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說真的,經濟學到底是什麼?
(「經濟學」就存在我們身邊,生活中的食衣住行──從貨幣、商品到消費,從分配資源到創造供需,處處都是經濟學的學問。)
你是比較想去度假,還是想買個新沙發?你比較希望政府在教育多花錢,還是減稅?醫療照護應該免費嗎?
類似這樣的問題,就是經濟學的核心。它們需要我們決定如何使用自己、或政府可用的財務資源,因為我們知道,選擇一件事通常意味著放棄另一件事。這些問題出現在我們必須應付匱乏不足時——選擇如何分配有限的資源。
這些問題會發生,是因為對大多數人以及所有政府來說,金錢是有限的資源。你的錢可能不夠同時買沙發又度假。一個政府的錢可能不夠同時改善教育又減稅。這不光是金錢會遇到的問題;土地和時間也是有限的資源。
如果萬事萬物都有充裕的量——無限的糧食、土地、住屋、醫療照護、教育、運輸、書籍——就沒有金錢的需求,不需要選擇或列出事情的優先順序,也不需要經濟學了。
永遠不足
我們使用的所有東西,如糧食、住屋及書本,經濟學家都稱為資源。大部分資源的供給都是有限的;以經濟學的說法,那些是稀有資源。經濟學家對「稀有」的用法和其他人略有不同。他們並非指資源像雪豹稀有那樣罕見或短缺。他們指的只是資源的供給有限:如果不是無法再生,就是再生的速度趕不上使用的速度。所以石油是稀有資源,雖然一些國家的儲藏量豐富,但總有一天會用完,而且無法補充。經濟學在本質上,就是選擇如何使用稀有資源的過程。
只有極少數東西的供給在本質上是無限量的。例子有空氣、海水、陽光和風力。經濟學家通常稱這些為「免費財」(free goods),只不過空氣和海水其實是有限的。
如何選擇?
稀少迫使我們做選擇。我們可能要選擇自己的時間究竟要用來打理菜園,還是做運動;我們的時間有限,必須選擇怎樣使用最好。一家企業或許要選擇用有限的員工製作手推車還是梯子,根據的是他們認為哪個比較有利可圖。政府可能要選擇在福利支出花更多錢,還是花更多錢興建道路。
每一種情況,我們都得衡量成本與利益。往往都要做取捨:一般都是指選了一件事,就得放棄另一件事。如果你拿錢去度假,可能就不夠錢買新家具。如果你做兼職工作,是為了有更多時間跟家人相處,賺到的錢就不如全職工作賺得多。你可以選擇有(或放棄)錢還是空閒時間。
失去的機會及代價高昂的機會
經濟學家將數學應用在這些司空見慣的概念上,創造出有用的模型,解釋經濟中發生的事,並幫助個人、企業及政府給未來做計畫。
想像有個農人可以用自己的土地種植草莓和覆盆子。她的土地有限,所以必須決定利益最大的使用方法。
如果農人選擇多種植草莓,覆盆子就得少種,反之亦然。我們畫個圖,可以計算種植每一種水果的機會成本。農人有三座塑料大棚,所以必須決定分配多少給草莓,多少給覆盆子。
如果農人決定用兩個大棚種植草莓,那就只有一個大棚可種覆盆子。她每種植一個大棚的草莓,機會成本就是一個大棚的覆盆子,每一大棚的覆盆子,機會成本是一個大棚的草莓(請見圖1)。
Key Points/沒有限制
免費財是以資源來說,不用成本就能生產。諷刺的是,這導致免費財的定義可能包含或排除相同的東西。無形商品如電腦程式、網頁或電子書,不管下載幾次,都不會用到更多資源,算是免費財。只不過最初的成品也需要資源來創造(時間,技能與心力)。如果出版商對程式或電子書收費,一件商品的相同副本就再也不是免費財,因為消費者必須使用資源(金錢)才能取得。智慧財產權因為承認原始創作使用了資源,而將免費財轉變成稀有商品。
Key Points/後匱乏經濟(post-scarcity economy)
