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建築就只是華國美學嗎?我們是否還能有更多認識?
強調幾何造形的現代建築,在日治後期就已經開始出現,透過舊台南市區二十一場不同路線的走讀,走遍舊城各區,走過不同型態的現代建築,看見在地的歷史、故事以及文化,對台南以及現代建築可以又多認識幾分。
NaNa通團隊繼《台南街屋》最新力作
台南社區大學〈大隱於市的街屋們——台南現代建築及人文歷史見學〉走讀活動經典集結
從日常的散步與街道中發現歷史的軌跡。
重新在台南漫步,在同一條街道上發現不同的世界。
沿著書中路線在舊城區流連,從日常的路徑中,
再次以雙眼與雙腳感受台南的人文與歷史,
仔細檢視這個適合人們做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日子的好地方。
台南雖然是古都,不過其實街頭可以說是戰後的現代風貌。
歷經二戰以後的市街重建,現代建築以及技術為台南市區換上了新的面貌。那麼他們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跟著作者的腳步,重新品味台南舊市區,再次體會街屋建築的物外之趣。除了建築以外,建築的物件也蘊藏著許多訊息,冷氣孔、陽台、磁磚等等,在這些細微的地方,也都有著它的故事。
這一次,接受本書的邀請,跟著作者腳步,再次來趟台南的巡迴之旅吧!
|一致推薦|
․台南社區大學校長 林朝成 專文推薦
․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常務董事 張玉璜 推薦
★本書特色★
․每篇文章搭配手繪圖示,標記住觀察重點
․個別路線搭配小地圖,清楚呈現走讀區域
․精彩豐富的例圖,沒有親自到場也能夠雲端導覽
作者簡介:
家永 實
NaNa通文化社團發起人。
讀的是文化創意設計,
畢業於台南大學動畫媒體設計研究所。
文化見學走讀及商品的規畫師。
台南社區大學,街區歷史、環境及建築相關講師。
信箱:muzi1973@gmail.com
王 茗禾
阿樂,土生土長的台南囝仔
畢業於嘉南藥理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
並在投入社會後致力推廣文化教育與社區發展
現為NaNa通文化團體發起人之一
米街人文協會理事長
台南市青年事務委員
信箱:wl00236611@gmail.com
NaNa通
NaNa是ナナ日文的發音,意思是七,
NaNa通就是七條通,七條通是府城民生綠園的別稱之一。
七條路匯進的圓環,是這個城市的中心意象,
是我們取名NaNa通的緣由,
由台南七條通開始,保持關懷、好奇對台灣事物的初心,
一起來走讀台灣的城市街庄、鄉野山林及海洋!
信箱:nanadootw@gmail.com
章節試閱
日治時代與美援時代的疊加──博物館與K館
落成於1959年成功大學勝利校區,建築當時作為總圖書館使用,並在1975年增建後棟,前棟在2016年被登錄為台南市歷史建築,修復後作為「成大未來館」,這是成大人熟悉的舊總圖、K館、舊K館,是台南唯一現代建築登錄為歷史建築的指標,除了K館,成大校園也潛藏許多從日本時代至今的建築,在此還是先稍微聊聊成大的歷史吧。
