講義〉中,診斷臺灣是「世界文化的低能兒」,罹患「智識營養不良症」,並開出「文化運動是對這病唯一的原因療法」,因此,推廣文化與教育勢在必行。
說到啟迪民間知識,早在大正9 年(1920),蔣渭水就成立「文化公司」,輸入日本與中國的報刊、圖書和雜誌,將近代思想與文化研究引進臺灣。其中,包括臺灣最早的政論...
作者序
出版序
接續著2018 年現存《臺灣民報》的史料復刻工作,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史博),今年,我們繼續辦理臺灣文化協會相關的史料整理。除了繼續追溯1920年代臺灣人言論媒體《臺灣青年》,並進行復刻出版之外,也關心當時殖民地臺灣與近代青年們對於知識的建構進路。我們試圖將臺灣文化協會相關史料重新整理,並以蔣渭水影像資料為啟始,嘗試突破過去傳統教科書上的刻板印象,希望透過《人間蔣渭水》一書,讓大家理解臺灣史上,更多不同面向的蔣渭水。
由於近來臺灣政治局勢的變化,社會各界似乎重燃對蔣渭水,以及臺灣民眾黨的興趣,在日治時期政治社會運動,具備清楚的論述,有實踐能力的重要角色:蔣渭水,除了臺灣民報、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民眾黨等眾所皆知的關鍵字,他的文化行動與政治理想,也不斷地被後世所引用和詮釋。
蔣渭水在臺灣文化協會《會報》第一期上發表〈臨牀講義〉,文中指出患者臺灣島被診斷成世界文化的低能兒,並以此為己任,致力於臺灣人的文化啟蒙,接觸先進的思想,以熱血青年的姿態,懷抱理念、傳播理想;嘗試以多元的形式,戲劇、報刊與演講活動等媒介,積極進行文化改革。我們這回重新編輯蔣渭水相關影像史料,重新記取這樣影響後世的臺灣人,也希望讓大眾理解不同階段時期、身分:家庭生活的、社群互動的、勞工運動的、被監禁於苦牢裡的……蔣渭水,甚至是當代社會影響與評價。蔣渭水不僅只有政治面向,原先因為政治成就為人所知的蔣渭水,藉著影像史料的回顧,重新走入人間,讓大眾得以一窺究竟:作為一位具有自覺、自省的臺灣青年,有過異想天開的計畫;也曾因覓無知音,心感落寞;或是如何在面對時代的不平,做出的砥礪、反擊與自處。
現在我們擁有一個重視自由民主的社會,無論是個人、社群或政府,更多的公民運動與公民力量,便是在自由風氣底下闡揚、迸發,漸漸成熟。今天在不同時空背景下回望、紀念曾經為臺灣民主奮力的蔣渭水,希望有更多人們能從這本歷史影像集裡,汲取前行者的力量,回應時代的需要。
為了本次出版計畫,我們有幸取得蔣渭水家屬蔣朝根,以及財團法人蔣渭水文化基金會的大力協助,還有許多齊心協力的相關單位的館藏支援,包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宜蘭縣史館、宜蘭市中山國小與六然居資料室等,才得以順利成書。出版過程中承蒙許多人的協助,時至今日,成果即將展現在國人眼前,回首來時路,再次對提供史料的眾多藏家與單位致上謝意。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林崇熙
出版序
接續著2018 年現存《臺灣民報》的史料復刻工作,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史博),今年,我們繼續辦理臺灣文化協會相關的史料整理。除了繼續追溯1920年代臺灣人言論媒體《臺灣青年》,並進行復刻出版之外,也關心當時殖民地臺灣與近代青年們對於知識的建構進路。我們試圖將臺灣文化協會相關史料重新整理,並以蔣渭水影像資料為啟始,嘗試突破過去傳統教科書上的刻板印象,希望透過《人間蔣渭水》一書,讓大家理解臺灣史上,更多不同面向的蔣渭水。
由於近來臺灣政治局勢的變化,社會各界似乎重燃對蔣渭水,以及臺灣民眾黨的...
目錄
出版序 文/林崇熙(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導讀 如何貼近人間蔣渭水?將外掛的政治外衣褪去! 文╱ 陳文松(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導讀 英雄氣魄與豪傑心志:「覺青」蔣渭水的獄中生活 文╱ 廖振富(國立臺灣文學館前館長)
開創年代中的人間蔣渭水
第一章、青春歲月的戰鬥序曲:熱血青年蔣渭水
第二章、讓思想的風在臺灣盛放:文化先聲蔣渭水
第三章、用紙筆喚醒沉睡世代:針砭時政蔣渭水
第四章、無法囚禁的靈魂:蔣渭水的獄中書寫
第五章、開創政黨史的新頁:政治先驅蔣渭水
第六章、為默默的一群發聲:勞權鬥士蔣渭水
第七章、硬骨運動家的溫柔:蔣渭水的家庭生活
第八章、一代知識青年的友誼:蔣渭水的社交網絡
第九章、永無止盡的向前
附錄Ⅰ、蔣渭水生平大事記
附錄Ⅱ、臺灣民眾黨黨報
附錄Ⅲ、臺灣民眾黨黨員名錄
附錄Ⅳ、蔣渭水及一九二○年代社會運動系統圖
出版序 文/林崇熙(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導讀 如何貼近人間蔣渭水?將外掛的政治外衣褪去! 文╱ 陳文松(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導讀 英雄氣魄與豪傑心志:「覺青」蔣渭水的獄中生活 文╱ 廖振富(國立臺灣文學館前館長)
開創年代中的人間蔣渭水
第一章、青春歲月的戰鬥序曲:熱血青年蔣渭水
第二章、讓思想的風在臺灣盛放:文化先聲蔣渭水
第三章、用紙筆喚醒沉睡世代:針砭時政蔣渭水
第四章、無法囚禁的靈魂:蔣渭水的獄中書寫
第五章、開創政黨史的新頁:政治先驅蔣渭水
第六章、為默默的一群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