有些未來主義者指出,說不定有一天任何物品都能用奈米科技(以分子等級創造事物)轉變成同等數量的另一種物品。所有商品就都成了免費財,因為可以毫無限制地互相交換——任何一種商品都不會有限制。
曲線更為彎曲
以這個例子來說,機會成本的曲線圖是直線:每一個草莓大棚的成本是一個大棚的覆盆子,反過來也是一樣。但情況很少這麼簡單直接。
還有一個例子:假設我們有一座島,一面是肥沃富饒的土地,另一面是岩石多的灌木叢林地。島上主要的農牧產品是山羊和小麥。島民必須決定如何分配土地。這次,機會成本就不是直線了,因為資源(土地)不均等。岩石多的灌木叢林地很難種植小麥,幾乎無法扎根。但山羊能夠忍受灌木叢林。在肥沃的土地養山羊也很容易,但是那樣做就浪費了,因為適合種植小麥。
島民開始在肥沃的土地種小麥。隨著肥沃的土地耗盡,小麥的畝產量會下降。而在岩石多的灌木林,收成偏低。這代表種植小麥的機會成本上升,因為島民被迫使用較不合適的土地。或許肥沃土地的四百公斤小麥可換取一隻山羊,但灌木林地的四百公斤小麥要四隻山羊才換得到。因此,四百公斤小麥的成本就在一隻到四隻山羊不等。
反過來說,在肥沃土地養一隻山羊的機會成本是四百公斤小麥,但是在灌木林地養一隻山羊的機會成本,則只有四百除以四,等於一百公斤小麥。
機會成本
經濟學家稱這種取捨為「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一組新沙發的成本是你無法負擔的假期;花幾個小時運動的機會成本,是你沒有時間打理的菜園。
(請見圖2),第一批小麥的山羊機會成本算低,只有AB。我們沿著曲線往前移動,使用更多不合適的土地種植小麥,機會成本也跟著上升。以CD代表的小麥低產量,成本可能是很多山羊(EF)。總產量最大(山羊和小麥加總)大約在曲線中間。代表在這一點的時候,是以最好的土地生產小麥,最差的土地生產山羊。那是最有生產力的資源利用。在這一點上的經濟,是這個情境下的成功表現。
多與少:供給和需求
前面果農種植草莓與覆盆子的機會成本簡圖,顯示無論選擇種植哪一種作物,完全取決於農人。但是還有其他因素要考慮。如果她只生產一種作物,也許願意買的人不夠多。從經濟學來說,這代表她必須判斷,(例如)覆盆子是否有充分的需求,確保所有的供給都能賣出。如果需求低,她就要以較低的價格賣覆盆子,才能全部脫手。否則有無法在水果腐爛之前售完的風險。她或許判定將資源(塑料大棚,肥料,農場工人)分攤到兩種作物比較安全、也比較有利潤。這增加了賣完所有產品的可能性,如果需求高於供給,甚至可以收取更高的價格。供給和需求是形成經濟結構的核心(請見第3章)。
Key Points/開發邊界
顯示一個國家如何將資源分配給小麥及山羊的曲線,稱為「生產可能性邊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PPF)曲線。一個國家的生產若在曲線上的任何一點,那就是所有資源都用上了。如果是在曲線之內(曲線的左邊),就是還有未使用的資源,沒有達到應有的生產力。如果情況改變,生產才有可能達到曲線之外(右邊)。或許農人應該開始種植產量更高的小麥,或是能忍受土壤貧瘠的小麥品種,或者他們應該施加更多肥料,提高單位產量。
想要和需要
購買或「消費」商品及服務的消費者,用他們的資源取得他們需要(needs)和想要(wants)的東西。只要他們有足夠的錢買需要的一切,就能用剩下的錢買他們想要的東西。在經濟學,需要和想要的區別很重要。
需要必須得到滿足,人才能存活。這些需要包括食物、飲水、棲身之所以及充足的保暖衣物。這些是我們最基本的需求。其他需求因時間與地點而異。舉例來說,住在北歐的人需要很多保暖的衣服,住在尼日的人則不需要。而大家認為需要的物品,因文化不同而異,也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在現代世界的鄉村地區,汽車可能被視為必需品,因為沒有車子很難四處走動。馬匹在過去是必需品,現在卻是奢侈品。經濟學家評估並判定人在不同環境下需要什麼,才能有差強人意的生活水準。