全稱「台灣總督府台南高等工業學校」是台灣總督府直屬的學校,為成功大學的前身,1931年(昭和六年)創校,著名建築師井手薰亦為七位的創設委員之一,創校初期開設有機械工學科、電氣工學科、應用化學科三科。校內三科的科館之外,還有本館及講堂各一間,為台灣總督府官房營繕課所設計,當時課長就是井手薰。
國民政府1949年來台後,1953年至1960年間的美援時期,同時是成功大學的臺灣省立工學院時代,美國普渡大學協助成大的發展,其中最具體的就是成大未來館前身,建造於1957年俗稱K館的總圖書館,圖書館由陳萬榮、王濟昌、吳梅興與美籍客座教授顧問傅利爾共同設計監造,為古都府城帶來一棟當時流行的現代主義建築。
在勝利校區東邊的自強校區裡,可以見到有高突構造的航太宿舍(圖一1,當代建築師李祖原1988年所設計,高突構造是屋頂平台,以抽象之中式雲紋曲線表現,李祖原後來的作品在強調屋頂突出物,成為其重要的特色,可與台北101、高雄85大樓、台南中國城(已拆除,現河樂廣場)來比對。
大學路上的基督教浸信會恩慈堂(圖2)擴建於1971年,建築師為王秀蓮,建築空間簡單大方,外觀由幾何方形量體組成,立面覆洗石子,西側三層高的方塔為建築焦點,上置拉丁十字架,二樓禮拜堂講台後方有洗禮池(圖3、圖4),教會整體呈現樸實的氣氛。
勝利校區的未來館,又稱舊總圖或K館(圖5),建築以長、短棟組成為T形平面,短棟部分東(圖6)、西設置斜面遮陽條防日曬,長棟東邊大樓梯直通二樓為主入口,樓梯下方亦有入口,並設有通廊(圖7)連結西邊一樓次入口。室內以大跨距懸臂樑使柱子內推,讓正立面可以使用大量玻璃水平開窗,營造出「空體」的國際式樣,是台灣相當經典的現代主義作品。另外,本建築因有美籍顧問的協助,設計圖說、施工方式及材料均是美式,對台灣戰後建築有很大影響。
成功校區的成大博物館(圖8),在台南高等工業學校時為本館,建於1933年(昭和八年)原為有中央棟兩樓及東、西翼一樓的一字型建築(圖9,蔡侑樺老師資料提供),1977在數學系使用期間,增建東、西翼為兩樓成今貌,中央棟有設置車寄(圖10),外牆覆棕色十三溝面磚,屋頂有通風塔。本館建築,無明顯及繁複的西方歷史建築語彙,為西方歷史式樣過渡到現代式樣形制。
戰後所建的行政大樓現為數學系館(圖11),南、北、西三側有長距之造形遮陽條。日本時代建的機械工學科(圖12,蔡侑樺老師資料提供)、電氣工學科、應用化學科三科系館,正立面均已增建兩樓,機械工學科現為工程科學系(圖13),一樓圓拱廊仍維持原貌,增建大致與原建築風格相同。
步行離開成功校區走在大學路上,兩旁是綠意盎然的羅望子,再回首成功校區的成大博物館與勝利校區的成大未來館,標誌了成功大學的兩個重要時期,即台南高等工業學校的日本昭和時代,及至戰後國民政府來台的美援兩個時期,這兩棟建築各自呈現當代不同的樣貌,讓人們直接感受時代之輪的轉動。
日治時代與美援時代的疊加──博物館與K館
落成於1959年成功大學勝利校區,建築當時作為總圖書館使用,並在1975年增建後棟,前棟在2016年被登錄為台南市歷史建築,修復後作為「成大未來館」,這是成大人熟悉的舊總圖、K館、舊K館,是台南唯一現代建築登錄為歷史建築的指標,除了K館,成大校園也潛藏許多從日本時代至今的建築,在此還是先稍微聊聊成大的歷史吧。
全稱「台灣總督府台南高等工業學校」是台灣總督府直屬的學校,為成功大學的前身,1931年(昭和六年)創校,著名建築師井手薰亦為七位的創設委員之一,創校初期開設有機械工學...
作者序
【序】
幾何形構的現代都市觀察:見學在當代與傳統交織的街道裡
(文 / 家永 實)
稱為古都的台南舊城區,不管是居住在此的人亦是造訪的遊客,對這個城市風貌相信在感覺上並不是那麼「古」或「舊」,舊城區除幾處的文化聚落景點,街路小巷幾乎是現代樣貌的店鋪住宅及大樓,也就是現今所見古都台南的樣子,實際上戰後的現代風貌。
多年來文化愛好者對戰後建築,大多以觀感不佳美感不足的論點陳述,甚至冠以「華國美學」較不客觀的蔑稱。其實講求幾何造形的現代建築,在日本的昭和時代已開始出現,尤其以1935年(昭和十年)舉辦的「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多處展覽館及設施,可見幾何構成的現代建築已出現在台灣。之後1945年二戰期間,台灣多處城庄遭遇美軍大規模空襲轟炸,在台南舊城區造成人員傷亡,市中心多處嚴重毀壞,各種官方、民間及文化建築遭受相當的損失,及至戰後市街的重建,與1951年美援所帶出的經濟起飛成果,美援成果不只在經濟上,同時引進現代建築還有其交流與教育,再者現代鋼筋混凝土等材料工法普遍應用,形成今日人們所見的水泥都市景象。可惜現代建築美學教育之於社會大眾普遍不足,由於工法材料便利形成現代建物的浮濫,這些建築不只出現台南,當然也在台灣各鄉鎮及都市。另一方面,建築師與出資者及市場對設計的妥協等諸多因素,導致大眾對現代建築無感甚至感覺不佳。即使如此,在鄉鎮及都市裡亦存在著值得大家品味學習的現代建築。
在台南舊時的街道紋理中,教堂是現代建築值得觀察的重點,有的運用現代工法形塑傳統外觀,但也有教會的建築明顯展示了現代主義,如民族路教會(圖1),原是日本時代「日本基督教台南教會」,由日人細川瀏牧師設立。戰後 1945 更名為民族路教會,之後再加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體系迄今。現今民族路長老教會,樣貌是拆除日本時代會堂後於1960 年所建的第二代會堂。教堂正
面以兩個方形量體構成,白色高聳的方形塔結合主要出入口,形成本建築一個相當的重點,即一種非中軸的機能取向動線型態,雖說是現代風格,但褐紅磚牆的五面尖拱窗,方塔的大尖拱窗,巧妙的導入西洋教會哥德風的傳統語彙,此外會堂後方是雙斜大屋頂,這些使建築朝多風格融合的企圖展現無遺。此外,大井頭附近民權路二段、永福路二段路口的平和齒科醫院(圖 2),這棟三層樓高的隅角建築,隅角立面對西南方,推測因防西曬的緣故,只開了左右兩側的長狹形開窗,減少日照並利用此一立面製作平和齒科等大字廣告,醫院兩側二、三樓有水平開窗,開窗上下的秀面有洗石子的長形三角疊合的幾合立體裝飾,白色凸線框起建築外觀,展現幾何層次感。
位於台南溪北的新營,復興路的魚市場(圖 3),這棟 1965 年的建築除了以方形量體形塑外觀,亦可見水平遮陽條及大量花格磚運用,二樓中央棟外觀還裝飾了兩條魚與垂直條行成視覺上的「水」字,呼應場所的屬性。民權路上建於 1958 年的新營天主堂(圖4),設計者是瑞士籍天主教白冷會神父費宥諒,方形鏤空鐘塔巧妙融入十字架,整體外觀大膽以全部方形幾何形塑,建築本身採
側面入口,對應戶外庭園的廣闊空間,體現非中軸的現代建築的精神。以上在大台南的南北都市案例,這些現代或後現代建築都是呼應一個時代的佳作。
台南社區大學與 NaNa 通自 2018 年以來,雙方合作之〈大隱於市的街屋們—現代建築及人文歷史見學〉走讀活動,取名因由是我們熟悉的街道中,不管在大馬路及巷弄內的街屋建築,彷彿不注意下隱藏在都市裡。在台南舊城區範圍內二十一場見學走讀,將其中的圖繪及資料集結成本書,分享給讀者好友,期望在我們所生活的現代景觀中,一同思考城市街道如何形成現代景觀,在貴古賤今及棄舊揚新的論調中,能有中道不極端的眼光來認識城市,並瞭解各時代的好建築,畢竟建築是街道的基本單元及主要印象,從古都台南豐沛的人文為底,開始來重新認識新舊並存於台灣的每個城市街庄。
對於本書,作者們已盡量學習建築及場域相關的知識,但要全面熟習實在不容易,圖繪書寫亦可看出當中的弱點及強處,若有任何錯誤、問題及討論,歡迎讀者朋友提供更臻完善的建議,這個見學主題作為一個持續性的計畫,我們相當樂於與大家一同交流及成長。
《大隱於市的街屋們》本書的出版,感謝台南社區大學—林朝成校長、林冠州主任、陳志軒學程經理人、校方夥伴及課程學員好友們的協助與支持。感謝蔚藍出版—總編輯可樂、執行編輯韋聿,為本書設計封面的健宇,美術編排的雅藍在出版業務各項協助。感謝台南政大書城—李信賢經理的討論協助。感謝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常務董事張玉璜的推薦。NaNa 通的夥伴們—同為作者的茗禾、協助校稿的偉泓,中杰、筱涵、松達感謝大家的支持!