一旦基本需求獲得滿足,多餘的錢就能用來滿足想要的欲望。不同於需要,想要的欲望沒有止境。我們需要一定數量的糧食,還有充足的棲身之所和衣物讓我們免受天氣傷害,但我們想要的卻無窮無盡。等我們有了足夠的糧食,可能想要更美味的食物。我們也許想要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車子,更多假期——人類想要的東西沒有盡頭。除了極為富有的人之外,人人都得決定如何分配金錢。即使最富裕的人也得選擇如何使用時間,因為每個人的壽命有限。
對於種植覆盆子與草莓的農人來說,必須做的就是讓水果吸引人,因為消費者並不需要水果。(雖然他們需要食物,但不見得需要特定種類的食物。)一般人可能選擇在這上面花錢,而不是花在其他奢侈的食物,例如冰淇淋,或者其他水果,例如蘋果。決定消費者怎樣花錢的一點就是價格。
進入市場
當經濟學家用到「市場」這個名稱,他們是指任何真實或虛擬的地方,買賣雙方以商品與服務交換金錢。他們談論不同商品與服務的「市場」。舉例來說,有電力市場和摩托車市場。通常有許多賣方和許多買方。賣方努力吸引買方,在同樣的市場和其他賣方競爭,比如提供更有吸引力的價格、品質更好的產品等等。市場之間也有競爭,特別是在滿足想要而非需要的商品。
經濟如何構成?
唯有在有人互動,生產並交換商品與服務,經濟才會存在。經濟有各種規模,從我們自己的家計經濟到範圍更大的地方經濟,都屬於國家經濟的一部分。國家經濟又是全球經濟的一部分。
如果我們離群索居,自己種植糧食吃,自己做衣服穿,自己蓋房子住,自己照顧養育孩子,並自行處理醫療照護問題,那就沒有經濟活動。有了經濟,不同商品與服務的市場應運而生,交易的工具隨之出現(如今就是金錢,但是從前曾是以物易物——見第一章),分配資源的需求也出現了。
經濟學處理人——個人、社會及國家——如何分配資源的問題,以便生產滿足所有人想要與需要的商品及服務。經濟要面臨三個重要問題:
‧要生產什麼?資源有限,所以必須謹慎分配。
‧生產如何安排?製造商品及給予服務有眾多不同方式。一個經濟體會尋找最有效率的生產方法,並充分利用資源。
‧生產出來的商品與服務誰能受益?有些商品與服務是給大眾使用,有些則是給個人使用。社會中的財富分配就與這個問題有關。
商品與服務
消費者把錢花在商品與服務上。簡單來說,商品是有形的物品,例如電腦、腳踏車、派餅和瓶裝啤酒。服務是由其他人執行的活動,以為顧客效勞,例如剪髮、清潔窗戶、提供理財建議、在餐廳提供餐點,或是修理供暖系統。
經濟學的局限
經濟學並非如物理學一般的科學,新的理論可以透過實驗加以證明正確或錯誤。本書觸及的許多議題依然有待商榷,而且這些議題應該如何處理或解釋,不同的經濟學家往往看法南轅北轍。就算是處理最急迫的經濟問題,比方如何挽救岌岌可危的國家經濟、或者對抗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飢荒,經濟學家也各有想法與理論,各持己見而相持不下。經濟學是相當新的學科,而且經濟的演變發展快速。經濟學家還有很多仍未能正確理解。
Key Points/宏觀與微觀
經濟學有兩大類別:
‧個體經濟學(或稱微觀經濟學)是關於個人與企業的經濟活動及決策。包含的議題有決定如何花錢、處理稅務與投資、觀察價格與成本等等。
‧總體經濟學(或稱宏觀經濟學)是關於更大的議題,例如整個國家或整個產業的經濟結構,如石化業或農業。包含的議題有就業、通貨膨脹、利率、國家財富及匯率等等。