因著基督信仰,感謝耶穌的恩典!
行走的華國美學:看見常民建築文化的美好
(文 / 王 茗禾)
《台南街屋》出版後,收到許多粉絲的支持,其中一位來自北部的小姐,特地南下來參加導覽,並對我們說「她完成書中介紹的 73 處老屋踏查了」,對於老建築的熱愛跨越了縣市,即便遠在台北也要完成的精神使人敬佩,這也讓我們更堅定於建築文化的教育推廣,把這些不同時代美的建築讓更多人知道,遂而有了這本書的出版計畫。
《大隱於市的街屋們》這本書,內容主要是聊現代建築及人文歷史見學。作為導覽用的圖繪書,內容收錄了二十一場不同路線的主題,走遍舊台南市的各個區域,欣賞建於戰後,常民、宗教、公家機關的現代建築,並於文字編排中,加入許多導覽現場才會說的在地故事或都市傳說,藉此讓讀者可以更認識台南。
談台南的人文歷史,或許大部份的人都略知一二,但若聊到現代建築這個話題時,大多數人都是陌生的。有趣的是,我們都生活在其中,卻對它無從認識與了解。其實,端詳建築的外觀、空間的使用、場域的規劃,細節之處都藏有屬於那個年代的智慧,就像耆老說的「蓋一棟自己要住一輩子的家,必須要花至少一年的時間」,為的就是觀察四季陽光與風向的變化,畢竟,當時沒有普及的空調及照明設備,房屋的走向與建材的選擇就極其重要。台灣在日治時期,開始建築方面的相關教育,帶來了西洋與日式建築的工法和美感,以及鋼筋混凝土的使用,這都成為了日後建築發展的重要養分。戰後,經歷日治時期薰陶的莘莘學子、留學歸國的子弟、隨著時空背景影響而來到台灣的移民,各自學成的戰後第一批建築師,如雨後春筍般的在台灣遍地開花,影響了當代的建築風格。
當代的時空背景,在人口快數成長的現實需求中,發展出集合式住宅、社區式的整批換厝以及辦公大樓,都反映了台灣從美援到經濟起飛時期,建築也跟著時代變化,逐漸發展成被不同以往的模樣。那個曾經被冠以華國美學的現代建築,在歷經數十年後的現在,許多值得細看的建築特色也成為復古元素,被越來越多人重視與喜愛,例如磨石子、花磚、鐵花窗等物件。
導覽的走讀過程中,這些物件也是見學的重點之一,其他還有諸如冷氣孔、遮陽台、多變造型的陽台、多樣花色形狀的磁磚等,現代建築可以討論的面向之多以及探究之深,在建築這個領域裡,又是另一門深奧的學問。和台南社大合作近四年的導覽當中,作者們已盡量學習建築及場域相關的知識,但要全面熟知實屬不容易,這個見學主題作為一個持續性的計畫,接下來仍會繼續與台南社大合作,歡迎讀者朋友們,若是有任何問題或建議,我們相當樂於與大家一同交流及成長。
《大隱於市的街屋們》本書的出版,感謝台南社區大學—林朝成校長、林冠州主任、陳志軒學程經理人、校方夥伴的協助與支持。蔚藍出版—總編輯可樂、執行編輯韋聿、封面設計健宇,在出版業務的各項協助。台南政大書城—李信賢經理的討論協助。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張玉璜常務董事的推薦。 NaNa 通的夥伴們—同為作者的家永、協助校稿的偉泓,中杰、筱涵。默默支持的老婆—琬綺及可愛的兒子—展謙,感謝大家的支持!謝謝你們∼
【序】
幾何形構的現代都市觀察:見學在當代與傳統交織的街道裡
(文 / 家永 實)
稱為古都的台南舊城區,不管是居住在此的人亦是造訪的遊客,對這個城市風貌相信在感覺上並不是那麼「古」或「舊」,舊城區除幾處的文化聚落景點,街路小巷幾乎是現代樣貌的店鋪住宅及大樓,也就是現今所見古都台南的樣子,實際上戰後的現代風貌。
多年來文化愛好者對戰後建築,大多以觀感不佳美感不足的論點陳述,甚至冠以「華國美學」較不客觀的蔑稱。其實講求幾何造形的現代建築,在日本的昭和時代已開始出現,尤其以1935年(昭和十年)舉辦的「始政四十...
目錄
目次
一張大型的邀請卡: 街屋見學之旅的書寫 台南社區大學校長(文/林 朝成)
幾何形構的現代都市觀察: 見學在當代與傳統交織的街道裡(文/家永 實)
行走的華國美學: 看見常民建築文化的美好(文/王 茗禾)
一、東外城與城東外緣
PART 01 大學路貳拾貳巷—異國料理小巷裡的現代風
PART 02 東郭門進迎春門之東門町—現代街景又見懷舊風物的入城道
二、西外城與城西外緣
PART 01 八景之井亭夜市—曾經夜笙喧嘩的大井頭到接官亭
PART 02 風月沙卡里巴—日本時代構築的飲食男女場所
PART 03 福住町與十八洞—大水漥或迷路巷弄裡的建築探險
PART 04 濱町的藍晒圖與水船港水萍塭—曾為海岸港道的文創點到大公園
三、內城東
PART 01 東城牆竹園町—原是城東荒地起樓房
PART 02 新樓街與雞蛋花—舊城內基督新教的事工街町
四、內城西
PART 01 大宮町裡的大蝸牛—行走於葉石濤的文字行間之中
PART 02 米街明治町—那古早販米的老街道與現在的新情致
五、內城南
PART 01 大南到小西—彎曲古牆城跡道路的現代樣貌
金龜樹開山林蔭道—大埔街旁行道樹下的建築奇遇
六、內城北
PART 01 偕行社到鴨母寮之明治分市場—早期軍兵將士活動場域到常民菜市仔
七、內城中
PART 01 大正町鳳凰道至東門町—庄司總一所描繪的林蔭道與現今風貌
PART 02 台南駅前市仔頭與花園町羅望子街道—令人懷念滿滿樹蔭與馬路上的夜市
PART 03 末廣町檨仔林與幸町莿桐花—昭和初期新潮百貨街町的周邊
PART 04 花園町溝仔底到油行尾街—枋溪河道與古街上的現代主義
PART 05 舊城之双屎街道—府城的牛屎埕到屎山頂
八、安平
PART 01 安平大員百老匯—大航海時代的熱蘭遮城與城下町
九、成功大學校園
PART 01 台文館與榕園—從軍事空間轉變到學院場所
PART 02 博物館與 K 館—日本時代與美援時期的建築並陳所在
附錄 〈日治時期臺南市地圖〉及參考資料
目次
一張大型的邀請卡: 街屋見學之旅的書寫 台南社區大學校長(文/林 朝成)
幾何形構的現代都市觀察: 見學在當代與傳統交織的街道裡(文/家永 實)
行走的華國美學: 看見常民建築文化的美好(文/王 茗禾)
一、東外城與城東外緣
PART 01 大學路貳拾貳巷—異國料理小巷裡的現代風
PART 02 東郭門進迎春門之東門町—現代街景又見懷舊風物的入城道
二、西外城與城西外緣
PART 01 八景之井亭夜市—曾經夜笙喧嘩的大井頭到接官亭
PART 02 風月沙卡里巴—日本時代構築的飲食男女場所
PART 03 福住町與十八洞—大水漥或迷路巷弄裡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